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張西望客

    犯平頭,是指由於每個詩句中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稍微靈活變化(以不犯孤平,不形成三連平或三連仄為限),而形成的八句的第一個字都是平聲字都的情況,吟誦起來不太好聽,但比較容易避免。

    工對,是指律詩的頜聯(第二聯)和頸聯(第三聯)的對仗,是嚴格相對,除了用詞相對外,平仄也要每個字相對。

    因此,如果犯平頭,自然就無法完全做到工對。

    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個字的平仄就做不到相對。

  • 2 # 梧桐樹邊羽

    寫格律詩要儘量避免平頭。

    但是律詩平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聲韻上的平頭,另一種是詩句詞意上的平頭,稱為“四平頭”。

    其中四平頭是指律詩中有四句或六句用詞意思重複,擠佔發揮空間,是律詩文法的不當,但是並非大忌,比如陸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春晝雪如篩,清羸病起時。

    跡深驚虎過,煙絕閔僧飢。

    地凍萱芽短,林寒鳥哢遲。

    西窗斜日晚,呵手斂殘棋。

    其中頜聯、頸聯的起頭兩字“跡深”、“煙絕”、“地凍”、“林寒”就是“四平頭”。這個並非什麼不得了的毛病,只是在寫法上疊刻,重複,律詩的篇幅短小,而且本身平仄嚴格,那麼在文法上變化風格是重要的表現手段,這種四平頭的寫法就變相地侷限了內容的豐富表達方式,所以有評“礙格”。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礙格”並不出律,所以這種問題一直沒有定論,也不會發生平仄上的衝突。

    那麼題主提出和對仗有矛盾的平頭,應該就是第一種:聲韻上的平頭。

    聲韻上的平頭屬於詩歌“八病”之首。這一點空海和尚(對,就是《妖貓傳》裡那個和尚)在《文鏡秘府》中解釋得很清楚,也舉了例子,我們引用看下: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樹表看猿掛,林側望熊馳。”又詩曰:“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

    這是以五言詩為例,就是每一聯的上句的第一、二字不能與下句的第一、二字同聲調(平仄)。比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這句詩中,“芳時”與“提壺”都是平音,這就是平頭。是不是也能唸啊,問題在哪?問題在這就沒有遵守律詩最基礎的平仄相對的規則。按照平仄,上句為“平平仄仄平”(淑字為入聲字,仄聲入韻),下句相對該是:“仄仄仄平平”。這很明顯就出律了。

    而對仗,特別是工對,不但要求詞性相對,平仄更是要嚴格相對。所以,平頭肯定是與對仗相矛盾的。當然“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這兩句本身不對仗,只是用來舉例說明平頭。空海後面的例子裡面有平頭又要對仗的,大家可以自己對照分析。

    遇到這種情況,要解決的話就只有在保證對仗的情況下根據平仄換詞。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寫格律詩要避免犯平頭嗎?律詩忌平頭與對仗(特別是工對)存在矛盾嗎?

    前言

    題主所說的平頭,是“四聲八病”中的平頭。 “四聲八病”之說來自於南北朝時期的沈約(441~513年)等永明體詩人, 在《南史·陸厥傳》中明確的說了“四聲”: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一、四聲八病的歷史記錄

    根據上文可以看出,四聲很清楚,沈約等人將“平上去入”為四聲; 上文指出了“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這是八病中的一部分,其餘四種是:大韻、小韻、旁鈕、正鈕”。

    1、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中說“什麼是八病、眾說紛紜”。他引用了清朝學者仇少鰲的說法:

    沈約標律詩八病,有平頭、上尾、蜂腰、鶴溪等名,不可不知,若為“大韻、小韻、旁鈕、正鈕”尚非所重。

    2、嚴羽《滄浪詩話》

    再往前看,南宋的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提過“八病”一詞,並且把八中病症一一列舉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嚴羽對於八病採取了否定的態度:

