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樂影視匯
-
2 # 影視多媒體
目前3d電影大部分的效果一般,按阿凡達的標準看都是偽3d,而且顯示偏暗,有時還不如2d的效果,現在假如你去看3d,效果最好的是動畫片,還有就是這家影院的3d裝置,目前大部分影院的裝置效果不好,
-
3 # 遊戲影視動漫
先不說中國產3D電影製作的水平高低。個人其實是不太喜歡看3D的
第一,帶了眼鏡後,畫面特別暗淡。白天場景還勉強,晚上的基本就是睜眼瞎了。只能選擇看字幕了。
第二,眼睛很累,可能也是跟個人有關,眼睛看久了,痠痛,流淚。
第三,出屏效果體驗極差,除了字幕飄出來了,其他真沒啥感覺。
所以不是中國產水平高低問題,是播放的周邊裝置還不夠成熟。
希望以後的科技能夠改善這些問題。
真正地體驗到沉浸式的觀影享受。
-
4 # 那時那你1024249058
像外國的啊凡達,好像是世界首部3d電影吧,放到現在也是秒殺大多數中國產3d電影的存在,所以要想搞好3d電影,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援!還有你文中提到的值不值得看,我覺得劇情好就算是特效不怎麼好也還是值得看的,畢竟看電影不止是為了看特效!
-
5 # 諸葛村父
中國產3D電影值得看嗎?如果你在五年前說這句話可以用問號,但在今天的中國,你必須用句號。毫無疑問是值得看的,例如《麋鹿王》,《戰狼》系列,《大鬧天宮》,《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
我們都知道,電影的自誕生起到如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實際上,在電影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就已掌握了雙目立體視覺物理原理,並且根據原理研發出顯示裝置和立體眼鏡。但是立體電影一直只作為科技館、博物館和主題公園裡的視聽專案,沒有得到普及。原因很簡單,就是受到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在數字技術沒有得到普及應用以前,立體電影的製作和放映成本比普通電影高得多,不僅如此,視覺效果也不理想,容易讓觀眾產生不適感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上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首先利用數字技術可以製作出近乎完美的立體效果,而且由於數字放映技術的普及,3D放映比過去的膠片時代容易很多,而且成本也在不斷降低,可以說3D時代的來臨並非偶然。今天3D電影熱潮背後是100多年來的技術積累。
如今隨著3D電影的紅火,“3D”開始作為一些電影的賣點。有些人認為拍3D電影很容易,只要用兩臺機器同時拍攝就可以出3D效果。而現實是,除卻電影的文學劇本質量高低不說,一部優秀的3D電影必須依靠大量複雜的後期製作才能完成。如果連拍攝普通2D電影的成功經驗還沒有,就想透過拍攝3D電影而一鳴驚人,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十年以前中國電影產業中票房有保障的導演與製作團隊們遲遲沒有接手3D。十年以前我們鼓勵並扶持那些已經在中國電影市場久經考驗,並已經取得不俗業績的優秀導演和創作團隊,把一部本來基礎就很好的電影拍成3D版。這樣即使3D探索不夠成功,也不影響我們欣賞普通的2D版本影片。這並不是說不鼓勵和扶持新人。只是對於那些連普通2D電影創作經驗都沒有的新人,最好還是先從頭做起。
未來電影產業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目前中國3D影院建設步伐已經與世界同步,並且3D電影製作技術也已經處於世界前列。
可以說,如果中國不是在十七年前就開始積極發展數字影院建設,就不會有今天3D電影的票房奇蹟。中國在2002年就開始推廣數字影院,2007年開始引進第一部數字3D影片,目前數字影院銀幕數和3D銀幕數都是僅次於美國而位居世界第二,這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3D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方面,我們卻沒有優勢可言。首先在3D電影的藝術創作方面,我們既缺乏創作理論基礎支撐,也沒有足夠的經驗積累;在拍攝和製作技術方面,我們缺少關鍵的核心技術與實踐經驗。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科技在快速發展,中國在不斷強大。以前我們引進3D電影,羨慕人家的技術,現如今我們拍攝製作屬於中國的3D電影。不僅拍,還在國際上獲得各種大獎。看到這你心裡應該知道中國產3D電影值不值得看了吧!
