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跳跳談史

    項羽當時分封諸侯,封了那便是你的了,不會說對諸侯有什麼管理有什麼控制啊!諸侯壯大是必定的,簡直還不如商周時期,起碼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呢。

    劉邦那就不一樣了,雖說是分封,可之後的管理是相當嚴格,手段多樣化,一直在削弱,只要有限制就多少能減輕以後的風險,而且劉邦分封時諸侯王也沒有人有資本和他對抗,有威脅的都死了。

  • 2 # 闕魚肥

    項羽的分封制及他的侷限性

    出身楚國貴族在滅秦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項羽不思一統天下,而是想著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又因為自己祖父被秦始皇怕的軍隊殺死,對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不感興趣。他只想安安穩穩的做自己的西楚霸王,回到自己的故鄉。於是他分封了十八路諸侯,把反抗暴秦的功臣和六國貴族都封了王,之後把阿房宮 一燒,離開了龍興之地關中回了四戰之地彭城。

    可是由於項羽分封時利益分配不均,很快各個諸侯國之間就開始相互征伐,項羽原本想享受生活的願望落空了,憑著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和勇猛的項家軍疲於奔戰,項羽無數次把不服氣的諸侯國打到不敢吭聲,可是他有個毛病地盤打下來了不接收,每次一撤兵反抗又隨之而來,由於連年不斷的征戰再有錢的國家也撐不住。

    可這時候的劉邦在天府之國裡虎視眈眈,終於用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奪了三秦之地,後來劉邦又聯合各個諸侯國五十萬大軍趁著項羽去齊國剿滅不知道反了幾次的田氏,把彭城給佔領了。項羽終究是項羽知道訊息後提兵數萬馬不停蹄的殺向彭城,烏合之眾的聯軍打敗,劉邦落荒而逃,恐怕這時候劉邦就該覺得諸侯王們靠不住。

    後來聽了張良等人的計策把聯合諸侯改成吞併諸侯了,和項羽不同劉邦每下一城就派人接管,靠著大管家蕭何的精打細算,敗家老大劉邦可以在每次打敗仗的時候都能得到補充,越大實力越雄厚。而反觀項羽從開始時把諸侯國按在地上蹂躪,到後期都需要跟劉邦平分天下了原因就是劉邦透過吞併其他諸侯國兵馬錢糧不斷增加,而項羽越打那是越窮到頭來落下個不肯過江東。

    劉邦的分封制

    老謀深算的劉邦本是小小的泗水亭亭長,不折不扣的閭左之人卻提三尺劍用了九年就完成了布衣到天子的華麗轉變。可以說劉邦有次和蕭何看到秦始皇的排場時就說大丈夫當如是,他沒有項羽那麼瑕疵富貴不需要還鄉炫耀,他要的是一統天下可是憑他的實力不能一步登天,於是他答應了韓信封王的請求,彭越封王的請求,英布封王的請求這些和他同樣出身不高的人,不像項羽封的六國貴族那麼忘恩負義,他們對劉邦還算忠心可惜到頭來還是被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給害死了。

    話說劉邦採用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策略,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最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劉邦剿滅異性王讓自己的劉姓親屬稱王,天下剛沒平靜多久劉邦就悄悄把手伸到了本來就不情願分封的異性諸侯王的口袋了,後來預設呂后殺了韓信彭越,又透過戰爭等手段收拾了英布,這是的天下諸侯王都姓了劉,臨死前還叫來大臣弄了個白馬之盟,說從此天下非劉姓不得稱王。劉邦分封之所以沒有像項羽,那是因為他把分封制和郡縣制融合,對異性諸侯王是慢慢解決,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早就回天乏術了。

  • 3 # 潘不安講究史

    不,大家只是從表面上看到了項羽和劉邦都採用了分封制,但實際上兩者從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兩人對分封制的不同態度,成為了劉勝項敗的關鍵原因。

    中國從夏啟“家天下”開始,又經歷了商和周兩朝,正是從傳統的部落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程。直到春秋戰國,“封而建之”的封建制達到了頂峰,這時候周王室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國諸侯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諸侯們是天子的臣子,但是諸侯的臣子卻不是天子的臣子。春秋早期甚至還發生了周恆王被鄭莊公大將祝聃射中肩膀的事情。周王室無法對國家直接掌控,諸侯權利過大,是戰國亂世的主要原因。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史記·秦始皇本紀》

