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還是有人願意聽從慈禧太后的命令的,只不過這些人都是一些老頑固而已。他們僵化的頭腦和部隊?根本就沒有任何戰鬥力。剩下的南方的督撫大員早就集體表示慈禧太后這是亂命,死不奉詔。還和外華人達成了這《東南互保協議》。是指望不上的,所以慈禧太后和清廷的老頑固們就只有戰敗逃離北京城了。

  • 2 # 天宇的文史情懷

    並不是慈禧調動不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而是那些封建大吏很清楚進京勤王的後果。

    在1900年的中國,正是多事之秋,當時大清王朝已經是秋風中的落葉,而國內那些封疆大吏也是各懷鬼胎,而當時的政府也只是靠慈禧太后苦苦支撐,就在這時暴發了義和團運動,而當時四面楚歌的慈禧也只能依靠幻想這些義和團了,當八國聯軍進攻京城時,義和團和守衛北京的清軍都是不堪一擊,不得已慈禧也只能下令各地進京勤王了,可沒想到的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封疆大吏一個也沒來,最後北京失守了,不得已中國又一次簽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那麼為什麼李鴻章袁世凱等都不肯進京勤王呢?我認為這正是高明之處。

    在當時的環境下,李鴻章袁世凱等地方實力派都看的很清楚,就是率軍進京也挽回不了局勢,弄不好還得把自己搭進去,而且李鴻章等很清楚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那是發瘋的行為,想想看甲午戰爭時連一個日本都打不過,現在怎麼可能打贏八國聯軍,如果李鴻章袁世凱等真的率軍進京勤王,那也只能是戰爭會延長一下時間,但最終北京也守不住,但是那樣一來,中國將陷入和當時列強的全面戰爭,在當時英法等列強正是國力巔峰期。在第一次戰界大戰時英法德等國的表現 都有目共睹,而中國當時是幾千年以來國力最弱時,可以說是誰也打不過,而李鴻章袁世凱等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都沒有進京勤王。

    最後說,李鴻章袁世凱等正因為沒有參戰才得已儲存實力,尤其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這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威懾了列強,也在談判桌上也算還有點籌碼,要知道當時袁世凱的北洋軍是中國最後的精銳了,雖然說最後又是賠款,但是畢竟清政府還是保住了,這在當時是最好的結果了。

  • 3 # 隨拍記錄生活

    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一貫外交弱智的慈禧太后頭腦發熱,釋出了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外強硬的詔書:向萬國(列強十一個國家)宣戰。同時,清廷也將宣戰詔書下發各地督撫,然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卻按兵不動。為什麼一貫強勢,對內手腕高超的慈禧太后,卻指揮不動李鴻章、張樹聲、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這些大佬呢?

    慈禧的宣戰決定並沒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援,相反,榮祿等中央實權派滿蒙貴戚對宣戰也是心存疑慮和不滿的;甚至就連慈禧本人對宣戰也並不熱衷,她只是被載漪假照會矇蔽,以為列強目的是要讓她歸政光緒帝。

    當時北京中央一切都是混亂的,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方向,慈禧和大臣們也沒有一個明確方向,加之當時義和團運動在北京、河北正轟轟烈烈的展開,北京與南方的聯絡也時斷時續。這一切都為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抗命”提供了方便。

    首先,李鴻章、張之洞對於宣戰的反對,對於嚴懲義和團,消弭與列強矛盾等主張是絕大多數清朝中高層官員的共同主張,其中包括榮祿這些滿人親貴以及所有駐外使節;慈禧和載漪等少數頑固派才是真正的少數。

    這就為李鴻章等人抗命提供了官員階層的輿論基礎,絕大多數官員並不認為李鴻章這些地方督撫是抗命,是跋扈,相反,他們認為李鴻章等人拒絕亂命做得對。這就避免了李鴻章等人在輿論上的指責。

    其次,當時北京與各地聯絡由於義和團毀壞電線,電杆,變得時斷時續,甚至清朝很多駐外使節根本聯絡不到北京,不少大使們無奈直接聯絡李鴻章,尋求政策指導;這也意味著地方督撫可以事後找好推脫的藉口。

    比如兩江接到北京宣戰詔書了,劉坤一完全可以說自己收到了,正在準備軍隊,但是這支軍隊由誰指揮呢?我覺得朝廷應該派某人來,事關重大,而且電報不通,我只能派人快馬向北京彙報,等北京指示下來我立刻照辦,這一來一回一個多月時間就過去了,所謂宣戰也就不存在了。

