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ZHDX

    明清兩朝都沒有解決蒙古問題,明朝前期打壓,後期控制不住。而清朝是跟蒙古聯姻的關係,滿蒙聯盟,也並沒有實際控制。真正解決蒙古問題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自從發明了機槍之後,遊牧民族變得好客了。

  • 2 # 故事終末

    冷兵器時代的中原王朝都解決不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威脅,因為根本就消滅不了嘛,那總有其壯大的一天,然後趁你病要你命。

  • 3 # 虎賁中郎將001

    西北民族擾內問題不光是明朝的頑疾,縱觀中國歷史,除了漢武帝和唐太宗時期,能夠徹底征服打服遊牧民族外,基本沒有朝代能夠解決好遊牧民族的入侵問題!特別是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後,以致大宋王朝自始至終都在與西北遊牧民族鬥爭中處於下風,直至被金滅國!明朝的民族政策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宋時影響,所以後來也為女真遺部所滅!

  • 4 # 書華36

    成吉思汗的後代忽必烈在中國建立蒙古人統治的元朝。一百多年後被朱元璋推翻,其蒙元(北元)勢力逃回蒙古高原繼續存在。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建立的政權(有時大權旁落)一直存在,經歷了王保保、也先、花夫人、小王子等時代。大明的軍隊不能在草原駐紮,只能據長城守,以長城為基地進攻,大明與蒙古各有勝負。蒙古人為馬背上的民族,機動性強,來去如快風閃電。打你時,逮著機會咬一口,打不過,拔馬逃跑,蒙古就這樣一直沒被真正征服過。

    蒙古對大明的威脅一直存在,是大明的心頭之患,也是懸在大明頭上的利刃。大明除了和蒙古打仗以外,還透過分化瓦解的方式影響蒙古,這個辦法也奏效過,蒙古曾經分裂成四塊。大明天子拳頭不硬骨頭硬,對蒙古一直以打為主,但離成功征服差很遠。蒙古也有幾段時間對大明臣服過,但時間短,又只是其中的部分部落,不作數。

    大清一改大明的做法,在政治上聯姻,清朝前期皇帝妃嬪幾乎都是蒙古女子。蒙古王爺的老婆幾乎都是格格。在宗教上引入藏傳佛教,控制蒙古。將蒙古的行政區劃拆分為幾十個旗,旗相對獨立,旗小翻不起大浪,形不成大的勢力。滿清同時將蒙古人馬編入滿清八清,享受滿人待遇。可以說大清入主中原,蒙古人功勞很大。由於蒙古人與滿人有基本相同的政治經濟待遇,我們也稱滿蒙親貴。

  • 5 # 逍遙客75621

    對手是遊牧民族,武力剿滅是成本最高、效果最差的方式,別說明朝,歷朝歷代都是頭疼至極的大問題。

    遊牧民族以遷徙為生,逐水逐草而居,“家”就是一個帳篷,就在馬上。你和他作戰,首先需要建立相當規模、耗資昂貴的馬軍(騎兵),而這正是農耕民族的“短板”。其次,深入大漠草原,需要極長的補給線,無論戰力投送還是軍需供應都是極大的問題。特別是,即使你打贏了,你也什麼都沒有得到,一旦未能“斬草除根”,過幾年人又捲土重來。

    漢武帝時把消滅匈奴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後來倒是把匈奴打殘了,但是也耗盡了漢室的所有能量。從此之後,大漢進入下落期,一蹶不振。

    這就是明朝很難最後滅掉殘元的重要原因。到了大清,採取招撫懷柔、封王和親的“政教合一”的策略,促進“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融合,完成了“兵戎相見”所無法達到的效果,擴大了國家疆域,實現了民族融合。

  • 6 # 舉知

    中國自古以來的威脅都來自北方,夏商周當時的威脅北方的遊牧民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中原各路諸侯會戰,武力強盛,北方的遊牧民族暫時得到了遏制!然而到了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威脅中原王朝,導開國皇帝致劉邦以及後來的文景帝都與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時期北方的匈奴才得到解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差點滅了漢人,好不容易到了隋唐,唐朝仍是受到吐蕃和匈奴的威脅,導致唐朝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以穩定邊境安定!到了後來的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十來個政權國家,此時的整個中國,整個北方都被北方民族佔領,漢人不得不南遷,以避當時亂世!

    到了後來的後周統一南方各國然後建立了北宋,實際上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人已經在北方建起了遼國,然後北方土地上有先後出現了夏金元,都屬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最終被來自北方的蒙古人統一了整個中國!此時的北方威脅算是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元朝滅亡,明朝的建立,北方的蒙古瓦剌又成了明朝第一威脅少數民族,時不時的騷擾和來明朝邊境搶劫一番,由於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特點又是馬背上的民族,想把他們徹底消滅真的好難好難!最終明朝被來自東北的後金所滅!

