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州背嵬軍
-
2 # 葉飄刀
大家都很富有,誰願意造反
內部起義,要想獲得勝利,那麼國家內部的動盪,民不聊生是必然的現象。這樣的起義才能獲得更多的支援。
然而方臘起義的時候,宋朝遠遠沒有到達這個局面。
我們就以《水滸傳》為例,雖然說水滸傳為小說,並不能作為歷史的直接證據,但也反映出了當時的一些狀況。
你看水滸108將,這些人來自各個階層,方方面面的人物都有,但這些人裡邊有哪一個是因為餓得吃不起飯了,才上梁山的。
只要大多數老百姓有飯吃,內部企業就不可能成功的。
-
3 # 溫酒煮水
你若只看小說,會覺得方臘起義非常厲害,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個個都英勇善戰,感覺有推翻宋朝的能力。但歷史的真相卻不是如此的,方臘起義可以說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到一年便被宋朝軍隊鎮壓了。
起義原因方臘起義的起因是宋朝當時的國君宋徽宗不擅朝廷,而且還喜歡搞些費錢的業餘愛好,奇石便是他的愛好之一。上行下效,朝廷中一些阿諛奉承之人,為了討徽宗的歡心,在蘇杭地區設立造作局,大肆在民間收刮花綱奇石,最終惹得民怨,方臘起義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起義過程方臘起義得名於發起人方臘,方臘是宋朝的一個漆園主,為人豪爽大氣。他對宋朝腐敗、壓迫的政治深惡痛絕,因此便號召了很多受此苦惱的百姓發動起義。
方臘說服人很有一套,也善於為下屬灌雞湯,他自稱“聖公”,用鬼神之事煽動人加入他的組織,並打出十年滅宋的口號,於是很快就召集到了數十萬人。在最初時,朝廷對這個小起義沒怎麼放在眼裡,因此方臘在這個時期迅速崛起,攻下了歙州、杭州、婺州等多個州縣。
這時徽宗才剛到棘手,連忙派兵南下鎮壓。宋朝派出的軍力有十五萬,而當時的方臘起義人數有十萬,兵力上就有很大差距,而且宋朝的軍隊是經過訓練計程車兵,而方臘起義大多為農民及其他受壓迫的群體,並不擅兵力,因此在宋朝派兵不久後將起義鎮壓下來了,方臘本人也在俘虜後被殺害。
總結:歸根結底,方臘起義具有農民起義的侷限性,人員雜亂,兵力不足,為首者目光短淺,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便得意忘形,失敗是必然的。
-
4 # 歷史黑旋風
其實在一統的大環境下,造反成功的機率是很小的,統治者有一萬種防止你造反。而造反者只有一次勝利的機會。我們說說方臘起義,不要說定性為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其實大家想想歷史造反大多數都是農民起義。
第一,它屬於一般規模的造反比起很多次造反它的規模只是一般。只是南方一域,沒有普遍性的共鳴。
第二,外界的影響沒有劇烈的必須造反,沒有實質性的差距。說的是物質條件當時宋朝的經濟是很強大的。
第三,沒有強有力的軍力,最強的軍對還是當時的西軍。
第四,沒有政治上的優勢,沒有一套叫人看到希望的願景,
總之就是條件不允許,成功機率太小。
-
5 # 舊人一說
宋徽宗期間,方臘本身也是個小康家庭,小日子過的還是有聲有色的,可在奸臣當道的時期,他家也被朝廷官員搞得家不像家,痛苦萬分。所以方臘覺得再也不能這樣過了,於是聯合一起做工的老百姓開始造反起義,但憑什麼都跟你去冒殺頭風險去跟你起義呢 ?好在方臘很會洗腦,在借用鬼神之說對大家灌了一碗又一碗的雞湯後,大家也心甘情願的跟著他幹了,而且在以後攻佔某個地方後還對當地人也採取灌雞湯的方法讓人加入,不然立馬殺了,因為不加入你就是朝廷的人。
就這樣陸陸續續的招兵買馬中竟然也達到幾萬人,起義軍從清溪縣出發,接著,又接連打下了幾十座縣城,很快打到了杭州。警報傳到東京,把宋徽宗嚇昏了。宋徽宗趕快派童貫帶領十五萬官軍到東南去鎮壓起義。
童貫到了蘇州,知道花石綱引起的民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承認錯誤,並且撤銷了專辦花石綱的“應奉局”,把朱勔撤職。老百姓一看朝廷還是有點良心,那就算了不造反了,然後方臘的部隊人數卻急劇減少,在童貫的鎮壓下方臘被抓並且被殺害。
方臘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對北宋也是一次強烈的傷害,包括後來沒多久的梁山起義,農民的起義大部分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這次的方臘起義也有很多不合時宜的地方,比如北宋的軍事實力雖然打金國很弱,但對付農民起義還是綽綽有餘,而且當時的民生髮展不太有利於農民起義軍,還沒到餓著肚子吃不起飯的地步,具體可參考水滸中武大郎的家庭。當然最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起義綱領,如何發展壯大!
