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甜甜lli

    我覺得多面手無論上班還是創業都適合,因為不管怎樣你都可以應對啊!但是可以從基礎做起,打好基礎最重要,先上班吧,可以多得到一些經驗,然後總結經驗,取長補短,優勢互補。這樣你再創業就有很足實的經驗和基礎,這樣可以提高效率!個人的觀點,希望有人可以提更好的意見!!!

  • 2 # 凌家木木

    多面手的話,這就要看自己的興趣了,如果有合適的崗位能充分發揮才幹,薪資又可以,那也沒必要去創業

    但是要是看不慣老闆,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拿自己可以自身的特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創業收入還不是由自己決定,只是會更累,更操心

  • 3 # 金融專家007

    謝謝邀請你說的有才華是比較聰明,還是思維比較敏捷,還是在某些方面特別出眾那種?如果他具備創業的潛質可以去創業,如果想要資金就選擇打工。這要看他自己怎麼選擇,因為創業的前提,你要先就業才行,沒有實踐,沒有社會的歷練直接去創業,很容易失敗。

  • 4 # 蔣軍

    有才華,多面手!就是說非常有多才,而且在各方面都會,這樣的人很難得,按照網際網路時代的特徵,就屬於典型的隨身碟化生存,即插即用,到哪裡有沒有生存的壓力了。

    大企業可能需要更加專業化的人才,不需要你多有才,只要某方面能獨當一面就行了。

    大企業是一個系統,每個人是這個系統的一份子,按部就班,獨立完成有相互合作,需要快速完成自己的分內之事。

    至於創業嘛,最苦最累,有壓力又有風險,選擇這樣的一條路,基本是“騎虎難下”,只有一路狂奔了。

    創業成功是小機率事件。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一是,要有在某個行業的積累和沉澱。

    第二,創業心態,剛開始1-2年,九死一生

    第三,你的客戶在哪裡,你給他們提供什麼優質和差異化服務

    第四,團隊的打造,團隊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第五,你的專業系統,價值輸出

    第六,還有就是盈利模式,怎麼才能賺到錢,如果賺不到錢,怎麼辦?

    創業之後,你不但要考慮自己,家庭,公司,同事,客戶,你還要知道,以後沒有什麼家假日了,每天都在戰鬥中······

    創業很辛苦,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心態,心理,忍受煎熬的準備,還是打工吧,至少沒有什麼風險。

    但人來到世界,就是要去試一試,拼一拼不是嗎?不試一下,你怎麼知道行還是不行呢?

    提供網際網路精準營銷策劃運營,品牌IP化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網際網路商業模式設計,營銷運營,資源匯入及專案落地,快速實現銷售轉化。

  • 5 # 蓉姐愛生活

    對於有才華的多面手是該創業還是打工,我覺得是個兩面性的問題,完全取決於當事人自己對人生的規劃,事業的追求,對社會的貢獻。

    激進型的人才可以選擇創業,他們有一顆不甘平凡的心,敢闖敢幹,有豐富的資源當然可以選擇創業,本身自己是有才華的多面手,這是優勢,是本領,別人拿不走的。再說這些優秀的人的朋友圈不乏優秀者,諸多因素,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創業這條路可能會好走,成功的機率則比較大。

    保守的的多面手人才,他們考慮事情太多,總是瞻前顧後,怕創業有風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過多憂慮,於是他們在企業裡擔任著中高層的領導,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領導的賞識,同事的尊重,家人的陪伴,這也是一份有成就的事業,誰能說不好嗎?

  • 6 # 造就

    市場需求和大學供給之間的巨大鴻溝,恰好是未來教育的機會。

    饅頭商學院創始人

    「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遷徙」。這是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他的書裡提出的觀點。

    馬化騰認為,對於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大家喜歡用顛覆這個詞,但他形容這更像是一場遷徙,像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我們現在的人類正在從一個我們真實的、現實的星球往數字星球上遷移。

    在這個時代,70後、80後被稱為數字時代的移民,95後、00後則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我是1992年上的大學,那時候才第一次接觸電腦,而我的女兒從生下來就會劃iPad,六歲的她已經可以從App Store上下載遊戲了,還玩的很不錯。

    職場新挑戰

    當下的媒介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是慢時代,現在是快時代;過去是科層時代,現在是扁平化時代;過去是理性化時代,現在是感性化時代……媒體在更新,人文在更新,時代對新職業、新職場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我們的父輩們幾乎一輩子都在從事同樣的一份工作,比如我的父母是醫生,他們就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我們現在的情況呢?卻不是這樣。我做過程式設計師,做過產品經理,現在又成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做很多不一樣的工作。

    最近我們開設了一門新媒體專業課,有很多傳統4A廣告公司的員工來上課。按理說,他們曾是傳統媒體時代的佼佼者,為什麼現在要來學新媒體呢?那是因為現在大家都不看報了,也不看電視了,傳統媒體遭受了網際網路巨大的衝擊。

    再來說說產品經理,我們發現,從事這份工作的大學生來自五花八門的專業,有學英語的、學數學的、學新聞的,也有學心理的;還有從各個不同崗位轉崗來做產品經理的,比如銷售、技術、測試、營銷、商務等等。

    所以,我們做新職業培訓常常面臨這樣的挑戰——我們究竟該給孩子們教些什麼呢?現在的職場正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公司越來越需要牛人,但牛人卻越來越不需要公司了!

