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地不容的存在

    太陽的質量不夠大,成不了黑洞,下一階段是紅巨星,膨脹到吞噬地球,再來爆炸後成為白矮星。。。白矮星後就是不發光的黑矮星。。。

  • 2 # 布丁的美好時光

    太陽的命運就是成為白矮星,然後輻射完熱量後慢慢成為一顆黑矮星最後死寂。

    恆星的命運與自身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也越短,演化也越激烈。按現在恆星通用模型的解釋,約150倍恆星質量為上限,位於蜘蛛星雲的R136a1等一批質量~200倍太陽質量的WR型藍星目前被認為與大質量恆星合併有關,預測將成為不穩定對超新星,也即是說經歷超新星爆發後連渣都不會剩下,約15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將成為黑洞,8-150倍恆星質量的恆星也會成為黑洞,其它的終極命運為中子星和白矮星後續演變為黑矮星。而質量小於太陽這種G型恆星的將慢慢輻射完能量最終無法被任何方式看見。

  • 3 # 日月照玄天

    太陽現在都不是燃燒也不是爆炸,而是內部表層核聚變核裂變產生強烈的光和熱,是在消耗著自身物質能量,也不會萎縮,也不會爆炸或成黑洞,只是逐漸變成一個體積變小的太陽,最後可能是比地球還小的火球。

  • 4 # 小草246203225

    太陽的質量是相當穩定的,它的光和熱都是恆溫不變的,有了太陽才有我們人類,大地萬物。這麼多億年都過去了,它可能是一個超自然的發光發熱星球,不可能是什麼核鉅變星球而發生爆炸。如果你能再活幾十億年,到那時它的光和熱還是穩定的。

  • 5 # 雲遊27272727

    太陽最終是會爆炸的,但不會形成黑洞,是溫柔的,紅超巨星爆炸,遠遠不是超新星爆炸。

    一般恆星到了晚期,當直徑膨脹到100倍主星序階段直徑時(比如太陽的直徑膨脹到1.4億公里),幾萬年內就會爆炸,再經過幾萬年的冷卻期,所剩的核心物質一般在1/3--1/4的質量,把它記做“Mr”。

    1,當Mr>4.2倍太陽質量時,就形成了黑洞

    2,當Mr介於4--0.4倍太陽質量時,就形成了中子星了。

    3,當Mr<0.4太陽質量時,就行成了行星或磁星。

    所以,恆星死亡後,能夠形成黑洞的,其質量至少要超過2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 6 #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按照現在的天文學中的恆星演化理論,我們的太陽在遙遠的將來演化末期,不會爆炸,更不會成為“黑洞”,而是抖落掉外層氣體殼,只剩下內部不再進行聚變反應的核心部分,通常叫做白矮星。

    超新星爆炸遺蹟-蟹狀星雲

    我們知道銀河系中有幾千億顆恆星,這些恆星顏色不同,溫度不同,大小不同。最初天文學家並不知道這些恆星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有這些不同之處。有科學家舉過一個例子,假設一個壽命很短的細菌有了意識和觀察能力,在它短短的生命中觀察地球人類,它會看到地球上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男人,女人,小孩,白人,黑人,黃種人,有高的有矮的,有年輕人老年人。它不能分辨出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它也不知道誰年輕誰年老,男人老了之後會不會變成女人,白人會不會變成黑人。

    赫羅圖

    直到上世紀初,發現了核反應,聚變反應,發現了量子隧穿,才開始真正瞭解了恆星內部能量的來源,恆星演化學才有了可能性。其中貢獻最大的是赫茨普龍和美國的羅素髮現的恆星演化曲線,現在叫做赫羅圖。有了赫羅圖,我們才知道恆星所有的不同都源於一個因素:恆星的質量。

    大質量的恆星,比如大於太陽十幾二十倍的恆星,顏色通常為藍色或者白色,核心聚變反應最快,溫度最高,壽命最短,大約幾千萬年就爆炸,叫做超新星。爆炸殘留物取決於恆星核心最後剩餘質量,核心區超過兩個多太陽質量恆星可能會塌陷成黑洞,一個半到兩個太陽質量一般來說就塌陷成中子星。

    超新星1987-a

    跟太陽質量相近的恆星,顏色通常為黃色橙色,隨著恆星核心區聚變產生的氦越來越多,氫越來越少,核心慢慢成為一個氦球,氦球外層殼才有氫氦聚變反應,恆星開始慢慢膨脹,這個時期就是紅巨星時期,體積可能會比主序星大幾十萬倍。所以人類這個小細菌看到的紅巨星,不一定是本來就又紅又大,而多數是老年的中等質量恆星。紅巨星最終會抖落掉外層大部分氣殼,叫做行星狀星雲,巨大的氣殼中心只剩下核心區的氦氧碳球,成為白矮星。太陽終有一天也會成為白矮星。

