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老弟
-
2 # 中部人文地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創始於莎翁,後來成為文藝美學真理的形象表達。但凡任何不朽的文藝作品,都脫不開這條真理的覆蓋。《百年孤獨》是這樣,《紅樓夢》是這樣,雕塑大衛、思想者如是,油畫蒙拉麗莎如是,還有名曲《二泉映月》、歌劇《梁祝》……等等皆如是。
對等的文化與文化相遇會給彼此帶來驚喜,是高山流水般的同頻共振,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孤獨和落寞。小說家用文字“說話”,畫家用線條“說話”,音樂家用旋律“說話”,他們的情懷、思想、智慧都化作特定的符號,構築成一部部完整的作品,等著人們去欣賞、解讀、共鳴。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積累的文化,在嘗試著走近再走進作者的文化視野和靈魂世界。
個體的文化都是有差異的,因而與作者的匹配度也千差萬別。於是就形成"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金瓶梅》在低俗受眾的眼裡只有情慾和性,在道學家眼裡只有淫亂,在性工作者眼裡只有性技巧及其交易,在社會學家眼裡看到了社會制度的腐朽,在政治家眼裡看到了社會的病根和治理……
有次我帶司機去音樂廳欣賞交響樂團的演出,司機因為所受教育較低(初中肄業),覺得特別痛苦,一時責怪交響曲沒有故事情節,一時說演奏家們翻閱樂譜是業務不熟,“還要看著書才能演,太沒水平。”初始我以為他只是調侃,反覆告知不要作聲,保持安靜。後來才想到他真的不懂,便招呼他提前退場等我。心裡想:今後再也不能讓他進入這種場合了。
所以,類似不對稱的文化碰撞,帶來的是彼此痛苦。如文藝下基層,可以有相聲、小品、歌曲和有故事情節的地方戲,歌劇、京劇、交響樂等越尖端的文藝品類,越少觀眾的“大資料”。
那就百花齊放,陽春白雪有雅眾,下里巴人娛大眾,各歸所安,皆大歡喜。最好!
-
3 # 李罕誦經文
每個人看哈姆雷特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這句話不僅說的不僅是哈姆雷特,人在看待文化的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相同的,經歷也是不同的,無論看什麼,自然都不會是相同的。文化和文化相遇之後,會排斥,但也有可能會相融。
什麼是文化呢?對於文化的定義,每個人都是知道一些的,但是大家的理解又不一樣了。但是大家都對文化有一個一致的理解,就是文化都是人創造的,是人留下的痕跡,同時對人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文化滲透到各個領域,它具有整體性和傳統性。
各種文化都有過自己一段獨立的、互不相交的發展史。在各種文化真正地融合之前,它們都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獨立行為,也具有一套獨立的價值觀念。這正是因為這樣的獨立性,才會預示著今後交會暗藏著的衝突。
西方文化主要的就是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是樂生的,他們的宗教是多神論的,人生觀是自然主義的。這種精神在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因為不遺餘力地從生活中榨取快樂,這種推到極致的快樂主義不免又成為社會普遍委靡腐化和道德墮落的一個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就發生了基督教的興起這樣一種價值大轉換。
開始的時候基督教和古羅馬的文化看起來都是對立的,以上帝作為一切的秩序和價值。它極力弘揚的德性是:對上帝的希望、熱愛和信任,對同胞的慈悲和仁愛。但是在世俗大眾的生活中,它們並不是如此對立的。現代西方文化是從兩個相當不同乃至對立的方面汲取活力,一方是理性,一方是信仰。
西方文明有很明顯的斷層,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都不存在了,然後是一個漫長的中世紀,到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西方文化又發生了一次很大的變化。近現代的希望文化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世界一體化和同東方文明的接觸撞擊過程。
中華文化是連續的,這時候,西方人希望瞭解中國,但是華人對外界卻是很淡漠的。其實在哥倫布遠航之前,華人就已經具備了遠航的能力,但是卻缺乏動力,這種動機的缺乏和中國的自給自足經濟有關,也和追求和諧而非擴張的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相關聯。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的人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文化,當中西文化交流的時候,不管它們是不是能融合為一,都能在文化的碰撞中得到借鑑和互補。但是你要站在自己的基礎上看看自己究竟需要借鑑什麼,需要拒斥些什麼。
如果一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文化就照搬照抄,是不會真正進步的。華人中間就有很多的人做著不同的西方夢,但是真的面對"後工業社會"可,幼崽夢想著中國式的天人和諧、人際和諧,夢想著一種單純的悠然自得……
