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過去即歷史
-
2 # 魏春堂810
大軍壓境,不得不服。毛文龍東江鎮的時候把明朝看作宗主國,後金來打明朝還可援助一下北韓,可是等毛文龍被冤殺後,東江鎮內亂,後金東進滅了東江鎮,讓北韓徹底臣服於自己,北韓看明朝指望不上了,後金又大軍壓境,不降也得降,打不過呀。所以北韓屈服於清朝。後金打北韓只是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打明朝罷了。
-
3 # 世俗之光
應該說北韓並不是效忠的某個王朝而是依附於某個強大的勢力。這是小國生存之道。美國勢力大就依附美國。這是外交中利益原則。
-
4 # 里爾1204
此言差矣,李氏北韓並沒有從心底服從清朝,而是對大明忠心耿耿。(本文僅從李氏北韓真實歷史角度切入,不存在對大清的否定,望諸位理智閱讀)
洪武年間,朱元璋派使者要求高麗歸還被其侵佔的遼東開元路,高麗權臣崔瑩藉機與大明宣戰,並派大將李成桂出兵大明,李成桂深諳此去必定以卵擊石,便上演了高麗版的陳橋兵變,調兵迴轉,建立了李氏王朝。李成桂請求朱元璋為其圈定國名,朱元璋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名北韓。從此北韓對便大明俯首稱臣,尊大明為母國。北韓作為大明朝的屬國,彷彿搭上了順風車,國力不斷加強,每年進貢幾根山參,便能換取價值數倍的應用之物,遇到饑荒有明朝救濟,遇到倭寇有明朝鎮壓,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統一日本,野心膨脹的他欲吞併北韓,萬曆皇帝派李如松入朝抗倭,豐臣秀吉敗退日本,元氣大傷。(說句題外話,此後德川家康坐收漁翁之利,建立德川幕府,可見中日韓三國曆史是相互影響的)這樣有情有義的大明王朝,北韓是誓死效忠的。
遠在唐朝,不僅有日本遣唐使的存在,北韓也派人來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自唐至明有大量的北韓人來中國參加科舉,全唐詩中“秋風唯苦吟,舉世少知音。窗前三更雨,燈前萬里心。”一詩便是北韓進士崔致遠所寫,《明太祖實錄》中更有北韓人金濤中舉的記載。北韓的上層貴族均以會使用漢字漢語為榮,以身為儒生為榮,以至於北韓的各類古籍文獻,典章制度均為漢字所書,時至今日北韓半島留存的大量歷史建築都曾懸掛過漢字牌匾,可見北韓對漢文化,對儒家文化的追崇。
由於客觀事實,大明已不復存在,北韓不得不陪大清睡覺,但這也改變不了北韓打心底對清朝不服。受傳統儒家華夷觀的影響,北韓一直以小中華自居。在中國古代,華和夷不僅僅簡單指是民族成分的劃分,更指文明的不同。《唐律明例疏議釋義》有言“中華者,中國也,親被正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可見周邊民族一旦接受儒家思想和漢家衣冠,就成了和中原漢族一樣的中華。因此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力行漢化後的北魏鮮卑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華,拓跋宏就是順應天道的正統。那麼清朝也繼承了漢家文化,為何北韓仍不認同清朝為華夏正統?清庭強制漢人剃髮易服,北韓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是倒行逆施。雖然古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卻是在華夏衣冠的基礎上革新,而滿族衣冠卻和華夏衣冠大相徑庭。清庭又讓漢人留金錢鼠尾辮,是對儒家孝道的踐踏,北韓有書雲“雖功德侔殷周,富強邁秦漢,自生民以來未有薙髮之天子也,一薙髮則胡虜也,胡虜則犬羊也。吾於犬羊也,何觀焉”,以胡虜的方式來統治華夏是北韓斷不能忍的,這便是為何北韓不認清廷為正朔的原因。
