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青漁

    先說明當時荊州是七郡不是九郡,至於這七郡與九郡的其中誤解,懶得解釋。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可謂是魏蜀吳三方勢力呈膠著狀態。曹操獨佔荊襄治所南陽郡,劉備則攻佔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而江夏郡魏蜀吳三方各自佔了一部分。

    至於南郡,也就是江陵郡。在赤壁之戰後掌握在曹仁手裡,由於江陵屬於富饒且荊州戰略要地,故而也是三方爭奪。

    依題而言,周瑜取得江陵郡後,孫權為什麼會借給劉備?

    兩個原因:一是魯肅從戰略全域性出發,知道單靠東吳完全不可能抵抗曹操,儘管赤壁之戰曹操慘敗,但還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從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之地,同時還鎮守襄樊、江夏、江淮以及討伐幽州公孫度,大敗馬超來看,魏國實力可見並不一般。

    在這種情況下,維持聯盟是最好的選擇,而這時就有了借南郡,不是借荊州的故事。

    二是赤壁之戰後,孫權率軍東線作戰取揚州合肥之地以便開啟局面,這就是孫權暫時借江陵給劉備,由江陵郡取道入蜀的主要原因。因為東線孫權指揮的第一次合肥之戰,可以說是一團糟,需要周瑜的兵力前去支援。

    第一次合肥之戰,並沒有後來威震逍遙津的張遼什麼事。此戰東吳以孫權為主,張昭、張紘為副,而曹魏守將則是揚州刺史劉馥、蔣濟,至於為什麼孫權第一次合肥之戰打得這麼糟糕,這得問他了。

    由於曹操知悉了合肥對東吳的重要,可以說看穿意圖吧,就把張遼、李典、樂進派去鎮守合肥,也就有了第二次的合肥之戰,就有了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

    至於題中最後一個為什麼劉備不由荊南取益州的這個問題。實在是怎麼說呢?去看下一份帶有山川地勢的中國地圖吧,先去看看隔了多少座山吧,真當五溪蠻與南蠻這茫茫大山是平原啊這是?那時交通沒現在這麼發達,就像無當飛軍雖然帶了一個飛字,可是並不代表會飛啊。

  • 2 # 鑑史馬後炮

    他們在孫權內部對於劉備集團所採取的辦法是完全相反的,周瑜認為“滅劉”可以繼而擴大荊州、益州乃至漢中地區的地盆,西可接壤馬超所據的漢中,成為軍閥中地盆最大的一方,足可以抗衡北方的曹操。

    而以主張“聯劉”的魯肅則認為,只有孫劉兩家聯手才是最穩妥的做法,聯劉在奪取天下時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的風險。北方的曹操勢大,一但孫權集團獨自面對曹操,曹操便可少了許多顧慮,江東早晚支撐不住曹操的攻勢。如果與劉備聯合,不光可以減少獨自面對曹操的壓力,同時也可借劉備之手與曹操周旋使孫權集團得到更多的喘息和發展壯大的機會。不至於太冒險,在最不理想的情況下,因劉備集團在則絕不會袖手旁觀曹操獨佔江東,孫權集團也能“託底保本”不至於整個江東落入兩方之手。

    從赤壁開始,周瑜屢屢難為諸葛亮,而魯肅處處維護諸葛亮的原因也正是兩人的意見相左所致。

    可說,沒有魯肅的“聯劉”策略的成功,便沒有劉備“借荊州”,沒有劉備“借荊州”,劉備也不會有機會取益州。劉備之所以能取益州,源於劉備得到荊州後實力的壯大。劉璋之所以邀劉備入西川,就是因為看到劉備有能力打敗張魯。這便是劉備能進入西川的第一條件。

    劉備沒有荊州之前,題主所提的從荊南取益州根本行不通,“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以來蜀關、蜀道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沒有張松貢圖和劉璋因看到劉備強大可以幫助自而引狼入室,劉備想靠自己的實力殺入成都,根本就是異想天開。

  • 3 # 蜀山筆俠

    這個要結合地圖來看

    孫權的江東和荊南可以連成一氣,便於管理和統治。荊北則夾在中間,北面有強大的曹操,南面有劉備,很難防守。孫權雖然暫時和劉備是聯盟關係,但難保劉備不反水,從以往的經驗看,劉備反水的機率相當大,到時候荊北將受到南北夾擊,很難守住。而且這裡一旦守不住,就無路可逃,守將和士兵必定全部葬送,江東是耗不起的,況且孫權放誰在那裡都不忍心。

