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影視的小哥

    馮道在早年間曾效力於大唐王朝的燕王劉守光,大唐亡國後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馮道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甚至在這時間還向北邊的契丹稱臣,但卻始終擔任最高的宰相三公的職務。

    後周周世宗柴榮顯德元年,馮道因病去逝,他被皇帝追封為瀛王。可見馮道不論生前還是死後都是幾近殊榮,在五代十國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候,能成如此事當真是人傑。後來的人因為不生活在那個時代,於是就掏出紙筆在旁邊評論,很多士大夫出於忠君的觀念,對他非常不恥,比如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斥他是奸臣。那麼馮道是否真是一個奸臣呢?

    馮道出身於平民家庭,在年輕的時候品行淳厚,文筆很好,並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供養父母外,就只以讀書為樂事,便是天降大雪、滿地塵垢,也依舊能安然如故。在唐昭宗天祐年間,馮道被彼時的幽州節度使,也就是燕王劉守光任命為掾屬。這是馮道踏入仕途的第一站,可以看出馮道年輕時候是一方表率,不論人品道德,還是才華能力解是上上之選。後來劉守光率軍攻打定州,諮詢屬下的意見。馮道勸退便惹怒了劉守光,被關入大牢中,幸虧遇到營救才得以生還。果然劉守光兵敗,馮道便去太原投奔了晉王李存勖,被晉王的監軍使任命為本院巡官。馮道的文章操行都得到晉王的賞識,不久便被任命為霸府從事,沒多久李存勖佔領河北,馮道升官為太原掌書記。劉守光無識人之明,自然不能責怪馮道易主。

    李存勖在鄴都稱帝建立後唐,馮道被授為翰林學士。在李存勖滅了後梁後,馮道成為中書舍人和戶部侍郎,手掌中樞和戶部,這可以說的上是極有權力的大官了。後來馮道父親去世,他返回老家守孝,將俸祿全部用於賑濟鄉民,自己卻甘願居於茅屋,而且分毫不取地方官員的孝敬。馮道的仕途節節上升,卻依舊清貧樂道,而救助災民,可稱是大好官。馮道守喪結束後,李嗣源在鄴都稱帝,反攻京師洛陽。馮道不顧危險急速趕到洛陽,卻還是來不及,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李嗣源繼位皇帝。李嗣源不計前嫌,任命馮道為兵部侍郎。 兩年後馮道首次成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馮道大力提拔有才識的寒士,排斥品行浮躁的貴族子弟。馮道開始了漫長的宰相生涯,當然也起起伏伏。

    數年之後,河東節度使,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立晉。馮道被新朝再次被任為宰相,在契丹皇帝遣使到汴梁給皇帝加徽號後,馮道被派遣為使者出使契丹。 馮道從契丹歸來,皇帝廢除樞密使,將政務都交給馮道處理。馮道擔憂權勢危及性命,所以上表請求退休。皇帝拒絕說他如果不上朝,就親自去請他來。石敬瑭雖然名聲不好,但對馮道可謂交心,更何況是一個前朝舊臣,所以身為感恩之人,馮道的反哺不能說是奸臣行為。令後晉朝廷沒有想到的是,耶律德光竟然攻入汴梁滅了後晉。為了中原的百姓不受異族殺害,馮道隻身去見耶律德光,說天下的百姓,佛祖救不了,只有皇帝可以救得。為了儘可能多的保護百姓,馮道甘願向異族皇帝俯首拜倒。

    耶律德光返回契丹,捕獲馮道等後晉降臣,所幸他在途中就病逝了,馮道便率領群臣四處穩定百姓,處理亂城事務,等到了收復失地的後漢軍隊。後漢皇帝因其不屈,任命馮道為太師。 後來郭威在鄴都起兵造反,殺害皇帝,但是馮道在見到郭威時,如往常一樣毫無擁戴之意。郭威才放棄了稱帝,只是不想在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後周建立後,馮道繼續擔任太師,郭威對馮道非常敬重,從不直呼其名,只是此時的馮道已經太老了,他也無力做出更多的事情。馮道一生輾轉,他也有一腔才華,渴望遇到明君輔助成就大事,可是沒想到五代輪番崛起,沒有任何一位帝王可以安定天下,再加上外邊的契丹在窺視中原,以至於一生都在重投新主。

  • 2 # 山頂的太陽

    馮道(882-954),五代時人,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共十個皇帝,任太師,中書令等職,當世名聲不錯,人稱“不倒翁”,後周顯德元年去世。

    後世如歐陽修、司馬光等出於忠君思想皆罵他是奸臣。

  • 3 # 凡人新生

    無奈一生,不枉一世。

    一個人能做到他這樣,可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要僅用後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說不定你早沒了。

    活著需要勇氣,能夠活的更好得有智慧。

    你認為對的,只是你認為。當你知道的更多,格局夠大,境界更深,你才會理解一些人的選擇!