當不同文化相遇了,會得到怎樣的發展,不是看除了看文化之間的觀念,最主要的還是看接受文化的人有什麼樣的思想。文化的思想雖然有相同的、有不同的,但是因為人思想的不同,對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才會有了一千種“哈姆雷特”。但是面對不同的文化,你要持有客觀的態度,才能有相對正確的見解。
-
4 # 感動天下
#莎士比亞這句話真的適合任何文學作品嗎?#【關健還要看作家的寫作風格】
問題一: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出於莎士比亞的聲望原因,人們從未對這句話產生過任何質疑,其實不然!我把作家的寫作風格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01 深藏不露型
作家把對作品中人物的喜愛、憐憫、同情、憤怒或仇恨通通隱藏起來,只向讀者或觀眾呈現一個或一系列的故事情節。這種純天然的敘述方式,作者絲毫不流露出半分觀點,作品中人物的屬性全靠讀者或觀眾自己分析判斷,而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往往也是多元的複合型,即有優點又有缺點,有些缺點又不明顯,有些人物屬中性好與壞不易界定,這樣的作品就會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02 與讀者感應型
這類作家或作者會把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表現出來,通常是藉助人物間的對話、私下議論、環境烘托、氛圍映襯或正面描寫等手法,對人物性別進行多角度塑造,敘述過程中也帶有不明顯的感情色彩,彷彿作超越了時空在和讀者或觀眾做無形的交流和互動,這樣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很多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熱點。這類作品讀者或觀眾不必費心思對作品中人物進行定性,因為作者已經一步步告訴了受眾,所以這類作品不受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這類作家往往“潛伏”工作做的不好,每到故事的關健部處就直接進行評論,這是人物刻畫的大忌,會損壞客觀效果。出現這種現象是作者溶入了作品中的氛圍不能自控,是作者常犯的錯誤,就連大文豪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做了大段的議論,而這類作家的觀點是“藏”不住的,作品中人物、思想無須讀者判斷,自然明瞭,所以這類作品也不會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04 有些朦朧詩不易界定
有些朦朧詩太過朦朧,即看不出主題思想,又看不出寫作傾向性;還有一種現代詩包含了雙重甚至多重含意,這類現代詩也會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問題二:兩種文化相遇會碰撞出火花
兩種文化是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度、甚至不同時期的兩種文化。通常兩種文化相遇會有新的文化成果誕生,這種文化成果即兼具了兩種文化的某些優點、又產生了一種新的特質。從西方歷史中幾次文化大轉移中都能看到這一現象。我們不說遠的說近的,我們就假設一次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發生一次碰撞:
日本文學雖然吸收了中國唐代的某些文化特徵,但是在長期的文化發展中演譯出自己的一套文學理論叫“物哀”
。“物哀”有點類似於中國林黛玉葬花的心理特徵:就是他(她)們會感傷於一片綠葉的枯萎、一個花瓣的凋零,描寫的人物也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帶有很多無奈和感傷。日本文學沒有大團圓的結局,也沒有概括式的開篇,都是從其一細節處起筆,但是卻能抓住讀者的心,讓你去關心、惦記作品中人物的命運、處境、安危……可以說善用細節是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學不會給你製造快樂,它只會給你製造痛苦。這種心理特徵與他(她)們居住島國有關,長期不定時的出現颱風、暴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使日本人有一種危機心理,就連日本僧人的“枯山水”理論中有隱含著絕望和無奈,這也是日本人喜歡擴張發動侵略戰爭的思想根源。在日本男人的心理隱藏著三種性格:狂野、文明和頹廢。但是這種島國的居住環境催生了日本女作家、女詩人產生了中國林黛玉式的心理:感傷世事無常。
而這些女作家、女詩人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男作家、男詩人,就這樣“物哀”體系漸漸形成,感傷文學風彌日本。
而我們華人崇尚豪邁,“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種崇尚英雄的心理體現在文學上,有時會塑造出“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也有時會出現“假大空”式的作品,如果能借鑑日本文學的細節元素,會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這僅僅是假設,不要罵我)
所以,兩種文化相遇會撞擊美麗的火花,有力於文化的發展。
-
