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伯虎點蚊香666

    大家都知道,劉備打下蜀漢江山,軍師諸葛亮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不枉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諸葛亮在跟隨劉備之後,提的第一個建議就被劉備拒絕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劉備當時對諸葛亮還不太信任麼?咱們接著往下看。

    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所敗。在投奔劉表的同時,他也積極結交當地的豪傑。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口中,劉備得知了諸葛亮這個人。後來徐庶又推薦諸葛亮,劉備就對諸葛亮更感興趣了。原本劉備想讓徐庶引諸葛亮來見他,但徐庶卻建議劉備親自登門拜訪。劉備當時實力弱小,所以對於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既然諸葛亮能得到那麼多人的讚賞,那他親自上門一趟又有何難?

    當劉備興沖沖地帶著張飛和關羽去見諸葛亮時,發現諸葛亮那天居然不在家。第二次去見諸葛亮時,諸葛亮又被別人邀走了。關羽氣得大罵:“這諸葛亮估計就是徒有虛名,快別浪費時間了!”張飛卻對劉備說:“你再去一趟,實在不行就把他捆來。”等三人再次來到諸葛亮家時,諸葛亮正在睡午覺。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劉備便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諸葛亮雖然身在田間,但心卻一直在朝堂。他之所以躬耕於南陽,就是在等待明主。當劉備三顧茅廬時,他就決定了,此人將是他一生要輔佐的人。為了讓劉備看看自己的乾貨,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然後制定了三分天下的計策。劉備茅塞頓開,感覺這三次真的沒有白來。從此諸葛亮便開始一心一意為劉備謀劃。

    諸葛亮在跟隨劉備後,很得劉表長子劉琦的器重。劉琦的繼母蔡氏,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劉琮繼承荊州牧的位置,便在劉表面前屢次構陷劉琦。劉表也漸漸對劉琦心生不悅。劉琦為了自保,向諸葛亮求助,諸葛亮便建議他到外面躲躲。於是劉琦自請為江夏太守,逃到荊州以外避難。

    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逝,他的次子劉琮繼承了荊州牧的位置。當時恰逢曹操率軍20萬攻打荊楚,劉琮害怕,便暗中投降了曹操。當劉備得知此事時,曹操已經兵至宛城。當時擺在劉備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帶人逃跑,二是奪了荊州,據城而守。就在這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他初出茅廬以來的第一個建議:驅逐劉琮,佔據荊州。

    劉備說:“荊州畢竟是劉表的地盤。當年我落魄時,劉表收留我。如今劉表剛死,我便奪人城池,逐人子嗣,實在做不出來啊!”後來劉備便帶著荊州投靠他的十萬百姓,浩浩蕩蕩的向江陵撤退。曹操怕劉備搶先一步佔領江陵,便派曹純率五千虎豹騎追趕劉備。後來在長坂坡劉備大敗,不僅損兵折將,而且還丟了老婆和孩子。之後在諸葛亮的撮合下,劉備與孫權結成同盟,才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

  • 2 # 史海一粒粟

    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說的是諸葛亮出山第一計,火燒博望坡。是說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用兵。第三十八回中有:

    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 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 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 “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

    是說,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定計策,要劉備奪取荊州,劉備倒不是信不過諸葛亮,只是劉備認為自己是以仁義號召天下,不忍心奪取自己同宗兄弟的基業。如果奪了劉表的地盤,可能對自己的名聲有損,得不償失。可能題主的意思就是指此事吧。但陳壽的《三國志》中劉備三顧茅廬這一段卻只有二人對話的描述,沒有“命童子取出畫軸......”這一情節,想必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二人對話虛構的情節。

    “ 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從中可以看出,劉備只回答了一個字“好”。

  • 3 # 博望居士

    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一個藍圖 是要擬訂完成的目標 但事實上這個目標要實現很困難 隆中對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若天下有變”這句話非常重要 也是實現整個諸葛亮計劃的重中之重 可現實中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和客觀因素又導致諸葛亮的隆中對永遠無法完全實現 因為留守荊州的是關羽 而劉備集團又沒有人能取代關羽的位置 無論從地位和軍事實力上 關羽是劉備集團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雖然關羽其人非常優秀 能力十分突出 可缺點也很大 就是傲慢 過於自負 劉備集團沒人敢批評關羽和管束他 先是侮辱黃忠 瞧不起馬超 辱罵孫吳集團的 更別說什麼呂蒙陸遜 根本不放在眼裡 當然他也有這樣狂傲的資本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曹魏名將曹仁被困在樊城不敢出來 援軍于禁被擒 龐德被殺 當時誰能出其右?再加上當時各種捷報和東吳的裝孫子 麻痺關羽 才導致後來的問題 徐晃的援軍來了 這個可嚇壞了關羽 後面的呂蒙也偷襲了關羽的大本營 最後導致敗走麥城 這樣荊州丟了 隆中對也宣告破產

  • 4 # 豹眼看歷史

    我最近在寫作《史上男女那點事兒》,正準備寫作的是《諸葛亮之妻黃月英》。為此,在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這裡說的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計,應該是諸葛亮建議劉備襲取荊州吧。

    劉備的確沒有采納,但不是信不過諸葛亮,而是另有考慮。

    01

    曹操南征,諸葛亮建議劉備襲取襄陽

    據《三國志·後主劉備傳》記載: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而此時劉表病死,劉表次子劉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劉備屯兵於樊城,不知道曹操軍的突然到來,到了宛城才知道狀況,隨即率軍離開,路經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可佔據荊州,但劉備因和劉表同宗,不忍相奪。劉備於城外喊劉琮,劉琮因為害怕不敢出來,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

    這是正史的記載,雖然在《諸葛亮傳》中沒有記載此事,但應該確信此事無疑。

    襲取荊州,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制訂的戰略計劃。

    《隆中對》令劉備茅塞頓開,先取荊州,後取西川是劉備日思夜想的美夢,為何機會來了,劉備卻不行動哪?