    “忠”“奸”只是文人的文字標籤,你得有自己的主見,你才能讀懂歷史,過好生活。僅致敬先人馮道!

  • 4 # 尋找不答應

    馮道,五代時期的人物,河北人,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在三十年的時間裡,給李存勖、李嗣源、郭威、柴榮等十個皇帝打過工,跳槽得有點嚴重!然而他的官職一般都是宰相或是三公,最差也是一方鎮守,可以說是很受皇帝信任!分析其原因,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

    一、為官清廉,關心百姓

    馮道這個人,不貪錢、不好色,品行端正,所以政敵想拿他的品德瑕疵的小辮子拿不了!他也關心百姓,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行軍打仗時,自己睡草棚;回鄉守孝時還是睡草棚,還將自己的俸祿捐給貧困的鄉親;自己被契丹裹挾時,卻花錢將百姓救下並送回鄉里;出征的將士送他嬌妻美妾時,他也不收,偷偷放走送回家。所以,馮道這個人,在百姓心目中是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二、性情寬厚,與世無爭

    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喜歡內鬥弄權,五代時喜歡內鬥的文人主要有:安重誨、朱弘昭、蘇逢吉等!而馮道不一樣,他不爭、不搶、不怒、不忿。當時的工部侍郎任贊笑他才識淺薄,同州馬步都虞候胡饒慢待他,馮道都不加以計較,甚至有人在驢臉上掛牌子寫他的名字暗諷他,馮道也淡然處之。他就像棉花一樣,別人言語攻擊卻軟綿無力。

    三、忠於職事,但不忠君

    馮道這個人是不忠於皇帝的,皇帝死了那麼多個,馮道自己還活得好好的!但是他忠於職事,他不在乎誰當皇帝,只是做事啥都不理!而正是這一點,那些皇帝喜歡他,放心他。皇帝死了那麼多個,也不見馮道殉節,可見他是怕死的人,沒節操的人,這種人不可能造反,文人官吏都看不起他,不可能支援他。但是這個人有才能,在亂世中人才是很難得的。馮道能幫忙鎮撫國家、安定民心、選拔人才,甚至是進諫君主。何況馮道沒有什麼劣跡,沒主動背叛前任君主,都是君主死後才跳槽的,之前都是安分守己的工作,所以君王也放心他。

  • 5 # 月關略萌

    歷經四朝十帝,卻始終位極人臣,號稱“十朝宰相”、“官場不倒翁”,五代馮道註定是要被留名歷史的。馮道深諳官場之道,能夠在政權更迭如此頻繁的時期,始終保持自己的地位不動搖,堪稱奇蹟。歷史上對其評價褒貶不一,大多是貶大於褒,最大的“黑點”就是馮道屢次變節,沒有傲骨和氣節。但站在我個人角度,我認為馮道的做法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盲目的以身殉國才是愚昧的做法,不被“道德綁架”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才是最正確的。

    勤奮好學,品行淳厚

    馮道出身並不高貴,只是普通的耕讀之家。但他自幼勤奮好學,善於寫文章。除了侍奉自己的父母外,不管環境、天氣變遷,他都把讀書當作唯一的樂趣。當了官之後,在他身上沒有一絲的奢靡之風,反而勤儉節約,對於吃穿用度等各方面都沒有絲毫講究。馮道為人寬厚,待人和善,且樂於助人,不貪財也不好色,在品行修身方面絕對當屬一流,這是歷史公認的。

    客觀時代背景下的選擇

    馮道身處五代十國時期,乃是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這種亂世之中,作為人臣,要麼捨身報國,要麼明哲保身這兩種選擇。說實話,在這種政權更迭如此頻繁的時期,捨身報國是在容易不過的事情了,相反的,想要明哲保身卻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更何況是像馮道這種還能夠維持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勢地位。這需要遠超常人的應對變通能力以及善於揣度他人性格、心理的能力,不但要有大智慧,還要懂得隱忍。

    馮道不怕死,只怕死不值得

    有人可能會說,馮道這麼沒有氣節,屢次變節,顯然是貪生怕死之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石敬瑭為了滅唐稱帝,割讓燕雲十六州,勾結契丹,需要派出使者出使契丹。在無人願意去的情況下,馮道爽快的接下了這份苦差。因為他知道大勢所趨避無可避,即便揹負千古罵名,深入狼窩虎穴為在所不惜。面對契丹耶律德光,馮道不畏權勢,不卑不亢,出色的完成了使命。如果馮道怕死,決然不可能去接如此危險的任務。

