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嘚吧一下

    說到底,這是個面子問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打嘴炮的能力世界一流,同時,再加上阿Q精神深入人心。

    送質子,意味著啥?意味著這是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意味著這是兩個老大之間的對話,從外交層面上,就下不來臺。

    送女人嘛,在男尊女卑的思想指導下,這面子是找回一點點了。另外,送女人嘛,未必真是漢室宗親,糊弄糊弄誠實的少數民族得了,大家都實惠。

    送女人送銀子都沒事,只要你喊大哥;或者至少在心裡認定了我就是大哥,其他的都好說。

  • 2 # 歷史經濟學

    一、古代女人地位屬性。在古代中國,特別是遊牧民族,女人是一種從屬品,戰利品,所以女人和親以及和親帶過去的豐厚嫁妝,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既有政治上的勝利,相當於在外交領域也戰勝了對手,也有經濟上的利益。

    二、中原王朝和親多是挑選出來的皇室美女。古代遊牧民族雖然攻打中原王朝,但中原文化遙遙領先遊牧民族,他們的審美觀也以中原為準,皇室的美女對於遊牧民族的首領是有吸引力的。遊牧民族首領可能也有改良後代的想法。

    三、皇帝有很多兒子,送質子過去意義不大,也沒有豐厚的嫁妝,還要倒貼女人給質子當老婆。

    四、羞辱中原王朝,和親嫁到匈奴的女子大多悲慘,丈夫死後嫁給丈夫的兒子,孫子,對中原王朝來說是莫大的侮辱。王昭君在單于死後又嫁給他的兒子。

  • 3 # 東海尋人

    漢匈和親是漢朝對匈奴的一個重要政策,對後世影響巨大,特別是漢初的時候,西漢政權尚且不夠強大,和親是暫時妥協的無奈之舉,但這為西漢國力的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首先先了解一下歷史背景。匈奴雖說可能是夏人的後裔,但相對於秉承商周王朝的中原政權,一向視其為異族蠻夷,所以才給他們匈奴這個帶有侮辱性的稱呼。

    不過匈奴人崛起,主要還是從戰國末期開始的。當時抵抗匈奴的主要是趙國跟秦國,總體上匈奴人沒佔到太大的便宜。但是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其實對整個漢民族政權的整體實力是有很大的消耗的,再加上秦末天下大亂,各地起義,加速了這一趨勢。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口也銳減。所以這就導致了匈奴人實力遠超中原政權的事實,在西漢初期,不斷侵擾,造成了極大的邊境危機。

    漢高祖劉邦意識到了這點,也抵抗過,甚至主動出擊過。但奈何國力不允許,且匈奴人戰力遠超漢軍,幾次交鋒下來,西漢敗下陣來,甚至劉邦都差點在“白登之圍”中被要了老命。

    既然打不過,那隻好進行妥協。劉邦以及他後面的幾位皇帝,聽從謀臣的建議,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權,緩和了之間的矛盾。而後經歷文景之治,西漢的實力崛起,超過了匈奴,漢武帝經過一系列戰爭,主動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將他們趕回漠北,分裂成五部。

    由此可以看出,是戰是和,在當時的歷史潮流中,主要還是跟敵我雙方的實力有關。

    至於是和親而不是送質子,這個也是實力之間的一種體現。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才是送質子最頻繁的時期,這在各個諸侯國之間,是家常便飯。這個跟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大小諸侯國林立,各個國家之間實力極不平衡,和親並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反倒是送質子才是最誠心的做法。

    所送的質子,一般是順位繼承人,有很多情況下甚至是第一順位繼承人,這也更凸顯了和談的決心跟誠意。但需要注意的是,漢初雖然西漢政權實力遠不如匈奴,但還沒到被碾壓的地步,即便匈奴大舉入侵,也不會到亡國的地步,所以實在沒必要做送質子這麼降低身份的事情。

    除了這點,還跟國家的文化意識有關,經過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到西漢,漢民族的自我身份認同得到加強,自認為天朝,自然不會選擇送質子這種低聲下氣的做法。

    再者相對於匈奴,他們更喜歡的其實也是和親,得到漢朝的公主,送質子反而是沒用。這是男權社會統治者的本性使然。

    而相對於西漢,送去的和親的公主,因為文化意識的緣故,心裡會更偏向漢人,也會為兩個政權之間的和平做爭取,至少可以利用美色,減少戰爭。如果是送質子,一般都是男的繼承人,要他們以敵對者的身份去勸匈奴首領,那不是送死麼?

