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道德經》“不自伐,故有功”,是說神思常懷宇宙,焉敢沉醉微功。

    詩曰:

    曾為貧僧亦如何,萬里江山成家國

    今晨翻閱《明史》,目睹放牛娃朱元璋,寺中為僧,軍中為將,在戰火中千錘百煉,竟成為大明王朝開國皇帝,令人歎為觀止。其於兵法,於治道,於用人,於人性,率皆頗有一番境界,究其建功立業之史實,可謂能屈能伸,能潛能隱,龍驤虎步,高下在心。忽思及正在註解之《道德經》二十二章有云,不覺恍然得悟:

    不自伐,故有功。

    “自伐”,自我吹噓也,自我誇耀也;“有功”,功業成就也,始而有終也。所謂“伐”,會意字,從人、從戈,本義是“砍頭”、“砍伐”,引申為“征伐”,此處為“自吹自擂,誇耀自己”,若引古文證之,則《小爾雅》有云“伐,美也”,《康熙字典》有云“自稱其功曰伐”,《史記·功臣侯表》有云“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積日曰閱”,故有伐智、伐善、伐德、伐功矜能之說,如此這般,皆“自吹自擂、自我吹噓、自我誇耀”之義也。所謂“功”,會意字,從力,工聲,努力工作之後,方可有功,本義是“功績、功業、功勞”,若引古文以證之,則《說文》有云“功,以勞定國也”,《尚書·大禹謨》有云“九功惟敘”,《周禮·司勳》有云“國功曰功”,《荀子·勸學》有云“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戰國策·趙策》有云“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如此這般,解釋“功績”、“功業”之謂也,且暗含有始有終、始而能終,應乎“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嘆也。是故,本句之義,是說,正因為不自我吹噓誇耀,才能夠成就事功,始而能終。

    上述語句,乃春秋末期大聖人、太上道祖老子所作,成書時間,大約是公元前485年,距今約2500年,乃春秋楚國文字,於今之人而言,晦澀艱深,難以洞悉其本義。鑑於古今字義之變,當引述春秋戰國及其之前的著作,譬如文王之《周易》,孔子之《周易·繫辭》,《莊子》之《齊物論》、《應帝王》,《淮南子》之《原道》、《道應》,《韓非子》之《解老》、《喻老》,《呂氏春秋》之《圜道》、《貴信》,如此這般,諸子百家之書,經史子集之文,考以百家同源、溯歸伏羲畫卦之源流,方可會其本義,得其要旨。而與此同時,《道德經》境界高遠,乃自然之概論、王道之概論,闡述自然之大道、人世之通理,自不能以尋常之理論之,當以歷代帝王安邦治國、治國理政之治道佐證之,方可窺知一二,登堂入室。以此,大明王朝作為中華歷代王朝之大一統王朝,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可稍喻《道德》之義旨。

    如來如往有道德,擾攘人間仰聖哲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入寺為僧,後加入郭子儀建立的滁州義軍,飽經戰火洗禮。由於出身低賤的緣故,具有洞察時勢、隱忍務實的博大胸懷。元惠宗至正十三年(公園1353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誠王”,引得元丞相脫脫前來平叛,危及滁州,此時朱元璋審時度勢,委曲求全,派人犒勞元軍,成功轉移了元軍的注意力,得以保全。《明史》記載:

    (元惠帝至正)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脫脫打敗士誠於高郵,分兵圍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與耿再成軍瓦梁壘,救之。力戰,衛老弱還滁。元兵尋大至,攻滁,太祖設伏誘敗之。然度元兵勢盛,且再至,乃還所獲馬,遣父老具牛酒謝元將曰:“守城備他盜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賴以完。脫脫既破士誠,軍聲大振,會中讒,遽解兵柄,江、淮亂益熾。

    朱元璋審時度勢,深知自身力量有限,於是放低身段,派人犒勞元軍,自稱“良民”而絕非“巨寇”,成功地轉移了元軍的注意力,而此時恰逢脫脫“中讒”(朝中近臣的詆譭,可謂積毀銷骨)而兵權被罷,於是得以保全。何為“巨寇”呢?受劉福通擁戴為帝的韓山童(在潁),僭號自立的徐壽輝(在薊),佔據徐州的李二、彭大、趙均用,各擁兵數萬,於是成為元朝的眼中釘、肉中刺,自然也成為了抗元的主力軍。自甘示弱的朱元璋,舉著韓山童的大旗,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一個部將而已,於是得以保全。因而,先圖存、再圖強,先生存、再發展,是弱小勢力得以發展的不二法門。

