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應該可以這麼說吧,而且還真的是萬曆報復老師張居正造成。

    張居正對明朝的改革是有史可查,甚至能夠在應對各種執政難題面前做到近乎滿分的程度。

    很遺憾,萬曆註定和他的老師張居正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一點可以參考封建制度走向資本主義的歷史。

    君權和憲政之間的矛盾,結果不是君權被推翻,就是實行了君主立憲。

    可惜的是那時候張居正雖然已經讓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可被依舊強大的封建君權給扼殺了。

    最終搞成爛攤子,淪為不倫不類的時代,錯失了最佳再一次領先世界的機會。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2 # 不想繞路

    國家或者政府沒錢了,支出沒有控制,收入沒有保障。萬曆是從根源否定了張居正,人忘政息,對一個國家來說就是取死之道。

  • 3 # 流浪的水煮魚1

    明朝亡於財政破產以及後金和農民起義軍的夾擊,明亡於萬曆是封建知識分子甩鍋的說法,並不值得信任。

    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後金和內部大量起義農民軍的夾擊,明朝朝天內外交困之下顧此失彼,最終為李自成所消滅。

    但是如果你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會發現明朝起義軍之所以大肆氾濫,完全是因為明朝官員和東南沿海的大地主大商人官商勾結,導致明朝大量農業稅和商業稅難以收繳所造成的。

    明朝早年採用的是軍戶制度,後來由於土地兼併導致軍護制度破產,後來迫不得已改為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相較於軍戶制度有所提高,但是卻大大的增加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明朝時期是沒有商業稅的,農業稅也由於優待讀書人而導致大量土地所有人依附讀書人而被減免,因為讀書人都有免稅的特權,因此無數人把家產掛在讀書人名下免稅。

    這樣一來明朝稅收極度萎縮,後來有的大臣見到這樣弊端太大建議收取商業稅,但是被收受賄賂大臣以不與民爭利的名義阻止。

    結果前線計程車兵餓著肚子打仗,面臨女真的軍隊節節敗退,後方的大臣為了避免別人說閒話,乾脆向西北加稅。

    誰知西北碰到大旱,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又碰到李自成被裁員,結果稅收沒收上來反倒是把農民軍惹出來了。

    至此,明朝滅亡進入倒計時。

  • 4 # 硃紅傑490

    明後期皇託弱到什麼呈度呢,一個街頭閒人可以到皇宮裡襲擊太子朱常洛,而且用一根木棍,並打到了,皇威盡失呀,家破萬人欺,這樣的皇家拿什麼去威服強鄰

    權力集團私慾膨脹,一個閹了的廢人魏忠賢(本名李進忠),大肆做妖,滿朝進士貢生,文臣武將,無恥到要下跪施禮,口稱九千九百歲,滿腹經論的天之驕子,身負治國安民之策的氣概在哪裡,沆瀣一氣,貪財志短,沒人考慮過國體安危,奇葩到強敵沒到,汙合之眾打敗了人才濟濟的當朝政權

    萬事有因果,明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將一卒的,而是沒逃出封建王朝的興衰規律,一架腐爛的破屋,誰也撐不起