    都說“官場不倒翁”通常都是趨炎附勢,見風使舵、毫無主見之輩。然而,馮道卻有著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關於馮道積極上諫的事蹟在《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以及《冊府元龜》中均有記載,並且至少有著三次以上。古代諫官通常都是正直不屈,很少受到帝王寵愛,但卻是一個最愛國為民,最出忠臣的職位。而作為宰相的馮道卻能夠屢次上諫,說明他自身並不是貪戀權貴,而是忠君愛國之人。

    歷史上對馮道評價負面影響佔據上風,主要是由於儒家學說以及刻板的文人氣節。他們佔據了所謂的道德制高點,對馮道的這種“變節”自然是謾罵痛斥的。但仔細想想,拋開這點,馮道並沒有什麼過錯之舉。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烽火瀰漫,政權不斷變更,這是客觀的特殊時代大背景所決定的。馮道作為一位飽讀詩書富有大局觀的臣子,能夠認清現實,不盲目的屈從所謂的文人氣節,以身殉國,做出最利己的選擇,不但沒錯反而值得讚揚。就好比我們現代社會,跳槽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甚至可以稱馮道為古代“跳槽”的鼻祖也不為過。馮道的官場不倒翁之舉,證明了他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綜上,馮道只不過是在客觀的時代背景之下,拋開了“輿論和道德綁架”,做出了最有利自己的選擇,這在那個時代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智慧。這樣的一位集大智慧和大魄力為一身的宰相,我們應當給予正確的評價和讚揚。

  • 6 # 歷史戰爭

    在中國古代,讀書人尤其注重氣節,“不事二主”是許多讀書人的原則。然而在五代卻有一位讀書人,他不僅打破了這個原則,還歷仕四朝,效力過十位帝王。這位堪稱傳奇的五代宰相,就是馮道。

    古人看來,士可殺不可辱,事二主已經為人所不齒,而像馮道這樣屢換門庭的官員,當然是無恥之徒的典範。歐陽修罵馮道是“不知廉恥”,司馬光怒斥他是“奸臣之尤”,在官修史書上,馮道簡直可以與秦檜等人相提並論。不過,歷史上真實的馮道,卻有著截然相反的一面。

    馮道出身耕讀世家,他年輕時品行端正,天資聰穎,才華橫溢。馮道讀書非常刻苦,他除了侍奉雙親以外,便以讀書為樂,孜孜不倦,令同鄉動容。後來,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聽聞馮道有才德,於是將他收入自己帳下。

    劉守光征討定州時,馮道加以勸諫,劉守光不僅不聽,還將他下獄,幸虧有人營救,才使馮道倖免於難。劉守光最終果然兵敗,馮道於是投靠李存瑁。李存瑁稱帝以後,馮道得到重用,但不久以後,李存瑁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繼位。李嗣源素知馮道之名,於是授他兵部侍郎,次年又任他為宰相。

    馮道擔任宰相期間,舉薦賢才,提拔了許多有才德的寒門子弟。而且馮道非常親民,他時常拿出自己的俸祿賑濟災民,百姓無不擁戴。

    李從珂反叛以後,皇帝逃跑,馮道於是開啟城門,迎接李從珂,並擁立他繼位為帝。李從珂因馮道的功勞,拜他為司空。不過馮道還沒有侍奉李從珂幾年,後唐就被叛將石敬瑭引契丹人滅亡,石敬瑭建立後晉。石敬瑭拜馮道為宰相,馮道應允。此後馮道又歷仕後漢、後周兩朝,總共效力過十位帝王。最終,馮道在後周病逝,周世宗為他廢朝三日,賜諡文懿。

    關於馮道,後世的史書對他評價一直不高,許多人都怒斥他丟盡了讀書人的臉,為了官位不知廉恥。然而事實上,五代本就是一個軍閥割據,群雄並起的時代。後唐、後晉、後周,朝代與皇帝不斷更迭,在這樣的亂世當中要求讀書人守節本就是強人所難。更何況馮道的一生並非全是不堪,不管是侍奉中原王朝,還是侍奉契丹人,馮道都一直在維護百姓,舉薦賢才。

    在馮道的時代,不管是文人還是百姓,對他都十分尊崇,就連北宋第一任宰相範質都稱讚他說:“厚德稽古, 宏才偉量, 雖朝代遷貿, 人無間言, 屹若巨山, 不可轉也。”足以可見馮道在士林當中的地位。馮道可能不是一位君子,但他卻是在那個亂世當中,百姓和國家都需要的官員,這樣的官員太多,是民族之恥,但若是這樣的官員一個都沒有,亦是百姓之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排量8秒破百的有哪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