    比太陽更小的恆星,叫做紅矮星,最典型的是半人馬座比鄰星。它們質量小,核心聚變反應緩慢,溫度低,但壽命極長。很有可能宇宙大爆炸到現在還沒有一顆紅矮星到達生命終點。典型的紅矮星的壽命可能會長達千億年。

  • 7 # 格律4

    你談到最終這就不知道了,只是太陽變成了白矮星,中子星而已,而太陽只是物質變化和轉換而已。

    所有東西都會轉換成黑洞,但是宇宙是迴圈的,宇宙的終點就是起點。

  • 8 # 盛京鐵筆書生-陳國堂

    太陽質量太小,變不成黑洞,只能變成白矮星,那是50億年以後,但是那時銀河系和仙女座星雲已經發生碰撞了(40億年),以後的事就慢慢的猜吧!

  • 9 # 裸猿的故事

    太陽的命運最終命運是變成一顆黑矮星,但這需要漫長的時間。

    從本質上講,我們的太陽只是宇宙中億萬恆星中的一顆,但它是太陽系的核心,太陽系大約99.8%的物質,都在太陽之中,是的,剩下所有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等等加在一起才只有太陽系總質量的2‰,這聽著真的有點不可思議。

    我們的太陽在天文學家們研究過的大大小小的恆星中屬於G型主序星(又名“黃矮星”)中,相當中規中矩的例子,大概不中規中矩,生命將無法誕生吧。它和其它恆星一樣具有生命週期,它 生命週期可以分成三部分,形成期,主序期和最終的死亡期。

    太陽誕生在大約46億年前,並將繼續維持大約45-55億年,即它的壽命長達百億年,到那時它的核心中的氫氣燃料將被耗盡,最終它會坍縮成一顆白矮星,然後逐漸冷卻成一顆黑矮星,其它地方的天文學家將再也看不到它,這就算是死亡了。雖然,到那時它也依然將控制著太陽系中其它行星繼續繞著它運轉。但這種概略性說法,只是太陽一生的相當簡略版本。一如既往,魔鬼在細節中!不妨,讓我們來看看我們這顆太陽“生命”的更為完整的歷程吧。

    太陽的誕生

    根據星雲理論,太陽和我們太陽系的所有行星最初都是一團巨大的塵埃雲。然後,在大約45.7億年前,發生了一些導致這團塵埃雲崩塌的事件,這就是牛頓想找的第一推動。這個第一推動,並不神秘,只需要一顆飛掠而過的恆星帶來的引力擾動,或者來自遙遠超新星的衝擊波對這團塵埃雲的壓縮,就可以造成這團星雲喪失穩定性,開始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內塌縮。即這團星雲本身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中,就像豎起的鉛筆,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倒塌。

    星雲假說藝術概念圖,by NASA / JPL-Caltech

    在這次大崩潰中,一些灰塵和氣體開始聚集到更密集的區域。形成了密度越來越大的物質,由於動量守恆的緣故,這些物質開始旋轉,而隨著壓力的增大,也導致它開始升溫。而星雲中的絕大多數材料,多達99.8%甚至更多的原料,最終落到中心區域,形成一個球狀物,剩下的物質,則變成了盤繞在它周圍的圓盤。

    而這個中心的球體,核心中的高溫和高壓,讓它點燃了核聚變的歷程,這個過程從塌縮開始大約花了10萬年的時間,於是中心星球就成為了一顆恆星,也就是我們說的太陽,而材料盤中的剩餘物質則形成行星等其它太陽系中的天體。當點燃核聚變後,太陽就迸發出一股強烈的太陽風,開始掃蕩外圍的塵埃和氣體,將它們推離到太陽系的邊緣地帶,幾百萬年後,伴隨著核聚變逐漸穩定,太陽就變成類似現在這樣的狀態,當然細節上依然有許多不同,總之,自此太陽開始了它的生命週期。

    壯年期太陽:主序期

    與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一樣,太陽位於其生命的主要序列階段,在此期間核聚變反應將氫融合成氦。每秒鐘,大約6億噸物質被轉化為中微子、太陽輻射和大約4×10^27瓦的能量。對於太陽來說,這個過程始於45.7億年前,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在以這種方式產生能量。

