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十四

    因為他是皇帝的家奴,且身體殘缺,像寄生蟲一樣依附而活。你發覺沒有,近年來人身上都沒有蝨子了,蝨子能自立嗎?

  • 2 # 船長肆叔

    這你可想多了。不是說誰殺了皇帝就能自立為王的。這方面,親兄弟藩王都很難做到,更何況一個人妖。

    就說同為明朝的朱棣吧,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坐擁半壁江山。

    僅僅有可能是庶出,得皇位多難呀。就算如此還要打著靖難清君側的旗號暗度陳倉式的打到京城。

    很多人可能覺得幹掉皇帝就天下大吉了。其實,正經的故事是這樣的。

    第一、皇帝繼承需要合法性,這個合法性首先是嫡傳,一般來講嫡長子嫡長孫才有門票。其次是皇帝指定,比如太子就是官方指定的接班人。所以歷朝歷代所有的嫡子爭太子都爭的血流成河。一般庶出基本上都悔斷了念想,就是想都不敢想。能做個藩王樂樂呵呵過一輩子就是最好的結局。

    第二、皇帝並不是孤家寡人,他是整個王族或者政治集團的代言人,這個代言人背後是各種勢力和力量,而皇帝要做的是平衡這些勢力和集團的利益。包括各地宗族,外姓王、外戚等等。你一個外人幹掉皇帝,這些勢力和力量一定會合起來幹你。這就是很多牛到起飛的人也不敢輕易稱帝的原因,最著名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文武雙全,可只敢做個提線的,而不敢輕易做那個位置。

  • 3 # 尹禾

    明明是誰?他為什麼可以自立門戶?

    至於魏忠賢,你以為看門的狗特別兇,他就能夠代替主人了嗎?

    在這裡首先必須要明確皇權和臣權的關係,相生相剋、相愛相殺,這才給了其他勢力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皇權與臣權此消彼長

    這裡說的臣權是狹義的臣權,指與天子共天下計程車大夫。封建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制度和禮教上都做了極大的努力,讓人們相信“皇權神授”,不可侵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服從天子管教。但是實際上,想讓皇帝一人總理天下事務,絕對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強悍如朱元璋者,也不能事無鉅細的關照到。

    於是中央根據實際需求設立相應的官制,幫助天子治理天下。百官一般各司其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君主能力逐代退化,百官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皇權和臣權難免產生一些爭端。但是皇權再強,也不可能罷黜百官,臣權再強,也無力推翻皇權。因此就形成了長期此消彼長的局面。

    士大夫集團不可能推翻皇權

    雖然臣權和皇權此消彼長,但是傳統禮教和封建思想的禁錮,使得臣權也必須向皇權低頭。歷史上縱使有很多功高震主者,但是最終也套不脫權臣的帽子,最終總有被清算的一天。因為“忠孝”是士大夫賴以立世的基礎,即使他們權勢滔天,也不能澆滅皇權的火焰。

    皇帝為了壓制大臣而扶植其他勢力

    其實不止宦官,還有後宮、外戚、勳貴、門閥等勢力,都是在皇權與臣權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

    拿漢代宦官為例,權力驚人。但是究其原因,卻是因為東漢桓帝繼位之初,朝堂出現黨爭,隨後各地官員均有私自懲處奸人的案例,未經皇帝許可,私自處斬犯人。雖然按照史書記載,所懲處的都是大奸大惡,且有宦官、寵臣庇護,無法走正規司法程式,但是這種行為卻是對皇權極大的漠視。

    並且東漢自中後期以來,皇權逐漸受外戚掌控,包括桓帝在內的好幾任皇帝都是以蕃王身份繼承大統。一來沒有接受正規的皇室教育,二來在宮中孤立無援,於是他們就借力於身邊的宦官,與外戚和朝臣對抗。

    與其說宦官之禍源自皇帝的縱容,不如說是源自其他勢力的刺激。並且宦官相較於其他勢力,最大的好處在於,百分之百忠於皇權,即使對皇帝不敬,他們也不敢公然推翻王朝,因為他們的老祖宗趙高,曾經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給他們明明白白的上了這一刻。

    宦官只有依賴皇權才能發展壯大。

    明熹宗的制衡之策有些失控

    有人覺得明熹宗只顧著做木匠,不務正業,但是實際上,他絕對是一位懂得制衡的高手。明朝末期,是一個很複雜混亂的局面,黨爭、邊患、天災、民變,可以說稍有行差踏錯,就容易釀成災難。