5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句耳熟能詳的關於文學解讀的多樣性評論。我們常說文學的創作的完成並不止步於作者,作者只是提供了場景,而故事的真正完成需要讀者的參與。具有不同生活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角度不同,這導致了不同讀者在同一個文學形象上有解讀的分歧,我們稱之為文學的再創作。
但是這句話用來類比不同文化的碰撞,我以為並不合適。因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是用來描述不同人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即是一個一對多的概念。而文化則不同,文化是一種集體人格的體現(餘秋雨),文化對文化是一個多對多的概念,其含義遠比這句話複雜。
文化是一個跟大的概念,它包括了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不同文化相遇實際上不可能出現一方妥協的現象,因為文化是一群人的固有屬性,即這一群人具有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規範,他們很難完全接受與他們文化屬性不同的另一種文化。
因為人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情況下是在一種特有的、單一的文化環境中。這種文化是塑造其性格的主要因素,並且給他們最原始的價值觀,除非後天受到極大衝擊,否者這種價值觀難以改變。
所以當兩種文化相遇時,必定會有很多摩擦,這些摩擦只能依靠文化的載體:人來解決,當然這需要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
前文已經說過,不同的文化相遇從來不會出現一方妥協的現象,那麼是不是說不同的文化完全無法相容?並不是,不妥協意思是說文化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卻有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分,這背後多有國家的背景在起作用。
目前不同文化相遇,我認為更多的是擱置爭議,只去相似的部分交流。因為一種文化區評價另一種文化是非常危險的,這就意味著其一已經將自己的文化視為絕對正統的,而這正是極端主義產生的根源。
-
6 # 周老弟
這句話是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每個人都會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千個人就有可能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
英語原文是: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揭示了閱讀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化:有人說:哈姆萊特出身高貴,舉止優雅;接受人文主義的教育,博學多才,深受百姓的擁戴.他敬愛父親,深愛母親,但突如其來的變故將他變得憂鬱,母親的背叛令他痛苦,復仇的艱難令他焦慮、失常.但他逐步堅定起來,最終戰勝了自己的弱點,懲治了罪人.
也有人說:哈姆萊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他一直未能主動履行復仇的使命,而是在命運的幫助下完成了使命.
還有人說: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的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艱,總是能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
-
7 # 中部人文地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創始於莎翁,後來成為文藝美學真理的形象表達。但凡任何不朽的文藝作品,都脫不開這條真理的覆蓋。《百年孤獨》是這樣,《紅樓夢》是這樣,雕塑大衛、思想者如是,油畫蒙拉麗莎如是,還有名曲《二泉映月》、歌劇《梁祝》……等等皆如是。
對等的文化與文化相遇會給彼此帶來驚喜,是高山流水般的同頻共振,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孤獨和落寞。小說家用文字“說話”,畫家用線條“說話”,音樂家用旋律“說話”,他們的情懷、思想、智慧都化作特定的符號,構築成一部部完整的作品,等著人們去欣賞、解讀、共鳴。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積累的文化,在嘗試著走近再走進作者的文化視野和靈魂世界。
個體的文化都是有差異的,因而與作者的匹配度也千差萬別。於是就形成"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金瓶梅》在低俗受眾的眼裡只有情慾和性,在道學家眼裡只有淫亂,在性工作者眼裡只有性技巧及其交易,在社會學家眼裡看到了社會制度的腐朽,在政治家眼裡看到了社會的病根和治理……
有次我帶司機去音樂廳欣賞交響樂團的演出,司機因為所受教育較低(初中肄業),覺得特別痛苦,一時責怪交響曲沒有故事情節,一時說演奏家們翻閱樂譜是業務不熟,“還要看著書才能演,太沒水平。”初始我以為他只是調侃,反覆告知不要作聲,保持安靜。後來才想到他真的不懂,便招呼他提前退場等我。心裡想:今後再也不能讓他進入這種場合了。
所以,類似不對稱的文化碰撞,帶來的是彼此痛苦。如文藝下基層,可以有相聲、小品、歌曲和有故事情節的地方戲,歌劇、京劇、交響樂等越尖端的文藝品類,越少觀眾的“大資料”。
那就百花齊放,陽春白雪有雅眾,下里巴人娛大眾,各歸所安,皆大歡喜。最好!