  • 5 # 二曲人

    講明朝亡於萬曆,應該是有根據的;但說是由於萬曆皇帝報復張居正造成的,恐怕不全面。在張居正去世後的最初幾年裡,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振作了幾年的,大家都熟悉的萬曆十五年(1617年)可能是萬曆皇帝怠政的轉折點。問題主要出在立誰為皇儲上,按照大明家法,應該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但朱常洛是萬曆年青時,臨幸宮女所生,當時只是盡興,那管生兒子的事;萬曆喜歡的鄭貴妃在萬曆十四年生了個兒子叫朱常洵,子以母貴,萬曆答應立朱常洵為太子。然而,歷任首輔及朝臣們、尤其是那些七品諫官們,卻要求執行朱元璋的家法,立皇長子朱常洛;萬曆皇帝曾經連續斥逐打退十一名諫官,但朝臣越戰越勇,就是不在這個問題上配合、讓步。所以,在萬曆和朝臣就立皇儲達不成一致之後,就用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辦法,就是怠政。萬曆心裡想,你們不讓我立朱常洵,我就不上朝。朝廷搞的好有什麼用,交給不喜歡的朱常洛,還不如我自己先享受。在這種思想支配下,萬曆不上朝,但撈錢手不軟,最著名的就是他要收礦稅,搞的天怒人怨。最後李太后出面,不立朱常洛不行了,就立,但都長十多歲了,還不給找老師上學。而朱常洵雖然被封為福王,藩地在洛陽,但就是不去就國。後來,實在拖不下去了,就把他自己積攢的金銀珠寶整車拉到洛陽,幾乎把皇宮一半財富送給福王。正是在這種大臣不遂皇帝的意,皇帝就不上朝的拉鋸戰中,萬曆把張居正新政的積蓄消耗殆盡,又使大明王朝失去正常運轉,從而為覆滅留下根子。

  • 6 # 十八掌之亢龍有悔

    1、張居正變法,明朝有中興跡象,萬曆推翻變法成果,使得朝政混亂,朝廷動員社會資源能力大大下降。

    2、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勝了,但是僅僅取得一些名聲,並無實際利益。反而勞民傷財,基本耗盡了張居正變法積累的國庫收入。導致後期鎮壓流民反抗與對抗女真入侵的過程中,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只能向老百姓攤派“練餉”、“遼餉”等,加重了農民負擔,造成了更多農民失地失業,客觀上助長了流民起義。

    3、萬曆的長期不上朝,政治上不作為,官員奇缺,人浮於事,朝政混亂。

    4、拉幫結派成風,非我同黨,即為寇仇,明末黨爭始於萬曆。官員把黨爭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彼此拆臺,互相攻訐,黨爭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7 # 休閒宇宙

    這是無稽之談。

    張居正延續的嘉靖改革,在關鍵節點出了問題。張居正下令將糧食轉為錢幣交稅。在江浙兩直等富裕地區,是適合的,但是在偏遠地區,錢幣價值高於糧食,這樣就加劇了偏遠地域的負擔,為其後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

    另外,張居正輔正期間,清除異黨非常猛,目的是為了改革順利進行,他基本把高水平人才都收斂到麾下。他死後,這些人是動搖皇權的隱患,這些人伴隨張居正的死去,而遠離權利。這把雙刃劍在張居正活的時候所向披靡,死了以後,這些人才註定遠去。還有就是申時行這種能力一般的人,為了防止威脅,不會選用高水平的人協助他。從而導致朝堂官員能力水平大幅下降,而自私心倍增。

    萬曆算是宅心仁厚的人,對官員不嚴苛,還下令廢除杖刑打屁股。另外萬曆腿病非常嚴重。所以長期無法上朝開會,這個實錄明確記載。但是萬曆墓葬開啟後,屍骨被破壞,腿疾最直接的證據被毀。

    說明亡於萬曆,純粹就是為了黑而黑。如果沒有後金叛國,明朝將長期處於世界最高生活水平的國家。

  • 8 # 景東影業

    明朝滅亡是一個長期積累過程,很難說亡於哪個皇帝。明朝欺壓少數民族,和周邊民族關係一直很緊張。政府對社會管理很消極,結果是對國家控制越來越軟弱無力。還有商品經濟發展,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產量,都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因素。

  • 9 # 讀史梨樹下

    明朝滅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個話題歷來眾說紛紛,有說亡於黨爭,有說亡於民不聊生而引發的農民起義,有說亡於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有說亡於內禍外患,有說亡於土地兼併,有說亡於衛所制度形同虛設,有說亡於官員貪腐朝政荒蕪,有說亡於太監專權,有說亡於突發小冰河期致使氣候由北到南逐漸嚴寒。