    總結了天下亂戰的原因,旗幟鮮明的支援李斯的郡縣制,於是取消分封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郡縣制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他鞏固了中央集權,為今後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千百年形成的慣性是很難打破的,郡縣制的出現損害了傳統貴族們的利益。

    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六國貴族死灰復燃,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企圖恢復戰國舊貌。如陳勝起義後,曾有父老勸陳勝自立為楚王,但是遭到張耳、陳餘的反對,他們建議陳勝恢復六國後代,但被陳勝否決。

    可是等陳勝大將武臣攻打下舊趙國都邯鄲後,張耳、陳餘卻勸其自立為趙王。於是有這個先例後,原六國後代紛紛復國,天下重新陷入諸侯割據。這時候他們不再高喊推翻“暴秦”,反而大打自己的小算盤,甚至對農民起義軍反戈相向,最終導致了起義的失敗。

    其實當時陳勝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沒有選擇重新恢復六國,而是希望推翻秦國後取而代之,但結果在六國殘餘勢力作用下覆滅,天下重新迴歸了亂世。

    這時候楚國的項梁是實力最強者,其實是最有希望重新統一天下的,但是卻採納了范增的錯誤建議。《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范增當時找到項梁,說: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於是項梁找到了流浪民間的楚懷王孫重立為楚懷王,雖然這個建議短暫的提高了項梁的號召力,但在六國之中開了一個壞的先例,是恢復六國的訊號。更導致了項梁從局勢的掌控者,變的受制於人。後來項梁、繼任者項羽屢屢受到制衡,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也是當時六國勢力歷史侷限性的表現。

    後來項羽打敗秦國之後,也是採取了這個思路,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項羽曾派武涉對韓信說:

    “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其實韓信和項羽是抱著一樣的想法,只不過他押注在劉邦身上,認為劉邦最終能打敗韓信,成為新的“周王室”,而自己能成為第二個“姜太公”,結果劉邦想的是成為第二個秦始皇。

    當然,這是後話,但是從中卻能看出兩人思想上的不同。在天下暫定後,項羽分封天下,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為由急切的回到故鄉,於是就這樣輕易的讓出了天下。另外,從項羽給自己的封號“西楚霸王”可以看到,項羽只是想向“春秋五霸”一樣,成為一個諸侯霸主。但歷史上五霸有哪個能夠長久的?

    相比之下,劉邦則是更傾向於郡縣制。從《史記》中多處記載中就可以看到,劉邦早在和項羽爭奪天下時,就已經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採用郡縣制。如《高祖本紀》中,劉邦初入咸陽,約法三章時,便

    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後來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關中後

    於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

    而劉邦之所以在後來依然採用分封制,這是因為當時雖然打敗了項羽,但是如韓信、英布、彭越等都是掌握大量兵權,對地方有實際控制的割據諸侯,劉邦尚無力控制。甚至不少諸侯是在威脅之下,無奈分封。

    如垓下之戰中,面對項羽的圍困,韓信和彭越裹足不前,作壁上觀,直到劉邦許以封地,才出兵相助。

    再之後,劉邦將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分封到舊楚地,更是利用他們消滅故楚力量的同時,削弱他們的力量。

    所以總結來說,劉邦和項羽的分封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一、項羽從思想上還只是想做一個類似春秋五霸的諸侯王,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而劉邦則是以統一天下為目標。

    二、項羽的分封是主動的行為,而劉邦是被動,或者從當時形勢考慮的無奈決定,即使是這樣劉邦依然在分封之外保留了十五個郡作為自己的力量。

    三、項羽分封后,各國相互攻伐,缺少有效控制。而劉邦則是在分封中存在刻意的引導,削弱各國力量,然後逐漸消滅。

    當然劉邦這時候也是犯有錯誤的,比如他實際採取的是郡縣和分封並行的過渡方法。他錯誤的以為以同姓封王,就能避免反叛,可是歷史再次證明親戚也是靠不住的。

    不過,這是由歷史侷限性導致的。漢朝初年,郡縣制的控制力尚有限,各地舊貴族力量依然存在,劉邦需要同姓的諸侯王對地方進行更強力的控制。

    但綜上,從根本來說,劉邦和項羽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

  • 4 # 淡墨淺白

    劉邦和項羽分王有著本質的區別。

    項羽的最大的功績就是推翻了秦朝統治。參與推翻秦朝的的隊伍卻不只是他一支,而是多支有高度自主權的隊伍,只不過項羽實力最強,貢獻最大。這就好比項羽、劉邦等人合夥創業,然後公司成功上市了。大股東項羽就把各個合夥人安排到公司不同的部門,總有合夥人覺得利益不公,就想聯合其他股東想幹掉大股東。最後小股東聯合把大股東推翻了。

