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和誠

    1.不斷提高幼兒的自我評價水平

    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動機水平.例如,只有當幼兒認識到欺負小朋友是不良行為時,他才會不罵人、不打人;只有認識到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行為時,他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小夥伴.所以應當不斷提高幼兒的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實現他對個人行為的自我調節.

    2.促進幼兒自信心的發展

    首先,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兒童生下來頭一年是維持生命的關鍵時期,一切都要依附於成人,如果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愛護,他就會感到安全,就會相信周圍的一切,信心10足地邁出自主的第一步.如果嬰兒最初就受到冷遇,就會產生恐懼、不安全感,他就會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周圍的一切.其次,促使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兩3歲兒童自我開始分化,他開始強烈地要求自己做事.例如,自己拿勺吃飯,自己擺積木……雖然他們做得不好,卻總是那樣做.成人應當支援兒童的這種獨立意識,保護他們的主動性,這是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條件.幼兒自己學著穿衣服、收拾玩具,幫助老師、媽媽做事,他們每做成一件事,就受到表揚,或給予物質獎勵等誘因,使他們從中獲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緒體驗.這種內心體驗,可轉化為幼兒前進的動力,就能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3.讓幼兒有自主權和主動權

    多給幼兒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兒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這不僅異於同伴,更重要的是異於成人.因此,做父母的應尊重孩子在興趣選擇、價值判斷等方面享有的權利.

    幼兒一方面需要成人的照顧、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價值取向.而父母往往過低估計幼兒的能力,覺得他小,怕他做不成事反添麻煩,於是不顧幼兒的願望而包辦代替.長此以往,幼兒就會習慣依賴於成人.如果家長對他們管束太緊,干涉太多,或者強迫他們服從自己的意志要求,就會使幼兒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展受到阻礙,潛在能力不能發揮,缺乏獨立自主性.

    所以,家長應當多留給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以鍛鍊他們自我調控的能力.

    4.經常開展趣味遊戲活動

    趣味遊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則性.幼兒在趣味遊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習各種社會規範、行為準則,操作各種玩具,逐漸將在趣味遊戲中獲得的行為規則轉化為主體意識,又透過趣味遊戲的操作活動,將內化的主體意識具體表現出來,實現主體意識的外化,並在高一層水平上進一步內化,實現主體意識對自我的控制和調節,這樣幼兒就會逐漸養成遵守一定規則的行為習慣,由他控到自控,逐漸形成自控能力.例如,玩兒“烏龜”馱物遊戲.實驗要求幼兒趴在地上,將枕頭放在背上,然後開始向前爬,爬到終點用手觸控小凳子腿兒,再往回爬,爬到起點線,用手拍下一個小朋友的手.實驗初,絕大多數幼兒不能按要求做,成人以獎勵為誘導手段,強化他自控的動機,逐漸學會處理主動和遵從的關係,懂得一切行為要考慮到集體生活中的他人,不能完全按自己的願望行事,克服衝動性,形成規則意識.幼兒運用掌握的規則來評價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成人要及時表揚,強化幼兒的自信心,逐漸形成自控的習慣.

    5.成人加強對幼兒的指導

    幼兒不善於自覺地組織自己的活動,這需要成人詳細、明確、具體的指導,這樣做有利於幼兒的行為自控.

    6.培養幼兒頑強的毅力

    一個有頑強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時不會垂頭喪氣,在成功時不會趾高氣揚,在衝動時不會橫衝直撞.例如,一個小朋友在玩兒抓壞蛋遊戲時,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疼,但為了抓到“壞蛋”,他不怕疼痛,不當逃兵,一直堅持到底,表現了較好的自控能力和頑強的毅力.

    7.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自控行為的多次重複就可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降低自控行為引起的緊張感,使自控行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兒不隨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後就會形成有了垃圾不亂扔的好習慣.所以,在實際生活中訓練幼兒良好的自控行為,對他們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2 # 曉波的VLOG

    1.不斷提高幼兒的自我評價水平。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動機水平.例如,只有當幼兒認識到欺負小朋友是不良行為時,他才會不罵人、不打人;只有認識到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行為時,他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小夥伴.所以應當不斷提高幼兒的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實現他對個人行為的自我調節.

