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化改革是否直接影響了鮮卑貴族與北魏六鎮將領的根本利益?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留影機

    北魏的分裂與孝文帝的漢化沒有直接關係!但北魏從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啟全面漢化之後國勢逐漸走衰卻是事實!

    事實上,建立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從拓跋珪建都平城,拓跋燾統一北方,一直以來都在不斷漢化,只是他們漢化的步子邁得不夠大,後繼者也能跟的上前任的治國理念,以至於期間並未出現太大的動盪。

    這樣的漢化本質上就是一場改革!改革就充滿了動盪和風險,更需要堅強的領導核心!

    是改革就有改革派和保守派。所以鬥爭是必然的,動盪是潛伏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也是必要的。

    然而在君主集權的帝國制度下國家的治理就是人治,人治的表現就是人亡政息,結果就是治亂迴圈,中華2000多年的帝國也是這樣,何況大刀闊斧進行算盤漢化中的北魏?

    歷史證明,正是北魏漢化的經驗為後來的北周,乃至隋朝處理民族問題積累了經驗,為後面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其實至此,在這場落後文明向先進文明學習的過程中,引發北魏分裂的原因也顯而易見了。

    一是從平城遷都洛陽,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既有利益者。一方面影響的是北方六鎮中擁有軍事力量的貴族,這也為日後的叛亂留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影響的是南下的貴族,漢文化的優勢沒有學到反而奢侈之風大興。

    二是孝文帝之後的後繼者未能履行好其治國理念。民族問題未能妥善處理且皇室內部權力鬥爭激烈。

    天災人禍、農民起義、宮廷鬥爭、軍鎮叛亂一步一步,將北魏引向分裂。

    但分裂的背後,體現的終究還是政治路線的不同。以高歡為代表的東魏,選擇的是漢人胡化的路線。以宇文泰為代表的西魏,選擇的是胡人漢化的路線。

    正如易中天所說:以漢為主、漢胡互化!也許正是這段民族大融合過程的最好概括!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北朝的分裂指的是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的事件,此後東、西魏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直到北周武帝時期方才滅北齊,重新統一北方地區。關於北魏分裂的原因,從直接來看是起因於北魏末年孝莊帝因不滿權臣爾朱榮把持朝政、設計殺死爾朱榮之後的各方勢力混戰,但爾朱榮的崛起則與六鎮之亂相關,故也可以說,北魏的分裂與孝文帝的改革是有隱藏關聯的。

    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漢化改革,號令胡人穿漢衣、改漢姓、遷都洛陽,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在當時為北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隨著孝文帝漢化改革的進行,設立於原都城平城附近的六個軍鎮,原本起著防禦外族政權的作用,現在隨著遷都洛陽的完成而逐漸衰落,六鎮的軍事地位在不斷減弱,到那裡戍守的鮮卑貴族也受到歧視,後來派去戍守計程車兵也變成了地位較低的人。加之孝文帝推廣門閥制度,六鎮的將領卻被排斥在門閥之外,與中央的矛盾愈演愈烈,直至公元524年,六鎮爆發了嚴重的叛亂,爾朱榮正是在鎮壓六鎮叛亂的過程中逐步崛起,發展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此後爾朱榮利用北魏胡太后與孝明帝的矛盾進入洛陽,在河陰之變中誅殺北魏宗室與朝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這才有了後面與孝莊帝的矛盾,以致被殺。爾朱榮被殺之後,北魏局勢大亂,高歡、宇文泰等多方勢力進行爭鬥,最終高歡勝出,於公元532年扶持孝武帝登基,但孝武帝不滿於高歡對朝政的把控,投奔宇文泰,從此高歡與宇文泰一東一西分別拱立宗室上位,北魏正式分裂。

    因而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確實影響到了北魏六鎮和六鎮鮮卑貴族的利益,為以後北魏走向衰落和最終分裂埋下了伏筆。

  • 3 # 王事情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開宗明義,北魏衰落當然和孝文帝改革有關係。這場改革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最重要的就是使鮮卑民族失去了獸性,因此失去了權柄,進而失去了一切。

    要解釋清楚,必須引入兩個歷史名詞:遷都洛陽和六鎮起義。

    一、遷都洛陽

    紇于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平城即今大同,氣候寒冷且僻處邊地,北魏國土廣袤,以平城而馭天下,猶如以龍尾而控龍頭,非但騰挪不開,更會小大失序。

    通俗的說,就是不利於王朝統治。

    再一個,漢人的華夷之辨強烈,若不全盤漢化,也終非長治久安之策。

    孝文帝以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戰略眼光看到了這兩點,並以大無畏的魄力將其推進成功。

    正是人言不足畏、天變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孝文帝不愧是偉大帝王。

    用當年明月的話講,這叫“領導就是有水平!”

