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一樣的機器視覺
-
2 # 箏琴悠遠
一句話,春蠶到死絲方盡,可以說用的面都很
廣,為祖國事業,為人民一心一意奉
獻終生的人都可以形容。不僅限於老
師。
-
3 # 李意逸
現在的老師,不容易的也很多,討厭的也不少,真正做到自得其樂,很少!
教師能做到養家餬口嗎?能做到被人尊重嗎?
臭老九,不也是形容老師的嘛,哎,不好說,如果老師自己都一堆事,整天煩擾!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應對教學,應對學生,應對家庭,應對父母!如何來的心情,如何來的Sunny,怎麼以身作則,怎麼示範引導!
春蠶到絲絲方盡,本來春蠶就吐絲,吐絲是正常而快樂的!
老師教育育人也是正常,就希望過程中老師也快樂!
-
4 # 香山紅葉汪邦年
春蠶到死絲方盡本意是形容愛情或詩人心裡更深的隱喻。當代被有的人用來形容教師的敬業精神,也未嘗不可,但我覺得有點牽強。
-
5 # 華民學讀道德經
老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我不敢對老師評判一句。 但是對“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幾個字我可以談自己的感受,首先“蠶”結絲成蛹,“蠶”死了嗎?“蠶”沒有死,“蠶”在最後一次吐絲的過程中蛻化成蛹,對應著“東風無力百花殘”。 百花“殘”的結果是什麼? 百花“蠶”的結果是百花“蛻化”成“果”,這是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自然現象我們的先人已經用“蠶”和“殘”的同音字似乎在告訴我們什麼,告訴了我們什麼? 告訴我們,“曉鏡但愁雲鬢改”。 “鏡”的作用是什麼?,用眼睛看“鏡”知道“雲鬢改”,那麼用“心”看“鏡”我們能看到什麼?我們能看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這句話翻譯成什麼,書店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版本的道德經,我就不敢胡言亂語啦
-
6 # 老墨樵
我覺得不是很合適。
李商隱這首無題詩應是一首情詩,詩人借用春蠶吐絲的‘絲"字諧音來表達思念相思的‘思"字,聯絡此詩的上下句及全詩的意韻情感色彩,無疑是作者與戀人或愛人別離時的眷戀和不捨。
李義山是唐代詩人中的情種才子,是情詩寫作的奇才高手。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情詩佳作流傳後世,而且善用隱喻暗指的修辭手法,構恩奇特,詞句巧妙,堪稱神來之筆。如: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何當共剪西窗燭,再話巴山夜雨時。等等。所以,如果用這句詩來比喻形容教師的奉獻精神無私情懷,未免太過牽強附會有張冠李戴,大煞風景。
-
7 # 源氏悟語
想當年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估計他也沒有想到這句詩能夠用來形容老師。現在只要看到這句詩就會想到老師,只要看到老師就會想到這句詩,可謂是根深蒂固如影隨形揮之去,使得這句詩原本含義已淡卻。這究竟是讚美老師呢?還是對老師的要求呢?亦或是單獨適用於老師這個職業呢?
我想如若單獨適用於老師這個職業有點不合適。別的職業不需要這種精神嗎?顯然也需要,天下職業千萬種,無論貴賤高低,都要有這種精神,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所以單獨用於老師這個職業我想大部分老師也會不願意,好詩句要大家分享,這樣才好,不是嗎?
如果這句詩是對老師的讚美,我想那別的職業的人會不會有情緒呢?我想會的,哪個職業不是舍小家顧大家,風裡來雨裡去呢?我想大部分老師也會用這句詩去讚美別的職業的人的。要不然老師絲方盡的以身傳教的精神沒有傳人,這是不是也是失敗呢?那真要成灰了啊!
如果這句詩是對老師的要求,我想大部分老師會把它做為座右銘,時刻鞭策自己,讓自己成絲成灰。但我想是不是也有一部分老師也希望別的職業的人也這樣呢?我想肯定希望。世界上不僅僅老師這一種職業,共同奉獻,才能成就彼些。因為老師也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慾也食人間煙火,讓他們甘於寂寞甘於清貧成絲成灰,這可以,但老師肯定也會想,我們甘於寂寞甘於清貧成絲成灰,我們願意,那老師們是不是可以弱弱地問一下,那讓誰去不甘於寂寞不甘於清貧呢?
-
8 # 零仃洋
這不過是今人借用古人的詩來美化教師的一種謬言而已!春蠶吐盡絲是為了作繭自縛,從而如鳳凰湼槃,成了蛾子而實現它的最終目標。而教師不過是一職業,隨著時代進步,就業艱難,人們希望後人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來更好地就業更好地生存(當然也有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的願望在內),於是教師的地位提高了,待遇也上去了。人們歌頌讚美教師這一職業的美句美文也層出不窮花樣迭出。於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樣的詩句就被用上來了。實際上社會上各行各業努力工作努力奉獻的人都可以以此來讚揚!如全國道德模範馬旭張富清以及犧牲了的黃旭黃大年等人,都不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典範嗎?
-
9 # 楊三刀也
這簡直就是胡扯!是道德綁架!人家李義山這首詩哪裡講了師生之情!明明就是在“思伊不得伊,伊望何處去”的牢騷下得了為情死忠的咕嘮病。
不過人家一洩傳千古,不像有的人一洩就違法亂紀。所以不能以今天立場去強姦古人的原意。也就是說不能硬說人家就是那個意思。
當然你問的是合不合適或適不適合,那當然適合了。可是令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疑問:當今的學校裡有幾個老師配得上這句呢?
-
10 # 江南荷馬
任何文學作品從成文開始,便脫離了作者的控制。讀者可以從任何角度去解讀這部作品,至於解讀的結果是否被認可。那就看是否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吻合。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從全文來看,很顯然這首《無題》更像是在描寫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絲在這裡通“思”,表達思念的意思。這種用諧音一語雙關的用法在唐詩中很常見。比如“柳樹”代表“挽留”,“花生”代表“出生”等等。
“春蠶到死絲方盡”演變到現在成為了歌頌老師的詩句,很顯然是有斷章取義之嫌。這種“斷章取義”的事情我們以前的小學教材也幹過。比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本意是以景寫情,表達的是送別時候的依依不捨。但是以前的小學課本直接擷取前面四句改標題為《草》用來歌頌草的頑強的生命力。好在現在的課本已經改回了原詩。
雖然用“春蠶到死絲方盡”歌頌老師斷章取義,但是這種斷章取義就未必不合理。作品如同生物,它有自己特有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時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學感染力。這其實和很多古今異義的字詞演變過程是一樣的。就比如唐代很多人名字中會用到龜字,因為代表長壽,但是現代人肯定不會給自己取名為龜。再比如沆瀣一氣,古代表示志趣相投,現在表示狼狽為奸。
“春蠶到死絲方盡”作者的原意肯定是用一種婉轉的寫作手法表達思念。但根據其字面意思,再聯絡下文的“蠟炬成灰淚始幹”。把它解讀為奉獻,用來歌頌老師的奉獻精神也未嘗不可。
我們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不要過分死板。橫看成嶺側成峰嘛。既然存在就必然合理。
回覆列表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出自唐朝李商隱《無題》詩: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春蠶一直到死都在吐絲,蠟燭燒成灰才停止滴淚。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春蠶”,這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 老師像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知識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喻意是說起蠟燭這種品質,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
用“春蠶到死絲方盡”來形容老師的奉獻精神最適合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