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經發現

    英國畢竟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在全球都有很多殖民地,資源獲得畢竟容易,工業化程序也比德國早,如果說英國是當年世界的老大應該不過分,而德國是後來趕上來的老二。

    在全球開發、掠奪的英帝國是當時全球首屈一指的國家,經濟實力可以說十分雄厚。他們在世界各地做生意也好,想佔領一塊看中的地方也好,幾乎沒有碰到什麼麻煩。

    大家一定還記得“來福槍”這個當年的重要兵器,英軍大量生產和準備了火力強大的來福槍。之後,可以說英軍所到之處是所向披靡。

    而德國只是後起之秀,雖然軍事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相比之下,總體的功力還是略遜一籌。但是希特勒畢竟操之過急,而且一邊想全面佔領歐洲,一邊又急於去攻打蘇聯,結果始終不能拿下英倫三島。

    看看地圖我們就知道了,二戰中德軍在同盟國義大利的配合下,很快就完成了對周邊國家的掃蕩,歐洲多數國家被德軍佔領,就連老牌帝國法蘭西都頂不住德軍的狂轟濫炸和地面的閃電戰,最後乖乖的舉手投降。

    有了法國這個跳板,拿下英倫三島就是分分鐘的事情,換句話說,英國就是德軍盤子裡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吃,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於是德軍也沒有認真對待,只是安排飛機每天定時轟炸,海上派出海浪部隊的U-2潛艇封鎖,就急於騰出手來開闢了蘇聯戰場。

    戰爭打的是真金白銀和鋼鐵,英國畢竟家底雄厚,在美洲還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堂弟米國也給予源源不斷的經濟和軍事支援,為此日不落帝國是不會輕易舉手投降的,要不然面子擱到哪裡去。

    輕敵是兵家大忌,未料到的是英吉利海峽隔斷了希特勒的夢想,最後隨著蘇聯反攻、美軍參戰,讓英國度過了難關。
  • 2 # 王春來342

    一戰和二戰都是德國發動,從定性上可歸為侵略戰爭。我們常講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條定律同樣適用於德國。

    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演說

    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在近代國力逐漸衰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吉利海峽又是道天然的屏障,讓德華人望洋興嘆,使德國陸軍優勢難以發揮,而德國海軍又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種種因素使德國企圖征服英國的夢想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沒有實現。

    德國欲想征服英國,首先需要打敗後者的海軍,希特勒為了達成此目的,突破了《凡爾賽和約》對它的諸多限制,製造了像俾斯麥號重巡洋艦、U2潛艇等海上尖端武器裝備,但德國與英國海軍實力比較起來,前者始終沒有從整體實力上超過後者,何況二戰時英國就已有航空母艦,德國手大捂不過天來,要想在短期內國家總體實力超過英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英國本土僥倖躲過德國鐵蹄的蹂躪,但英國經過一戰、二戰的洗禮也是搖搖欲墜,國力受到很大削弱,只能把世界霸主的地位拱手讓人,美國趁勢坐上世界頭把交椅,英國只能成為跟班,追隨美國刷存在感。

  • 3 # 東斯坦因

    德國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打不過英國?

    首先,德國海軍實力不濟。

    英國是一個島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想要打敗英國,就必須登陸英倫三島,而想要登陸英倫三島就必須先擊敗英國海軍,所以打敗英國的先決條件是擊敗英國海軍。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曆來異常重視海軍的建設。英國皇家海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初,是英國最古老的軍種。先後與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等國爭奪過海上霸權,並且從1692年拉和岬海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皇家海軍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反觀德國,1871年才完成統一,而到了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繼位,才逐步開始大力發展海軍。而在這之前德國(包括前身普魯士亡國以及各個德意志幫過)從未在海軍上下過大力氣。十年的陸軍,百年的海軍。與底蘊數百年的英國皇家海軍相比,德國海軍底蘊太薄了。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艦船技術方面都比不過英國皇家海軍。而二戰時,受《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德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差距就更大了。