    二、六鎮起義

    然而——

    禍福相依!

    遷都,顧名思義,就是把中樞的好東西都拿走,以保證帝國的正常執行。

    但畢竟要留下些不是那麼好的東西,放在故都,陪同那些草木一起衰老。

    還有一部分不那麼好的,是以前防禦北方強大的柔然、拱衛京畿平城的六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和懷荒。六鎮約置於道武帝皇始年間,“盛簡親賢,擁麾作鎮”,六鎮軍人也被親切而驕傲的稱為“國之肺腑”。

    然而遷都之後,鮮卑貴族隨同皇室南下,留下的一些鬱郁不得志之人困守北國,而六鎮軍人的地位也每況愈下:

    中年以來,有司號為‘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而本來族類,各居榮顯,顧瞻彼此,理當憤怨。

    在遷都完成三十餘年之後,這種矛盾便如同吹到極限的氣球一樣爆炸,並迸發出灼傷帝國首腦的瘋狂氣浪。

    這便是先後起事於破六韓拔陵、杜洛周及葛榮的六鎮起義!

    在那場席捲北魏半壁江山的大動亂中,昔日六鎮精兵盡成今日叛賊——後歸於高歡之手。隨著爾朱榮的坐大崛起,除叛亂之眾,天下精兵幾乎盡歸爾朱氏麾下。

    隨著河陰之變的發生,皇帝、太后及朝堂大臣兩千餘人全部被爾朱榮所屠,儘管他旋即又立了元氏新帝,但其實皇族威權(成員、皇權、軍權等)之剩餘,已不比冬天的雷聲更多。

    自此之後,元氏皇族實則已被排除出這場權利的遊戲,隨著元修在534年的出逃,北魏正式滅亡。然而元氏依然做為一個符號而存在,分別又有西魏及東魏續命,兩者疆域雖大,當然已與元家無關。

    終於,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元氏被徹底踢進臭水溝,從此在歷史中再也沒有泛起一朵浪花。

    但這不能否認孝文帝的歷史功績,北魏之亡,亡在後世無雄才大略之子孫,一些有識之士都看到了癥結所在,卻無一人妥善解決,何哉?時也!命也!

  • 4 # 靈石蘊

    題主這個問題,給不明白那段歷史的人看了,這漢化能成罪惡了

    本文簡單介紹一下北魏漢化,從這個程序中,瞭解這個國家,以正視聽

    史書記載,拓跋鮮卑原本習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鮮卑立國之初,處於原始社會部落遊牧狀態,這種文明相對於漢家的封建農耕文明,顯然是落後的。恩格斯說,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

    對於鮮卑北魏,向先進文明代表的漢家文明轉化,是一種必然過程,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北魏王族不是傻子,北魏的漢化分幾個階段,持續一百多年

    第一個階段:拓跋珪初步漢化

    386年,拓跋珪建國魏,在征戰中原過程中,吸收漢家士族豪強階層進入政權體系,比如上谷張袞青河崔氏等,這些豪強士族給北魏出謀劃策,參考漢家習俗,離散部落編戶齊民,制定了政治禮儀法度等,把原始部落制北魏逐漸轉變成封建制

    當然,為了安撫部落頭人,清河崔逞被找由頭殺了,張袞也被調離朝堂

    第二個階段:拓跋燾中央漢化

    425年前後,立道教為國教,建立儒家太學,後期更是命令王公百官子弟都須進太學學習儒家經典……這一時期,漢家士族大批次進入政權體系,一次任用最多都有數百人。拓跋燾用這些人整頓吏治,打擊腐敗,完善制度,勸課農桑等,瘋狂吸收漢家先進經驗

    當然,450年,拓跋燾利用國史案,滅了清河崔氏、河東柳氏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漢家大姓,老牌漢家士族勢力被重創清洗

    第三階段:馮太后深入漢化

    484年,馮太后對百官實行漢家俸祿制,以前是北魏當官是沒俸祿滴,全靠戰爭中的搶賞貪;485年,北魏下均田詔,從京城開始方割土地,分給無地或者少地百姓,比如男子滿15歲分地40畝,不準買賣,人死地還等,為促進均田政策有效推廣,實行三長制租調製,有效清理宗主豪強隱匿人口,穩固農耕;教育上,儒家文化下鄉辦學(每個郡有60-100學生,相比首度的太學,這次真算是文化下鄉);另外,禁止鮮卑同姓通婚,有效降低傻子產生比例