    有四聲,有八病(四聲設於周顒,八病嚴於沉約,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據也)。

    3、空海和尚《文鏡秘府》

    關於八病更早的文獻來自於日本,在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中有一個空海和尚,亦名遍照金剛,延歷二十三年(804年),隨遣唐使入唐學法。空海法師把在大唐學習的知識編輯成一本書《文鏡秘府》,其中很多典籍的內容已經在中國消失了。

    《文鏡秘府》中記載了28中詩病,八病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空海的書是流傳下來最早解釋八病的文獻。

    4、封演《封氏聞見記》提到沈約撰有《文章八病》

    封演,天寶中為太學諸生,十五載(756)登進士第。比起白居易時代又早了幾十年,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聲韻》提到沈約撰有《文章八病》 :

    周禺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永明中,沈約文詞精拔,盛解音韻,遂撰《四聲譜》、《文章八病》。有平頭、並尾、蜂腰、鶴膝,以為自靈均已來,此秘未睹。

    老街寫過關於四聲八病的文章,想了解的直接搜尋文章題目《10分鐘看懂四聲八病 1篇短文了解古詩創作的秘訣》即可。這裡只說一下平頭。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

    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樹表看猿掛,林側望熊馳。”又詩曰:“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

    a、空海和尚解釋到:第一句詩前兩個字是平聲“芳時”,第二句詩前兩個字不能也用平聲“提壺”,這就是平頭之病。

    同為仄聲的一種也是平頭。空海說:

    上句第一、二兩字是平聲,則下句第六、七兩字不得複用平聲,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為病。餘三聲皆爾,不可不避。三聲者,謂上去入也。

    b、空海還說道: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句第一字和第二句第一字都是平聲不是平頭之病;但是同為仄聲的一種也是平頭。兩句的第二個字如果都是同聲,那麼一定是”巨病“:

    此平頭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與下句第一字,同平聲不為病;同上去入聲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與下句第二字同聲,無問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儀,皆所不能免也。

    c、空海又說道:還有人講了,第一、第二字不能和第六、第七(第二句的第1、2字)同聲,但是參差使用就可以了。例如秋月(平入)對白雲(入平):

    或曰:沈氏雲:“第一、第二字不宜與第六、第七同聲。若能參差用之,則可矣。”謂第一與第七、第二與第六同聲,如“秋月”、“白雲”之類,即《高宴》詩曰:“秋月照綠波,白雲隱星漢。”此即於理無嫌也。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

    兩句詩的句式一樣,都是平平中仄平,這在格律詩中是失對,上句是平平中仄平,下句就應該是仄仄仄平平。

    另外空海還說的第一個字同聲可以不拘,但是第二個字同聲就是巨病,這也是格律詩的特點,一般第一個字平仄不拘,但是第二個字必須相對。我舉一個例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與風同為平聲,闕與煙平仄相對,這兩句就不是平頭。

    如果不是格律詩,下聯為了句式的變化,也需要相對為好,例如“平平中仄平”可以對“仄仄平平仄”。

    結束語

    沈約時期的詩體被稱為永明體,這種詩體是早期的格律詩,沈約的“平頭”理論其實就是格律詩的“失對”。而失對是格律詩的大忌。

    唐朝的格律詩有四種詩體,完全避免了“平頭”之病。

  • 4 # 黃宇芬

    寫格律詩人都傳兩句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對七言律詩說的。至於五言詩其實這兩句是不準確的,以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句式,假若把處於第三個位的平聲字,改為仄聲字,就變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了孤平是大忌的。五言句的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如果改為仄聲,成仄平仄仄平,也犯了孤平。我認為五言詩中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言詩中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個字是不能不論的。講到二、四、六分明是正確的。必須平仄分明。至於用拗救法改變基本句型,這是另一個問題的討論了。