    所以送女人過去和親,是最明智的選擇,不過怎奈何封建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即便是出身皇家,也免不了被如此利用的悲慘命運。

  • 4 # 未央先生

    漢初和親,漢朝送公主出嫁,本身就是妥協的結果,畢竟一朝公主,那也是皇室血脈,普通百姓家都不願意讓女兒遠嫁,何況是皇家女兒。

    通常來說,質子必定是相互的,因為雙方都想利用這樣的籌碼,防止對方用兵。漢初,匈奴對漢朝有軍事上的優勢,但綜合國力並不比漢朝強大,而且匈奴屢次對漢用兵,其實並不是為了領土,僅僅是為了物質利益,所以匈奴不可能質子罷兵,那麼對於漢朝庭來說,更不會主動提出這種妥協方式。

    所以匈奴也樂意讓漢朝嫁公主和親,這樣既有面子,而且還可以不停騷擾邊境,搶奪漢朝人口和物資,可以說面子、裡子兩不誤。

    這也是為何到漢武帝時期,經過幾朝休養生息,經濟、軍事都做好充分準備後,朝廷就開始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不滅匈奴不罷休,這也是為了一雪前恥!

  • 5 # 如史如畫

    互為人質是先秦各國的習慣,匈奴和我們漢族本不是同一民族,根本就沒有送質子的風俗。在先秦時期,各國為互通友好,有留王子於他國的習慣,比如晉文公曾在秦國為人質,贏異人也曾在趙國當過人質。在那時,周王朝雖分封了好幾個諸侯,但這些諸侯統統都是華夏族人,都是名義上得拱衛周王室的,互為人質並不代表什麼高低之分。

    另一方面,匈奴人和我們漢朝人完全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這個時候如果送皇子去匈奴當人質,就代表了漢朝人臣服於匈奴,這對於漢朝皇帝來說,這是萬萬不能的。劉邦想出和親,其實是一種對匈奴暫時妥協的措施,劉邦是計劃著下面幾代人先把國力發展起來,有朝一日肯定要打破這種靠和親來換和平的局面。幸運的是,他曾孫做到了。

    除了這些大背景,漢朝不送質子去匈奴還有一個小原因就是兩種不同國度的環境下,皇子們很難適應新的環境。送女兒去有匈奴王照顧,送兒子就沒有安全著落了。所以,漢朝皇帝為了兒子安全著想,也不會讓他們去的。

  • 6 # 歷史神秘人

    漢初把公主出嫁給匈奴以此達到和親目的,那是漢朝無奈的選擇,至於為什麼不是皇子做質子,那是因為利益權衡的結果。

    皇帝把兒子派往敵國做質子那是春秋戰國的做法,大家把兒子互相派往對方做人質,以此達到互相平安無事不攻擊的效果。可漢朝和匈奴卻不適合這樣的政策,說白了皇子比公主值錢多了,大家都不願意派自己的兒子去做人質,那太危險了。當時可是男尊女卑的時代,男人是可以繼承王權的,派兒子去當質子,萬一雙方鬧起了矛盾,雙方的質子都被殺了,那不就虧大了嘛,所以送個公主出嫁就很好嘛,反正女子在當時的地位不怎麼樣嘛!匈奴和漢朝肯定不願意互派質子啦,對匈奴來說你派個皇子來做人質,對我沒好處啊,我不僅還要好吃好喝供著,浪費糧食啊,匈奴可不想養閒人呢!漢朝也不願意派兒子去做質子,別說危險了,如果派了兒子去,你匈奴扶持這個皇子當皇帝的話,不就搞亂了漢朝的政治了嘛,女人就不同,反正嫁出去的女人就是你匈奴的人啦,和漢朝無關了,而皇子就不同,會有藉口干預漢朝的內政,因此現實中,漢朝和匈奴都不會接受質子這個政策,大家都清楚一個和親只是暫時的安穩罷了,該打的還是要打,何必要為雙方埋下禍患呢!出嫁女兒就是個有回報,大家都接受,同樣大家都不會有大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公主和親,說白了,就是漢朝少了一個女人,匈奴多了一個女人,大家都消停一會兒,大家都樂意這樣做。雖說和親對漢朝來說很沒有面子的事,可出嫁的不一定是公主嘛,可以用平民的女兒認做義女封為公主忽悠沒多少文化的匈奴,而匈奴可不管這些,只要是漢朝的女人,他們就很喜歡。匈奴雖說總是攻打漢朝,無非就是為了搶生活用品,內心很嚮往漢朝的文化的,羨慕漢朝的吃喝玩樂,更喜歡中原的女子。中原的女子好啊,面板白嫩,溫柔體貼,最關鍵的是身上香噴噴的,對比草原上的女子那真是鮮花和牛糞的對比啊!你送皇子做人質,匈奴不要,送公主則一萬個樂意啊!能取漢朝的公主做老婆,匈奴也是很有面子的事啊!再者就是改善匈奴王室後代的基因嘛,匈奴人還是懂一點的優生優育的,取一個有素質的公主生下的後代自然是好的啦,改善後代的基因,是所有人類都想做的事嘛!你漢朝送公主和親,匈奴可不管你公主到底是不是正宗公主,只要送來就行,本來匈奴就人口少,送女人最好啦,女人可以生育增加人口嘛,送皇子來沒這個功能啊,雖說皇子可以和草原上的女子結婚生子,不過漢朝的男子可不喜歡草原的女子啊,匈奴也清楚這一點,搞不到一塊去,能生多少啊,生下來是漢朝的人,不是他匈奴的人,而公主不同,生下的都是我匈奴的人,要生多少有多少,這就是漢朝和匈奴和親的真相。