-
6 # 大宋說書人
你好,我是“愛歷社”,很高興回答你問題。方臘為什麼沒能推翻宋朝?其實很簡單,用“馬雲”迴應“王健林”的一句話叫“湊攏班子”,農民起義本身就是“湊攏班子”,在短時間內湊集的“農民武裝”,放下鋤頭拿起刀,去和一直拿刀吃飯的人搏命,結果可想而知。
農民起義的成功率農民起義的成功率特別低,歷史上真正起義成功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而且劉邦和朱元璋起義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兩個都不是挑頭起義的“始作俑者”,劉邦是響應了“陳勝、吳廣起義”,而朱元璋是跟隨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可以說他們都不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而他們是最終成功的人。我們先拋開其他的不說,就這點上,方臘都和兩位起義成功的案例都不一樣。歷史上大大小小起義的人“猶如浩空之繁星”數不勝數,而成功的人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所以說方臘的失敗也屬於正常,如果成功了,那麼方臘的起義就和劉邦、朱元璋的起義一樣“不正常”。
童貫童貫是皇帝身邊的"武裝大太監",童貫手握兵權達20年之久,在於西夏和遼的戰爭中雖有敗績,但也算是盡心竭力。
宋徽宗趙佶得知“方臘起義”後,派童貫南下鎮壓起義,臨出發時對童貫說:“你可以全權處理一切事務,如有必要,可以以我的名義釋出命令”,可見宋徽宗趙佶對童貫的依賴和信任。
童貫得到命令後,立即就以皇帝的名義,釋出了抓捕起義軍的獎賞命令,能抓住方臘的人,立刻升為“橫行防禦使”,另外還賞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一萬貫、金五百兩”。生擒或殺死其他起義頭目的人,立刻升為武翼大夫,另外還賞賜“銀五千兩、絹五千匹、錢五千貫、金三百兩”。如能抓住一名起義軍的小頭目的人,“銀一千兩、絹一千匹、錢三千貫、金一百兩”。如果是“有罪之人”能有同樣的功勞,不但可以免罪,而且可以得到同樣的賞賜。幾天後,童貫又以皇帝的名義釋出了停止收買“花石綱”的命令,關閉了“製造局”,讓所有工匠回家,停止了朝廷對百姓的一切剝削,讓處在水深火熱的老百姓的以解脫。
這兩條命令一出,好多人都是處於猶豫和觀望的狀態,農民起義的初衷就是“反抗朝廷對農民的壓榨和剝削”,現在沒有朝廷的壓榨和剝削了,農民肯定也不想再繼續和官兵拼命。
軍事力量武裝其一大部分都是農民或者一些散兵遊勇,和朝廷的正規軍比,差距還是挺大的,更何況農民起義的裝備參差不齊,相比朝廷正規軍的制式裝備來說,農民起義的裝備簡直就“垃圾”。朝廷的能征善戰的武將居多,常年領兵打仗,對戰場地形和戰鬥局勢,都有一定的判斷經驗,農民起義沒有戰鬥經驗,也不懂什麼兵法,只知道一味的向前衝殺,毫無章法可言。軍事力量上各個方面的差別,註定了“方臘起義”會以失敗而告終。
農民起義本事就是以“湊攏班子”的形式存在著的,如果沒有非常出眾的領導人,沒有智慧超群、能征善戰的王佐之才,想要起義成功是非常困難的,方臘沒能推翻宋朝,實屬正常。
回覆列表
為啥要造反
~~~~~~~~~~~~~~~~~~~~~~~~~~~
《宋史》節選:“大率太湖、靈璧、慈溪、武康諸石;二浙花竹、雜木、海錯;福建異花、荔枝、龍眼、橄欖;海南 椰實;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諸果;登萊、淄沂海錯、文石;兩廣、四川異花奇果”。
這些奇珍異寶就是十船為一綱送往汴京,滿足敗家子宋徽宗獸慾的花石綱!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大一根棒棒糖!