    以上講法若有錯,請賜教,斧正。

  • 5 # 三劍兄

    絕律詩整首每一句起字全部採用平聲字是一種極端不合規性的表述形式。反之起字若全部用仄聲字,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絕律詩中都是不可取的,或者說有點不講究律詩的外表。就象詩詞中的兩仄聲字中夾一平聲字一樣就是犯了“孤平"。然“孤平"可以拗救,但全平頭格律詩則無藥可救。當然,摘去格律詩的帽子,若喜歡一切均都可以稱為心目中好詩詞。

    格律詩中的對仗聯,主要看所對仗詞性是廣域還是俠義的對仗。

    清代.車萬育的《聲律啟蒙》一書,可以很好地理解詩詞的對仗詞語,是俠義和廣域對仗形式及邏輯和思維模式的範本。

    狹義的對仗大多指自然現象對仗,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冠對帶,帽對衫,能對否,聖對賢等等。

    廣域對仗也就是朦朧意境對仗,但覺對何曾,偶爾對時常,方才對恰巧,虎踞對龍蟠,風淅淅,露溥溥,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圖春雨杏花紅等等。

    俠義的對仗,即下聯只能按上聯的詞語來對,稱為工整對仗,用詞平仄要求嚴謹,不能有紕漏,詞意對應規範要有連貫性,上承下接意境優美,不能隨意為之。

    廣域的對仗,可有點隨意春芳歇的味道了,講究人的口語韻律只要在同一層次感覺上,差不多就行了。

    工整的對聯,必須得體合韻,明文意達,朗朗上口。且上聯與下聯平仄相互對應才能成立。

    所謂詩詞中的對仗,一般首聯和尾聯(七律或五律詩詞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可對可不對仗。而頷聯、頸聯(七律或五律詩詞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則要求對仗工整。七絕和五絕則是尾聯要求對仗工整。

    有關律詩的工整對仗形式,嚴謹的詩句要求不能脫離其格律和對仗工整的規矩。當然,若你喜歡也可隨意為之。只是難解初學近體詩者的凝惑之心。所以建議多讀讀有關寫作格律詩詞的書籍,儘量避免在寫作格律詩中犯忌諱的律詩通病。這其中包括"平頭、孤平、三平或三仄尾"等等在內。

    格律詩雖有一三五平仄不顧,二四六分明之說,但也不是完全可以不顧的,這隻能在習作者基本瞭解其平仄規律後才能體會到並且如何避免犯格律詩的通病。

    順便多說幾句,初學者學寫近體格律詩以開句二個或三個平聲或仄聲部字為最佳句式。其中儘量避免犯"平頭、孤平、三平或三仄"字連尾在律詩中出現。學習格律詩及對仗等可從“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平水韻"等書中入手吧。想信只要勤奮好學,就會有不錯的成績單的啊。

    至於格律詩的平頭和對仗有何矛盾存在,我認為肯定會產生一定的平仄不合格的矛盾,不知有什麼辦法來補救。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6 # 雲鶴166082174

    即然提到了律詩的對仗了,特別是工對,就排除平頭了。

    到於平頭一說,知道了上下句平仄相對,再記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基本就沒大錯了。

    這是說的律詩。

    有了警句,也可以不計。當然警句是有水平的,用語言說不清,意會吧。

  • 7 # 黃土情愫

    給所有物不所值的產品去掉包裝,亮出它的真身,給古體詩脫光所有的偽裝,讓它輕裝上陣,給濃裝豔抹的新詩刷刷牙,使它少一點兒酸腐的口水味,去掉那些裝神弄鬼的廣告牌吧,讓農村漸漸失音的煙囪吐幾絲兒純真。讀詩,就像賈島一樣地去輕叩,北郊那扇虛掩的柴扉,去慢慢地體會古人那份清雅和靜美。寫詩,千萬別搜刮枯腸,別像福彩獎臺上的寶貝,神神鬼鬼藏頭露尾。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想說的話語,眼中的淚水從不會顧忌眼眶的規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忽必烈攻打金朝的時候,金朝為什麼不和南宋聯合抗擊蒙古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