    公主和親只不過是政治的犧牲品,漢朝和匈奴都明白,這不過是暫時的和平罷了,一個女人是換不來和平的,大家都需要時間壯大實力,然後滅掉對方。大家都有這個心思,也就拿公主來犧牲了,反正嫁一個女人,換來暫時的和平,雙方都有好處,玩完了就是開打的時候,後來的漢武帝就把匈奴分成了兩塊,讓匈奴再也沒有實力威脅中原,後來匈奴就被滅了,只是苦了那些出嫁的公主罷了,誰又會記得她們呢!

  • 7 # 史海尋蹤

    質子的做法起於戰國時期,是國與國之間結盟,為表誠意將王子抵押在別國當人質。如果是平等合作盟約,會互派人質。如是一國有求

    於別國,也會單方面派遣以表誠信。

    那麼漢初為何採取“和親”手段,而不是送質子給匈奴?

    漢匈實力並非相差很大

    劉邦建國初,甚至還提兵想蕩平匈奴,結果落入圈套。脫險後,認為匈奴不太好惹,對付他們的時機未到。之前和秦朝、項羽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山河破碎、百廢待興,休生養息提高國力才是當務之急。此時跟匈奴糾纏,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白登之戰雖然輸了,但不等於說劉邦就怕了冒頓,他顧忌的只是匈奴的騎兵。騎兵只是機動性強、擅長野戰,真要是讓匈奴騎兵攻城,那還真沒達到後世鐵木真的水平。因此漢匈之間簽訂的是兄弟之盟,起碼錶面上雙方是平等的。

    這就好比一位有正事急著去辦的人,無暇也不願和一個無賴過多糾纏一樣。給你點好處,打發了便是。等時機成熟了,再來收拾你。

    漢朝送的多為假公主

    劉邦的兒子也不是很多,即使多也不會往匈奴送,還沒到那地步。匈奴冒頓也應該心中有數,要吞滅漢朝?萬難做到。得些好處,見好就收才是上策。

    匈奴掠邊,為的不就是錢財物資嗎?現在都不用辛苦去搶,有人送上門,也是個挺好的事。漢朝方面,付出一些物資,爭取到和平發展的時機。雙方皆(各)大(懷)歡(鬼)喜 (胎)。

    匈奴並非誠信之國

    質子的作用就是為表雙方締約的誠意,要是這樣做就能保匈奴永不再犯,劉邦送個兒子去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真相信匈奴能信守盟約,那就大錯特錯了,之後匈奴之禍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為止。他們收了好處,依然慾壑難填,屢次三番擾邊。這種無賴之國,送兒子當人質,劉邦才沒這麼傻。用別人家女兒,再搭些嫁妝,先維持一陣子吧!

    在劉邦去世後,冒頓單于甚至寫信調戲呂雉,簡直毫無底線。也可理解到漢武帝時,為何一定要把匈奴打到熄火為止,心裡恨啊!

    與漢朝和親相比,唐朝類似行為叫“賜婚”

    漢朝和親多少有些無奈的意味,給好處息事寧人。唐朝的賜婚行為則完全是居高臨下的,並不是怕了你,而是一種恩賞。

    比如吐蕃的松贊干布,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唐朝心悅誠服。他要求唐太宗賜婚,太宗一看這小子比較囂張,就沒搭理他。惱羞成怒之下,松贊干布領兵來攻,結果在松州(松潘)被唐軍徹底打服。唐太宗這才把文成公主賜婚吐蕃。

    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在吐蕃的地位相當高,被授予“贊普”尊號。

    由此看來,無論和親還是賜婚,都只是外交手段。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歸根結底要落在實力的基礎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的畫像忽美忽醜,為什麼有這麼多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