    德國海軍無法擊敗英國海軍,德國自然沒辦法打敗英國。

    其次,英國擁有廣袤的殖民地,戰爭潛力高於德國

    英國雖然本土面積不大,但是卻又有著廣袤的海外殖民地(日不落帝國不是白叫的),英國可以從這些殖民地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德國本土資源匱乏,作為後起的強國,也沒有趕上殖民地的瓜分(一戰時,還有幾篇沒太多油水的殖民地;二戰時,根本就沒有)。雖然德國可以憑藉一波瘋狂擴軍備戰,使軍事實力暫時超過英國。

    但當英國動員起殖民地的力量後,獲得海量資源的英國,可以很快拉起一支大軍。而隨著戰爭的推移,底蘊更加深厚的英國,實力還會越來越強,德國前期的優勢被反超,只是時間問題。

    其三,德國地理位置太差,導致德國四面都是敵人,無法全力對付英國

    德國位於中歐,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可以說德國就是歐洲十字路口。優秀的地理位置,為德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德國在戰略上處於被夾擊的位置。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被東西夾攻,這極大的牽制了德國的力量,致使德國無法全力對付英國。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4 # 歲月抹平了誰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迅速崛起,依靠強大的海軍在全世界掠奪殖民地,從北美到非洲南部,再到印度半島、大洋洲,都有英華人的身影。在1871年以前,英國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但是,在19世紀末期,情況發生了變化,世界上崛起了兩個國家——德國和美國。

    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普魯士得到了礦產豐富的法國阿爾薩斯省和洛林地區,並且獲得法國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德國統一之後,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工業。在1890年,德國出產生鐵1800萬噸、鋼材460萬噸、煤炭1000萬噸。

    在工業產值方面,1870年的時候,德國是英國的二分之一,到了1900年已經和英國不相上下,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產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德國崛起之後,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銷售市場,加入到了爭奪殖民地的行列。這時德國才發現,好地方都讓英國圈完了,自己拿到的只有殘羹剩飯。

    鑑於英國強大的實力,德國決定向東發展,德國希望修建巴格達鐵路,從漢堡到柏林經過君士坦丁堡,到巴格達,再到波斯灣。這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援,英國希望瓜分土耳其,認為德國是別有用心。而俄國對出海口的貪戀,也反對德國修建鐵路。

    在巴爾幹半島,德國支援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被一位塞爾維亞年輕人刺殺,這成為一戰爆發的導火索。於是,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結成同盟國,與英、法、俄三國結成的協約國開戰。

    當時的德國有多強悍呢?在海上,他和世界第一的英國海軍決戰;在歐洲大陸上,他和世界陸軍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法國、俄國決戰;同時還要時刻提防經濟第一的美國。一直到一戰結束,雙方還在僵持不下,面對兩線作戰,英、法、俄三國愣是沒有摸到德國的邊境線。如果不是德國內部爆發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逃走,不知道一戰還能打到多久。

    十九世紀末,世界上還崛起了一個國家——美國。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經濟迅速發展。南方的肥沃土地產出的糧食出口到世界各地;北方的工業區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在1870年美國生鐵產量是190萬噸,20年後產量達到了1030萬噸;鋼材產量由120萬噸達到了1020萬噸;煤炭產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億噸。

    可以說,從1894年開始,一直到今天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那時的中國,剛剛甲午戰敗。

    一戰過後,歐洲列強損失慘重,美國乘機擺脫了英法德等國的資本控制,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逐步衝擊世界霸權,二戰結束後的20年,美蘇兩國聯手把英國拉下了世界霸權的寶座,開始了爭霸之路。

    一戰結束後,德國輸得並不服氣,《凡爾賽合約》的簽訂,更讓德國不服氣。看一下《合約》的主要內容:

    法國收回此前普法戰爭中被德國奪去的阿爾薩斯省和洛林地區;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

    德國不準實行義務兵役制,嚴格限制德國陸海空三軍人數,分別為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

    德國不準裝備坦克、裝甲車、火炮、重機槍等重武器。

    萊茵河東岸50公里內不設防。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俄、日等國瓜分。

    德國賠款200億馬克。

    對德國嚴格的限制和削弱,使德國經濟近乎崩潰,人民生活艱難,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納粹黨趁機上臺。希特勒上臺後,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主張廢除《凡爾賽合約》,向外尋求發展空間。

    此時的俄國已經變成蘇聯,在“禍水東進”的思想下,英法等國對希特勒的舉動置之不理。

    德國先是吞併了奧地利、又奪取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又把斯洛伐克變為自己的保護國,又開始入侵波蘭的坦澤 ,英國看不下去了,二戰全面爆發。

    在二戰初期,德國利用閃電戰,迅速攻克波蘭、丹麥、挪威,又擊敗了歐洲陸軍第一的法國,於1940年把英法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由於指揮失誤,古德里安的19、41兩個裝甲集團軍沒能在第一時間殲滅英法聯軍,英法聯軍立即從海上撤退,32萬人渡海而去,這些人4年之後在諾曼底登陸,給了德國致命一擊。

    德國擺平歐洲大陸之後,鑑於英國強大的海軍和對資源的渴望,德國瞄準了蘇聯,於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在一週之內使蘇聯喪失550萬常備軍,形勢嚴峻。

    德國希望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然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頑強抵抗,有數不清的軍隊、飛機、坦克、大炮冒了出來。

    在西部工業區被德國佔領之後,蘇聯哪裡來的這麼多裝備?

    因為美國出手了。德國如果統一歐洲,不符合美國利益,再說,希特勒目標是稱霸全球,這讓美國更加無法忍受。

    斯大林及時加入《租借法案》,美國的援助源源而來:14000架戰機、5000輛坦克、8000門火炮、13萬噸炸藥、200萬噸鋼材、10萬挺機槍、260萬噸石油、400萬噸糧食和5億發子彈運往蘇聯,合計價值130億美元,現在估值1500億美元。

    在美英等國的援助下,蘇聯緩了過來。從1944年開始,蘇聯從北起巴倫支海,南到黑海的4500公里的戰線上,發動了對德國的十次殲滅戰。

    與此同時,英法美等國在諾曼底圈土重來。

    在多個世界強國的夾擊下,德國失敗。

    德國原本希望征服蘇聯,再回頭迫使英國投降,最後和美國較量。無奈,做為豬隊友的日本急不可耐,提前發動珍珠港事件,惹惱了美國,使力量的天平迅速倒向盟國。

    這其中既有自己的戰略失誤,又有隊友的“神助攻”。

  • 5 # 立志成蟲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是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也是戰敗國,不是德國打不過英國,而是英國是戰勝國之一,並不是德國和英國在單打獨鬥。一戰二戰時德國的主要對手是一樣的,西有英法,東有蘇俄,美國中途加入打德國。一戰時,英國還算是打德國的主力。二戰時就悲催了,只能算是打德國的隊友之一,蘇聯和美國才是絕對的主力,英國被德軍打的退出了歐洲大陸,有英吉利海峽屏障,德國海軍實力不強又不敢傾全力進攻英國,畢竟東邊的蘇聯同樣貪婪兇狠。今天聯合國的“五強”中英美俄法,德國跟中國相隔萬里迢迢無法直接爆發戰爭,其他的“四強”都跟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裡打過仗,一戰時德國擊潰了俄國,導致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沙皇被推翻,蘇聯誕生了。二戰時打的法國投降英國退走,蘇聯被重創。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有兩條是一致的:一是被英法美和蘇俄兩面夾擊。二是德國國力資源跟對手比太弱了經不起長期消耗,必然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薑有哪些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