    劉邦戰勝項羽統一天下,最後分封諸侯。這是像老闆創業,公司成功上市。老闆開心,給各位員工分點原始股。最後老闆為了給兒子接班,就會慢慢的收回股份。員工不同意就是被清除出公司。

  • 5 # 步驚雷37

    項羽在政治上是幼稚的!經過秦朝統一天下的治理,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統一的好處,而能保證統一的制度就是中央集權,郡縣制,這個制度對於取得政權的統治階級上層有無比的吸引力!

    而項羽所做全面分封滿足軍功貴族的要求,是歷史的倒退,而且在分封時還懷有私心,分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擁有軍權,政權。沒分到的只會日益衰弱,最終滅亡他們安能不反。這種倒退和人心思定的歷史主流是相反的,項羽的失敗也是註定的,這是一時之勝在於力,一世之勝在於理的道理。

    劉邦的本心是中央集權,郡縣制,但是分封的要求是軍功貴族們永遠不滅的要求,想中央集權,中央得有實力,而當時劉邦沒有足夠的實力,只能採取分封,郡縣制並存的過渡方式,為了限制分封勢力的發展,還斬白馬發誓非劉不封王,即便如此,仍然是藉故斬殺了韓信等幾個分封勢力代表以鎮懾,從而避免分封勢力威脅中央集權。而漢朝的劉姓王分封也是隻給錢不給權,中央還要安排人看著,最終用推恩令瓦解分封勢力。

    可以說以劉邦為始一直是在用中央集權,郡縣制壓制消滅分封制,此後的每次改朝換代幾乎都有這樣的過程,殺功臣就是滅分封!

  • 6 # 史海沉沉

    表面上是一樣,但實質上,還是有點不一樣的。項羽的分封在劉邦之前,所以劉邦的分封肯定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項羽的經驗,也吸取了項羽的教訓。那項羽在分封所面對的情況又是什麼呢?

    其實秦始皇統一六國摒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在當時並不受大多說人認可,特別是六國貴族,他們更是一門心思想復國。所以,當陳勝吳廣首先起義後,六國貴族也趁機起義,紛紛以各自名號出兵伐秦。此時力量最大的是楚國勢力,也就是項羽。項羽在鉅鹿大敗秦軍並揮師進兵咸陽時已經取得了天下事實上的領導權。但是面對六國貴族的利益訴求,不得不實行分封制。此時表面上各地義軍均受項羽節制,但是,如若不能滿足其利益訴求,各路諸侯也會相互攻伐成為事實上的諸侯國,自己根本無力取得天下領導權。所以,項羽的分封既有時代性也有被迫性。

    而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也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之一,諸侯王的心態他自己清楚,所以,他分封諸侯王更多的是拉攏更多力量對抗項羽。而且在分封的時候也留下後路,就是防止諸侯王勢力過大。

    總體來說,項羽的分封和劉邦的分封是不一樣的;

    1、項羽的分封,更多的是一種鬆散的聯邦,各路諸侯幾乎擁有一切權利,而項羽更多的像一個諸侯聯盟盟主,類似於春秋時期周天子和春秋五霸的結合體。而劉邦的分封就是一種中央政府下的諸侯國,劉邦是皇帝,諸侯是王,是上下級關係,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2、思想不同,項羽看待眾諸侯王是兄弟,而劉邦看待諸侯王是臣子。

    3、項羽的分封是主動的,而劉邦的分封是為了拉攏諸侯打敗項羽的戰略,是被迫的。

    4、結局不一樣,項羽分封之後,依然是亂世。但劉邦分封之後,代表著漢朝的統一,至於隨後諸侯的叛亂,那是漢朝的內部事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