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辣椒65001

    “我的孩子12歲了,全家非常疼愛孩子,把他示為掌上明珠,可是仔細想起來,孩子除了學習還不錯外,還是有著明顯的問題:缺乏群體意識、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不考慮別人、對父母只知道索取、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的得到父母給他的一切的愛、沒有感激之情、孩子挑吃挑穿胡亂花錢,能做的家務事都不做等。”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們反映這個問題。 孩子出現自我意識過強,沒有感恩意識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從小受到長輩的過分溺愛,養成嬌慣放縱的性格。 現代家庭中,父母以及長輩容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處處遷就孩子,使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鬧也能得到。”於是就容易產生過分的佔有慾望以及自大、獨尊的心態,時時處處要別人遷就,常常提出無理要求。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 1、家長應改變以前盲目溺愛,一味嬌慣孩子的做法。對孩子的具體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對於一些不合理的、過分的要求應予以指出、拒絕,並對孩子耐心地講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對之處,提出批評。當然要孩子一下子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這期間必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對於孩子的哭鬧,家長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一是不要再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盲目遷就;二是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大發雷霆,給孩子一個冷處理過程,讓他意識到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2、疏導逆反心理。孩子因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產生對立情緒,走向極端故意和父母唱對臺戲,其實逆反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孩子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強,希望自己的獨立意向得到尊重。家長應教育孩子待人處事要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啟發孩子學會心理“移位”,設想自己處於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的心理,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從而疏導逆反心理。 3、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賴性。孩子自我中心過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分的照顧保護和嬌慣遷就,對於很多事情,孩子都不用想不用做,因而不能體會到父母的艱辛。 4、批評與表揚。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發揮批評與表揚的作用,透過批評的約束與表揚的激勵,能夠使孩子逐漸意識到一件事該不該做、怎樣做好。家長批評與表揚孩子的時候,應當向他指出為什麼要批評他,該如何改正;孩子做得好,及時表揚。 希望我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 2 # 象山易學堂

    我們中國的爸爸媽媽,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父母。從媽媽懷孕開始,一家人就對媽媽開始“熊貓級”的保護。媽媽不再在乎自己的口味,而是每天都在考慮吃什麼對孩子有好處,補什麼孩子更聰明。媽媽不能提重的東西,不能生氣,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全家人用對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孩子出生後,孩子哪怕是哭一聲,媽媽也覺得撕心裂肺,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教育孩子的經費支出,就佔據了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孩子稍微長大,上小學了、上初中了。除了各種興趣班的培養,爸爸媽媽寧願自己縮衣節食,也不願意孩子的吃穿用度落後於他人。很多父母省吃儉用,孩子卻吃穿都是大牌。

    孩子成年了,很多國外的父母,會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要求孩子經濟獨立,生活互不打擾。中國的爸爸媽媽,卻要掏空家底,給孩子買房、買車,準備結婚生子。孫子落地,更是要做起全家的“免費保姆”。

    中國爸爸媽媽,很少用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他們很少說,“我愛你”、“我很想你”之類的話。中國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幾乎都是用行動來實現。他們忙忙碌碌一生,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得好一點。但是,父母這樣無私的愛,有很多時候,孩子卻視而不見。

    網友張阿姨:半年前滿心歡喜地,去廣州給兒子帶孩子。去了不過一個月,就總是給忍不住,給老伴打電話哭訴。兒子每天去上班,兒媳一天和我說話不超過5句。兒媳畢竟不是自己的親骨肉,怎麼會和自己知心?可是,兒子回到家,也總是對我不理不睬。

    在廣州人生地不熟,我只是在家裡埋頭苦幹家務、帶孩子。前幾天,對兒子說,自己腰很疼,有時間能不能陪我去趟醫院?兒子聽了不但不關心,還大發雷霆:“別人已經夠忙了,能不能不要添亂?”一氣之下,我坐車回到了老家。