    隱約有象自童蒙,人道變幻王者興

    朱元璋建功立業的“九字方針”,也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便是朱元璋韜光養晦、隱忍務實、不圖虛名的明證。這一重大戰略,是被張居正讚譽為“力學不倦、尤邃經學”的朱升。《明史·列傳第二十四》記載: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

    所謂“高築牆”,就是招兵買馬,加固城池,訓練士卒,提升戰鬥力,能戰能守;所謂“廣積糧”,就是大興屯田,積聚糧草,囤積軍需,提升保障力,以備時需;所謂“緩稱王”,是指深根固本,不尚虛名,務求實效,夯實競爭力,苦練內功。這“九字方針”,成為朱元璋固本培元、張弛在握、穩中求進、克成帝業的關鍵。

    千辛萬苦定江山,欲守處處臨險灘

    朱元璋“緩稱王”,始終打著韓山童、韓林兒的旗號,因此,韓山童、韓林兒父子,以及張士誠、劉福通等一代梟雄,都成為抵禦強大元軍的正面作戰部隊,極大消耗了元軍的力量,也在抗元過程中元氣大傷。而隱忍不發的朱元璋,趁機積蓄力量,兵精糧足,時機一到,便自稱吳王,派遣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上,最終攻克北平,元順帝逃亡大漠,大元帝國終至覆滅,大明王朝得以建立。

    在朱元璋看來,拿下徽州,拿下些許州郡,不過是小魚小蝦,哪裡值得一提?真正值得歡欣鼓舞的,還是驅除韃虜,一統山河,建立大一統的大明王朝。而“得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得天下又有什麼值得狂歡的呢?因此,真正有大格局的人,是不以一時一事之得失,而沾沾自喜的。是故,《道德經》有云,“不自伐,故有功”,沾沾自喜的“自伐”,可能帶來的下場是覆軍殺將,終至敗亡。

    足大常貽俗子笑,每臨廢立握樞要

    “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因此“鑑古可以知今”。中華民族歷史洪流濤濤,渾若長江之水滾滾東去,“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於歷史長河之中,是非成敗,轉頭即空,世事無常,唯無常是常,變易之化,永無休止,故應以超然之態度,看待塵世中的一切,而身處其中,更要洞察時勢,所以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之美譽的楊慎有云:

    至若天下擾攘,侷促一隅,舉事則力不足,自保則尚有餘,以晦為心,靜觀時變,坐勝之道也。

    為帝王者,當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當洞察時勢,相機而行,豈可因一時一事之得失,而悲喜忘形哉?定當持重,以廣視野、拓格局,立高遠、升境界,以求大業可圖也。臨停筆,忽憶及楊慎二詞,皆得仰觀俯察之道也,茲錄於下,以饗有緣諸君隨喜:

    臨江仙·三國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西江月·古史

    明·楊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好學窮理博無倫,老而彌篤世罕匹

  • 2 # 國學精謀

    ”不自伐,故有功“這句話提問者有提示,是出自於《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原文及釋義:

    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窪才能充盈,破舊才能立新,少取才能得到,貪多反而迷亂。

    2,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意思是:所以聖人遵循的規律,作為普天下[處事的標準]。

    3,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意思是:不自我表現,反而清醒明智;不自以為是,反而成就顯著;不自吹自擂,反而建功立業;不自負驕傲,反而身居高位。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只要不去爭鬥,那麼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爭鬥。

    5,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意思是:古人所以說”委曲反而能保全”,怎麼會是空話呢?確定是全面的總結。

    從上面原文及釋義可以看他的這一章首先講了聖人及普通人遵從的規律或標準並講了要用辨證思維的方法,認識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雙方是有內在聯絡、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不要用片面、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觀察和處理問題。所以修身就要按此方法去全面歸納總結。其實再簡單一點此章就是有了標準後如何用辨證的方法講修身及修身後達到什麼樣效果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理解老子《道德經》的原文詞義時,要走進原文,並結合當時社會與造字環境去全文理解,這樣便更容易理解老子《道德經》的偉大哲學思想。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這裡是指自吹自擂,自我誇耀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建功立業。

    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懂得”謙受益、滿招損”的要義,更要懂得”物極必反”,做任何都要用辨證的方法認清矛盾雙方的內在關係,適度去做,順勢而為,步步為營,這樣人生才會功成圓滿。

