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一客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當然是甲骨文呀,這想都不用想。甲骨文重要在哪裡?一句話答案:殷墟考古和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將中國信史提前八百年多年,極大的提高了我們重構華夏上古史的信心,並開闢了全新的研究領域,建立新的研究正規化。所以,如果說石鼓文是「錦上添花」,而且是一朵小花。那麼,甲骨文是「雪中送炭,暗室逢燈」「零下三十度送羽絨服」。
------------------------------------
我先簡單的講一下中國歷史學的一些常識,你就可以明白甲骨文重要性在哪裡。1、秦漢以前的歷史,都記載於先秦文獻典籍中,特別是儒家經典,比如: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尚書》。所以古人說「五經皆史」。
2、從秦漢開始,中國形成一個傳統,新朝為前朝修史,我們知道中國的第一部通史是《史記》。
3、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他看到的很多上古的歷史文獻材料。
但是,記載歷史最重要的年表資訊,有明確且不中斷是從【共和行政(公元前841)】開始的,也就是那個道路以目的周厲王,逼得華人暴動,被華人貴族趕走,有大臣代理國政的那一年,
引自:維基百科詞條:共和行政周召共和又作共和行政、共和時期,是指西周華人暴動後,因周厲王逃離鎬京,無法直接行使王政,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一段時期。另一說是共伯和奪權執政的時期。該段時期從華人暴動後周厲王逃離鎬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約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間。從周召共和開始,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4、所以,中國的歷史《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紀年資訊非常詳盡準確,一年都沒有漏掉,是從【共和行政(公元前841)——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
加上之後的《清史稿》《民國史》,也就是說從公元前841--2018年,歷史記載是非常清楚的,這在人類文明中還是十分罕見的。
5、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表資訊,非常的模糊、混亂,而且夏商兩代的君王譜系神話參雜,也有很多牴牾。
所以,就連春秋時代的孔子都說: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商的制度,我能說幾句,但是我無法證明可靠性,因為夏的後裔杞國和商的後裔宋國,都沒有什麼可靠的文獻。」
司馬遷都面對各種矛盾牴牾的資訊,也沒有辦法,只有「信則傳信,疑則傳疑」。
所以,《劍橋中國史》是從秦漢史開始的,因為秦漢是記載準確,年表可靠且詳盡。
6、但是,華人號稱「五千年文明」呀,【共和行政(公元前841)——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十四史有準確年表資訊只有2500年,還有2500年呢?
你沒有可靠的證據就說【五千年】,人家不服呀!
比如:先秦典籍記載周人祖先與聖母瑪利亞一樣是聖靈感孕。商人的祖先是蛋中孵化出來的。
你如果說這是歷史,那南韓人說什麼檀君八百歲,棒子國一萬年曆史,也沒有什麼毛病呀。是不是?
-----------------------------------------------
因此,我們把公元前841年的年表叫做「中國失落的年表」。是古往今來學者心中的頭等心病。歷史上的很多學者都試圖還原這個年表,都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完美的解決。民國早期「疑古派」學者甚至說東周以前的歷史都不可靠,都應該存而不論。你去想,那還得了,那等於說我們的根就沒有,華夏文化是禮樂文化,自稱禮儀之邦,制禮作樂的周公,都不是真的,那我們豈不是一個大笑話?自己意淫出來的禮儀之邦?
而甲骨文的出土,可以說找到這個失落年表上最重要的一環,將中國信史從公元前841年上推到公元前1600年,上推800年,那麼華夏文明3300年曆史是毫無疑問的。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給了我們重建上古史的信心,說明我們的祖先記載歷史是靠譜的,可以相信的。文獻中的神話超自然現象,是歷史侷限性,。即便上古歷史文獻,真假參半,我們依然可以去偽存真,得到一些靠譜的歷史。比如:即便是《山海經》這樣的鬼怪奇文書籍都有真實的歷史在裡面。
如果不是甲骨文,這個拼湊年表幾乎不可能。甲骨文是這個年表上最重要的一環,甲骨文被發現以後,學者以殷商甲骨文為立足點,結合傳世文獻,也就是所謂的「二重證據法』,可以上推夏朝,下推先周和西周。比如王國維先生撮合的兩片甲骨,記載的商王譜系與《史記》記載差不多吻合。這個研究發現在既有劃時代的意義的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中,這個問題在以前的問答中反覆討論過,就不多講了。甲骨文和傳世文獻互勘得到的商王譜系:光這兩片甲骨文的重要性,就可以抵得上十個石鼓文。還不算其他的。甲骨文結合西周青銅器金文構建的歷譜和儒家經典,以【武王伐商】為基準點,也就可以重構上古史,還原兩千多年來「失落的年表」。比如『利簋」是「武王伐商」第二年制造的青銅器,「何尊」是周公營建洛邑那年製造的青銅器,上面都有當時的紀年資訊【唯王XX年XX月】,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學者就是根據這些斷片慢慢拼湊。