-
8 # 李罕誦經文
每個人看哈姆雷特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這句話不僅說的不僅是哈姆雷特,人在看待文化的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相同的,經歷也是不同的,無論看什麼,自然都不會是相同的。文化和文化相遇之後,會排斥,但也有可能會相融。
什麼是文化呢?對於文化的定義,每個人都是知道一些的,但是大家的理解又不一樣了。但是大家都對文化有一個一致的理解,就是文化都是人創造的,是人留下的痕跡,同時對人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文化滲透到各個領域,它具有整體性和傳統性。
各種文化都有過自己一段獨立的、互不相交的發展史。在各種文化真正地融合之前,它們都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獨立行為,也具有一套獨立的價值觀念。這正是因為這樣的獨立性,才會預示著今後交會暗藏著的衝突。
西方文化主要的就是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是樂生的,他們的宗教是多神論的,人生觀是自然主義的。這種精神在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因為不遺餘力地從生活中榨取快樂,這種推到極致的快樂主義不免又成為社會普遍委靡腐化和道德墮落的一個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就發生了基督教的興起這樣一種價值大轉換。
開始的時候基督教和古羅馬的文化看起來都是對立的,以上帝作為一切的秩序和價值。它極力弘揚的德性是:對上帝的希望、熱愛和信任,對同胞的慈悲和仁愛。但是在世俗大眾的生活中,它們並不是如此對立的。現代西方文化是從兩個相當不同乃至對立的方面汲取活力,一方是理性,一方是信仰。
西方文明有很明顯的斷層,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都不存在了,然後是一個漫長的中世紀,到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西方文化又發生了一次很大的變化。近現代的希望文化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世界一體化和同東方文明的接觸撞擊過程。
中華文化是連續的,這時候,西方人希望瞭解中國,但是華人對外界卻是很淡漠的。其實在哥倫布遠航之前,華人就已經具備了遠航的能力,但是卻缺乏動力,這種動機的缺乏和中國的自給自足經濟有關,也和追求和諧而非擴張的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相關聯。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的人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文化,當中西文化交流的時候,不管它們是不是能融合為一,都能在文化的碰撞中得到借鑑和互補。但是你要站在自己的基礎上看看自己究竟需要借鑑什麼,需要拒斥些什麼。
如果一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文化就照搬照抄,是不會真正進步的。華人中間就有很多的人做著不同的西方夢,但是真的面對"後工業社會"可,幼崽夢想著中國式的天人和諧、人際和諧,夢想著一種單純的悠然自得……
當不同文化相遇了,會得到怎樣的發展,不是看除了看文化之間的觀念,最主要的還是看接受文化的人有什麼樣的思想。文化的思想雖然有相同的、有不同的,但是因為人思想的不同,對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才會有了一千種“哈姆雷特”。但是面對不同的文化,你要持有客觀的態度,才能有相對正確的見解。
-
9 # 感動天下
#莎士比亞這句話真的適合任何文學作品嗎?#【關健還要看作家的寫作風格】
問題一: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出於莎士比亞的聲望原因,人們從未對這句話產生過任何質疑,其實不然!我把作家的寫作風格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01 深藏不露型
作家把對作品中人物的喜愛、憐憫、同情、憤怒或仇恨通通隱藏起來,只向讀者或觀眾呈現一個或一系列的故事情節。這種純天然的敘述方式,作者絲毫不流露出半分觀點,作品中人物的屬性全靠讀者或觀眾自己分析判斷,而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往往也是多元的複合型,即有優點又有缺點,有些缺點又不明顯,有些人物屬中性好與壞不易界定,這樣的作品就會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02 與讀者感應型
這類作家或作者會把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表現出來,通常是藉助人物間的對話、私下議論、環境烘托、氛圍映襯或正面描寫等手法,對人物性別進行多角度塑造,敘述過程中也帶有不明顯的感情色彩,彷彿作超越了時空在和讀者或觀眾做無形的交流和互動,這樣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很多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熱點。這類作品讀者或觀眾不必費心思對作品中人物進行定性,因為作者已經一步步告訴了受眾,所以這類作品不受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這類作家往往“潛伏”工作做的不好,每到故事的關健部處就直接進行評論,這是人物刻畫的大忌,會損壞客觀效果。出現這種現象是作者溶入了作品中的氛圍不能自控,是作者常犯的錯誤,就連大文豪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做了大段的議論,而這類作家的觀點是“藏”不住的,作品中人物、思想無須讀者判斷,自然明瞭,所以這類作品也不會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04 有些朦朧詩不易界定
有些朦朧詩太過朦朧,即看不出主題思想,又看不出寫作傾向性;還有一種現代詩包含了雙重甚至多重含意,這類現代詩也會產生“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問題二:兩種文化相遇會碰撞出火花