雖然北韓打心底看不起大清,但在武力方面卻不是清朝的對手。明末時期,東北亞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武裝軍事集團是不爭的事實。後金與大明對抗,企圖獨立(此時的後金還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往下一瞥,卻發現了不安分的北韓,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安睡,明天啟七年,皇太極以北韓助南朝兵馬侵伐中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四項罪名為名,對北韓宣戰,後金渡過鴨綠江,攻佔義州定州等地,北韓仁祖李倧將后妃送到江華島避難,後金乘勝追擊,先後攻佔安州,平壤,中和,李倧不得不逃往江華島,並派使臣到後金求和。後金提出入質納貢,永絕明朝,去明年號,互相結盟,約為兄弟等要求,李倧迫於後金大軍壓境,不得不委曲求全,惟有永絕明朝一條誓死不從。見北韓態度強硬,後金只得讓步,在江華島和北韓焚書盟誓,隨後後金撤軍到平壤,奉皇太極命令不再後撤,揚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復還,逼迫北韓簽下不平等的平壤誓約,才善罷甘休,退出北韓全境,這就是有名的丁卯胡亂。
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大清。皇太極在盛京築壇登基,在場的北韓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惱羞成怒,決定親征北韓。清軍長驅直入,直奔漢城,李倧再次將后妃送往江華島,自己則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將領前來勤王,同時派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皇太極識破是緩兵之計,便下令火炮攻城,又攻佔了江華島,俘虜宗室76人,李倧只得出城納降。此後北韓不得不去明年號,並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為正朔,被迫送昭顯世子李澄和鳳林大君李淏到盛京為人質,這便是北韓史上最屈辱的丙子虜亂。
隨著清軍入關,天下大勢已定,多爾袞放回了久為人質的李澄,忠於對大明的北韓兩班認為李澄是清朝奸細,必定會親近清廷,便在昌德宮毒死了他。多爾袞原想立李澄為傀儡,雖對其暴斃感到可疑,但北韓使臣一口咬定李澄實為病死,多爾袞也無可奈何。次年清廷冊封李淏為北韓世子並令其歸國,李倧薨後李淏繼承王位,是為北韓孝宗。李淏雖為清廷人質,卻一直心繫故國,始終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密謀北伐,盼著明室來北韓,可終其一生他也沒見到任何一個朱明後裔,他只能把復明大業託付給了子孫。孝宗之子顯宗李棩繼位後,伺機而動,為了復明大業,他試圖和日本聯合抗清,不過德川幕府已經安定三十餘年,不想蹚這趟渾水。李棩又與鄭經聯絡,想假道鄭經北伐,而鄭氏家族內部矛盾重重,最後這一想法也無疾而終,恰逢清朝爆發三藩之亂,李棩又欲討伐滿清,恢復大明,北韓民間也傾向北伐,但造化弄人,在此關鍵時刻李棩卻暴斃而亡,北伐大業就此擱淺。而滿清此時國運正盛,不是北韓所能撼動的,北韓也就表面上放棄了對清朝的武裝反抗。
雖然放棄了武裝復明的念頭,北韓君臣私下裡仍用輿論來反抗清廷,視清廷為犬羊夷狄,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北韓還一直保留了明朝的衣冠髮飾,北韓使團去清朝進貢時,時人塞路觀之,明朝遺老遺少看見明服皆垂淚哭泣,而孩童卻只以為是戲服,絲毫不悲慟(這點值得我們反思)。北韓民間傳聞胡人無百年之運,一旦有地震,慧星出現,便視為清朝滅亡的預兆。除此以外北韓內部往來檔案仍用大明崇禎年號直至清末,僅僅是對清公文使用清朝年號,雖是微不足道之舉,尤見大明在北韓人心中的地位。大明有屬國如此,也足以慰藉了。歡迎大家關注並閱讀小編其他文章,臨表涕零,感激不盡!
