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百家悅讀者
不讓太子結黨是為了避免自己在操控政治的時候被人玩花招。尤其是太子被捲入其中,甚至太子為了權力參與其中,無論哪一種都會影響到未來政治的走向。所以皇帝杜絕太子結黨不是不希望太子能夠擁有心腹,而是避免自己執政的時候被人為干預。
更何況,有了心腹就能坐穩皇位?其實不然,往往心腹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因為知道了太多一旦背叛只會引來更多的麻煩。想要坐穩皇位就要懂得御人之道。不能過分倚重,也不能隨意對待……說到底政治就是一場成人的遊戲,哪怕太子也有可能變為別人的棋子。
-
3 # 未濟
第一,皇帝怕太子勢力過大,直接篡位。太子有合法繼承權,只是差皇帝駕崩了。如果太子想提前當皇帝,一旦勢力過大,是十分容易的,因為只需要逼皇帝寫一份禪位詔書就可以了,本身太子即位就是合法的。所以,皇帝還是怕太子勢力太大,威脅到了自己。
第二,不結黨,那天下臣民皆為我黨。太子其實沒有必要結黨,所有大臣都是他的臣子,為什麼要親近一批人,而反對另一批人呢?將來都是歸他管的。一旦結黨,那便生出了對立面,肯定有反對太子的黨派,那麼太子就危險了。
第三,皇帝會給太子安排東宮班子。皇帝任命太子太傅,太子洗馬等東宮班底,這是公開的,全天下都知道。這些人也一定會盡力輔佐太子,將來都是心腹大臣。太子不需要再和大臣結黨。
第四,只要握有兵權,就有時間慢慢調整大臣。只要太子登基後能掌握軍隊,不會有人造反,那麼文臣就可以慢慢調整了,可以進行調換,這些都不急的。
第五,大臣相互制衡,才能更好坐穩皇位。如果太子有黨,那麼登基後勢必會高人一等,其他大臣會和皇帝疏遠,被心腹大臣打壓。不利於皇帝管理。各股勢力勢均力敵才能制衡,皇帝不喜歡看到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
-
4 # 帝國烽火
古代帝王不讓太子結黨,原因很簡單,太子一旦結黨會有幾個危害:
一、威脅皇權,太子結黨就會嚴重的威脅皇權,無情最是帝王家,在權利面前很多人都是會將情親拋之腦後,唐朝的李世民父子就是典型。
二、朝政不公,一旦太子結黨,那麼等到太子上臺之後,就會重用自己的黨派人員,而自己的黨爭對手自然也是落不到好結局,這樣會造成國家人才的流失。
所以皇帝在位之時一般會減少朝中大臣與太子的直接接觸,但是太子並非完全沒有自己的勢力,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並且皇帝為了保證太子安穩的座山皇位,一把會將幾個太子的心腹安排在朝廷中,比如說太子太傅,一般而言太子太傅就是太子在臣子中的代表,而太子太傅又是朝廷中比較有威望的大臣,在太子即為之時可用幫助太子穩定朝政。
明朝的萬曆皇帝登記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明穆宗讓張居正擔任太子朱翊鈞的太傅,並且在朝廷中張居正還是次輔。明穆宗去世,高拱為內閣首輔。神宗即位之後,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並且在明穆宗去世時痛哭時說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高拱也許是無心之言,但是其已經嚴重威脅到皇權的穩定,所以聯合張居正,將高拱扳倒。
皇權更替是帝王統治時期薄弱的時候,一般帝王都會提前做好相應的安排,以確保太子順利繼位。
-
5 # 李飛熊
皇帝和太子可謂是相愛相殺,皇帝擔心太子太無能,卻又怕太子太能幹,也是非常矛盾的一種心理了。“我可以給,但你不能老惦記”,可能這就是皇帝對太子的心理了。但是一般不敢培養自己班底的太子,是怎麼坐穩皇位的呢?