兩種文化是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度、甚至不同時期的兩種文化。通常兩種文化相遇會有新的文化成果誕生,這種文化成果即兼具了兩種文化的某些優點、又產生了一種新的特質。從西方歷史中幾次文化大轉移中都能看到這一現象。我們不說遠的說近的,我們就假設一次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發生一次碰撞:
日本文學雖然吸收了中國唐代的某些文化特徵,但是在長期的文化發展中演譯出自己的一套文學理論叫“物哀”
。“物哀”有點類似於中國林黛玉葬花的心理特徵:就是他(她)們會感傷於一片綠葉的枯萎、一個花瓣的凋零,描寫的人物也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帶有很多無奈和感傷。日本文學沒有大團圓的結局,也沒有概括式的開篇,都是從其一細節處起筆,但是卻能抓住讀者的心,讓你去關心、惦記作品中人物的命運、處境、安危……可以說善用細節是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學不會給你製造快樂,它只會給你製造痛苦。這種心理特徵與他(她)們居住島國有關,長期不定時的出現颱風、暴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使日本人有一種危機心理,就連日本僧人的“枯山水”理論中有隱含著絕望和無奈,這也是日本人喜歡擴張發動侵略戰爭的思想根源。在日本男人的心理隱藏著三種性格:狂野、文明和頹廢。但是這種島國的居住環境催生了日本女作家、女詩人產生了中國林黛玉式的心理:感傷世事無常。
而這些女作家、女詩人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男作家、男詩人,就這樣“物哀”體系漸漸形成,感傷文學風彌日本。
而我們華人崇尚豪邁,“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種崇尚英雄的心理體現在文學上,有時會塑造出“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也有時會出現“假大空”式的作品,如果能借鑑日本文學的細節元素,會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這僅僅是假設,不要罵我)
所以,兩種文化相遇會撞擊美麗的火花,有力於文化的發展。
-
10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句耳熟能詳的關於文學解讀的多樣性評論。我們常說文學的創作的完成並不止步於作者,作者只是提供了場景,而故事的真正完成需要讀者的參與。具有不同生活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角度不同,這導致了不同讀者在同一個文學形象上有解讀的分歧,我們稱之為文學的再創作。
但是這句話用來類比不同文化的碰撞,我以為並不合適。因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是用來描述不同人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即是一個一對多的概念。而文化則不同,文化是一種集體人格的體現(餘秋雨),文化對文化是一個多對多的概念,其含義遠比這句話複雜。
文化是一個跟大的概念,它包括了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不同文化相遇實際上不可能出現一方妥協的現象,因為文化是一群人的固有屬性,即這一群人具有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規範,他們很難完全接受與他們文化屬性不同的另一種文化。
因為人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情況下是在一種特有的、單一的文化環境中。這種文化是塑造其性格的主要因素,並且給他們最原始的價值觀,除非後天受到極大衝擊,否者這種價值觀難以改變。
所以當兩種文化相遇時,必定會有很多摩擦,這些摩擦只能依靠文化的載體:人來解決,當然這需要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
前文已經說過,不同的文化相遇從來不會出現一方妥協的現象,那麼是不是說不同的文化完全無法相容?並不是,不妥協意思是說文化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卻有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分,這背後多有國家的背景在起作用。
目前不同文化相遇,我認為更多的是擱置爭議,只去相似的部分交流。因為一種文化區評價另一種文化是非常危險的,這就意味著其一已經將自己的文化視為絕對正統的,而這正是極端主義產生的根源。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每個人都會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千個人就有可能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
英語原文是: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揭示了閱讀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化:有人說:哈姆萊特出身高貴,舉止優雅;接受人文主義的教育,博學多才,深受百姓的擁戴.他敬愛父親,深愛母親,但突如其來的變故將他變得憂鬱,母親的背叛令他痛苦,復仇的艱難令他焦慮、失常.但他逐步堅定起來,最終戰勝了自己的弱點,懲治了罪人.
也有人說:哈姆萊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他一直未能主動履行復仇的使命,而是在命運的幫助下完成了使命.
還有人說: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的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艱,總是能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