    同時,東吳還要防守江淮一線,這裡才是他們的重心,如果兵力過於分散,勢必影響江淮的防守,江東必將面臨重大威脅。從歷史上看,魏、吳雙方在江淮一線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魏、漢的關中是兩大戰區。

    所以,孫權將荊北換給劉備並不是打不打益州的問題,而是孫權讓劉備去做擋箭牌,扛住曹魏來自荊州的壓力。最後呂蒙偷襲荊州,那是因為劉備佔據了漢中,對曹魏的關中形成了壓力,荊州局勢稍微緩和了。

  • 4 # 關東俠客

    東漢末年荊州地區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長沙郡共七郡。公元208年11月,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包圍江陵與曹操大將曹仁展開江陵大戰。劉備乘機率本部兵馬南下搶佔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零陵郡共四郡。公元209年12月曹仁放棄江陵地區北撤,周瑜佔領戰略要地江陵。210年12月,劉備去見孫權要求管理荊州。周瑜建議趁此機會扣押劉備以絕後患,魯肅耽心東吳的力量不足以抗曹操。主張聯合劉備成鼎足之勢對抗曹操。後來周瑜病死,魯肅做東吳大都督接管了周瑜的軍隊,孫權同意了魯肅的建議,將長江沿岸重要地區交給劉備。劉備得益州第二年(215年),孫權派諸葛瑾作使節到成都求見劉備。索要荊州南部幾個郡。到嘴的肥肉誰都不原意吐。劉備當即拒絕。孫權委派官吏接收長沙郡,零陵郡和桂陽郡。關羽把他們轟回去了。孫權大怒,派呂蒙率兩萬大軍把長沙郡和桂陽郡給佔領了。劉備率五萬軍隊下公安,關羽率三萬軍隊到益陽去奪回長沙和桂陽二郡,孫權也派了援軍,雙方見撥弩張。這個時候,曹操攻佔漢中地區。劉備腹背受敵,於是和孫權平分荊州地區。把長沙郡和桂陽郡,江夏歸孫權。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歸劉備。南陽加江夏郡一部分歸曹操。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劉備放棄全部荊州勢力。.荊州地區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圖巴蜀。從這裡北上可危脅曹操中原腹地,保護東吳側冀,向西可圖西蜀。如劉備佔據荊州地區,一旦天下有變可北奪江淮地區,東下金陵。所以三國勢力在此重兵把守,成鼎足之勢/

  • 5 # 夏有涼風61

    謝邀,周瑜打下江陵,孫權為什麼把江陵借給劉備?劉備從荊南取益州不行嗎?這個問題,劉備從荊南取益州也不是不行,問題是江陵郡基本可以說是三方勢力的一個緩衝帶,如果孫不借劉,就的己方派兵去守江陵,這樣江陵就夾在了曹劉之間,如果曹軍攻打江陵郡,一旦失守損失的可是東吳,劉備坐收漁翁江陵遲早還會被劉所得,還不如索性借給劉免費給自己守江陵這個門戶,二一個也能讓曹軍牽制劉備,不想讓劉拿下益州。三,曹軍一旦攻江陵也能順勢削弱一下劉的兵力,總之荊州還借了,江陵得之何益?

  • 6 # 慣與長夜

    孫權借江陵(確切地說是南郡的一部分)給劉備,他其實並不吃虧,這樣做正是為了讓劉備正面抵禦曹操,他好騰出手來經營紀念館中南面的交州。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雖敗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因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有人可能要說,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小,為何佔有最多?實際上戰前劉備就支援劉琦為荊州牧,劉琦死後,劉備被眾將推為荊州牧,他佔有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而且他站的這些地方多是未開發的野蠻之地,實際上也沒佔多大便宜。

    劉備的目的是一心想到益州發展,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於是跟孫權打起了借南郡的主意,意思就是我在荊州只是暫住,只要南郡借給我,作為通道,等打下益州後我就從荊州撤了,荊州都還是你的。孫權不傻,更不會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其實在之前,魯肅基於戰略考慮,早就勸說孫權主動將東吳佔據的南郡“借”給劉備,主動向劉備示好,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理由有二,一是為讓劉備頂替東吳在正面面對曹軍鋒芒,二是東吳半個南郡在劉備與曹操襄陽的包圍之下,較難防守,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當然劉備為了達到目的,也作出許諾,我在荊州只是暫住,只要打下益州,我就從荊州撤啦,到時候荊州還是你的(哈哈,沒想到後來孫權真來要了)。建安二十年,劉備剛剛拿下益州,曹操正在攻伐漢中張魯,孫權就來向劉備要荊州了。說你答應取得益州後還我的,現在就是時候啦,你快還我吧。這說白了就是乘人之危,劉備當然不肯,可是當時曹操已經攻破張魯取得漢中,馬上就會南下成都。劉備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和孫權講和,兩家重新劃分荊州。江夏南邊屬於孫權,南郡南邊屬於劉備。於是劉備派關羽駐紮江陵,孫權派魯肅駐紮陸口。隨著劉備在漢中戰事的勝利,孫權知道劉備這傢伙根本沒誠信可言,不會把荊州還給他,而且要是在益州站穩了,回頭還會來反咬自己一口。因此孫權才不惜兩家撕破臉,決定先下手為強,武力奪取荊州,於是便有了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了。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江陵、荊州、南郡,是同一個地方