皇帝遺詔或者名分早定在古代,名分是很重要的。“名不正,言不順”是要受人詬病的,至於皇位更是如此。因此,在清朝雍正以前,都是早早立定太子,使得名分早定下來,不至於內耗。對於開國皇帝,南征北討,更是要早早立定世子,“太子乃國之儲君”,是國家的根本。萬一開國皇帝在征戰的過程中掛了,後面的世子可以頂上來。如果沒有早定名分,一般皇帝心中也早有人選,會在感覺自己不行的時候,立好遺詔,選定好託孤大臣。
只是這樣做的風險就大了許多,像劉備託孤,諸葛亮是“死而後已”。但曹丕託孤司馬懿,卻是謀奪了曹魏的江山。此外,皇帝在去世之前,還會施展雷霆手段,把對皇位有威脅的人或貶或殺,再由太子登基後決定是否啟用這些人。皇權是自私的,父子相疑,兄弟反目都是有的,對待大臣更是不用說了,只是皇權的附屬品罷了。老皇帝肯定會做好許多後手,確保皇子登基。
太子其實也有自己的班底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這些是太子關係最親密的人,也是太子以後登基後保駕的班底。師與傅都是教導太子的,保是保護太子的。“三師”、“三少”教導太子並領導東宮屬官,但隨著朝代的更替,這些官職也是隨時變動,並不是一成不變。除此之外,太子也有自己的專屬衛隊,以策安全。這些都是有明文規定,在王朝草創階段可能比較雜亂,但慢慢都會規範起來。當初李世民正是憑藉自己“天策上將”的班底,才能奪權成功。
除此之外,比如婚姻、伴讀、宗室、外戚等等,也是皇權的保障。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迅速掌握軍隊的主導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當年毫無根基的漢文帝被眾大臣擁立為皇帝,在他入駐皇宮的當晚,便讓自己從封地帶來的屬官接管了南、北二軍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也是讓自己十三弟迅速控制了豐臺大營和銳健營以及九門提督的步軍統領衙門,才確保自己坐穩了皇位,不然說不定還要鬧出什麼么蛾子。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但是上面的早定名分也好,遺詔也好以及給太子培養的班底及軍隊,只能說是保證太子登上皇位。至於能不能坐穩皇位,還要看手下是否得力,以及原先的太子是否有能力。就像在朝中毫無根基的漢文帝,登基之後卻是迅速坐穩了皇位。而所用的,也不過是“賞罰”二字。根基薄弱的漢文帝先把擁立自己、心向漢室的老臣都封賞了一遍,把原先作亂的諸呂都肅清。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但也要賞罰得當,才能快速收攏人心。
綜上所述,皇帝防備太子,就是害怕“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囚禁李淵至死。但卻又不能不培養太子的班底,不然皇帝選定的接班人,以後能否登上皇位也說不準。所以皇帝是想要太子不要太強,也不要太弱,一切都要在皇帝可控的範圍內才好。
-
6 # 小南史
太子遲早要登基做皇帝,但是為何皇帝卻不讓太子結黨呢?