    然而,由於太陽核心中的氫是有限的,因此該過程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到目前為止,太陽已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氫轉換為氦和能量了。隨著更多的氫被轉化為氦,核心將在引力的作用下,緩慢但堅定地收縮,這將使太陽的外層更靠近中心,因此受到更強的引力影響。而這同時,又將對核心施加更大的引力和壓力,這可以透過氫聚變融合發生率的增加,釋放出更多能量從而抵抗外層的收縮。但這也就意味著,太陽核心的氫氣的消耗速度會持續增加,融合過程的加速也導致太陽能量輸出增加。

    實際上,這一過程在太陽的主序期中持續發生著,這意味著太陽從誕生到現在,其釋放的能量和光度其實是在持續增加的,據計算,從現在開始,每過1億年,太陽的光度將大約增加1%,而在過去45億年中,總的來說太陽的光度增加了大約30%,這是因為此前加速較慢的緣故。

    在11億年後,太陽將比現在亮10%,光度的增加也意味著地球大氣層吸收的熱能會因此增加。到那時,地球上很可能會引發失控的溫室效應,如果地球挺過去了,那麼最多它能堅持到35億年後,因為到那時,太陽將比現在亮40%。這意味著,地球上的海洋將會沸騰,冰蓋永久融化,大氣中的所有水蒸氣最終都將流失到太空中去。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後,我們現在已知的所有生命形式,大概都將無法倖存。簡而言之,地球將成為另一個炎熱乾燥的金星。

    太陽的終結

    一切都會結束,對地球生命系統來說是這樣,對太陽自身而言也同樣如此。它不會很快發生,但是在遙遠的未來的某一天,太陽的核心將耗盡氫燃料並慢慢地走向死亡。這將在大約54億年後開始,屆時太陽將退出主序星階段。

    當核心耗盡氫燃料時,它會在重力作用下收縮; 然而,一些氫融合將發生在上層。當核心收縮時,它會加熱並加熱上層,導致它們膨脹。隨著外層的擴大,太陽的半徑將增加,它將成為一顆紅巨星,紅巨星的半徑將是現在的100倍,地球將被紅巨星徹底吞噬,與太陽最終融為一體,到那時,即便僥倖生活在地層深處的生命,也將最終消亡,這是地球的終極消亡。在此之後的某個時刻,太陽的核心將變得足夠熱,這時候氦將發生核聚變融合成碳和氧等元素,這些元素越堆越多,但太陽已經沒有足夠壓力和溫度,來讓這些元素繼續發生核聚變,最終這些元素將構成太陽的核心,一個實心的核心,形成白矮星。

    而擴張出去的紅巨星部分,慢慢散開,擴散到宇宙空間中,形成了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行星狀星雲,這就是恆星死亡的最終場景。每一個這樣的圖,都代表著一顆死去的星。

    太陽的末日當白矮星也逐漸冷卻下來之後,太陽將最終成為一顆黑矮星,不過這需要漫長的時間。最後,說件高興的事兒,今年天文學家們宣佈,找到太陽2.0了。

    圖示: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到許多星雲中正在形成的恆星。這讓我們更加理解了,我們的太陽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我們的太陽,誕生自一個巨大的恆星搖籃之中,並非單獨起源,比如,七千光年外的鷹狀星雲,就在大量的誕生著恆星。經過仔細篩查,天文學家們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當初在同一個大星雲中,和太陽差不多同時誕生的兄弟姐妹。這顆太陽2.0,具有和我們自己的太陽,幾乎完全一樣的組成和年齡。這顆太陽2.0是天文學家們從地球附近恆星中,約17000顆候選太陽中精心篩選出來的,它差不多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這顆太陽的孿生子。

    遺憾的是,由於銀河潮汐力的影響,在50億年後的現在,這顆太陽2.0,已經運動到距地球大約184光年遠的地方了!但是,我們現在仍不知道太陽2.0只是顆孤星,還是如同我們的太陽一樣,擁有自己龐大的行星家族呢?如果有,那麼那裡是否存在一顆地球2.0呢?不過,就算在太陽2.0系統中真有一個地球2.0,那也不是物理學上說的平行世界喔,您可千萬別誤會。

    不過,無論如何,這給我們未來的子孫指出了一個最值得探索的地方呢。

    冬至日回答這個問題,挺應景的。因為,冬至是太陽昇起和落下時間間隔最短的一天,也就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今天您吃啥了?我吃了一碗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光玫瑰什麼時候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