    然後是現實的列強壓力,東南互保最初只有長江兩督和李鴻章的兩廣,因為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都直面列強的壓力,列強在長江流域的軍事威脅一點兒也不比八國聯軍差,別忘了,戰事一起,按照大清律,督撫必須堅守駐地,和駐地共存亡;而當時列強軍事壓力已經大到什麼層度?日軍都已經在廈門登陸了。

    無論是出於保全中國元氣和保全自己小命考慮,南方各督,甚至包括滿人督撫都同意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綜合以上因素,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督撫搞出的東南互保和一般意義上的“尾大不掉”還不一樣,它是混亂時局的產物,得到了官僚階層和理智的滿蒙親貴的認可,所以這不是抗命,而是不奉亂命。

  • 4 # 使用者174629721

    向全世界當時所有國家宣戰,慈禧太后開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對激進保守派來說是歡心鼓舞,但對已經瞭解世界開闊眼界的南方督府來說,滿清政府已經瘋狂了,搞‘東南互保’也是無奈之舉。

  • 5 # 小杰文章影片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抵禦八國聯軍的主要是甘肅提督董福祥的甘軍,以及北洋聶士成的武毅軍。而南方各大封疆重臣悉數缺席,其他勤王之師也全部未到。

    慈禧要與列強11國交戰,最終只調來兩支軍隊,其他的像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實力武裝,慈禧當然也調了,只是沒有調動。庚子之敗,其實從調不動各路兵馬來看,慈禧就早已經敗了。

    在八國聯軍攻打清朝以前,英華人就和當時的鐵路大臣盛宣懷、兩江總督劉坤一取得了聯絡,請他們協助保護英國在長江一帶的利益,英國也允諾不會將兵鋒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

    清朝與八國聯軍宣戰的時候,詔書由上海的電報局發給全國。當時掌握電報的盛宣懷,截住了電報,並沒有將詔書向全國發送,而只是傳送給了各地的總督巡撫。

    因為距離上海最近,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最早知道宣戰詔書的封疆大吏,並及時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取得了串聯,私下達成了保護外國僑民在長江一帶免受戰火殃及的約定。

    當詔書到達廣東的時候,兩廣總督李鴻章大驚失色,說這個是亂命,廣東不奉召。李鴻章的態度挑明瞭,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揆、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迅速跟進,達成了旨在保護南方免遭戰亂波及的“東南互保”協約。

    東南互保主要是保持南方中立,不參與清朝與八國聯軍的戰爭。如果清朝戰敗,南方要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八國聯軍的入侵。如果清朝皇室在戰爭中遭遇不測,就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以保證中華的根基得以延續。

    因此,在八國聯軍侵華之中,慈禧根本就調不動南方各大臣,聶士成部在天津戰敗以後,慈禧可以倚靠的只剩下甘肅的地方武裝董福祥了,這也是慈禧向西逃亡西安的原因之一。

  • 6 # 偽裝的觀點

    這是被無數人景仰的曾國藩留下的後遺症。

    當初,曾國藩靠著自己老家的弟子兵幹翻了太平天國,但是在整個平滅的過程中,曾國藩幹了三件事,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了滿清後來的覆滅。

    第一是大肆提拔漢人官員,直接改變了滿清官僚中滿漢人數比例,漢人官員多了,滿清原本的官僚結構運轉就出現了縫隙,畢竟滿漢矛盾擺在那裡,政令運轉不暢就成了大問題。

    第二是改變了軍隊的控制模式,滿清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成了垃圾,就連清廷自己都放棄了,曾國藩的軍隊,李鴻章的軍隊,袁世凱的軍隊,就是沒有清廷的軍隊。

    第三是讓節度使這個東西以總督的形式復活,直接打破了原本清廷在各省建立起來的多元平衡政體,形成了一個個的小王國,聽宣不聽調就成了常態,這沒在慈禧活著就跳起來鬧獨立已經很給面子了。