按照常理來講,太子結黨沒什麼問題啊,培養自己的心腹,將來更好的做一個接班人,不用登基後還要慢慢培養勢力,有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可以直接上手管理國家,豈不美哉。
其實,這麼說看起來是沒有錯的,但是,太子畢竟只是儲君,太子的名份是皇帝給的,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哪天皇帝想換一個太子了,或者是現在這個太子有問題,不在適合繼位了,太子結黨之後身後就有一群朝臣跟隨,這樣一來皇帝就很難在動這個太子了,強行動太子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國家動亂,畢竟此時的太子有一定的能力推翻皇帝,所以太子在知道自己可能換被換掉的時候會挺而走險從而造反,唐太宗時期太子李承乾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皇帝一方面需要大力培養太子,但是一方面又得壓制太子。
其次,皇帝不讓太子結黨,主要是不讓太子和朝臣結黨,但因為還是要培養太子,所以太子有自己的屬官,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東宮屬官,這些都是皇帝親自挑選給太子的,讓其成為太子的心腹人物,雖然這下東宮屬官也是屬於朝臣,但此時由於皇帝還沒放權,太子的這些屬官權力比較小,只是協同太子處理一些皇帝分派給太子的任務。
最為主要一點就是,皇權面前無父子,皇帝怕太子結黨之後搶奪自己的皇位。
大家可能忽略了皇帝和太子的年齡差距,古代和現代不一樣,現代人二三十歲結婚,父親比兒子大二十多歲甚至三十多歲很正常。但是古代不一樣,一般成親較早,特別是皇族子弟,基本上十三四歲就會結婚,而太子在冊立之後,不用多久就會進行大婚,所以皇帝和太子的年齡差距較小。
比如,漢文帝出生於公元前203年——漢景帝出生於公元前188年,漢文帝就比漢景帝大15歲。齊高帝蕭道成427年出生,而他的兒子齊武帝蕭賾440年出生,父子兩人相差13歲。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就相差十幾歲,換成你,你能不防著?再一個,皇帝要是活得久,像清朝康熙和乾隆這樣長壽的帝王,重孫都能見到。
在這種情況之下,皇帝和太子年紀差距較小,皇帝還年富力強,但是太子面對皇權又蠢蠢欲動,很容易造成太子奪權逼位的事情。
如果太子有了心腹黨派,而且這些還是掌權的朝臣,那麼在大臣眼裡,皇位遲早是太子的,在那個時候,皇帝的話語權必然是大不如從前,甚至為了更進一步,朝臣還會逼迫皇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下不就正是這樣逼迫唐高祖李淵換太子並且退位的麼。
總而言之,皇帝之所以不讓太子結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預防太子奪權。
-
7 # 斑駁青磚
皇帝不讓太子結黨指的是勾結朝臣,太子還在東宮時還是有自己家臣的這些會成為他登基後的心腹,皇帝駕崩後會留下輔政大臣輔佐登基後的太子幫助坐穩皇位。
皇帝不讓太子結黨主要是怕太子的勢力太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比如唐朝李世民就是權力太大最後帶兵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了李淵退位自己成為皇帝。雖然皇帝不讓太子結黨,但還是注重對太子的培養。
皇帝一般會安排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人還教育太子但是一般這些人在皇帝在位期間都不會手握實權。一旦皇帝駕崩太子登基這些人就會成為心腹手握實權幫助皇帝坐穩皇位。除了這些之外皇帝在位時會幫助太子掃清日後登基後的障礙比如朱元璋就為朱允炆能坐穩皇位在晚年時殺掉了許多開國功臣。
還有一旦皇子被立為太子後,還會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摺以此鍛鍊太子的政務能力。皇帝還會時常耳提面命傳授帝王心術來幫助日後太子坐穩皇位。當然發生戰爭時也會派太子出征撈取軍功得到軍方支援。
總之,皇帝對太子雖然有所提防不允許他營黨結私。但是還是很注重對太子的培養,畢竟江山還是要靠後人來守護的嘛。
-
8 # 東方京川
