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晴絮雅
-
2 # 與狼共舞說歷史
亂世用兵,盛世修書。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時期修撰的曠世大典。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囊括了14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中國古代典籍,共11095冊。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部擁有一萬多冊的世界文化珍品,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慘遭浩劫,只剩下副本200多冊副本收藏在中國,另外還有200多冊副本散落在臺灣、英國、日本等8個國家中。
《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毀滅的600年間,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和千古之謎。今天來講一講:
編纂成書: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文韜武略的皇帝,他繼位後,為了整理知識,下令修撰類書。
1405年,姚廣孝、解縉帶領2169人,參照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歷時6年,編纂了《永樂大典》。
皇家鉅著:《永樂大典》單冊用料講究,雪白、厚實的樹皮紙散發淡淡書香,書皮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莊重宏大,具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
《永樂大典》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可以立著插在書架上,不像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座小型圖書館,可謂煌煌鉅製。
曠世大典:《永樂大典》的插圖的式樣和種類也非常多,如果單獨編一本《永樂大典》插圖集的話,那簡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
這部大典共計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7億字。分門別類整理收錄了八千多種古代書籍,是世界上收錄最多典籍的曠世大典。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也只不過收錄了3000多種古代書籍。
在收錄編撰時,對原書不做任何修改,最大限度地儲存書籍的原始內容。收錄的書籍浩瀚繁多,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五行術數,囊括了14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中國典籍。任何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資料都能夠在《永樂大典》中檢索到。
《永樂大典》深受明成祖和明世宗的喜愛:明成祖對這部書非常滿意,親自為之命名和作序。但是,明成祖一生戎馬倥傯,五徵漠北,坐下來看書的時間很少。這部大典修成後,僅此一份,一直珍藏在文淵閣裡。
直到嘉靖年間,明世宗非常喜歡《永樂大典》,認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視為珍寶,經常隨身攜帶,翻閱查詢。
重錄《永樂大典》:1557年(嘉靖36年),宮中發生大火,危及文淵閣。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命人搶救《永樂大典》。
幸運的是,《永樂大典》悉數被搶救出來。這件事給明世宗敲響了警鐘:《永樂大典》僅此一部,萬一遭遇不測,就成了絕版,所以,嘉靖皇帝明世宗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
1562年(嘉靖41年),明世宗命張居正等人重錄《永樂大典》。
重錄者每人每天抄寫三頁,整整花了6年時間,才完成重錄工作,此時,明世宗已經去世1年了。
僅有的兩部《永樂大典》,一個是永樂抄本(正本),一個是嘉靖抄本(副本):從此,《永樂大典》有了兩個手抄本:一個是永樂抄本(正本),一個是嘉靖抄本(副本),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cheng)兩處。
皇史宬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位於天安門東南池子大街,始建於嘉靖年間。
雖然,《永樂大典》有了正、副兩本。但是,正本一直下落不明,副本歷經偷盜、搶劫、焚燒,僅剩百分之二三。
這些珍貴浩瀚的文化瑰寶到底是怎樣湮滅於歷史長河中的呢?不說也罷,說起來令人氣憤填膺。
先說說永樂抄本(正本)的下落:自從明朝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有關正本的記載就很少見了,如今,正本早就蕩然無存,其下落一點線索都沒有,至今是歷史懸案。
關於正本的命運說法有二:
毀於大火說:
有一小部分史學家猜測,永樂正本在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中被焚燬了。但我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這麼大的事,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要知道,中國明清兩代皇家檔案的史料是很詳細的。皇帝的“起居注”是連吃喝拉撒都有記載的。
殉葬說:
大多數史學家認可永樂正本被殉葬了。1956年,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明神宗(年號萬曆)定陵挖掘開始了,但是,並沒有找到永樂正本。
根據明世宗(年號嘉靖)對《永樂大典》的喜愛程度上看,正本可能被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裡面了。
明世宗駕崩後,沒有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當時重錄工作還在進行中。所以說,有可能在等待重錄工作結束。
可惜,關於這些,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可以說《永樂大典》正本是一下子失蹤的,杳無音信。
就算是永樂正本真的被殉葬在永陵裡,估計也難以重見天日了。因為據遙感探測顯示:永陵內部全部積水。如果真的如此,世人恐怕再也看不到《永樂大典》的正本了。
嘉靖副本的命運:嘉靖副本只抄錄了8000多冊,可能是因為正本急於要為嘉靖皇帝(明世宗)殉葬而沒有抄完。
《永樂大典》的嘉靖副本錄好後,並沒有受到重視。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副本由皇史宬轉藏到翰林院。副本算是從皇家來到民間,學者們終於能夠有機會借閱了。
丟了2000多冊:到了乾隆年間,開始修撰《四庫全書》,副本成為重要的參照史料。