    網友阿霞:去年興沖沖和孩子爸爸一起跑到外地大學,想在女兒生日給她一個大大的驚喜,沒想到,遭到孩子大大的嫌棄。“人家哪有空陪你們逛,還要和同學去看演出呢?”她爸說:“我們多想你呀!就是為了看看你嘛!”女兒不快地說:“天天跟我影片,想我幹嘛?也不跟我打聲招呼,就來找我,真是的。”我和他爸,興沖沖地去,灰溜溜地回了家。

    網友榮寶媽:我和孩子他爸做點小生意,每天鬥忙得很,從小就沒有管過孩子的學習。但是,兒子阿榮從小學習特別棒,沒讓我們操過心。兒子一路順風順水,考上名牌大學,我們傾盡多年的積蓄,把阿榮送去了美國留學。親戚朋友都誇我們有福氣,兒子很爭氣。但是,兒子從上大學開始,從來不主動打電話給我們。去了美國以後,談了女朋友,領了證以後,我們才知道。這其中的滋味,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罷了。

    很愛很愛孩子的爸爸媽媽,卻換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孩子,這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很多家長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差錯?

    1、在我們很多的家庭中,孩子的“特殊”地位,讓孩子不懂感恩。

    很多家庭裡,孩子除了學習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不足以形容。網上有關於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的新聞。也有出國留學的高材生,在國外享受父母四處舉債借來的學費。因為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就向媽媽舉起了刀子。

    孩子從小在家裡被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給予他的一切。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把父母視為自己的奴隸,毫不懂得感恩。父母總是把世界上更多、更好的,呈現給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得到得太多,會覺得一切來得容易,不懂得珍惜。不用付出,就能得到,本就不符合這個世界的規律。孩子的不懂感恩,到社會上也會使他四處碰壁。

    2、家庭氛圍不和諧,孩子很難學會感恩。

    小娜上大學了,她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挑選的學校,都是離家很遠的學校。她的爸爸媽媽總是不停地打架,有的時候奶奶也會加入到“鬥爭”中來。她每天在家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哪一會兒,家裡就又會是大呼小叫起來。她說,上大學以後,就再不回家來了。

    有的家庭裡,家庭成員之間總是發生矛盾,有的是夫妻之間總是吵架。也有的是婆媳之間總是有矛盾。孩子在這樣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內心充滿不安和怨恨,很難學會感恩。父母在他童年的底色裡留下了陰影,讓孩子總是一心想逃離。

    3、你不孝順老人,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孩子總是在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而且在不斷模仿、學習。父母如果對長輩孝敬,對親人、朋友有感恩之心,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心存感恩。相反,家長做了壞榜樣,孩子就會成為“壞孩子”。

    爸爸媽媽愛孩子是天性,那麼父母做到怎樣愛孩子,才會讓孩子也“愛你”呢?

    1、給孩子合適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想要孩子有感恩之心,首先不能溺愛孩子。我們給孩子太多的愛,讓孩子覺得,父母什麼都唾手可得,孩子就會沒有感恩之心。家長可以讓孩子適當瞭解,自己工作的辛苦。讓孩子參加適量的家庭勞動讓孩子懂得,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2、愛自己的父母,做孩子的榜樣。

    老李今年70多歲了,有一兒一女,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兒女們經常說,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父母對他們非常孝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年輕人更應該發揚光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並深受影響。所以,如果爸爸媽媽不懂得尊重、孝敬老人,孩子又怎麼能尊重你呢?