一個好漢三個幫,太子要是沒有幫手,他又如何能夠成長起來。順利接班呢?這個矛盾,在兩千年來的皇權社會里,從來沒有真正解決好過。
-
9 # 燕山史話
古代皇帝不讓太子結黨,這裡既有怕太子提前篡位的原因,又有怕太子繼承皇位後打壓政見不同者的原因。太子坐穩皇位可採取以下策略:
1.積極參與朝政,不因私廢公。在皇帝在位時,積極參與論政和國家軍事、經濟策略的制定。與此同時要認清公與私的界限,不結黨營私,對政見不同者積極聽取其意見,在其意見中思考自己的決策方案不完備之處,使得自己能夠全面的思考問題,個人能力便可以得到極大提升。
2.透過實戰建立軍功,樹立威望。在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戰爭的發生,那怕是和平如文景之治、康乾盛世。透過實戰積累作戰經驗,哪怕以後坐上皇位有叛亂者亦可懂得如何發兵鎮壓,親自帶兵打仗在士兵中更能增加自己的威望,當倘若有叛亂時,軍隊直接聽命於皇帝而不是叛亂將領。
3.通曉帝王之術,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在歷史上,好多國家並非亡於朝廷內黨派之爭,而是沒有平衡好各種利益關係,使得一方坐大。比如唐朝雖然衰落於藩鎮割據,但安史之亂後仍能存續上百年也是歸功於各個藩鎮之間制衡,再比如明朝末年宦官勢力和東林黨之爭,魏忠賢勢力倒臺之時也是國家最後危亡之日。
總之,太子最終坐穩皇位需要提高自身素養和懂得平衡各種關係的帝王之術,不然國家容易陷入動亂,危亡再所難免,歷史上有太多鮮活的例子,在此不再多說。
回覆列表
而在北宋以前,太子實際上對皇權是一種威脅。
一方面,皇帝希望太子能順利接班,就必須培養太子的勢力,也就是允許太子結黨,
另一方面,有必須防止太子提前接班,如果太子提前接班,父子相殘是無法避免的。
只要看了 唐朝太子的問題,就很容易明朝了。
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想提前接班,結果李世民提前下手,廢了太子和魏王。
李顯的太子李重俊想提前接班,結果政變失敗了。
李旦的太子李隆基政變成功,李旦就被軟禁了。
李隆基的太子李亨提前接班,李隆基就被軟禁了。
唐朝太子似乎是個魔咒,能順利接班的不多,要麼造反失敗被殺,要麼造反成功老皇帝被軟禁。
這兩種情況,老皇帝是都不想遇到的,
老皇帝的想法是,我得培養太子,但是,必須限制太子勢力,防止他有不臣之心,這個過程中,無論誰死了,只要太子順利接班,就算成功了。
所以,皇帝一般用一個親王制衡太子,防止太子造反,唐朝的格局是太子主政,親王主軍,比如李世民制衡李建成,李泰制衡李承乾,這種玩法很危險,但是老皇帝們都這樣做。
當初李亨登李豫為太子,想要建寧王做李世民制衡太子,結果建寧王做了李元吉,跟太子關係好,於是用越王李系制衡太子李豫。
在這過程中,建寧王想清君側,結果失敗被殺,李豫登基,越王李系被殺,但是,李豫成功繼位了,李亨這樣玩就算是成功了,雖然代價有點大。
不用親王制衡是不是可以呢?
楊堅當初就是為麼想的,結果呢?
冬至時,百官到太子楊勇那裡朝賀,楊勇接受了,這就是僭越了,皇帝才能接受朝賀的。
其後經冬至,百官朝勇,勇張樂受賀。高祖知之,問朝臣曰:“近聞至節,內 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太常少卿辛亶對曰:“於東宮是賀,不得言朝。” 高祖曰:“改節稱賀,正可三數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徵召,一時普集,太子 法服設樂以待之?東宮如此,殊乖禮制。”於是下詔曰:“禮有等差,君臣不雜, 爰自近代,聖教漸虧,俯仰逐情,因循成俗。皇太子雖居上嗣,義兼臣子,而諸方 嶽牧,正冬朝賀,任土作貢,別上東宮,事非典則,宜悉停斷。”自此恩寵始衰,
楊堅每次經過太子東宮如入敵國,嚴陣以待,睡覺不敢脫衣服,生怕太子造反。
高祖因作色謂東宮官屬曰:“仁壽宮去此不遠,而令我每還京師,嚴備 仗衛,如入敵國。我為患利,不脫衣臥。昨夜欲得近廁,故在後房,恐有警急,還 移就前殿。豈非爾輩欲壞中國家邪?”
結果可想而知了,楊勇被廢了。
不培養太子行不行呢?
石勒、孫權告訴你,不培養太子,太子是爬不上皇位的,爬上了也容易被廢。
所以,皇帝不會禁止太子結黨,甚至會鼓勵太子結黨,幫他建立自己的嫡系班底,但是,同時會限制他們的權力,不讓他們坐大,防止大臣們站隊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