    2.促進幼兒自信心的發展。首先,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兒童生下來頭一年是維持生命的關鍵時期,一切都要依附於成人,如果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愛護,他就會感到安全,就會相信周圍的一切,信心10足地邁出自主的第一步.如果嬰兒最初就受到冷遇,就會產生恐懼、不安全感,他就會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周圍的一切.其次,促使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兩3歲兒童自我開始分化,他開始強烈地要求自己做事.例如,自己拿勺吃飯,自己擺積木……雖然他們做得不好,卻總是那樣做.成人應當支援兒童的這種獨立意識,保護他們的主動性,這是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重要條件.幼兒自己學著穿衣服、收拾玩具,幫助老師、媽媽做事,他們每做成一件事,就受到表揚,或給予物質獎勵等誘因,使他們從中獲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緒體驗.這種內心體驗,可轉化為幼兒前進的動力,就能使他們的自信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3.讓幼兒有自主權和主動權多給幼兒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兒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這不僅異於同伴,更重要的是異於成人.因此,做父母的應尊重孩子在興趣選擇、價值判斷等方面享有的權利.幼兒一方面需要成人的照顧、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價值取向.而父母往往過低估計幼兒的能力,覺得他小,怕他做不成事反添麻煩,於是不顧幼兒的願望而包辦代替.長此以往,幼兒就會習慣依賴於成人.如果家長對他們管束太緊,干涉太多,或者強迫他們服從自己的意志要求,就會使幼兒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展受到阻礙,潛在能力不能發揮,缺乏獨立自主性.所以,家長應當多留給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以鍛鍊他們自我調控的能力.

    4.經常開展趣味遊戲活動。趣味遊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則性.幼兒在趣味遊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習各種社會規範、行為準則,操作各種玩具,逐漸將在趣味遊戲中獲得的行為規則轉化為主體意識,又透過趣味遊戲的操作活動,將內化的主體意識具體表現出來,實現主體意識的外化,並在高一層水平上進一步內化,實現主體意識對自我的控制和調節,這樣幼兒就會逐漸養成遵守一定規則的行為習慣,由他控到自控,逐漸形成自控能力.

    例如,玩“烏龜”馱物遊戲.實驗要求幼兒趴在地上,將枕頭放在背上,然後開始向前爬,爬到終點用手觸控小凳子腿,再往回爬,爬到起點線,用手拍下一個小朋友的手.實驗初,絕大多數幼兒不能按要求做,成人以獎勵為誘導手段,強化他自控的動機,逐漸學會處理主動和遵從的關係,懂得一切行為要考慮到集體生活中的他人,不能完全按自己的願望行事,克服衝動性,形成規則意識.幼兒運用掌握的規則來評價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成人要及時表揚,強化幼兒的自信心,逐漸形成自控的習慣.

    5.成人加強對幼兒的指導。幼兒不善於自覺地組織自己的活動,這需要成人詳細、明確、具體的指導,這樣做有利於幼兒的行為自控.

    例如,裝小豆的實驗:在每個幼兒的桌上放一個小盒,盒上有一個小孔,大小剛好能放進一顆紅小豆,小盒旁放有紅小豆,讓幼兒坐好,成人告訴他如何做,講完後讓他複述,確認其理解後才開始實驗.

    1組:只告訴小朋友裝紅小豆,每一次只從小盒旁拿一顆紅小豆,立即把它放進小盒上的小孔中.

    2組:在1組的基礎上,進而告訴小朋友,在裝紅小豆的過程中,小朋友不要玩兒小盒,不要玩兒紅小豆,也不要看別的小朋友,認認真真地裝自己的紅小豆.

    3組:在前兩組的基礎上,又進而對小朋友說,比一比看哪一個小朋友認認真真地一顆一顆地裝,裝得時間最長.

