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家叫我阿珍

    1、溫度

    溫度對於水分分櫱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水稻正常情況下,能分櫱的溫度在20-33度之間,這個區間內,可以分櫱,而25-30度之間,則是最佳適合分櫱的溫度,一旦溫度低於15度或者是高於35度,就會影響水稻的正常分櫱,嚴重的直接停止分櫱,造成分櫱減少的情況發生。

    2、光照

    光照有2點因素,一種是根據光照的輕度和時間來決定,比如當分櫱期遇到連陰雨天氣時,日照時間不足,就會影響水稻分櫱,表現為分櫱遲、分櫱期短、分櫱數量少等;另外一種,是由於種植過密導致的,當田間株數過多時,互相之間會遮擋,這樣的話,也會影響起光照(也就是光合作用),並不是種植的越多,分櫱的就越多,事實恰好相反,種植過密,分櫱會減少,影響最終的產量。

    3、水分

    水稻分櫱期對於水分方面,還是比較敏感的,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如果水層過深,會影響正常分櫱,而淺灌則有利於分櫱,有資料顯示,當天氣在26-33度左右,土壤持水量為80%時,分櫱是最多的,相反,當溫度低於20度且土壤持水量達100%時,分櫱是最少的(這個是一般情況下,不是代表任何情況)。

    4、養分

    養分也是水稻分櫱的重要因素,水稻整個生長期都需要有養分的補充,但不要只注重氮肥,而忽略了其他元素,比如缺鋅、缺磷都會影響正常分櫱,而水肥分櫱肥的追施,顯得很有必要,在移栽或插秧後半個月時追施一次分櫱肥,有利於促進水稻的分櫱。

    瞭解了影響水稻分櫱的4大因素,下面就要說說如何提高水稻分櫱,其實,根據上述因素來說解決辦法,也有4點,一起來看。

    二、如何提高水稻有效分櫱

    1、水分管理

    灌水不宜過深,淺灌就行,同時,可以在分櫱期時,可以適當晾田(但不是曬田),目的是為了讓水稻根系吸收到氧氣,促進根系的發達,使植株強壯,這樣的話,會提高有效分櫱,同時,也能排出田間的一些有害物質,對於水稻的有效分櫱,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果田間水過多(人工灌溉或者是雨水過多),及時開溝排水。

    2、除草

    這裡說的除草是在雜草處於2-4葉期時進行的,如果田間沒有及時除草,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導致分櫱少之外,還有可能會引起一些病害加重(有些病菌是藏在雜草中,開始大面積傳染的),而一旦分櫱期病害發生的話,一樣會導致分櫱不正常的現象,所以,除草這點很重要,稗草、馬唐、千金這些常見的雜草,一定要防除。

    3、追肥

    上面已經說了,在水稻分櫱的時候,追施一次分櫱肥,有利於水稻的正常分櫱,可以每畝用5公斤左右的尿素,加上一些磷肥、鉀肥(比如過磷酸鈣、硫酸鉀2公斤等。),同時其他的中量或微量元素,也可以一起用點,根據田間水稻的具體生長情況來決定。

    4、防病蟲害

    水稻分櫱期的病蟲害,要及時預防和防治,比如分櫱期常見的稻潛葉蠅、稻水象甲、二化螟等蟲害,預防和防治藥劑可用康寬等; 葉瘟和紋枯病等病害,防治的話,可用苯甲·丙環唑等,一般以預防為主,假如田間出現了病

    水稻曬田最佳時間

    7月份水稻的管理

    2019年水稻價格

    2019水稻保護價

    水稻一般施幾次肥

    七月幾號打水稻蟲藥

  • 2 # 川農記憶

    水稻種植想要進一步提高產量,其中關鍵因素有很多。對於您提到的分櫱問題,個人覺得,分櫱的數量是影響稻穀產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分櫱數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稻穀產量的高低。

    那麼在種植稻穀的過程中,影響稻穀分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不同地塊,不同種植方式,不同種植環境等,都會影響到稻穀分櫱。其中比較常見因素有,品種特性、溫度、水分、養分、光照等。可能某一點不適合水稻的生長,就會影響正常分櫱,因此水稻的分櫱將變得非常關鍵。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水稻的分櫱呢?下面這四個關鍵方法,或許對你有用:

    1.品種選擇

    選擇分櫱力相對較強並且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另外,在秧苗移栽到大田過程中,從運輸到栽下去,儘量少傷根,更要防止人為的傷苗,提高移栽質量,能夠促進有效分櫱。