    這三個後遺症互相增強,形成了一個對於滿清皇室來說惡性迴圈的增強迴路,時間不過五六十年,大清就那麼轟然倒下了。

  • 7 # 優己

    誰說沒有,當時的慈禧調動了熱河的三萬駐軍進京勤王,結果這支軍隊才走到半路上八國聯軍便已經攻破北京城,這隻能說“清奸”倒戈對八國聯軍起了很大的幫助。

    當時的清朝在京師周邊有三支野戰軍,分別是豐臺大營兩萬四千人左右,西山銳健營兩萬兩千多人,熱河駐軍三萬人左右;兩支駐防軍九門護衛一萬五千多人跟御林軍七千兩百多人。

    在八國聯軍入侵之時,清朝把西山銳健營跟豐臺大營總兵力四萬多人派到天津地區去迎敵,結果兩支軍隊擋不住八國聯軍的進攻,這時候慈溪把九門守軍的一萬五千多人又派出去天津補缺補漏,同時調熱河的三萬大軍進京勤王。但是這時候已經有一支大約7000人的八國聯軍部隊在當地奸細的帶領下繞過了九門守軍並直撲北京城,整個清軍的守禦陣腳也因此全亂了。由於當時的北京城城只剩下7200名守軍,跟八國聯軍的兵力對比是1比1,而後八國聯軍又編入了20000名左右的皇協軍(均為京津當地人),這些人幫著八國聯軍運送武器彈藥,幫著扶攻城的梯子,清軍只守了5個小時便被攻破城池。而此時的熱河軍隊還在長城以外地區,尚未進入北京地界。

    由此可見,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候慈禧戰敗應該歸咎於兩個原因,一個是指揮上的問題,清軍戰鬥力差是一回事,在熱河大軍未到之前便調九門守軍去補缺這才使得八國聯軍有機可乘;另外一個就是“清奸”太多,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候前後共有5萬多人加入八國聯軍的隊伍,成為皇協軍自己人打自己人,導致清軍無力防守。

  • 8 # 靈芸

    公元1900年5月28日,當時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力國對中國發動的武裝侵略戰爭。而此危難之時竟無一人奉詔勤王,李鴻章說道:“此乃亂命,粵不奉詔”,張之洞說道:“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為什麼這些人寧死也不奉詔勤王?原因何在?

    原來八國聯軍侵華之前發生了一段小插曲,而這段插曲就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當時慈禧希望可以藉助“義和團”來壓制洋人,想要完成一手驅虎吞狼。但是“義和團”不是虎,而洋人也不是一般的狼。洋人多次讓清朝制止義和團運動,但是慈禧就是不聽。就這樣列強就開始反對慈禧,逼迫慈禧還政給光緒帝。

    慈禧聞訊後,勃然大怒,隨即在國內頒佈了一份詔書,也就是對十一國宣戰的詔書。慈禧本打算調動華人的反洋情緒對抗洋人,但彼時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哪裡是這十一國列強的對手。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當李鴻章、張之洞等總督知道後都被慈禧的瘋狂舉動所驚呆了,他們甚至認為慈禧是否得了失心瘋才做出這種不可為的事。接下來的不奉詔勤王也在情理之中了,慈禧為了一己私利,置中華民眾於不顧,無端致使無數華夏子民死於列強手中,自己卻在兵臨城下之際逃跑,實在可惡。

    慈禧的任意妄為給原本就積貧積弱的中國又徒增了一份巨大恥辱,此次賠款高達9億多兩白銀,對中國可謂是敲骨吸髓了,而這個損失最終又是讓老百姓買單,慈禧依舊享受著她的榮華富貴。

  • 9 # 青衫素人

    1900年6月10日,一支聯軍先遣部隊從天津租界出發,進攻北京。6月14日,聯軍攻陷大沽口炮臺陣地。一週後的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十一國同時宣戰,並將宣戰詔書電令全國。非常耐人尋味的是此時遠在兩廣的李鴻章在看到朝廷釋出的宣戰詔書後,迅速的做出了反應,他憤怒的對他的幕僚和下屬說道“此乃亂詔,兩廣拒不奉詔”,隨後,在李鴻章的暗中授意下,淮系官員盛宣懷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之等人進行東南互保。拒絕執行朝廷的參戰命令。

    所謂的東南互保就是上海租界由洋人保護,長江流域、珠江中下游由清國地方官吏來管理,互相併不干預。於是,1900年盛夏的大清帝國就出現了一幕咄咄怪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在北方,它的人民和軍隊在和西方列強進行殊死搏鬥,而在南方,卻一片安靜祥和,中外友好,互不相擾。

    面對來勢洶洶的多國聯軍,李鴻章和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敏銳的覺察出慈禧太后盲目排外的嚴重性,以及所謂的“義和團”“紅燈會”亂國的本質。對此,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更加清楚這場戰爭所帶來的的嚴重後果。

    南方督撫們顯然早已把慈禧太后和頑固派勢力“借義和團之手教訓洋人”的鬼把戲看透,他們清楚的知道一但南方各省也捲入戰爭的泥潭,對於整個國家,所帶來的後果將是滅頂之災。“以一國而敵各國”,相比較慈禧太后信任的義和團,一生戎馬的南方各省督撫們清楚地知道中外軍事實力的差距,就算北上救援,也不過是給這個民族的歷史徒增一筆悲傷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年齡段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