    結果表明,2組和3組小朋友的行為自控比1組小朋友要強.這就告訴我們,要求幼兒去完成具有一定困難的任務時,成人應該幫助和指導他們的活動,向他們提出具體、詳細、明確的活動要求及行為規則,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

    6.培養幼兒有頑強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時不會垂頭喪氣,在成功時不會趾高氣揚,在衝動時不會橫衝直撞.

    例如,一個小朋友在玩抓壞蛋遊戲時,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疼,但為了抓到“壞蛋”,他不怕疼痛,不當逃兵,一直堅持到底,表現了較好的自控能力和頑強的毅力.

    7.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自控行為的多次重複就可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降低自控行為引起的緊張感,使自控行為容易完成和保持.

    例如,要求幼兒不隨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後就會形成有了垃圾不亂扔的好習慣.

    所以,在實際生活中訓練幼兒良好的自控行為,對他們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3 # 臻美生活說

    自控能力對成年人來說,要時常控制好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我們很多人深有感觸。所以,孩子是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與不發脾氣的。

    有時候,孩子對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大吼大叫發火。

    回頭想想這頓火是從何處燒起來的,真的是眼前的這件事情帶來的嗎?好像又是忍了很久的情緒,只是藉由眼前的一件小事把這些情緒引爆出來的。

    為什麼?

    真相是,人類的大腦結構先天設計成這樣的。

    因為大腦中控制我們情緒的區域位於邊緣系統,這個邊緣系統在大腦皮層下面,是最先發育的部分。所以我們的孩子很早就會笑啊、哭啊、恐懼、厭惡等。

    而這個邊緣系統在很多動物的大腦中也有,因此很多科學家就把它稱為大腦最為原始的部分。那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的情緒一上來,行動馬上就表現出來了。

    有人會說不對,我們人會忍著不流露出情緒,會轉化情緒。

    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中有更高階的部分——額葉,它可以有效控制我們情緒的爆發。

    但遺憾的是,額葉作為大腦最複雜、最重要的部分,是最晚發育的,而且直到成年後才發育成熟。

    還有,男孩比女孩對情緒的表達、理解、調節都要晚,這跟男女腦結構本身和發育有關,所以家有男娃的爸爸媽媽們要給予孩子更多耐心與關愛哦。

    控制不住發脾氣其實還跟長期忽視情緒教育有很大關係。

    反問下自己,我們的父母是如何教導我們調節情緒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好像沒有啊。挨一頓打,關進房間,買個玩具哄一鬨,或者滿足小願望……

    這些算不算呢?當然不算了。讓孩子學會調節情緒的第一步,是要學會表達情緒。

    孩子會說話了就會情緒表達嗎?

    不會哦。如果我們沒有教過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的方法,那他們只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跟家長鬧,或者學著家長生氣的方式提高嗓門、大聲嚷嚷。

    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家小孩很乖,很少有鬧脾氣的時候。

    其實越是乖巧的孩子,越要讓他們學會情緒表達。因為情緒是會慢慢積澱,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長期情緒記憶,未來說不準哪一天會爆發出來。

    那如何學會情緒表達呢?

    家長貴在平時下功夫。

    比如孩子得到了老師五顆星獎勵,你回家發現他很開心,問問TA,有什麼開心的事嗎?孩子會說老師獎了我五顆星。你再反問一句,“因為老師獎勵了五顆星,你很開心,是嗎?”

    別小看這句話,這是我們在給孩子做情緒表達的語言示範。

    當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情緒,而非用肢體來表達情緒時,家長要立即迴應孩子的情緒表達,這樣孩子才會更樂於用語言來說出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要彙報演出,TA可能會說自己有些緊張,這時候家長就要分享下自己的緊張感受是什麼,又是如何應對緊張的。

    不能簡單一句,有什麼好緊張的,不用緊張,或者小孩子懂什麼緊張,把孩子應付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溝通能力和說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