    前期的大清同樣也是受到北方的威脅,主要是當時的蒙古部準格爾所建立的國家威脅最大,最終被被康熙艱難的滅掉,由於清朝和蒙古各個親王採取聯姻政策,皇帝要娶蒙古部落的女兒為皇后,所以到最後滿蒙成了一家人,但是蒙古的威脅去掉後,清朝的新的北方威脅又來了,這時的北方俄羅斯民族不停的侵略中國,最後透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中國四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如今到了現在中國最大的威脅仍是來自北方,這個自古以來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區區一個明朝怎麼會能解決呢!

    碼字不易請多關注!

  • 7 #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一直就是南方漢族統治者最大的心腹之患,從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開始打匈奴人,到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又一直到清朝和民國也都是打西北迴部再北戰蒙古,近幾十年前還在珍寶島揍了蘇聯老毛子一頓,所以說只有守好祖國的北大門,中國的國防才會萬無一失,只要敵人膽敢越雷池一步,我軍的鐵拳必將嚴懲來犯之敵,粉碎敵人的戰爭機器。

  • 8 # 火器工坊

    這一點和蒙古的遊牧民族性質有著很大的關係。

    自打洪武年間藍玉率軍一舉端了北元的國都之後,蒙古人就再次從帝國退化成了遊牧部落。一旦不再聚居,那麼想找到人家的中樞就要麻煩的多了。

    北元政府垮臺之後,黃金家族迅速衰落,西北的衛特拉蒙古瓦剌和塔塔爾蒙古的韃靼部勢力做大,曾一度騷擾大明的邊疆,還試圖聯合已經歸順大明的朵顏部襲擾大明。但是的大明皇帝明成祖為了徹底消滅蒙古的威脅,遂發兵數十萬,親自率軍征討漠北。前後共五次北伐。

    不過雖然永樂北伐來勢洶洶,但是明軍卻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斬獲。除了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分別斬獲韃靼軍5萬和瓦拉軍3萬人,對於兩大蒙古部落的核心地帶,明軍並未有所滲透。而第三次和第四次北伐,明軍多少有點武裝遊行的感覺了。第五次北伐,永樂大帝更是駕崩在了途中。五次北伐之後,大明國庫逐漸空虛。隨後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大明開始了國土收縮政策,以減少國度的軍事開支,而蒙古人也藉機得以復甦。

    之後明英宗時代,瓦剌在也先的領導下走向強大,幾乎統一了整個漠北蒙古,隨後再次和大明對戰,在自大莽撞的明英宗(這是最近對土木堡之變的考究,詳情參考指紋烽火工作室的大明邊防血淚史)錯誤指揮下,明軍遭受了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之後多虧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大明才得以躲過一劫。不過此役之後,明朝對蒙古的戰略明顯的進入了由攻轉守的階段。

    之後不多久,也先遇害,瓦剌瞬間瓦解,韃靼重新崛起,但是這個過程又是十分的緩慢,期間經歷了近乎百年。而在這期間,蒙古相較之前要變得更加鬆散了。因為部落變得又散又小,所以在這一百年裡,蒙古人基本上對大明並不能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反而是蒙古人的多次襲擾都被九邊的守備明軍給擊退。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韃靼土默特部領袖俺達在先前請求稱臣互市被明世宗拒絕,便在這一年大舉犯邊,因為此時的明軍孱弱無力,蒙古軍自大同一路向東,直逼京城周邊,引發朝局動盪。明政府情急之下,值得同意與土默特部互市,來保一時太平(嗯嗯,大明不求和)。之後明世宗下令進行軍改,重新建立三大營。雖然蒙古人仍時常犯邊,但是規模越來越小,等到隆慶年間戚繼光和李成梁鎮守薊州和遼東時,蒙古人已經基本上表示臣服,不敢再隨意的侵擾大明邊關。

    而俺答封貢之後,蒙古人也是變得更加頹敗,漠南的韃靼部早已四分五裂,最強者當屬土默特和察哈爾,而察哈爾和明政府也是亦敵亦友。在遼東還經常找事的土蠻部最終也是被李成梁打的服服帖帖。不過這種微妙的和平是明政府和蒙古僅能保有的共存狀態了。。