  • 3 # E常在

    人人都怕死,都在追求健康快樂。都想生活富足,無疾而終。可是人因為笨,卻往往做著相反的事……人就像一棵樹。酒色財名、貪慾、嗔怒,就是樹上的害蟲,它們就像一把把斧頭。人人都想讓這棵樹青春常在,卻又拼命的拿這些斧頭往自己身上砍。

    如果人能做到不用這些斧頭砍自己,不自傷,不自伐,就有功得(功德)了。這就是“不自伐,故有功”的大體上的意思。

  • 4 # 餃子要有豆腐

    不自伐,故有功。個人理解就是人只有保持一種謙卑心態,才能獲得成功。其中“自伐”就是自吹自擂的意思。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講的是一個人獲得成功所需要的品質。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過大多數論述者都是從自身來講的。我就另闢蹊徑,從外界角度來談一談吧。

    不自伐,意味著謙卑,意味著好人緣。作為周遭的人,我們是怎麼看待這種謙虛的人呢?我們大多會覺得與這種人相處會很舒服。就比如在職場上,中國職場上是喜歡謙卑有禮貌的人的。一位業務員圓滿完成任務,在表彰會上謙虛的說,“我做的沒有什麼,非常感謝同事的幫助和領導的指導。”那麼,周圍的人聽了會很舒心,然後心裡暗想,是不是在以後繼續支援這個人呢?

    不自伐,同樣意味著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在許多地方,都有“大熱必死”的規律,這種現象在體育界尤為嚴重。2012年,湖人組建新F4,隊伍中有科比、納什、加索爾、霍華德一眾悍將。在休賽季就打出了“湖人總冠軍”的口號,可是以第七名進入季後賽,首輪便被馬刺橫掃。湖人當真有這麼弱嗎?我覺得不然,即使四名球星輪流單打起碼也能拼下一局。湖人失敗在於賽季開始的大吹大擂讓他們揹負的壓力實在太重,稍一失敗,便兵敗如山倒,矛盾迅速激化。所有人都在等著湖人笑話,最終湖人成為了笑話。

    不自伐,你便是磐石,任憑風吹雨打,憑藉靜默便能安然處之;若自吹自擂,便成為了水,外界的一點激盪,便波紋漫漫,不能自已。一個混亂的人,想要成功,自然便困難了。

  • 5 # 妙哉書道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其完整的原文是:“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大概的意思是:不過分自我表現,就會所以顯得高明;不自以為是,所以顯得彰明;不自我誇耀,所以能建立功勳;不驕傲自滿,所以能夠長久。

    那麼句子中的“不自伐,故有功”代表什麼含義呢?其實這句話告誡我們,不要自以為是,也不要持才傲物,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那些總是自我誇耀,洋洋自得的人,往往是成不了大事的。

    一個人必須要有謙虛的心,才能走的更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為了賣弄自己的實力,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這種人往往人們是不太願意靠近的,有時候他們就是因為這樣的性格而招人討厭。

    相反那些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是把那些炫耀的時間做更加有意義事情來提升自己,而不是白白浪費光陰。所以我認為當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那麼就會體會到其中的真諦。

  • 6 # 隨便閣

    老子曰:“道之物,唯朢唯忽。忽呵朢呵,其中有象呵。朢呵忽呵,其中有物呵。幽呵鳴呵,其中有請呵。其請甚眞,其中有信呵。”

    按老子所言,“有象”產生的結果,必須透過“有物”才能呈現出來,此謂之“信”。

    按“人法道”來說,凡事不以己之得為德者,皆是“不自伐故有功”之謂也。

  • 7 # 匯侃

    它的意思是:不自我誇耀,所以才能建功立業。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老子認為,為人應知謙退,特別是立有大功之人,如懂得守柔不爭,謙虛為人,就會建曠世奇功,享千秋令名。

    司馬遷嘗謂韓信,假令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矣。這是反面例子。

    唐朝的名臣郭子儀則是“不自伐,故有功”的典範。《資治通鑑》評價:郭子儀“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他八子七婿皆為朝廷顯官,其將佐至大官,為名臣者甚眾。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年八十五而終。宋,徐鈞有詩讚郭子儀:身佩安危三十年,讒鋒雖中節彌堅。古今多少功名在,誰得如君五福全。

    郭子儀為上將,處亂世,擁強兵,掌大權,奸佞欲害其身者多矣,他靠“不自伐”,憑謙退謙讓保全自身,保全家族,保全名節,高壽而終,可見“不自伐,故有功”並非虛言。為官者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如此。

    謙受益,滿招損;不自伐,故有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征課文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