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淡凡新中式生活

    我們家鄉在閩南。

    七月半,俗稱農曆七月為祭鬼節,故閩南民俗祭事繁多。

    據說,閻羅王下令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放鬼門關,陰魂在地藏王菩薩的監管之下,於陽間遊蕩享用祭品,七月的最後一天收關,出遊的陰魂,必須如期歸位。為迎合開放鬼門關之事宜,閩南民俗創設了諸多祭事。

    普度,“普”是“廣泛、大範圍、大規模”之意;“度”是“超度”。

    各鄉鎮都在七月裡,俗訂某一天為普度日。輪到普度這天,有錢人家都固定在自家門口演戲祭敬普度公,故其親朋好友、親戚都可託普度公的福,臨場觀賞熱鬧,看普度戲,吃普度宴。

      七月普度在石獅有獨創。石獅鎮區集中一天,統一在八月初三通街普度。而石獅農村創設大普度輪流做。按十二生肖紀年法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輪流集中一鄉大普度:鼠年塘頭,牛年錦亭,虎年塘邊,兔年蘇厝,龍年後宅,蛇年埔仔,馬年洪窟,羊年塘後,猴年後安,雞年山雅,狗年吳頭,豬年後頭。因吳頭、後頭兩村是這種輪流大普度制的創設者,後因人丁日衰,以致廢鄉,所以每輪到這兩村大普度時,都由後安村和山雅村來承擔大普度。

    這種大普度特別隆重,往往集中大半個晉江、石獅的人眾參與,所有民間戲班都集中到此演出,商機無限,熱鬧非同尋常。據說連這裡的飲水井的水面都降了八尺至一丈深,甚至乾涸。

      起路燈、祭都公爺,祭祖、普度在閩南泉州、晉江、石獅、廈門、漳州廣泛流傳,歷史悠久,都有其民俗文化淵源。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目建連在師父的指點下,於農歷七月十五舉辦“孟蘭盆會”,祭拜地府惡鬼,超度正在陰間受倒懸罪之苦的母親(俗名叫目連母)脫離地獄。於是傳演為閩南七月半祭祖節。前年泉州開元寺也承辦一屆“孟蘭盆會”。

      起路燈和謝路燈。農曆六月最後一天或七月初一,家家戶戶備辦五味飯菜和一盞紙燈籠,燈籠上書“恭敬地藏王,祈求平安”或“喜敬陰公,祈求平安”。午後於門口祭點路燈。意讓遊入人間的陰魂夜夜提著燈籠到處觀賞普度戲,享吃普度祭品,叫做“起路燈”。直至閻羅王收關後的八月初一至初五午後,再用五味飯菜在原位祭謝路燈,把路燈火化,叫“謝路燈”。結束七月的祭拜活動。

      祭拜都宮、都祠。封建時代,各縣以“都”劃分行政轄區,晉江縣劃分為十九個都,各都建都宮或都祠,祀奉都公爺專管該都的散陰、無家可歸的陰魂。各宮祠都有俗訂的都公爺生日,都定在七月的某一天。這天,該都的人們,都在午後於門口用五味飯菜犒賞都公爺的兵馬,消災納福。都宮(祠)門口開鑼起鼓演七天七夜戲給都公爺兵馬看,請道師進宮祠做法事,讓有關群眾參與祭拜各類陰魂,祈求消災納福,人畜興旺。

      七月半祭祖。農曆七月十五日又叫七月半,是個隆重節日。

    一大早,人們就忙著備辦廿四味大魚大肉和飯菜,中午於自家廳堂上的祖公靈位前祭拜。

      天公雞,普渡鴨。七月半鴨毋知死?

    過些日子就是傳說中的鬼節,也叫中元節,閩南稱“七月半”。這一天有盛大的拜拜儀式,所有人會大擺祭品,敬祭亡魂。老話說“傍神祝福”,首先是口福。

      早在三年苦難時期,每到七月“做普渡”廈門市政府都會努力讓每家都有一頭鴨子殺。這就叫“再窮不能窮七月,再苦不能苦普渡”。

    探尋過去閩南的歷史,早年沒什麼好吃的年月裡,“做普渡”人比鬼還熱情。以過節的名義正當搞吃的不會讓人批評你奢侈。如今社會物資豐富了,普渡作為一個傳統的習俗被保留下來。

      普渡快到了,又是一個好多好吃的,很多要拜拜的節日。

    “普渡”是福建閩南沿海地區(包括金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

      宋代泉州於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據說這些習俗也受《西遊記》影響而成。《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第十回《二將軍宮前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第十一回《還壽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正空門》。這三回講的故事是魏徵夢斬龍王,之後,涇河鬼龍在閻羅王面前告李世民夢中許救反誅之罪。閻王召李世民面證口供虛實。導致李世民遊地府,還魂路過陰山(亡魂山),過奈何橋,見橋下冤魂惡鬼討債,橋樑使者怒索過橋費,否則不放行。