    這個就有意思啦。

    先看諸葛亮為何要先取荊州。

    荊州牧劉表也是一時的英雄人物,名列“八駿”。單身獨騎打下了荊州這片天下,也是非凡無比。其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屢次對抗曹操。

    曹操在宛城為了張繡的嬸嬸,幾乎丟掉性命,賠上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第一猛士典韋,這事就與劉表脫不了干係。因為在這事前後,張繡與劉表都是聯盟,沒有劉表的支援,張繡是沒有能力敢與曹操對抗的。

    但劉表此人生性疑忌,好於座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在其晚期寵溺後妻蔡氏,妻族蔡瑁等得以專權。

    據《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記載:劉表的後妻蔡氏並非劉琮之母,但由於劉琮娶了蔡氏的侄女為妻,所以劉表愛屋及烏,就因為寵溺蔡氏,也就偏愛劉琮而厭惡劉琦,就想立次子劉琮為繼承人。

    蔡氏恰恰是諸葛亮之妻黃夫人的姨母,也就是其岳父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

    因而,諸葛亮對荊州老劉家那檔子事比較清楚。可能知道劉表將不久於人世,又溺愛其次子劉琮,而劉琮又成不了事。襲取荊州,易如反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果然,曹操大兵未到,劉表就病逝啦,劉琮代立。諸葛亮建議劉備襲取襄陽,劉備以“同為漢室宗親”而未採納。

    02

    劉備之仁德

    劉備離開樊城,到達襄陽,在城外喊劉琮,劉琮害怕不敢出來。此時,劉琮已經遣使準備投降曹操。劉琮的部下及很多荊州人士、百姓都投靠了劉備。

    諸葛亮建議劉備襲取襄陽,被劉備拒絕了,只好一路南逃,等到達當陽時,人數竟然達到了十多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僅十餘里。

    此時,有人建議劉備丟掉輜重,迅速佔領江陵。但劉備予以拒絕,並說:“要成就大事,必須以人為本,這麼多人背井離鄉跟著我,我怎麼忍心拋棄他們哪!”

    結果,當陽長坂坡一戰,劉備不僅把這些全部輜重、人員都丟棄啦,連妻子都不要啦,只帶領諸葛亮、張飛、趙雲數十騎逃走啦。還好沒把諸葛亮也弄丟啦。

    這就是劉備,所謂的仁德之君。

    早晚是這個結果,為何不主動作為,非要消極被動哪?

    諸葛亮就是諸葛亮,能掐會算不好說,但這個結果應該會想到吧。那又為何不積極建議劉備儘早放棄那?

    03

    龐統之智

    此時,劉備心如貓撓,癢得很啊,可臉面上下不來啊。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軍師中郎將龐統說:“主公啊,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個店啦。”

    劉備說:“是啊,我也想啊。”然後說了一大通道理,意思就是“曹操就是個真小人,我就是個假君子”,好不容易才弄了這一點家業,如今為了取得益州,我的假仁德不就露了餡了嗎?能行嗎?

    龐統說:“逆取順守,報之以義,給他弄個好地方安頓下來不就行了嗎”

    於是,劉備就入川啦,最後把劉璋發配到荊州去啦。關羽失掉荊州,劉璋就投奔了東吳,最後鬱悶而死。如果龐統不死,他不會讓劉備這麼幹的,不過劉備未必聽他的。

    劉備永遠是那個劉備,但諸葛亮不是龐統。

    諸葛亮永遠是看透啦,不說透。而劉備哪,心裡很想但還要個面子,總想找個芝麻粒墊著腚。

    諸葛亮考慮事情非常仔細、謹慎,可就是不給劉備這個芝麻粒。

    天性使然,這是沒辦法的事。

    這就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計,而劉備不採納的根本原因。

    最後再看一個橋段吧: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我在回答別的問題時,也引用過這個橋段,也留下了個話題想與友友們交流。

    大家看,諸葛亮一再堅持不讓劉備去東吳,但就是不說“去了東吳可能會被孫權扣留”的話。

    我冒昧的猜測一下:諸葛亮也認為劉備的確需要親自去一趟,但風險太大。如果把話挑明啦,劉備不去啦咋辦?

    所以,諸葛亮只說結果不說原因。

    正如他出山第一計,建議劉備取襄陽。劉備因怕揹負罵名,不予採納。諸葛亮就不再堅持讓主公去做不仁義的事啦,也不想背這個黑鍋。與諸葛亮跟劉琮是不是表兄弟無關。

    龐統就不一樣啦,他只需要結果,名聲那東西可以之後再彌補。

    而劉備哪?先找到藉口再下手,一旦到手,誰也別再想染指啦。

  • 5 # 君發劉軍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本人粗言淺見,以博眾位看官一笑。本人認為,劉備之所以能得天下,弄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在謀劃方面多虧了諸葛亮,但大家都忘了劉備的另一點,他本是布衣農民,靠織蓆賣鞋販履為生,他之所以能成事,靠的就是跟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處,靠講義氣拉來了一票哥們兒弟兄支援他,另外一個就是靠他皇叔的虛名來忽悠善良的窮苦百姓,替他去打天下,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別的可靠,只能靠他的仁德之名,因此,他也特別看重他的仁德之名,怕別人毀壞他的形象,不利於他天下爭霸圖謀霸業。因此凡事有損他形象的事,劉備在他創業的初期都是不會做的,所以他拒絕了諸葛亮的第一次提議。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多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立夏到,如何順應氣候養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