    3、爸爸媽媽陪伴孩子,不僅僅需要時間,還要講究“質量”。

    爸爸媽媽經常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也確實有許多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儘量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但是,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些家長一邊低頭玩手機,一邊“陪伴”孩子。這種低質量的陪伴,等同於無視孩子的存在。

    關注孩子,並且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才有利於發展親密的親子關係。一個在精神上經常和孩子溝通的媽媽或者爸爸,才能在心靈上傳遞給孩子愛和信任。

    家庭的基礎教育,決定了你將擁有一個怎樣的孩子。不想把孩子養成白眼兒兒狼,家長就得把握好愛的度,儘量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孩子也學會愛別人。

  • 3 # 雙彩虹琪琪

    一、做示範,學感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要以身作則,親身示範,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萬物!久而久之,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也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們也會去感恩一切。

    二、不包辦,悟感恩

    孩子不會感恩有時是我們作為家長太過溺愛,我們要摒棄那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思想,不要事事包辦,時時代替。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人生的每一步路,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在獨立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感受到我們家長的不易和艱辛,他們就會體悟到感恩。

    三、發現愛,會感恩

    有的孩子很少能發現別人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所以自然不會感恩。其實生活中從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小妙招讓孩子們發現愛。比如:我們可以在家裡佈置一面愛心牆每次孩子感受到了親人,朋友,老師……對自己的愛,就把這件事寫下來貼到愛心牆上,孩子們透過這面愛心牆就夠感受到愛,從而自己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家長們,願你們的孩子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健康快樂成長!

  • 4 # 荔荔子英語

    現在的家庭,子女都是寶貝,一個人享受著全家人的寵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身上也有義務和責任,自己也應該付出。不過,這都是父母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現在,在青少年中,行為卑鄙和為人刻薄的有很多,孩子的殘忍行為呈明顯上升的趨勢。殘忍與刻薄會留下無法磨滅的人格缺陷,撕碎孩子的道德底線。一個人,沒有了責任心,就只能想到自己,只要不如自己的願,就要報復和發洩。可是家長們卻毫不在意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只是拼命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忘了對孩子進行德育的培養,進行責任心的教育,似乎孩子們只需要考高分,別的什麼都不需要了。當一個人享受得太多時,他也許就會將這一切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感恩之心也就無從說起。曾經有人苦惱地說:“我天天在家刷碗,結果有一天我沒刷,立刻就被家人說是懶惰,他們怎麼不想想我每天雙手泡在冷水裡那份辛苦呢?” 孩子也會很容易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他會認為我們愛他是應該的。一旦我們做出“違反”他意願的事,他反而還可能會抱怨我們“不愛他”,他自己倒先不快樂起來了。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做好示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媽媽幫爸爸做事時,爸爸要大聲地對媽媽說“謝謝”;媽媽接受爸爸的幫助,也要說一聲:“謝謝”;爸爸送給孩子禮物時,要告訴他這件禮物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

  • 5 # 一起前行3399

    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這與家長的教育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我個人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父母太過溺愛,給予孩子的太多,在孩子早期,這種教育會讓孩子錯誤的認為只要他需要什麼,他就可以跟家人索取什麼,他不認為這是錯誤的,因為沒有人跟他說一味地索取是錯誤的,他的家人也沒有給他一種印象是他們需要他,他的腦中從來就沒有給予的概念,事實上是父母剝奪了這個孩子給予的能力,我認為能夠給予是一種能力,而且在給予的過程中是能夠獲得極大滿足與快樂的。很不幸的是,很多家長剝奪了孩子的這種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帶來的快樂,反過來卻說,孩子只一味索取不知感恩

    二,父母太過嚴厲,教育過程中尤其早期教育過程中沒有表揚與鼓勵,在給予孩子愛與物質的同時,伴隨著的是對孩子極大的貶低,一味的嘲諷挖苦,那麼,這樣的家庭教育也會造成孩子缺乏給予的能力,只會沒有尊嚴的索取

    不管哪種原因造成的孩子一味索取,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改變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改變了,自然孩子也會相應的有所改變,但如果孩子已成人,要想改變將會非常的困難,除非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

    以上僅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舟6號是返回,軌道,推進艙3個艙段構成?正常的軌道飛行中,每位航天員每天需要飲用多少公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