當時幾乎北宋能管的到地方兒,無處不是一個叫朱勔的奸賊的搜刮目標,而且二十年長久不衰。。。
江南睦州青溪人方臘,是個本來是過得挺滋潤的漆園園主。 (一說他是個困苦的地主傭工,感覺這個不大靠譜)
史載其性情豪爽,甚得人心,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口才好的不行,限於篇幅有限另外講述)
北宋王朝在徽宗和一幫子奸臣們專業的折騰下,果然不負眾望的激發了民變,此時原本富庶的江南 “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
徽宗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日
(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以討伐朱勔為號召,攻破州縣後抓到官吏及其爪牙則全都殺掉。
這下可好,江南眾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 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聽上去很熟悉哈)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之眾,威震東南,宋廷君臣著實嚇得夠嗆。
為何快速失敗
~~~~~~~~~~~~~~~~~~~~~~~~~~~~
方臘從起義到失敗只有220多天,兩頭掛橛子不到一年。大好的形勢咋死的恁快捏?
主要原因就是短視和缺乏軍事眼光!
方臘在幫源成立“永樂”政權之初,就十分明確地制定了“劃江而守”的戰略思想。
但是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痛下決心去實現“劃江而守”這一戰略思想,而忙於去接應各地起義軍,滿足於奪取大片大片的州縣,忽略以至拒絕對具有戰略意義的長江重鎮——速戰速決奪取金陵!
後來形勢不妙,北宋朝廷迅速調集各地平叛軍隊前往江南,其中就有北宋的王牌部隊:常年駐紮在西北跟党項人作戰的北宋西軍!按照小人書的說法,壞蛋頭子就是童貫,幫兇那就多了去了,什麼種家軍、折家軍、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反正除了岳飛基本上能叫上名字的都去了(岳飛此時還在給韓員外看家護院當保鏢,他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十九歲時在河北從軍)
可惜一把好牌讓方臘仍的一地,眼瞅著朝廷各路大軍就要渡江來收拾他。
就算是在此時已經發現宋廷調兵遣將南下圍剿的時候,方臘仍然置戰略要地於不顧,派兵四處攻取金陵仍然可以不落下風,至少不會死那麼快,短視的方臘仍然沒有反應。
相反的是各路宋軍舉兵進發時,首先佔據的就是金陵這個重鎮,然後才部署南下進攻中線和目標。(暴民、義軍就是沒法跟正規軍相比)
金陵這個重鎮被宋軍一佔領,長江這個可資利用的天然屏障就隨之喪失,“劃江而守”的戰略思想也就破產了,從而戰略主動權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方臘起義軍不得不在戰略上由進攻轉入防禦。可是一旦轉入防禦方臘就沒得玩了,渡江的各路宋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把方臘圍困在方圓幾里的幾個山頭、洞谷之中。
作死的方臘竟然還把20萬大軍置於方圓只有幾十裡的小山窩,這無疑等於是自請入甕,讓宋軍來捉他。。。
冷兵器時代實施的是多是肉搏戰,只要地形開闊,進出道路方便,宋軍15萬人是無論如何圍困不住起義軍20萬人馬的。無腦的方臘將20萬人馬放在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的一個小小盆地裡。猛的一看上去還挺嚇人,似乎便於堅守,實際上弊多於利,自掘墳墓!
其一是在心理上給全體將士以日暮途窮之感。(參照項羽垓下之敗)
其二是敵人易於實現封鎖,只要把關口一卡,20萬人馬就被裝進口袋裡了,不用多久,就會出現饑荒,不攻自破。(參照馬謖守街亭)
其三是一旦防守的關隘被攻破,20萬人馬也就成了甕中捉鱉,突圍變得非常困難(參照劉備夷陵大敗),很顯然,方臘是沒有讀過兵書和三國滴,否則吃虧的就是宋軍了。
戰至最後,方臘義軍殘餘的14萬之眾被15萬宋軍所斬殺,很大程度上就是地形羈絆所致。連方臘本人也被韓世忠堵在山洞裡大拿了活人!(施耐庵活過來找我也不怕,他寫的是小說,哥講的是正史。韓世忠活捉方臘之功被施耐庵加在魯智深頭上,正史記載韓世忠的功勞被上司辛興宗給冒領了,還是下級軍官的韓世忠只能忍氣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