-
6 # 曉龍電影
個人覺得還是可以的,無論2D的還是3D的都是我都會支援,這些都是代表我們國家的影視水平在持續增長,像近兩年的一些電影就挺好看的,電影(白蛇:緣起)2月18日凌晨停止上映,並將開始重新制作3D升級版,到時候可以一起看一下3D的(白蛇:緣起)。
回覆列表
中國的3D動畫看上去粗製濫造,並不是由某個單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這些因素牽扯到整個影視行業的痛點,也充分反映了中國與美國之間文化、教育及資本運作方式等方方面面存在的差異。正所謂細微處見真章,從影視動畫的製作水平,就能暴露出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投資差異
眾所周知,拍電影或者電視劇是很花錢的,沒有人會指望一部小成本的電影有多好的電腦特效。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兩國在影視投資這一塊,有著明顯的差異。在美華人力成本非常高,不論什麼工種,薪水都高得嚇死人,一部電影能夠拍攝完成,需要無數人共同的努力,光人工成本,就佔了電影投資的很大部分。現在的商業大片投資一億美元是很正常的,而美國最一線的演員片酬在1千萬至2千萬美元之間,如果一部電影請兩個一線明星,也只佔到了投資的5分之1左右。
再來看中國的情況,當前國內電影電視行業空前繁榮,大製作商業電影的投資也要達到家6億元人民幣左右,換算成美元也差不多是1億美元。但中國一線演員的片酬卻高達2億元人民種左右。即使不請最一線的明星,可能兩三個演員就花光了投資方一半的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演員的稅率非常高,而中國則要低很多,光是這一點就有許多文章可以做,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演員片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除去重要演員的片酬,剩下的錢就是給導演、次要演員、群眾演員及道具場景燈光音響等等各方面的支出了。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給特效團隊的,用來製作影視特效及3D動畫。同樣一部投資1億美元的電影,花在特效上的錢,中美之間可能就差了好幾倍。那有的讀者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是沒有真人出演的全3D電影呢?沒錯,如果是全動畫電影,那麼的確特效團隊會得到大部分投資,但仍然有一部分錢會花在配音演員身上,特別是投資方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會聘請一些知名演員來配音,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況且資金的多少也只是一方面的,還有更多的因素決定了一部3D動畫的品質。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製作出優秀的3D動畫作品,除了要重金聘請專業的動畫人才之外,還需要投資大量的專業器材,比如動態捕捉裝置,圖形工作站等等。這些裝置往往都價值不菲。可惜的是,在一部影片投資之初,中國的製作團隊往往只能拿到很小一筆製作經費,再加上有些團隊會將專案層層轉包,真正拿到生產者手中的錢,很可能少得可憐了。這就造成了影片的特效製作會一再縮水,最終的成品自然效果好不到哪裡去了。
二、時間差異
中國在電影拍攝方面的時間預算通常都很緊,這主要是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主要演員檔期緊,中國的娛樂產業目前正處於高度發展期,加上人口基數龐大,知名演員甚至只要是有一定知名度公眾人物,都有無數的通告在等著他。不論是廣告、真人秀,還是上綜藝節目當嘉賓或者拍個連續劇,演員們往往日程都被經濟公司安排得很滿,所以留給一部電影的時間就很少,往往只需要二、三個月甚至更短,就能拍完一部電影所需的所有場景。
第二個原因是製片方急於求成,過度追求投資回報率,往往也會要求拍攝方儘快殺青,早一日上映,就意味著早一日賺錢。在這種浮躁氣氛的影響下,一部電影的製作週期就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壓縮,導致後期團隊根本沒有多少時間來做特效和3D動畫,從而也就產生了各種粗製濫造的產品。
相比之下,美國影視界在製作電影電視時通常就會留有充足的餘地,一部電影拍好幾個月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電影會為表現春夏秋冬四季的各種場景會拍攝一年多的時間。充足的時間意味著有充足的精力來對作品進行精雕細琢,出好的成果也就不奇怪了。另外,除了時間之外,一部美國的大片往往會到世界各地取景,往返於各外景地之間是很耗時的一件事情,但卻給了後期特效團隊充分的創作空間和思考餘地。
