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食盛合

    “人造肉”真的能供人類食用嗎?它未來是否能成為人類對肉類消費需求的補充,甚至完全成為傳統肉類的替代品?

      1多由體外培養細胞獲得

      據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和這家食品公司的研究小組透露,在培養過程中向牛肌肉細胞新增維生素C,成功培養出成熟的牛肌肉細胞。研究小組還採用特殊的立體培養法,培養出細長的肌肉組織,然後透過特殊方法培養多層肌肉組織,製成長1釐米、寬0.8釐米、厚0.7釐米的塊狀肌肉。這項工作朝著培養有牛肉本身口感的“人造牛排”邁出了第一步。

      研究人員認為,隨著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全球肉類消費需求將持續增加,而飼養家畜的環境負擔很大。“人造肉”由體外培養細胞獲得,對環境影響較小,可在嚴格衛生監管下生產,未來有望成為傳統肉類的替代品。

      說到“能否替代傳統肉類”為時尚早,但可以認識一下何為“人造肉”。

      “人造肉”其實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素肉,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是豆製品生成的各種食品,這在各國的素食主義者中非常流行。另一種是與真正的動物肉類相似,由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肉,其大致過程是把氨基酸、糖、油脂等物質在器皿中培養幹細胞,讓肉慢慢“長大”。現在所指的“人造肉”,一般都是指這類由幹細胞培養的肉,無論是牛肉,還是豬肉或雞肉。

      “人造肉”不是新鮮事,早在20世紀末就有人提出過這種設想,只是到了2013年才成為現實。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馬克·波斯特第一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研究團隊研發的“人造肉”。他們先從活牛身上提取出幹細胞,然後把幹細胞放進有營養液的器皿中培育出肌肉組織,最後形成肌肉纖維。不過,波斯特團隊培育出來的“人造肉”並不像真正的動物肉。後者成塊狀,可能還會連著骨頭和肌腱,而前者只是一些碎肉,既不是市場裡能買到的新鮮肉塊和肉片,吃起來也沒有鮮嫩多汁的感覺。有的試吃者稱這種肉像“動物蛋白質蛋糕”。

      2營養和口感是“攻關”難點

      自然界肉類的營養主要體現在蛋白質和脂肪上,蛋白質及其中的豐富氨基酸是人體營養所必須的。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類,有8種人體不能自己合成,如蘇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等,需要從食物中獲取。肉類恰恰含有這8種氨基酸,這也是人類選擇吃肉,使其成為人類進化和維持生命功能的重要原因。

      另外,肉類的香味會刺激人產生食慾,這既是一種進食的享受,也有利於身體健康。肉類的香味取決於兩種要素:肉類中特有的物質、烹調中的加熱反應。肉類中的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穀氨酸等氨基酸,都有使食物產生香味的功能。例如,牛肉中含有的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谷胱甘肽等,都是讓牛肉產生香氣的前體化合物,透過烹飪加熱過程,便可獲得完美的原肉風味。

      “人造肉”會不會產生這樣真正的肉類香味及營養素,有沒有真正肉類的口感,如纖維硬度、溼度、柔嫩度等,現在我們還不得而知。

      理論上“人造肉”能不能培育成功,受多種因素影響。一是營養和味道要與畜牧養殖的動物肉相同或相似;二是培育的經濟成本要與傳統肉類相當或低於傳統肉類,這也意味著需要技術創新;三是要解決人們食用時的心理不適感等。

      鑑於先前多家研究機構都表示“人造肉”是利用幹細胞產生,這說明“人造肉”的生產類似於生物工程。而生物工程的複雜和難度首先在於,如果要讓幹細胞生長,就需要啟動為肌肉編碼的基因。

      這樣的基因有很多,一些動物的再生機理可以成為“人造肉”生長的線索。比如,蠑螈在斷腿後能長出新腿,壁虎在斷尾後能再長出尾巴,渦蟲水母可以在被切成兩段後長出整個身體。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進化發育生物學家曼西·斯里瓦斯塔瓦發現了一種稱為早期生長反應(EGR)的“主控基因”,一旦EGR基因開關被啟用,就可以調控其他基因,開啟或關閉許多生理過程,包括生物各器官組織的再生等。