    江陵,三國時期稱為南郡,在歷史上是楚國的郢都,三國時期荊州的治所。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說的就是偷襲江陵。

    周瑜在赤壁之戰後,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打下來了江陵,成為周瑜最值得炫耀的戰功,史載:

    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三國荊州地圖)

    周瑜最大的功業有兩個:摧曹操於烏林(赤壁之戰),走曹仁於郢都(南郡之戰),可見南郡的重要程度,與荊州的其他的幾個郡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魏蜀吳三國,都佔據了一部分的荊州,可以說荊州三分。劉備起初只有長沙等幾個郡,城池小,人口少。周瑜拿下南郡後,魯肅建議南郡借劉備做立身之所,所以才有借荊州一說。

    孫權借南郡這樣的大城給劉備,意欲何為?

    周瑜曾經設想過“滅劉”,吞併劉備的勢力,佔據荊州、江東,西下益州,與曹操隔江對峙,此亦一方雄主。魯肅力勸孫權禮遇劉備,用以聯劉抗曹。

    孫權的家底,在赤壁之戰這樣的傾國之戰時,一共能拿出來作戰的就只有5萬精兵,與曹操的動輒數十萬大軍相比,勢力弱小。一旦孫權吞併劉備,或者兩家內訌,實力不是相加,而是相互抵扣,曹操在赤壁大戰後,主力並未損失,時刻有可能捲土重來。即使孫權三下五除二拿下劉備,沒有遷延日久給曹操發動攻擊的機會,但是以孫權的家底,在長江全線佈防,壓力很大。曹操擇其一點突破,以其擅長的步騎衝擊孫權的江東大本營,那麼江東就危險了。

    劉備軍北來,與曹操軍組成相似,因此如果劉備能分擔長江中游的防禦壓力,孫權集中精力防守下游,縮短防線,對孫權來說,相對是安全的,因為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短時間內都不能快速建立起來一支水軍,孫權憑藉水軍足以自保。

    而此時孫權在江東佔領江陵及江夏郡的一部分,劉備佔領荊南四郡,劉琦佔領一部分江夏郡。實際情況如同是孫權在北方為劉備遮擋了曹操的進攻,使得劉備毫無顧忌順利攻下了湘西四郡。這與孫權意圖讓劉備幫忙分擔曹操壓力的初衷不符。因此,孫權忍痛將南郡讓予了劉備。這是短時間的權謀之舉,並非是支援劉備襲奪益州。如果預見到劉備奪取益州,劉備的勢力就會強過東吳,東吳依然會有危險,孫權就不會借南郡給劉備了。

    (孫權奪取荊州後的疆域圖)

    東吳失策的補救:呂蒙白衣渡江

    孫權應該是沒有料到劉璋闇弱無能到如此地步——因此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就不斷地派人來催要南郡,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脫,最終造成孫劉兩家反目,實際是此時的孫劉兩家的結盟的基礎已經被破壞,劉備的實力大漲,孫權感到了不自安。

    至於從荊南攻取益州,等於是從湘西一帶進入四川,以如今的交通發達,很多道路都不能從湘西直通四川,崇山峻嶺,成本太高了。從東往西攻打四川,也就只有長江水道,這條水道也很不容易進兵,所謂三峽天塹。如果不是劉璋主動邀請劉備進川,硬要去打,恐怕也要崩壞幾顆大牙。

    東吳在劉備奪取益州,兵出漢中,趁機偷襲了荊州,再次形成了戰略相持的局面,這才孫權認為的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

  • 8 # 辰州觀海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巴山蜀水,歷來交通困難,尤其是四川,除了大山還是大山。

    劉備從荊南攻打益州,這茫茫大山,就足夠把劉備拖死了。

    而事實上,在三國後期,在保衛蜀漢江山方面上,這地勢起到很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92蝙蝠俠每集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