    而朱由校在位期間,最激烈的莫過於黨爭,初期重用東林黨,隨後又任由魏忠賢和客氏胡作非為,完全是對東林黨的打壓。

    這就是臣權極度膨脹的後果,一位年輕的皇帝為了遏制臣權,才揮起了宦官這柄武器。然而他23歲就離奇去世,很明顯制衡之術未能完全運用出來。

    隨後他的弟弟繼位,局面更加難以掌控,很難說兄弟二人誰的能力更強,畢竟一個還沒開始發揮實力,一個則是胡亂發揮實力。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事,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在皇權面前就像一隻紙老虎,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讓他灰飛煙滅,何談自立門戶呢?

  • 4 # 美女集結號啊

    這個問題有些問題!

    魏忠賢雖然權勢滔天號稱九千歲!但他根本沒有架空皇帝的實力與機會!更沒有自立門戶的資本!

    如果你明白明朝整個國家的運轉過程!你就明白了。

    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君主專制的國家!從秦始皇開始到清帝退位,一直都是!並且是君主權利在逐漸加強!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殺掉胡惟庸,廢除了千年的宰相制度,從而使君主的權利達到了頂峰!

    明朝的制度已經很完美了!其國家運轉過程類似於現代了!可以稱作國家機器了!

    明朝中央權利機構主要由內庭(皇權)外庭(明朝內閣)構成!二者是此消彼長的!皇帝為了減少自己的勞動量,把自己的工作交給太監一部分,導致太監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司禮監)!皇帝正經工作還行,如果懶一點太監就會借用權利,擺權弄勢!而皇帝可以隨時收回他給太監的權利!另外在外庭還有制約皇權的內閣和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導致太監只能控制內庭(一部分皇權)而不能控制外庭!而明朝運轉是需要這倆大權利機構的,控制一個就想控制國家是不可能的!明朝有倆人在這方面達到了頂峰!很可惜魏忠賢不是其中之一!(劉瑾,張居正)!說實話二人結局都不太好!劉瑾凌遲,張居正鞠躬盡瘁一生卻事後清算!

    上圖是明朝權利機構執行的事例!太監(宦權)只是依附於皇權的一股勢力而已!想奪權!皇帝答應百官都不答應!

  • 5 # 開啟夢想之界的視窗

    首先,從魏忠賢個人志向來看,他只要對當朝皇帝盡忠,就可以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利,可以在一人之上下,萬人之上。離開皇帝,他啥也不是,他也就是濫用專權,殺害對自己不利的有志之士。

    其次,從魏忠賢的用人之道而言,用的都是和他一樣下三濫的奴才,沒有人才,圍在他周圍的這群人也是奴才中的奴才,這些人都是為了貪圖享受,沒有更高的目標,不敢冒險夥同或者說服魏忠賢起事。

    最後,與明朝的整個文官治國體制有關係,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的言官隊伍,這批人在本朝品位雖卑,但政治地位卻很高,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上則規諫皇帝,左右言路,下則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範圍,既威懾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職,也要求皇帝本人的所作所為應該符合天道本身。除了言官之外,翰林院、六部、內閣等官員也多次成為諍諫刺劾的主力軍。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皇帝已經變成了權力的來源和象徵,但他們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經沒有辦法自由。

    其實,魏忠賢明白,他只不過是朱由校的一顆棋子,實際上是皇帝想奪回權力的工具,由一群被閹割的宦官組成的爪牙,只能依靠皇權才可以生存,除了皇宮連謀生的本領都沒有。而且,對於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權利太大,與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興了一紙詔書就可以扳倒,因為這時皇帝就與內閣和大臣一邊了。

    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後,朱由檢繼位,這事情魏忠賢都不能左右,所以魏忠賢即使有忤逆之心,也沒有反叛之膽,從明朝中後期的政治體制,魏忠賢等宦官之輩,根本就不具備反叛的條件。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認為魏忠賢可以自立門戶的想法,是毫無道理的。