    李世民空身一人,過不了橋,後在判官崔珏的指點下,借貸陽間開封府相良存寄於陰司的十三庫金銀的一庫施捨與奈何橋使者,答應回陽間奉還,並回陽間後擇日做“水陸大會”以超度陰山地府冤枉鬼、孤魂野鬼超生歸陽間。這故事從宮廷傳入中原民間,後隨晉人南遷傳入閩南而演化為起路燈、祭都宮公爺、祭祖、普度的民間習俗。

      在閩南地區,鬼節僅次於春節,從七月初到三十,都有人過節,各個鄉村,各條街道輪流安排好日子。

  • 2 # 領秀江南

    七月半中元節和清明節,下元節還有十月初一(十月朝)的都是鬼節,是民間用來祭祀先袓的節日。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鬼節、地官節,日期為農曆七月十五,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錢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再再加上城鎮化發展的速度的加快,民間的好多習俗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了

  • 3 # 淡如水179804536

    農曆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即民間的中元節,俗稱"鬼節。"相傳每年的這一天,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開啟地獄之門,讓眾鬼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沒主的鬼遊蕩人間,故民間都要在這一天準備一些牲禮。按我們老家的習俗,在這一天(或前幾天)的傍晚時分,擺上酒菜瓜果,酒杯飯筷敬奉過逝的親人和祖輩,因此又稱"敬老客"。相邀敬齋後,燒專用包好的紙錢(按習俗寫上收款人和借款人姓名的封包)、紙衣鞋襪,還要加燒一些大額的散票,生怕逝去的親人在那邊差錢用。另外,不要忘記在屋外施齋並燒些散錢,以打發所謂的孤魂野鬼。說到鬼,通常讓人害怕,特別小時候,聽了一些鬼故事,讓人嚇得晚上睡不著覺。"鬼"文化在中國已延續了幾千年,孔子曾說:"鬼神之功德可真是大啊!想看卻見不著,想聽卻聽不到,但它確實存在於萬物之中,讓我們無法離開它。但凡信仰的人,都必須齋戒淨心,穿戴整齊,最為莊重地去祭祀,真是無所不在啊!它就好象在你的頭上,又好象在你的左右。《詩經》中也記載著,`鬼神的降臨,不能揣測,怎麼能夠怠慢而有不敬的心思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根本就是不能掩蓋住!"中國有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傳統。"鬼"在中國文化中也意味著"逝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鬼是生命的迴歸,迴歸並不等於終結,只不過遍在不可見者。古人"天人合一"的內涵,除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之身心"的和諧之外,還應加上"人鬼之間"的和諧。人鬼和諧的夲質就是人與歷史的和諧,是過去和現在的和諧。雖然"未知生,焉能知死。未知事人,焉能知事鬼。"但不是認為鬼和死亡就不重要,而是認為安頓好生命,把握好現在的情況下,討論死亡和鬼神才有根基。人是基礎,鬼是超越;生是前提,死是淨化。這就是生與死、人與鬼的辯證關係。

  • 4 # 朏胐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據說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怨郎詩》裡有這麼一句,七月半是什麼節?嘗新節、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又是什麼鬼?它們有沒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而且還發生了......

    一、嘗新祭祀活動、嘗新節

    假設史料記載為實,那麼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它們的關係的有這麼一段:《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人話,就是說陰曆七月,新糧食下來了,天子進行嘗新祭祀活動。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明是七月十五,到底是哪一天,想來那時尚未固定。(現如今,嘗新活動在中國幾個少數民族地區、日本還是保留節日,稱為“嘗新節”、“新嘗祭”等。筆者老家陝西的周至、戶縣(現在叫鄠邑區)一帶每年陰曆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亦有類似活動,在此期間,每村每戶在每年陰曆同一天宴請親朋好友,我們叫待客或過會。)

    後來,這一天可能逐漸固定為陰曆七月十五,可能是因為便於記住吧。

    二、盂蘭盆節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必然要藉助一些民間風俗。而傳統的七月十五就在佛教的“藉助”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寫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雲,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也。”這應該是關於盂蘭盆節比較早的記載了。

    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逐漸演化成戲劇,成為後世盂蘭盆節的保留專案。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無計可施,祈求於佛。佛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其母才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頌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簡言之,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亡靈的倒懸之苦。

    三、中元節

    咱們本土的道教也不甘人後。早期道教理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說法。可能也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祀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陰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一點。

    四、鬼節

    無論是民俗、盂蘭盆節、中元節,都有關於鬼的主題,嘗新祭祀神仙、先人,盂蘭盆節解救亡靈,中元節赦免亡靈之罪,於是民間漸漸有了這麼個傳說。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是夜,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祭祀亡親、悼念祖先,做一桌子美食,燒紙錢,秉燭點香,燃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等。有的地方會從陰曆七月十四晚上開始。陰曆七月因此又稱鬼月。

    就這樣,佛家、道家和我們的傳統祭祀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陰曆七月十五於是承擔了這幾個節日名字。

  • 5 # 柒七影評

    這兩天天一黑到處都是燒紙錢的,遺留下來的好像也只有這些最簡單而又不失禮貌的禮節了吧承載著生人對死者的思念和慰藉,這也是生死之間唯一的聯絡方式了

    不知道思念著的親人們是否收到生人對你們的思念和敬畏

    就讓清風帶著我的思念帶走我的痛,寄向天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宮乾元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