    正如之前說的,因為蒙古人的遊牧性太強,經常居無定所,所以明軍很難對蒙古採取毀滅性的打擊,一度的出兵只能勞民傷財,轉入被動防守是不可避免的。所謂的封貢也只能解一時之禍,並沒有實際性的作用。可能也是從明朝這裡吸取了教訓,清帝皇太極在處理蒙古問題就要多出了許多個心眼,逐步地、然而也是堅定地在蒙古實行了劃分牧地、編旗設佐、更定爵秩、軍令政令統一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君臣、主從關係。從而把蒙古人一個個都圈定在一個小範圍內,各部落互相監督。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大清得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因此從心理上講,清朝皇帝即是蒙古人的大汗。而且按照清朝的規定,皇族子嗣一定要和蒙古諸個大部落通婚,以確保血親不可斷。而在這幾點上,明朝都沒有做到,因此想要像清朝一樣成功的控制蒙古,自然是不可能的。

  • 9 # 奚萌子

    朱元璋在討元檄文中用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注定了大明難以完全征服北方蒙古。

    幾百年後,又有南方人轟轟烈烈搞“驅除韃虜”,同樣也搞不定北方,輸給了“五族共和”。

  • 10 # 庭州行者

    答案很簡單,菜是原罪,因為明朝實在是太菜了。

    很多人在吹捧明朝的同時,往往喜歡選擇性地忽略一個事實——明朝二百多年中面對的北方邊患,是已經全方位退化且分裂為諸多小部落的蒙古,但即使如此,在絕大多數的時間中,明朝對蒙古依然不佔優勢。明朝面臨的外患,比諸漢,唐,宋,清四朝遠為輕緩,而明朝卻依舊被欺負的非常狼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真的很菜。

    當然,說明朝很菜,這是從整體的角度來講,具體到某些皇帝的統治時期,明朝還是可以驕傲的說一聲“我曾經不菜過”。

    朱元璋統治時期,明朝對蒙古具有壓倒性 的優勢。因為彼時明朝第一代久經沙場的兵將尚存,明軍 的戰鬥力尚可;另一方面蒙古建立的元朝剛剛被顛覆,黃金家族元氣大傷,且其他部落紛紛起了違逆黃金家族的想法並且付諸行動。朱元璋乘此機會痛打落水狗,派遣名將藍玉出塞北伐,大破蒙古;同時令自己的幾個兒子率領重兵駐紮在邊境,不時對蒙古進行一次清掃。朱元璋針對蒙古問題,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一方面對蒙古實施軍事打擊,另一方面積極招募蒙古人內附,在雙重打擊之下,蒙古幾乎處於全面的被壓制狀態。

    但老朱晚年大肆殘殺忠臣良將,使得明朝的名將儲備徹底空虛。同時,隨著第一代明軍或老或死,而新的明軍在衛所制的摧殘之下,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已經減弱不少,造成了明朝軍事資源的相對匱乏。朱棣繼位後,對於前朝武將再一次進行了清洗,明朝“名將荒”的局面進一步加重,以至於朱棣到後來不得不親自帶兵五次征討蒙古。

    到了朱棣時期,因為靖難之役,造成了自北平至南京一線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再加上朱棣不顧經濟恢復的情況而貿然進行諸多大規模的活動,比如大航海和遷都北京,使得明朝的國力開始衰退。明成祖雖然五次征討蒙古,但 真正取得實效的只有前兩次,當第五次北伐途中,明朝的國力和軍事實力大為減退,朱棣已經無力維持在北部 的攻勢,於是乎他撤下了長城以北的所有衛所,將防線收縮到長城一線,開始了消極防禦的策略。

    朱瞻基繼位後,基於朱棣留下來的爛攤子,進一步採取了消極防守的策略,進行全方位的戰略收縮,對於蒙古部落的態度也以“和”為主,這就使得蒙古有了做大的機會。另一方面,衛所制度和軍戶制度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朱元璋當時設立這兩種制度的初衷是希望明朝的軍隊能夠實現軍農一體,自給自足,從而減少國家在軍餉方面的負擔。然而,這兩種制度卻並沒有往所預料的方向發展,衛所制度和軍戶制度對軍戶嚴格的限制造成了大量軍戶的出逃,另一方面,衛所軍官將衛所的軍屯佔為己有,將軍戶變為自己 的私人奴僕,導致軍戶訓練不足,怨氣橫生,戰鬥力大為下降。

    自朱瞻基以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軍隊問題日益增多。到了嘉靖時期,京城的守軍居然都存在著嚴重的吃空餉狀況,其他地區的狀況可想 而知。以至於,到了明朝後期,將領不得不私自招募所謂的“家丁”(私人武裝)來完成軍事任務,此舉又進一步導致了軍事資源分配的不均,正規軍進一步退化,如此惡性迴圈。

    因此,明朝在二百七十六年中,面對已經淪為以打草谷為生的蒙古部落,僅能左支右絀,勉強防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印表機哪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