      3減排方式的新探索

      當今人類仍然離不開傳統的動物肉,因為無論是從肉類的營養還是味道來看,“人造肉”目前都不能取代畜牧養殖動物的肉。但毋庸置疑的是,“人造肉”是應對和解決糧食安全的新方式之一。

      聯合糧農組織(FAO)的統計表明,2016年世界豬肉產量為10820萬噸,其中,中國、歐盟(27國)、美國的豬肉產量佔世界的79.95%。與此同時,全球牛肉產量為5874萬噸,美國牛肉產量在全球牛肉總產量中佔比最多,為19%。

      根據FAO的計算結果,牛肉生產在各方面的消耗都是第一位。比如,生產1千克牛肉需要10千克穀物;生產1千克豬肉需要4-5.5千克穀物;生產1千克的雞、鴨肉,需要2.1-3千克的穀物。而牛肉生產佔地是豬肉、雞肉生產佔地的29倍,其耗水量要多11倍。總體衡量,生產同等數量的牛肉,要比生產豬肉多排放11-15倍的溫室氣體。按照FAO比較嚴謹的資料,生產1千克牛肉相當於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產1千克豬肉至少排放3.3千克二氧化碳。

      根據這些情況,FAO提出了畜牧業減排行動。因為,養殖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當中,有45%是生產飼料時排放,另有39%是動物排出的氣體。可以理解,如果能生產“人造肉”來代替部分畜牧養殖的肉類,就可以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少“人造肉”的生產不會使用飼料,用地和用水也會隨之減少。

      一些機構和企業對“人造肉”的環保前景深以為然。2008年,世界知名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動物倫理聯合會(PETA)出資100萬美元,計劃獎勵第一個“成功”把人造雞肉投入市場的公司。同年,荷蘭政府也出資400萬美元資助“人造肉”實驗。但是,或許是因技術難點問題,這些投資目前還沒有看到更為顯著的結果。

      4能否更健康更價廉?

      “人造肉”何時被大眾接受,走入尋常百姓家,科學家也沒有定論,但它的益處顯而易見。目前能預計的一點是,“人造肉”比傳統肉類更綠色更安全,從根本上防止了很多人畜共患病和動物疫病的傳播,如瘋牛病、口蹄疫、非洲豬瘟等。

      當然,在培育“人造肉”時,由於是在器皿中培養細胞,也容易受各種微生物的影響,如被酵母菌和黴菌汙染等。因而不排除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以及新增劑的可能性。對此,也需要有解決的方法。

      另一點能預計的是,在生產“人造肉”時可以按人類所需,生產出更營養更有利於健康的肉類。例如,可以生產出含健康的ω-3脂肪酸的肉類,以代替易導致高膽固醇的ω-6脂肪酸的肉類。理論上的操作方法是,採用魚類的幹細胞來生產ω-3脂肪酸,再將這種物質和實驗室裡培養出的牛肉、豬肉相結合,以生產出既有肥肉味道,又不會造成高血脂和冠狀動脈硬化的牛肉、豬肉。不過,這樣的方法需要試驗才會有最終答案。

      此外,“人造肉”的價效比、成本能否優於傳統肉類,技術上是否成熟到能進行批次生產,以及其可能保護環境的優勢是否能得以體現,這些疑問都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予以證實。

      很多研究機構都在研發和生產“人造肉”,相關技術都高度保密。可以肯定的是,“人造肉”要成為人類現實中的一種常態食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我們可以靜觀其變。

  • 2 # 吉祥如意火鍋

    事實上, “人造肉”的概念早已有之。第一個提出此概念的是科幻作家拉斯維茲。在他的小說《雙星記》中, “合成肉”是火星人引入地球的合成食品之一。更進一步的概念是丘吉爾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的。他曾說:“再過50年, 我們就不用再做‘為了吃個雞胸、雞翅就把整隻雞養起來這種荒唐事了,我們可以在合適的媒介裡分別培養它們。”

    第一個“能吃”的人造肉出現在2000年, 美國杜魯大學支援的生物科學研究聯合體用金魚細胞培養出了人造魚肉。2001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面板病專家韋特霍夫、內科醫生艾倫和商人庫頓宣佈申請了製造人造肉的國際專利。他們的專利包括在肌肉細胞里加入膠原蛋白, 然後把它們泡在營養液裡, 誘導它們分裂增殖。