    以前人是為組織服務的,每個人都是企業裡的一顆螺絲釘;而如今,一個人是非常自由的,他可以白天上班,晚上去兼職做專車司機。這種情況下,「人」已經從組織中解放出來了。對於個人而言,創業、自由職業者慢慢會成為主流。

    相比較人而言,組織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過去的科層組織中,最上面是老總,中間有中層,底下是負責具體工作的員工。但如今你發現,公司裡出現了越來越多被我們稱為「特種兵」的員工,他們既會搞研發,又會寫程式碼,還能做設計,這些人將在組織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新變化

    人和組織都發生了變化,教育又有什麼變化呢?現在,職場教育出現一種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類是提供非常超前沿的知識,一類是提供非常實在的技能,可以幫助同學們在求職中更勝一籌。同時,網際網路教育在形式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但依然不變的是社群化的學習方式。

    在我創辦饅頭商學院之前,我常常參與公司的大學生招聘,我對招人特別感興趣。那時,公司實行「三堂會審」的制度,要求總監、人事、公司VP都要一起去大學裡把關,以確保招來的學生水平高於公司的平均水平。

    大概在2013、2014年的時候我就發現,產品經理、運營等崗位在網際網路公司非常稀缺,但大學裡卻幾乎沒有設定對口的相關專業。雖然如今已經有大學開設了產品互動設計之類的專業,但當年這類學科真是少之又少。

    基本上再好的大學生去到企業,頭一年都是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我覺得市場需求和大學供給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鴻溝。對我們創業者來說,這就是一個機會。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創辦一所大學,幫助大學生去更好地適應新技術、新場景下誕生的新崗位,幫助他們具備那些需要的新技能。

    同時,我也在思考,當知識不再是稀缺資源的時候,當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查到的時候,學校在整個教育場景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我對兩個空間和場域的印象特別深刻,一個是北京的龍泉寺,一個是美國的斯坦福大學。

    龍泉寺特別有意思,別的寺廟都是閉門修行的,只有龍泉寺是開門辦寺,無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都可以到龍泉寺去做一兩天的短暫修行,而且它還有個特別可愛的小機器人,叫賢二。

    我想,寺院都可以辦一個沒有圍牆的寺院,學校為何不能辦一個開放的學校呢?

    我在2012年走訪了斯坦福大學。去過這所大學的人都知道,她沒有校門,也沒有一個寫著“斯坦福大學”的校牌。這所大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那裡的很多老師都有著三重身份,其一是學校裡的老師,其二是一些創業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其三是一些大公司的高管。

    這三重身份在老師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結合。老師們可以把學校裡學習研究的成果用到公司裡去驗證,接著又可以把驗證過的結果提煉出理論帶回課堂,和學生們分享。

    我就想,我們能不能辦這樣的學校?

    學習的目的

    在中國的古文裡,「學」和「習」是這樣寫的,「學」字是有一個人在打卦,旁邊一個人在看,「習」字上面是一個羽,下面是日,就是小鳥每天練習飛行的意思。

    當知識不再是稀缺資源的時候,老師又承擔什麼作用呢?那個學習的「習」字就很好地闡述了這一點。小鳥數飛(雛學數飛)叫「習」,我們學到還要做到呀,這就是華人講的“知行合一”。

    英文裡有一個關於教育的「ASK模型」,A代表Attitude(態度),S代表Skill(技能),K代表Knowledge(知識),我們要把知識轉化成能力,使得腦、心、手三者合一,這才是學習的目的。

    我們很多人是透過學習來逃避成長的。但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在各個平臺上能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我們真正能做到的卻越來越少。當知道和做到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們就會變得非常焦慮。

    某種意義上,老師就是一個榜樣的作用, 他用他的「知道」和「做到」來告訴你,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職業的探索

    我初入職場時的老闆,是有「IT勞模」之稱的雷軍。雖然那時候公司非常小,但我們這群大學生每週三就聚在一起開讀書會,將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覆盤,這對當時大家的成長是幫助巨大的。

    現在,我們很多大學生並不知道要怎麼選擇未來的職業,很多時候都是聽從父母。就像當初我的父母告訴我,要學一門手藝,我就選擇了去學寫程式碼、當工程師。

    但在我參加工作後,雷軍找我談過一次話,改變了我的看法。他問我是不是可以嘗試做產品經理?當時我對產品經理一無所知,很堅定地說不行,我要做工程師,我要挑戰技術的高難度。

    雷軍當場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寫程式碼的時候,有寫詩一樣的感覺嗎?我說,沒有。他說,那你就轉崗吧。當你特別喜歡和擅長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會出現心流,只有這時候,你的職業和你才得到了完整的統一。

    所以,我們有時對職業迷茫,可能是源自我們缺乏一個對職業的探索機會。

    一個大實驗

    當初創辦饅頭商學院的時候,我們起了「Mentor(導師)」這個詞,是希望把職場中那些有過實戰經驗的人請過來,讓他來講課。所以,我們做「饅頭」,更像是在做一個大實驗。

    在我們心目中,顛覆大學教育的未必是一所更好的大學,而是一種說不太清楚的東西,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了教育的結構,讓更多更高質量的人參與進來。

    我們又想:

    可不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老師?可不可以讓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可不可以突破商學院的圍牆,讓上不起商學院的人也可以上得起?

    可不可以學以致用,把學費賺回來,甚至上學也能賺錢?

    可不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讓邊遠地區的人同樣可以接受教育?

    還有,學習一定要在課堂上嗎?讀書、旅遊、交談算不算?

    有一天,我的女兒問我,什麼叫做教育?

    這真的是一個天大的難題。帶著這個問題,我思索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古典老師,找到了答案。他告訴我,「education(教育)」這個詞是蘇格拉底發明的,edu是管道,是引出來的意思。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企業或者是國家的螺絲釘,而是要把他內心裡那個美好的東西給引匯出來。

    聽完這句話,我非常的感動。

    我覺得教育就是這樣的,不是灌輸,而是點亮,把每個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引匯出來,讓Ta最終成長為Ta自己的樣子。

    文字丨方芳

    校對丨其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的前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