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烏蘭大俠

    太史公曰:楚非三戶,亡秦必楚!

    項羽,西楚霸王,楚人魁首,當世英雄,繼白起之後的萬人屠,天降殺神,大秦帝國的終結者!

    項羽力拔山兮、所向披靡,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章邯和王離,親手斷送大秦帝國!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寡敵多經典戰例,項羽籍此一戰,躋身中國千年歷史軍事家之列!

    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最終還是在垓下之戰,敗在了沛縣小吏出身的劉邦手下,千古一憾,原因如下:

    一、項羽有勇無謀

    少時,叔父項伯勸誡項羽讀書,而項羽只學萬人敵的武功,對於兵法,一哂了之,不求甚解,這就為項羽有勇無謀埋下伏筆。

    劉邦也是不喜讀書的,走街串巷,追貓逗狗,所以才有詩云: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但是劉邦麾下有蕭何、張良、陳平等謀臣輔佐,可以彌補謀略、文化上的不足。

    而項羽麾下只有范增,還屢次被劉邦謀臣陳平用詭詐之道離間: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

    二、項軍嗜殺,所以濫殺!

    項羽之敗,敗在民心所向!

    屠戮咸陽,坑殺秦國降卒20萬,殺降不祥!

    項羽入咸陽後,有人勸之: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項羽不屑,並殺掉此人,從此不再有人提供意見,項羽也因此失去了至關重要的戰略大本營——漢中之地!

    殺秦王子嬰:雖是敗軍之王,亦曾為王,禮待曾經的對手,是一種胸懷,也是政治策略!參考下趙匡胤對南唐後主李煜的態度,康熙對葛爾丹的態度,起碼禮節上不能太low,事後是鴆殺,還是賜死,世人就沒閒情逸致理會了!

    火燒阿房宮:幸好,大唐杜牧憑藉想象,在《阿房宮賦》裡勾勒了阿房宮的壯麗: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而匹夫項羽卻是自幼不喜讀書的,所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三、太有血性,不懂忍辱負重

    垓下對決,楚霸王只剩二十八騎,兄弟相視一笑,死則死矣,殺個痛快!楚霸王乃當世梟雄,所謂梟雄,非大成即大敗,士可殺不可辱,所以才有“不肯過江東”的豪邁!與霸王一起戰到最後一刻,是戰士們的至高榮譽,雖九死其猶未悔!

    《史記》記載,項籍在兵敗身死之前,曾稱呂馬童為“故人”。隨後自刎將頭顱送給呂馬童去領賞。最後與郎中令、郎中騎、郎中、共同分割項籍屍體,因功受封中水侯。

    如果項羽不選擇玉碎的方式戰死,退據江東東山再起呢?

    江東子弟今猶在,捲土重來未可知!

    兵仙韓信,楚霸王終結者!

  • 2 # 談古思今朝

    高祖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楚霸王項羽,古人曾說,項羽的神勇,千百年來再沒有第二個人可比。在滅秦的征途中項羽靠著自己能征善戰的本領和無人能敵威猛,使得秦軍連連戰敗,最終平定咸陽。他雖然已經統一天下,卻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願回到家鄉做一個西楚霸王,而打下來的土地,他都封賞給了一路追隨著他的下屬和各方諸侯,經過連年戰爭,天下本就已經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項羽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的情況,只是目光短淺的盤踞在一方。

    回顧垓下之戰,我們可以總結出,項羽兵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而項羽在垓下大敗之後,他的主力軍幾乎被全部殲滅,剩下的部隊已經沒有餘力與劉邦的部隊抗衡,此時劉邦的軍中再唱起楚歌,使項羽身邊的將士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佔領,軍心渙散,紛紛逃離。此時項羽可以說是敗局已定。而在整個垓下戰役的過程中,項羽做的唯一正確的決定,應該也就是率著800個騎兵,趁夜逃出包圍。劉邦軍發現項羽逃跑後,急忙派著灌嬰率兵前去追擊。

    此時的項羽已經料想到自己不能夠脫身了,於是就跟率領的部下說,從我領兵之日起到如今,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這中間經歷了大小70餘場杖,但凡是跟我交過手的敵人都被我打敗了,而今天我被困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我不會打仗了,而是因為天要亡我了。

    項羽從江東,率了8000子弟過江,再返回時只剩下26人,到了烏江邊,亭長曾經勸過項羽,將這個26人留下,獨自過江,這應該是當時能夠保全項羽性命最合理正確的建議。

    但是項羽但骨子裡卻有一種江東男兒的血性,他寧願和26名江東子弟,戰死在烏江邊,也不願意潰逃回江東,面見家鄉的父老鄉親。

    項羽的戰馬,追隨項羽南征北戰,直到臨死之際,項羽因為不捨得將馬殺死,於是轉送給了烏江亭長,自己下馬與漢軍交戰,接連斬殺漢軍百餘人,自己身上受了大大小小十幾處傷口。

    此時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呂馬童也在與項羽交戰人員之列當中,他曾經是項羽帳下的將軍。而今兩人相見,項羽兵敗走到末路,見到呂馬童,長嘆一聲說:“既然已經遇到了故人,那我今日就將頭顱贈送你,讓你去領功了去吧。”說完項羽自刎而死,呂馬童拿項羽的頭顱,劉邦封他為中水候。

    就這樣,一位血骨錚錚的英雄,最終在殘酷的戰爭中以悲劇收尾。

  • 3 # 老劉侃三國

    一、學書不成,武功高強。項羽的家庭條件是非常好的,“項氏世世為楚將,”也是一方豪門、名流。但項羽年青的時候就對讀書不感興趣,項籍並且對項梁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但項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二、方剛男兒,敢做敢為。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項羽年青時,見到秦始皇出遊,就敢說我將來可以取代秦始皇。這需要多麼多的勇氣!