    另有人說明朝滅亡是“氣數已盡”。那麼何為“氣數”?沒有明確答案。筆者以為,一個王朝的“氣數”既是經濟、政治、軍事、民生、綜合國力、社會矛盾等等等等一切的總和。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明朝滅亡有諸多方面原因,不是哪一個單一因素所能左右。至於說明朝滅亡是“萬曆報復老師張居正所造成的”,這個結論非常幼稚可笑,但如果說明朝滅亡始於萬曆,倒也不是無憑可據。

    萬曆之前,明朝是個什麼樣子?或者說萬曆之前的明王朝有哪些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社會動盪因素?經過萬曆一朝,哪些矛盾激化了?哪些動盪因素更激烈了?埋下了哪些導致王朝滅亡的種子?筆者試述一二。

    大家知道,隆慶皇帝朱載垕給萬曆皇帝朱翊鈞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爛到何種程度呢?其實也沒什麼,不過就是國庫空虛入不敷出,空虛到連朝中大臣的薪俸都發不下來。有人說萬曆即位之初邊關告急,時有韃靼騎兵突入長城防線掠奪百姓。翻看明史,一部明史幾乎就是一部與漠北殘元勢力戰爭史,哪一屆皇帝沒有對抗過漠北瓦剌韃靼騎兵?又有人說,萬曆即位之後農民起義四起。翻看明史,一部明史幾乎就是一部鎮壓各地暴亂起義的歷史,不光明朝,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終其一朝都在對抗不斷四起的農民起義、王室叛變、軍事將領叛變。

    即便是國庫空虛,我們也不能說是隆慶皇帝造成的,產生這樣的結果源於朱元璋播下的種子。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最煩商賈,他所倡導的海禁便是因為自海外來的貨船往往以金銀換取物產,朱元璋認為以金銀換取大明土地上出產的實物不划算,至於香料、象牙等等更沒有什麼卵用,於是下令禁海,只允許外國船以馬匹換取物產。在朱元璋看來,沒有什麼比土地上種出來的糧食作物更實在,所以明朝以實物徵繳稅賦。早在宋朝時已經以金銀代替實物稅,於是有人說這是歷史的倒退,筆者以為確實是歷史的倒退。若不是以實物徵稅,萬曆時期也不會出現發不下官員薪俸的窘迫境況。萬曆初期的國庫並非真空虛,只是國庫裡沒有存銀而已,各地物產還是相當富裕的,要不然張居正哪來的胡椒蘇木折俸?國庫存糧的確不寬裕,如果寬裕的話以糧食折俸也不會引發官員自殺事件了。

    那麼為何萬曆時糧庫空虛如斯呢?

    我不止一次地提到過這個問題,朱元璋建國之後將全國八百五十萬頃耕地一分為二,其中的四百多萬頃分給老百姓耕種,歸戶部管理徵收皇糧國稅,另四百多萬頃交給五軍都督府管理,由各級都司衛所負責組織軍戶耕種,土地產出用於邊鎮及國防建設和軍隊及戰爭開支,這便是朱元璋每每自誇的“養兵百萬不取百姓一粟”。按照朱元璋的設想,衛所土地產出全部用於軍事支出,戶部徵收的稅賦全部用於政府機構及國家運轉開支,兩條線嚴格管理互相獨立。

    但自朱棣之後,明朝各地衛所紛紛出現軍戶逃亡現象,至明中期到了衛所軍戶十不存二的嚴重局面,基本的戍邊兵丁都難以湊齊,於是乎衛所土地因無人耕種而大量閒置。可龐大的軍隊總是要吃飯的,沒辦法,只能由戶部列支,“養兵百萬不取百姓一粟”成了一句空話。戶部以四百萬傾土地的稅賦不僅養活著朝廷官員及保持著政府運轉,還要支付連年戰爭軍費,實在是入不敷出。所以到萬曆時期,國庫基本沒多少存糧。