    魏忠賢在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手下有十虎、十彪、十孩兒,四十孫等名目。看似赫赫揚揚,厲害非常,似乎把大明的政權全部掌握了。但實際上全不是那麼回事。以魏忠賢的實力,在宋明之前要篡個位,大概是可以考慮冒險一試的。但在明清之際,是絕無可能的。如果魏忠賢真有了篡位的實力,他也不可能坐以待斃,那麼輕易被崇禎皇帝給收拾了。

    據說在崇禎繼位之後,魏忠賢曾與心腹崔呈秀等人商量過篡位自立的事。但算來算去,還是沒有成功的把握,也就沒敢動手。不動手的原因很簡單。等崇禎動手收拾閹黨的時候,大多數人是可以保住性命的,一旦起事失敗。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人頭落地。這就是閹黨最終沒有起事的原因。

    魏忠賢之所以不敢起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一是宋明以來,政治制度的改革,大大加強了帝權的力量。從國家制度的設計上,保證了皇帝的絕對權力。特別是經過明代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兩代的改革,取消了宰相制,對宦官的權力也進行了限制,使得無論是內宮和外庭想要篡位都變得非常困難。

    歷史上朝廷中外臣力量過大,以至於篡位的例子有很多,著名的比如王莽、曹操、司馬氏父子都是臣子篡位的典型例子。而內臣權力過大引起禍亂的也不少。比如秦朝的趙高,漢末的十常侍之亂。以及到了唐朝魚朝恩,李輔國等都是可以左右朝局的大宦官。

    正是因為歷史的教訓在前。朱元璋父子上臺之後對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朝廷方面,取消了宰相制,實行內閣制。閣臣在明後期雖然取得了與以前宰相同樣的地位,但他們的權利比之歷代宰相小多了。宰相既有行政建議權,也有行政實施權,也就是說,他們既可以說,也可以做。但是,閣臣,只有行政建議權,卻沒有實施的權力。簡單的說,以前的宰相可以管六部,而閣臣沒有指揮六部的權力。這樣,核心決策層人員的權力就大大減少了。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只有建議權,就很難做出什麼事來。

    對於內宮,特別是宦官,朱元璋對他們的權力也做了種種限制,使得他們的權力也大大減少。

    明朝的政治體制是,內閣決策,皇帝拍板定案,六部實施。皇帝批閱檔案非常辛苦,於是,內閣司禮監擔負了一個皇帝貼身秘書的職責,代替皇帝批覆檔案。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曹操、司馬炎等為什麼可以篡位,而明代的官員卻不能。曹操的丞相府可以脫離皇帝直接處理政務。皇帝被架空了。而魏忠賢看起來權勢很大,但是,他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整人,但是,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他也必須按照當時的規矩辦事。辦事程式是內閣建議,皇帝批准。六部實施。魏忠賢在其中的作用,就是代表皇帝做政策批覆的工作。大家雖然都知道,這是他的意志,但是名義必須是皇帝的。也就是說,他必須挾天子才能令諸候。

    大明朝朝廷中的官員起碼也有好幾百,加上官階低的,千把人也是有的。投靠魏忠賢的人看起來很多,實際所佔比例不是很大。後來崇禎徹查閹黨,卡的很嚴,也只不過是百把人。只不過在小人得志之時,這些人比較猖狂而已,他們的真實實力,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還有一個原因是,魏忠賢的黨羽,都是些小人。小人的相交,在於利益。利益沒有了,人也就散了。當魏忠賢大勢已去的時候,這些人自然不會為他賣命。

    第二個方面,我們可以從文化思想上做些分析。文化思想可以歸結到政治路線上去。在魏忠賢這個時代,其實也有兩條政治路線的鬥爭。一條路線是儒家正統的政治思想,一條是以魏忠賢為代表的流氓政治路線,也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儒家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間雖然已經僵化了,存在很多問題,為人所詬病。但這並不意味著儒家政治因為出現了問題,取而代之的流氓政治就一定是合理的。也正因此,一些正直的有眼光的官員,知道魏忠賢搞的這一套是不可能長久的。就算是魏忠賢勢焰熏天的時候,也不會賣身投靠於他,而是敬鬼神而遠之。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聚在魏忠賢身邊的,就只能是一些貪圖利益的小人。

    總之,魏忠賢不能自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明朝政治制度保證了帝權的鞏固,二是魏忠賢身上沒有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一群小人聚在一起註定成不了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裡喬峰,段譽,虛竹,結拜三兄弟,為什麼只有喬峰那麼慘最後連命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