    當然,本輪也殺了一批人,不過和上兩次不一樣,這次是整治吏治,弄死了不少貪汙犯

    第四個階段:孝文帝全面漢化

    490年,孝文帝掌權,重用漢家官吏,移風易俗,全面徹底實行漢化改革,從平城遷都洛陽(內蒙古邊上的大同南下600多公里,進入中原核心),廢鮮卑語講漢語(朝堂30歲以下嚴格執行),改鮮卑姓為漢姓,廢鮮卑服穿漢服;胡漢通婚,定門閥等級高門大姓(現在看來屬於糟粕,但當時為固有等級觀念,打進傳統漢家門閥圈)……

    前面的三個當然殺,完美鋪墊孝文帝的最終漢化,我元家也是漢家大族

    北魏漢化至孝文帝時期,大體脈絡如此,自己分析,這樣的漢化是有助於社會發展呢,還是有悖於?北魏分東西,是孝文帝推行漢化的責任嘛?

  • 5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應該說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與北魏分裂之間是多米諾骨牌上的兩張牌,前後有著緊密的聯絡,這當然不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目的,但是一系列演進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時候歷史的發展往往在人的預期之外,讓人瞠目結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點是遷都,漢化,首先將政治中心由原來的平城(山西省北部)遷往洛陽(河南省中部),然後推行漢化,漢化的目的是為了儘快擺脫北魏政權鮮卑部落落後的統治方式,使得國家集權強盛起來,原本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是副作用太大,最後取代主要目的成為北魏無法挽救的霍亂根源。

    當時遷都的時候,為了防止北方柔然等遊牧民族趁機南侵,在原都城附近設定了六鎮,六鎮的居民全部是鮮卑士兵,稱為鎮兵,仍然讓鮮卑貴族統領。然而,隨著孝文帝改革的推進,遷到洛陽的那部分鮮卑貴族逐漸漢化,政治待遇提高,經濟富足且腐敗奢靡,而在六鎮留守的那部分鮮卑貴族仍舊過著部落生活,政治地位降低,經濟困難且被洛陽鮮卑貴族歧視,雙方的矛盾逐漸升級激化,最後演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六鎮之叛遂爆發。

    公元524年,六鎮全部叛亂,北魏遂大亂,而這時候的北魏中央是孝明帝的母親胡太后掌權,更加激化了亂事,亂上加亂。因為北魏自拓跋珪建立以來,就執行立儲君殺其母的政策,以杜絕後宮干政。北魏是沒有太后的,這胡太后應該是唯一一個逃過此項政策的女人,卻成為北魏的掘墓人之一,真是諷刺。中央混亂的同時,卻是地方軍閥趁機而起的好時機。爾朱榮家族,賀拔嶽,高歡,侯景,宇文泰等等都是這時候起來的,他們聯合北方柔然部落一起鎮壓了六鎮叛亂,並在征戰中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而北魏中央更是能搞,胡太后因為和親兒子孝明帝爭權,竟殺死了孝明帝,最大的軍閥爾朱榮趁機攻入洛陽,將胡太后沉了黃河,將支援胡太后的朝臣全部殺死,控制了整個朝廷。這時候,北魏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爾朱榮隨後立了孝莊帝,自己遙控朝局。孝莊帝不想做傀儡,就設計騙殺了爾朱榮,爾朱榮一死,時局就更加混亂了,爾朱榮家族又殺掉了孝莊帝,北方各部軍閥又陷入混戰,最終高歡勝出,與532年擁立孝武帝元修,元修也不願當傀儡,遂討伐高歡,高歡勢力強大,元修不敵逃往關中,宇文泰擁立元修,後又將元修殺死。

    公元534年,高歡擁立北魏皇族元善見為帝,而宇文泰則擁立另一個北魏皇族元寶炬為帝,都稱自己是魏國,歷史以地理區分為東西魏,北魏正式分裂。此時的爭權雖然還叫魏,但是已經名存實亡,最終都被篡奪,拓拔魏遂告滅亡。從以上推演可以看出,北魏的分裂與滅亡與孝文帝改革有著密切關聯,視同因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離開以後,誰可以接替他擔任新一代武俠小說掌門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