    2.土地整理

    良好的整地工作,對於提高水稻分櫱也有積極的作用,地要平整,水分保持“寸水不露泥”,清除田間的雜物,同時要施足底肥,為移栽後的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長場所。

    3.種植密度控制

    合理的種植密度也能夠促進水稻的有效分櫱,如果種植過密,看似分櫱數很多,但是單位面積內的總分櫱數是減少的,相反,如果種植過密,影響單株的分櫱數,並且分櫱末期後,田間的通風性、透光性都會減弱,不利於後續的一系列生長,水稻種植密度要根據品種、土壤肥沃度、氣候等等多種因素來定,不是一個固定值。

    4.水田水量控制及曬田處理

    適當的控水曬田不僅能提高分櫱率,還利於有效分櫱,在移栽以後,前期透過淺水(不要長時間灌深水),可以增加分櫱數,到了後期,可以透過曬田,來抑制分櫱,防止分櫱過多,提高有效分櫱率。

    好了,以上便是個人經驗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 3 # 瑞克斯旺—侯

    分櫱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水稻分櫱實質上就是水稻莖稈的分枝。

    水稻分櫱發生是有規律的。但也有一些情況下分櫱沒有規律。

    比如旱育稀播的情況下,稻苗生長健壯,有時分櫱從不完全葉長出,大播量情況下,稻苗生長細弱,形成病苗、弱苗,分櫱發生也沒有規律,表現為櫱位高、分櫱晚或不分櫱。

    所以分櫱發生部位是水稻生長健壯與否的標誌。

    那麼影響 水稻分櫱發生的遲早、多少和分櫱質量高低的因素很多,除品種本身的特性外,還有秧田和本田期的各種環境因素,如溫度、光照、肥水管理以及移栽質量等。

    溫度:發生分櫱的最低氣溫是15-16度,最適氣溫是30-32度,最適水溫是32-34度,最高水溫是40-42度。對我市水稻而言,低溫往往是阻礙分櫱發生的重要因素。

    光照:稻田群體內部的光照條件對分櫱發生影響很大。光照充足,光合產物增加,促進分櫱發生,葉鞘較短,植株生長健壯,分櫱多而快,反之則分櫱發生少而遲,如移栽後遇陰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產物少,葉鞘伸長,秧苗細瘦,則不利於分櫱的發生。

    水分:水分過多、過少均會影響分櫱的發生。水分過少,分櫱期受旱,植株體內各種生理功能受阻,光合能力下降。母莖供應分櫱芽的營養物質減少,分櫱不能發生。水分過多,稻株基部光照和氧氣不足,也會抑制分櫱的一生。一般稻田持水量在70-80%時,有利於分櫱的發生。

    養分:營養元素與分櫱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營養水平高,分櫱發生早而快,分櫱時間也較長,反之營養水平低,分櫱發生遲緩,分櫱停止早。營養元素中NPK三要素對分櫱的影響最為顯著,其中以氮素影響最大。稻株生長必須具有一定的氮素水平,葉片含氮量高於2。5%時,新葉才能伸長,稻苗含氮量在2。5%以下時,分櫱停止,只有超過3%時分櫱才能迅速生長。一般來說,分櫱期水稻葉片含氮量達到4-5%時,稻株才可望獲得高產。因此速效氮肥供應充足及時,分櫱發生的就早而多,故應早施分櫱肥,使其早分櫱。

    在目前的水稻生產上,環境中溫度、水分和養分三者對水稻分櫱發生的限制往往要比光照條件的限制要小得多。

    正常情況下,水稻分櫱期的光照條件直接決定一於育秧密度和大田栽培密度,如果秧田或大田群體過密,造成田間鬱蔽,即使其他條件都能保持適宜狀態,水稻分櫱潛力也不能正常發揮。

    而透過合理稀植擴大水稻單株在秧田或本田的營養面積,改善水稻分櫱期的光照條件,是高產栽培中進一步發揮水稻分櫱能力的關鍵。  

  • 4 # 長江老農

    種植水,影響分櫱的因素如下:

    一、肥料的因素。

    以前水稻種植缺尿素,農民大多使用碳酸氫銨作為底肥或追肥,有“燒苗”現在,葉尖黃枯,葉片有褐色斑點,遠遠望去,一片赤褐色,農民起了個形象的辭彙,叫“火燒苗”。另外,綠肥、秸稈還田後,遇到上高溫,會發酵腐爛,產能沼氣,水稻田溫度高達50°C以上,水稻田象煮粥一樣,冒著汽泡,水稻也象火燒的一樣,死也沒死,活也象不得活一樣,不分櫱,不封行,插下去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記得有一年人家水稻封行了,我家水稻還在緩苗期,老農民都說,是綠肥在水稻田發酵腐爛的原因。如果是肥害造成的不分櫱,要及時採取措施,一是抽水灌溉,降低田間環境溼度,使綠肥及秸稈停止發酵,抽水灌溉時間要長,中午時段一定要抽水灌溉降溫。二是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脂。98%磷酸二氫鉀300克+0.01%蕓薹素內脂20克兌水30公斤。三是追施尿素10公斤/畝。

    二、病害、藥害的原因。

    水稻直播或栽插後,田裡秸稈帶有病菌,水稻容易感染病害,象青枯病、紋枯病、立枯病等造成水稻不分櫱、生長緩慢,即使追肥也無法改觀。打除草劑也容易造成藥害,今年我們當地打過除草劑後,水稻象穿上迷彩服一樣,青一塊,綠一塊地,水稻封行了,尚未完全改變。藥害也容易造成水稻不分櫱,不封行,我們當地農民打除草劑新增安全劑,降低除草劑對水稻的危害。水稻直播種子要用殺菌劑浸泡8小時以上,殺菌消毒,可用咪鮮胺、強氯精、多菌靈兌水800倍液——2500倍液浸泡,栽插水稻要在栽插7天前,葉面噴霧25%多菌靈、25%代森錳鋅、25%託布津1000倍液,帶藥移植。水稻直播或栽插後,發生病蟲害要及時用藥防治。打除草劑時,要新增安全劑,發生藥害,可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脂,可有效防治藥害,另外,無論藥害,還是病蟲害,防治之後,追施尿素10公斤/畝。促進水稻恢復正常生長。

    三、高溫會使水稻停止分櫱。

    我剛剛去水稻田走了一圈,今日我們當地最高氣溫38°C,農民在田裡拔稗草,身上被汗水溼透了。據農民講,水稻田裡水與洗澡水溫度差不多,燙腳。高溫熱害會使水稻停止分櫱,水稻適合生長溫度在20°C——35°C,超過37°C就會影響水稻分櫱生長。因此,近期水稻每天從早上8:00開始抽水灌溉,到下午16:00結束,要把水稻田出水口、進水口同時開啟換水,降低田間環境溫度,保持水稻田3寸水位。要做好病蟲害防治,近期是水稻病蟲害防治關鍵期,高溫有利於病蟲害疫情爆發。換水能使水稻田溫度下降3°C左右,對水稻分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提高分櫱率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做好高溫熱害防治,合理施肥。水稻對有機肥需求不大,如果使用農家有機肥一定要充足發酵腐熟才能使用。近期病蟲害必須每隔7天——10天防治一次,每天全天候抽水灌溉,防止高溫危害水稻分櫱。水稻不分櫱可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來促進水稻分櫱,通常情況下,可在返青期或“火燒苗”時,及時噴霧磷酸二氫鉀、蕓薹素內脂,同時追施尿素。以上純屬長江老師個人種植水稻經驗分享,僅供參考!歡迎大家評論、關注、轉發!

  • 5 # 徐世雲4

    很多回答對秧苗不分櫱或分櫱少都非常精準。這裡以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作為一個補充回答。

    (一)在排出其它影響分櫱的情況後,可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培育壯秧,所謂壯秧即:葉片肥厚,葉色深,杆粗實,根糸多而發達。移栽後容易早返青早分櫱。

    2.適時防治病蟲害,秧苗沒有帶藥移栽,植株被幼蟲侵害移栽後,表現在秧苗上為:萎黃而泛生機,葉脈和葉基部蟲害程線狀焦黃色狀,並可嚴重影響秧苗返青與分櫱。

    3.冷浸田,俗稱(水口田)由於處在其它田塊過水必經之地,經常或長期受生水(冷水)浸泡,地溫較低,導致秧苗返青慢並少分櫱或停止分櫱。

    4.發秋田,由於這種田塊缺泛微量元素,特症是:當秧苗栽插不久後,田表面泥土裎現黑褐色,秧苗不走根或遲遲不發新根,導致秧苗頓挫或坐兜。也是導致不分櫱的原因。

    5.水害,水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保持深水灌概,導致秧苗根鬚缺氧,地溫不足從而延緩秧苗分櫱或少分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漫威中,一個宿主可以讓兩個毒液附身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