-
5 # 雍親王府
李氏北韓作為大明王朝的藩屬國,與明朝保持了非常友好而又密切的聯絡。
李氏北韓建立於1392年,是北韓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 ,建立者及初代國王為李成桂。自李氏王朝建立之日起,就將大明王朝奉為自己的宗主國,嚮明朝稱臣納貢,被接受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特別是在1592年—1598年,萬曆北韓戰爭,北韓稱之為壬辰倭亂之中,明朝派遣軍隊,幫助北韓成功抵禦了豐臣秀吉所統領的日本軍隊的入侵,收復了兩京八道,並將日本人趕出了北韓,至此開始李氏北韓更是對大明王朝是感恩戴德。
之後,努爾哈赤的勢力在遼東地區不斷髮展狀態,並且建立了後金政權。此時的李氏北韓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堅決的站在大明王朝一邊,不僅向大明王朝提供了糧食等戰略資源,更是協助大明王朝的軍隊牽制、掣肘努爾哈赤,甚至還直接派出軍隊參加了薩爾滸戰役。
李氏北韓對於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是大明王朝非常看重的聯合抗擊後金政權的同盟力量。
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便直接發動了第一次入侵北韓的戰爭。後金天命十一年(1726年),後金政權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去世,由皇太極繼任後金大汗,皇太極需要一場勝仗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北韓不幸的成為了皇太極“祭旗”的物件。
後金天聰元年(1727年),皇太極派“四大貝勒”之二貝勒阿敏,率兵進攻北韓。北韓軍隊在戰鬥力極強的八旗鐵騎面前可以說是一觸即潰,阿敏迅速橫掃大半個北韓,攻佔了平壤,此時北韓的國王李倧只得逃往江華島暫避。
皇太極出兵北韓的目的其實是非常明確的:其一,瓦解北韓同明朝的聯盟關係,使得北韓不再幫助明朝對抗自己,至少需要北韓保持中立地位;其二,獲取北韓的糧食、農產品等戰略物資,解決自己的軍需問題;其三,讓北韓承認後金政權的地位,並與北韓建立良好的關係。此時的皇太極並不急於攻佔北韓或者是征服北韓。
但是皇太極的三個目的只是達到了最後一個,僅與北韓“互稱兄弟”。
起初,後金與北韓進行談判還算比較順利,但是作為後金主帥的阿敏竟然有了割據北韓、自立為王的想法,隨即被自己的親弟弟、同為舒爾哈齊兒子的濟爾哈朗給勸了下來,阿敏眼看自立不成,便將怒火傾斜在了北韓百姓身上,於是下令屠城,並劫掠大量的財物之後,撤出了北韓。
而面對如此情況,李倧也是非常氣憤,覺得後金實在是“欺人太甚”,因而在阿敏軍隊撤走後直接拒絕了皇太極要求的於明朝斷絕關係的要求,繼續同明朝站在了統一戰線上。
皇太極改元稱帝之後,又一次將北韓列為了征討目標,並讓北韓臣服大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
此時的皇太極已經徹底降服了察哈爾蒙古,並在與明朝軍隊的作戰中佔據了上風,皇太極也希望在這個時候徹底解決北韓問題,避免北韓政權成為自己的掣肘和牽制。
非常不幸的是,北韓又要再一次成為皇太極“祭旗”的物件,上次是因為皇太極剛剛繼位後大汗,這一次,是皇太極改元稱帝。
崇德元年(1636年),登上皇位不久的皇太極統帥十萬大軍親征北韓,清軍渡江後長驅直入,僅僅十二天便抵達北韓京城下。
已然沒有退路的北韓國王李倧,只得與皇太極簽訂了城下之盟,雙方約定:
北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接受清朝的冊封,北韓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北韓仁祖(李倧)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世子李溰長居瀋陽,另外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流擔任。北韓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鬥、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島時,北韓應該出兵、出戰船五十艘協助。清朝禁止北韓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至此,北韓正式斷絕了與明朝的聯絡,成為了大清王朝的藩屬國。
儘管成為大清王朝的藩屬國,但是北韓對於前任宗主國大明王朝,也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清崇德二年(1637年),北韓即將成為大清王朝的藩屬國,而北韓國王李倧則與皇太極商議將宣佈北韓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併成清朝為宗主國的日期訂在農曆的二月初一,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時的明朝皇帝崇禎能安穩的過完春節。
而臣服與清朝後,北韓依舊保留了明朝時期的裝束和服侍,以表達對於明朝的敬意和思念之情。與此同時,儘管在清朝的要求下,北韓要廢除明朝的年號,但是北韓只在對清朝的公文中使用清朝年號,內部依然使用明朝崇禎的年號。而在日後與清朝的官方交流中,北韓也因為多次沒有避諱清朝皇室而遭到訓斥。
這些都說明北韓對於明朝的崇敬,也算是北韓做到了對於明朝的仁至義盡了。
回覆列表
大軍壓境,不服也得服,有毛文龍東江鎮的時候還可以恩威並施把明朝看作宗主國,後金來打明朝還可以救援一下北韓,可是等毛文龍被冤殺、東江鎮內亂,後金大軍東進滅了東江鎮,順道要北韓徹底臣服於自己,北韓看明朝指望不上了,後金又大軍壓境,不降也得降,打不過呀,好漢不吃眼前虧。北韓屈服於清朝並不複雜,沒有太多的歷史事件。後金打北韓只是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專心打明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