    明中期時,除了九邊重鎮以外,朝廷對各地都司衛所漸漸疏於管理,衛所土地雖然在五軍都督府賬面上閒置著,但實際上卻掌握在各級官僚手中,衛所將領們、貪官們,甚至太監們驅使民夫耕種閒置的衛所土地,土地收入盡歸己有。張居正清丈田畝,便將這部分各級官宦侵佔的衛所土地進行了清丈統計,使得戶部應稅耕地平白多出了三百多萬頃。萬曆新政之前,各級官僚所侵佔的衛所土地只有耕種權而沒有所有權,伴隨著各級官員升貶,所侵佔的衛所土地在官員之間有序流轉。而萬曆新政後,這部分衛所土地雖然納入了戶部稅收系統,但也因此基本確立了土地所有權。張居正透過清丈田畝,的確增加了稅收充實了國庫,但這些被侵佔的衛所土地,也從國家所有變更為私有。

    張居正死後,朱翊鈞推翻了新政,各級官僚地主豪紳們在新政實施期間確立的,所侵佔的衛所土地所有權,朝廷一概不承認。可是,朱翊鈞卻沒有組織人力進行統計還原,實打實地講,即便將這部分土地再從新交給各級衛所,衛所仍然不能組織耕種,因為軍戶逃散的境況比之前更為嚴重。如果朱翊鈞在推翻新政之後,立即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跺籍,將失地農民和無業者充為軍戶發往各地衛所,說不定歷史上又會出現一次“洪武之治”。如果朱翊鈞不將新政推翻,而是承認衛所土地性質的轉變而繼續對其徵稅,那麼明朝國庫仍將繼續充盈下去,雖開創不了盛世,至少能保持國力強盛。

    所以筆者以為,明亡於萬曆既是由此而來。萬曆朝非但沒能解決衛所土地及軍戶問題,反而搞得更亂,使後來者無從下手;萬曆朝非但沒能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反而使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萬曆朝有能力解決農民失地和衛所土地無人耕種的矛盾卻沒有解決,反而使這個矛盾更加劇烈。

    那麼張居正新政之初,為何不採取充實衛所軍戶人口以回覆衛所生產力,而是將衛所土地私分了之呢?難道他不知道清丈得來的三百萬頃土地是各級官員侵佔的衛所土地嗎?

  • 10 # 小貓頭1987

    萬曆年間,雖然這一天沒發生啥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決定了大明王朝的整個走向。萬曆報復老師有一定的關係,社會人才的斷層。有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 11 # 無聊00003

    明亡於萬曆怠政。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這個傢伙幾十年不上朝,別提什麼萬曆三大徵,那是在萬曆早期,張居正打下的家底還在。後期整個官僚體系崩潰,國家缺於管理。雖然東南經濟發展不錯,但是不能轉化為國家力量。這個傢伙死後,有個短命皇帝,又來個木匠,最後一個剛愎自用,明不忘,已無天理。

  • 12 # CXXDoO

    實忘於萬曆不假,但是歸罪於報復張居正則有些重了。

    首先,萬曆清算張居正不僅僅是為了報復,張居正對於萬曆功高至偉無可爭議,將其扶持上位,穩定朝局,改制立新,開創中新,無可爭議。但張老師也不乾淨,朝廷內外上下广部爪牙,把持朝政,作威納福,從他的那頂三十二抬轎子就可見一斑了,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此時的萬曆已實為傀儡,打倒張居正一為一吐心中憋屈了十幾年的不快,一為清查張居正餘黨,樹立威名,坐實權利。但張老師有利的政策實際是給予保留了。

    其次,三大徵也耗損了大明的國庫,以致賦稅陡增,削剝了民財,以使民心浮動,動搖了國家的基礎。但換來東北方向此後的無事,也不可說是徒爭威名。

    然後,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導致黨爭紛起,內外廷爭權為主,朝局不穩,國事無為,還有爭國本,不立太子,對后帝的教育更是不管不問,之後的即位者一個比一個叫人下不了嘴去說,才出現了類如九千歲這樣的大奸,怎麼能好的了。

    不過以上每一個事件都無法成為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每一個事件都又對後朝產生了無可磨滅的影響,各種蝴蝶效應作用於一起,終導致大明滅亡,如果非要說一個原因,那隻能是氣數已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江和朱元璋相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