《永樂大典》終於得到乾隆皇帝的重視。乾隆帝命人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大典缺失了2422卷。乾隆皇帝深為嘆息,下令在全國尋找丟失的《永樂大典》。可惜,只追回了幾冊。
道光帝以後,《永樂大典》副本被棄置在翰林院,無人問津。
丟了3000多冊:一些官員趁機大肆盜竊。當時,很多翰林院官員早晨進翰林院上班時,隨身攜帶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樣子背在肩上。下班離開翰林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包袱裡裝一冊《永樂大典》盜出來。看守人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略過不查。
《永樂大典》副本流出後,有的被外華人高價收買,加劇了大典的流失。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重修翰林院,清點《永樂大典》,發現只剩下5000多冊。
丟了7000多冊,只剩800多冊:1894年,翁同龢清點《永樂大典》時,竟然僅剩800多冊,這部恢弘鉅著、無價之寶、世界珍品幾乎被偷光了。真是太可惜了。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與義和團在英使館爆發衝突,翰林院毗鄰英使館,成為戰場,遭遇了火災。
在沖天大火中,《永樂大典》副本幾乎付之一炬。識貨的人搶救了一些大典,不識貨的人將大典隨意丟棄,甚至將大典墊了馬槽。譯學館的劉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馬槽下揀到數十冊《永樂大典》。讀到這裡,你會不會氣的咬牙切齒?還有更可氣的在後面呢!
僅剩64冊:1901年,英使館交還330冊《永樂大典》。當時,清政府一片混亂,翰林院也群龍無首,總管尚未上任。這些清朝翰林院官員們一商量,決定將這些大典每人分一些,竟然將國家珍寶私下瓜分了。真是太可恨了!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翰林院將殘存的《永樂大典》副本移交京師圖書館。可憐11095冊的《永樂大典》只剩下64冊副本。多麼珍貴的無價之寶就這麼喪失殆盡。
找到了400多冊,不到原書的4%:近代1百多年來,一些國家陸續歸還了一些大典,一些愛華人士也捐贈了一些大典,但是,能找到下落的大典太少太少了。
到現在,《永樂大典》正本徹底不知所蹤,《永樂大典》副本約400冊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
專心寫不化妝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回覆列表
照常,
我們來看一下,
什麼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前世今生
《永樂大典》 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上至先秦,下達明初 。)
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是明成祖即位後,為整理知識,命人編撰而成。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等人(解縉擔任總纂修)總編,初名《文獻大成》。
既然初名為《文獻大成》,那麼為什麼後面卻被稱為《永樂大典》呢?
先別急,讓我們接著來看一看!
過程中召集147人,首次成書之後命名為《文獻大臣》,明成祖過目後不滿意。
於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再次命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
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正式成書。
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
關於正副本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
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寫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隆慶初告成,原本歸還南京。
其正本貯南京文淵閣的東閣,副本別貯皇史宬。
關於《永樂大典》丟失之說。
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存有8,000冊,因此有人懷疑當時並未抄完。 對於原書的去向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歷史學界有多種猜測。
①顧炎武《日知錄》斷定大典“全部皆佚”。
②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 嘉靖駕崩後沒有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當時抄本正在進行中,有人認為是在等抄寫工作結束。 而最後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冊,讓人懷疑可能是急於下葬而沒有抄完。
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經遙感探測已證實內部全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書已經無法再讓後人看到了。
1.《永樂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千餘冊。
2.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
3.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原因是職員監守自盜。
4.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現今尚存約400冊,810卷,不到原書的4%,散落於世界。
5.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義和團的拳民焚燬,《永樂大典》損壞三百餘冊。
6.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大典》330冊。
7.不久又遭到監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
關於看法 《永樂大典》
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
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圖,這些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永樂大典》完整的時候,插圖的式樣和種類一定非常多,
如果單獨編一本《永樂大典》插圖集的話,那簡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
歷史所經歷的,不是我們能改變的,我們只有認知它,才知道曾經發生過什麼,才知道曾經有多麼偉大、美好。各種原因的丟失,實在萬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