為什麼逼真的3D動畫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製作,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物、場景和道具的設計都是非常花時間的,設計師需要反覆琢磨影片所要表達的人物或者場景,往往要經過數百上千次的修改,才能獲得滿意的成品。如果時間不夠,設計師當然只能將就應付,很明顯作品質量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是3D動畫在繪製的時候,除了必須的人物和場景設計之外,還要在逼真度方面做許多工作。比如電影設計出來的3D畫面都太乾淨了,地面都是一塵不染,空氣都是像手術室一樣透明,所有的物品都光亮如新,這就顯得太假了,因為現實中一般不會有這麼幹淨的場景。於是為了能呈現更真實的畫面,設計師還需要在原有場景上新增灰塵,煙霧等干擾因素,各種道具服裝也會故意做舊處理,才能顯得更真實,而這一切都是需要額外的時間再製作的,甚至比製作主要人物和場景更花時間。
三是3D渲染太花時間。在設計3D動畫時,設計師只需要製作3D模型,並營造好光源材質等因素即可。但真正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是需要透過計算機運算出來的。計算機透過模擬物理世界的光照、反射折射及各種材質的特性來計算並渲染出最終的畫面,這個過程是非常耗時的,有些複雜場景可能1個小時只能渲染出一幅場景,更有甚者,一臺效能強勁的工作站計算機,瘋狂運算1天1夜才能算完一幀畫面。
要知道一部電影通常有100分鐘,按電影標準格式每秒24幀畫面算,共有14萬幀畫面需要渲染。如果每一幀都渲染1個小時,那要整整16年才能算完。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製片方為了能趕上進度,通常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用更多造價高昂的超級工作站或者伺服器來同時運算,提高渲染速度。二是用無數廉價的電腦來組成一個分散式的渲染網路,同樣可以把渲染速度提高很多。但這兩種方案都意味著要花更多的錢,中國的影片投資方往往不願意在這一塊投入更多的資金,於是只能選擇降低畫質要求,來草草應付。
除了視覺效果上的逼真,還有動畫人物的動作是否逼真是決定了整部3D動畫的品質。為了能達到近乎以假亂真的效果,好萊塢的製片方,一般會採用動態捕捉技術,讓真人或者真實的動物來模擬影片中角色的行為,這又是一項又費錢又費時間的事情。而中國電影中許多情況下為了節省成本,就只能隨便弄弄,就造成了動畫人物動作僵硬浮誇,或者說話嘴型完全對不上的失真場景了。
三、基礎差異
電影發明了100多年,美國就傳承了多少年,在電影電視這一塊,美國有絕對的發言權。不論是在投資、製作、發行、營銷還是其他領域,美國影視界特別是好萊塢都有無數專業而且成熟的團隊。也不論拍攝什麼樣的電影,都能夠立即拉出一支高效的隊伍來。而反觀中國,雖然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有成熟的電影產業,但因為戰爭等原因停滯了幾十年之後,中國的商業電影實際上還在摸爬滾打階段。這是客觀事實,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電影產業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不少的差距,基礎薄弱是中國影視業的致命缺陷。
除了電影產業的基礎差,起步晚,計算機產業的落後也是造成中國電影動畫遠遠比不上美國大片的原因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大量好萊塢商業電影採用3D電腦特效來吸引眼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終結者2》中的液態機器人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而同一時間,中國國內連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只有高校及少數科研人員才有機會接觸電腦,直到2000年之後,電腦和網際網路逐漸進入千家萬戶,這種情況才終於有所改善。
實際上中國早就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這些年也一直在大力支援3D動畫及動漫產業,但俗話說得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訓出一批出色的專業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美兩國這在方面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此前《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中國產優秀動畫片的上市,也讓人們對中國產動畫的未來有了更多的信心。
總之,世界上沒有哪一件事情是簡單的,從小小的3D動畫製作上,就能看出許多東西。作為一個華人,對中國的影視行業還是很看好的,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長遠的發展,還是需要相關從業人員放下現在的浮躁心態,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創作,才會有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