我只說兩個案例:
《何尊》銘文有「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於成周」與儒家典籍記載完全吻合,這樣就找到了一個基準點:成王五年,營建成周洛陽
《利簋》銘文有「武王徵商,唯甲子朝」,這就這就證明儒家經典記載的「武王伐商」的真實性,結合天文等資訊,夏商周斷代工程組認為武王伐商在公元前1045年發生,這樣就又找了一個基準點。
在根據傳世文獻上每代周王統治在位時間,就拼湊出了整個841年前西周周王譜系。
----------------------------------------
綜上所述,甲骨文是不得了考古發現,我想了一下,目前真的沒有什麼考古發現,能甲骨文處於同一個等級。除非,有一天發現了夏墟,而且夏墟的出土文獻記載了大禹、啟、太康等等夏代君王。否則,殷墟和甲骨文永遠是「第一把交椅」,(關於夏朝考古,就是另一個問題,另文再談)。
中國叫「鎮國之寶」文物多得很,冠以這個名字,又不是什麼嚴格的「定量排名」,而且「鎮國之寶」多得很。如果以百分制衡量,甲骨文是100分,敦煌文獻是90分,秦代兵馬俑和竹簡80分,像馬王堆、海昏侯70分,石鼓文不是考古發現的,算是傳世文物,頂多20分。石鼓文是石刻周秦文字,西周金文和東周部分金文,都是周秦文字,。宋代還出土了詛楚文,文字風格與石鼓文很像。所以,石鼓文沒有唯一性。石鼓文意義在於命運多舛,失而復得的傳奇。我看到有人說「石鼓文和甲骨文同等重要」,這怎麼可能呢,石鼓文和甲骨文相比,是黃銅跟黃金比。在學術方面,甲骨文出土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扭轉了疑古的學術風氣,同時,考古學、文字學、歷史學全新的研究正規化得以確立,也就是所謂的「二重證據法」。中國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就是從發掘殷墟。中國文字訓詁之學,到清代是一個高峰,到清末已經幾乎玩到了盡頭,。
甲骨文一出,又是枯木逢春,又可以研究三百年。甲骨文除了糾正《說文》,還可以考校五經,詰屈聱牙的先秦經書與甲骨卜辭互相參照考釋。
民國的殷墟考古由李濟先生主持,是他將現代考古學引入中國的,培養了第一批考古學人才。李濟先生與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齊名,四大導師中王國維最大的貢獻就是對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的研究,也就他的《古史新證》,提出「二重證據法」。
在甲骨文的基礎上,我們對商人的瞭解程度,前所未有的,比孔子、老子、漢唐儒生,宋明學者都知道得多。社科院寫的十一卷的《商代史》,就是建立在近百年以來甲骨學研究成果之上的。
-
3 # 沅汰
甲骨文指的是殷周時期銘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石鼓指的是陳倉出土的十個戰國時期的石質鼓形器,上面刻有當時的秦國文字。
甲骨文的內容以卜辭為主,也有記事文字。石鼓上的文字內容寫的是秦國國君出獵、獻獲、祭祀的盛況,描繪了秦國的大好河山。
甲骨文結束了殷代無史徵的局面,對於研究殷周曆史及當時社會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石鼓文則是先秦時期某位秦國國君感嘆山河盛景、追憶先祖功績的感懷述志之作,也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從文字學的角度講,甲骨文和石鼓文都是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甲骨文上有傳承,後有繼承,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石鼓文所呈現的文字是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瞬間,從字形上看石鼓文介於金文和秦國小篆之間。
所不同的是甲骨文是一個很寬範的概念,石鼓文則如同曇花一現。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雖然目前看來沒發現甲骨文處於中國文字發展的哪個階段,由什麼演變而來,但是甲骨文無疑是前有傳承的。甲骨文最早的發現地是殷商後期的王都遺址殷墟,商代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卜辭,但也有記事文字。後來在陝西的岐山、扶風周原遺址又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甲骨。甲骨文是商代最主要的文字表現形式,除了甲骨文,商代還有刻在陶、石、玉、角、骨等材質上的文字。西周則有不同,西周時期的文字典型表現形式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金文。
石鼓文所處的時代大致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秦國,這個時期的秦國文字除了石刻文字也有金文,還有印章和封泥上的文字以及簡帛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與周代的甲骨文一脈傳承,而晚於殷周甲骨文的秦石鼓文也必然是殷周甲骨文的繼承者,只不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所以不能把殷周甲骨文和秦石鼓文完全分開來看。
甲骨的出土數量多,甲骨文是一個龐大的體系,而甲骨文之後文字的發展演變脈絡是清楚的。秦國石刻文字則除了陳倉石鼓還有戰國時期的詛楚文,秦王詛咒楚王的告神文字。
甲骨文和石鼓由以上看來並沒有對比誰比誰更珍貴的必要。
回覆列表
甲骨文是碎片化的文字,而石鼓則是整段的文字,記述的歷史更為詳盡也更為詳實,所以歷史價值更大一些。但並不是說甲骨文歷史價值不大,甲骨文有數萬甚至更多,其價值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