    三、時代造英雄,時事造英雄。秦施暴*政,賦*稅沉重,百姓不堪重負,各地起義不斷。

    四、以威服人,以武服人。項羽年青時,“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也可以說,從小就是眾人王。天不怕,地不怕。“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從此往後更是目中無人。

    五、見財則喜,見色則悅。項羽這個人,好色、貪財,這是一個領袖所不應該有的東西。你想一想,等你得了天下之後,什麼東西不是你的。誰敢和你爭?但是項羽就是看不到這一點。這一點非常不得人心,也是其失敗的一個原因吧。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六、敬小人,遠君子。凡是正確的意見項羽都不聽,凡是錯誤的意見項羽反而全聽。項梁、范增的話不聽,小人項伯的話卻聽。

    七、沒有遠見,以暴治軍。項羽這個人沒有遠見,主要表現在,首先是沒有仁義之心,不能寬以待人。其次是以暴治軍,不知道愛戴士兵。再次是不分忠奸,好壞人分不清,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大忌!

    八、胸無大志,思欲東歸。項羽到了咸陽之後,還沒有得到天下,就認為自己可以了,是天下第一了,沒有人會把我怎麼樣,根本沒有徹底取得天下的想法,你說可笑不可笑?打下咸陽之後,就想回老家了,認為不回老家就沒有人知道他有這麼大的本事 。實際上是錦衣還鄉,誇耀一下。你說他能有多大的出息啊!所以史記上記載說: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在攻克咸陽之後,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九、有統兵之術,用人無能,輿人無技,有勇無謀。項羽啊,有你別看他有那麼多的兵,沒有用,他不知道在和誰打,光有人是不行的,沒有謀略能行嗎?謀略從何而來?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眾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可是,項羽身邊沒有人能出主意啊。而真正為他出主意的人他又不聽,聽的都是些壞人出的壞主意。你說他能不敗嗎?劉邦是什麼人啊,胸懷在略,志在天下,是絕頂聰明的人啊。

    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勢強力大,只進不退。但以前所那些人都是無謀之輩,打之容易。最後的決戰中在和劉邦的交戰中,卻最終失敗。而審事度事,能進能退的劉邦在這時候早已羽翼豐滿,兵強馬壯,在張良,陳平,韓信的幫助下,一戰而定天下。

    十、軍紀不嚴,濫殺成性。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等等,這些都是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

    十一、殺害懷王,喪失人心。在遷都發生變故後,項羽想獨尊天下,和懷王發生了矛盾,便生殺念。項羽殺懷王,被視為不孝,喪失人心。而劉邦卻利用了這件事,表達了對懷王的尊敬,團結了大多數人。

    十二、心浮氣躁,憂柔寡斷。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十三、坐失良機,養虎為患。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這時如戰沛公必敗,但項羽沒有聽范增之言。這是一個消滅劉邦的機會,但項羽沒有這樣做。還有一個令項羽終生遺憾的機會,那就是鴻門宴,鴻門宴是一個已經設計好的計劃,但項羽當斷不斷,最終沒有殺成劉邦,致使歷史改寫,方有漢朝。劉邦和項羽可不大一樣,在鴻門宴上,劉邦知道是曹無傷向項羽洩密,回去之後,立殺曹無傷,毫不留情。兩人是多麼大的差別啊!

    十四、最後,被圍垓下,兵少糧絕,四面楚歌,自盡烏江,遺笑江東。

  • 4 # 旅程2249528050

    項羽從"八千江東之弟"起兵至自封西楚霸王,可謂一代英豪。然最後卻為何敗於平農出身之劉邦之下呢?究其自身原因我以為有如下幾點:

    一、目光短淺,項羽從入關中,封諸王並自封為霸王后,便退歸彭城做王,滿足現狀,再無爭霸天下之壯志。給了劉邦東山再起的機會。

    二、婦人之仁,項羽出身貴族,缺乏政治經驗。鴻門宴上劉邦以戴高帽子和詭辯之詞便蒙其過關,為其日後之敗留下伏筆。

    三、人心盡失,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從韓信丶陳平丶到范增。所能者皆離他而去,焉能不敗。

    以上為其自身原因,而劉邦則正好相反,他知人善用,有張良丶蕭何丶韓信等人傑相助是為敗項羽之外因。

  • 5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秦苛政,失民心。因此,項羽,能勝秦軍。爾後,項羽,害義帝,誅秦三世。不愛民。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得民心,善用人才。項羽,敗給劉邦,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雍正殺高福,卻重用李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