    2008年, 荷蘭政府出資400萬美元資助人造肉實驗。同年, 世界最重要的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動物倫理聯合會 (PETA) 拿出100萬美元, 用於獎勵2012年第一個“成功”把人造雞肉投入市場的公司。“成功”的要求為:一是合成出味道和口感與常規雞肉無差別的“人造雞肉”;二是被批准生產的“人造雞肉”成功地在美國10個以上的州進行商業化銷售, 其價格與常規雞肉相當。

    PETA支援人造肉的理由是:如果人造肉全面代替天然肉, 就會有很多動物避免在糟糕的環境中成長, 避免被屠宰的命運。理論上, 從一頭豬身上提取的肌肉乾細胞可以培養出好幾噸豬肉, 且提取幹細胞的手術對豬造成的痛苦很小。屠宰牲畜的場面確實讓很多人不安, 但對肉食的天然渴望又無法消逝。如果用人造肉代替天然肉, 那麼上面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而從環境保護主義者的角度看, 人造肉代替天然肉也有很大好處。牲畜的糞便會汙染土地和水源, 它們放的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 而甲烷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高25倍。畜牧業對環境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 比如山羊會把草根挖出來吃, 對草場的破壞很大。動物的蹄、角、骨、皮和內臟往往被丟棄, 造成了大量的汙染。據統計, 美國的牲畜屠宰業每年會拋下14億噸的垃圾。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則顯示, 當前全球陸地面積有30%都被用於養殖業 (包括牧場和飼料田) 。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 有18%來自養殖業。而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2050年, 肉類消費量將從2007年的2.84億噸上漲到2050年的6億噸, 這無疑將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人造肉理論上不會造成這些問題。人造肉沒有排洩物, 不產生毛、皮、角、骨之類不能吃的東西, 立體化生產佔用的土地很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人造肉可以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因為人造肉將比傳統畜牧業減少35%到60%的能耗、少佔用98%的土地和少產生80%以上的溫室氣體。

    同時, 人造肉也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因為人造肉的生產過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而且還可以人為地控制肉中的營養物質, 在生產的過程中可用健康的ω-3脂肪酸來代替易導致高膽固醇的ω-6脂肪酸。例如, 魚類的幹細胞可以用來生產歐米加3多不飽和肪脂酸, 再將這種物質和實驗室裡培養出的豬肉相結合, 可以生產出既有肥肉味道, 又不會造成高血脂和冠狀動脈硬化的豬肉。

    科學家說, 這種人造肉可保證絕對乾淨, 既可從根本上杜絕瘋牛病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 又可保證營養, 同時減少飼養家禽帶來的汙染。更重要的是, 還可能解決人類遇到的更為重大的挑戰, 如人口增長、糧價上漲等引起的食物短缺問題。

    聯合國也對這項技術產生了興趣, 世界人口將在未來的40年內增加到90億, 屆時生活資料將不能滿足所有人需求。目前, 全球多個研究團隊已在實驗室裡展開對人造肉的研究。近日在挪威舉辦的首屆國際試管肉研討會上, 專家首次計劃將其推向市場, 並稱在設定一系列技術標準後, 人造肉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擺上超市貨架, 與傳統的天然肉類爭奪消費者。

    科學界對"人造肉"仍有不少批評。其中之一,是從道德方面出發,澳洲莫納什大學的哲學家、倫理學家羅伯特・斯帕羅博士認為,"人造肉"並不會減少人們對肉的過度消費。他認為科學家耽於幻想,忽視了食品的社會和情感的意義。

  • 3 # 跟著白老師出去走走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單純的植物蛋白並不是優秀的蛋白質,應該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搭配在一起食用,才會比較易於人體吸收利用,所以單純的人造肉雖然是綠色食品,想要完全替代動物蛋白,我不是很贊成。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經的和尚一輩子都是吃素,也能比較健康的活到很高的年齡。

  • 4 # 湘廚阿軍

    人造肉是現在科技創新的一盒突破,絕對可以綠色食品。那我認為人造肉短期肉時不可能完全取代,雞,鴨,豬,牛等養畜的,因為人造肉現在還是進入市場的初級階段,目前供應不上中國這龐大的市場,我想隨著時間過去,人造肉的發展業會越來越快,那時候人造肉代替部分的的養畜是可以的,謝謝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木村拓哉和鹿晗誰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