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透過以下幾點分析:

    1:從勢力上看,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都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重要的兩支勢力,兵力上來說,陳友諒略微強過朱元璋

    2:從軍事謀略上看,朱元璋先是分裂了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陳友諒率師東下,朱元璋早有準備,陳友諒自然大敗,又因為正逢潮落,船隻被擱淺,死傷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能倉皇逃走。如此一對比,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3:從戰略上看,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並殺害自己的上司徐壽輝,他自稱皇帝,陳友諒便愈加驕狂,,而朱元璋強調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並執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的戰略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4:從武器上看,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5:從運氣上看,陳友諒運氣也不好,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

    6:陳友諒一死,陳友諒軍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次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陳友諒家族徹底失敗。

  • 2 # 愛而無悔931

    其實對於我們歷史領域創作者來說,想要清楚地將歷史事件的實情分析給觀眾們,且讓他們容易理解,就不應該採取引薦長篇大論的文言文來湊字數,畢竟咱們大部分人都是平民百姓,與那些教授級別的人物比不了。因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理解歷史,:採用白話文的方式比較恰當。

    想要搞清楚陳友諒會何會兵敗,我們可以結合電視劇《朱元璋》來結合理解。

    陳友諒原來只是義軍大佬徐壽輝麾下的一員將領。但是陳友諒是什麼人啊,他的野心澎漲,豈肯甘心做一員副將。於是他欲發動兵變弒主奪位。可惜尚未起事就訊息敗露。徐壽輝立即就帶著大軍前往黃州捉拿陳友諒。

    陳友諒這個人為了稱霸的野心是人也能,狗也能。他自知勢小不可與徐老大交鋒。於是他搞了個負荊請罪的計謀來向徐老大裝可憐,徐壽輝雖然貴為六十萬大軍的統帥,竟然是個有勇無謀的東西,被陳友諒騙入黃州城裡給殺死了。從此陳友諒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

    陳友諒稱帝之後,一統南北的野心一發不可收拾。他假意聯合浙江的張士誠,目的是為了藉助張士誠錢多糧足的優勢來保證自己的後勤,所謂打仗就是要投資的嘛。誰料張士誠是個安享富貴,不圖進取的主。所以雙方的聯盟就瓦解了。

    由此可見朱元璋才是真龍天子啊。假如陳友諒拉攏張士誠成功了,那對陳友諒來講是有了消滅朱元璋,獨霸天下的資本,但對於朱元璋來講這種情況是最可怕的,因為陳友諒在有錢,有糧,有兵的情況下難道還會留著朱元璋嗎?

    但是陳友諒仍然是賊心不死,他仗著自己手握重兵,下定決心拿下金陵,徹底消滅朱元璋。

    他命令部下一個月內督造規定數目,且保證質量的大帆船。然而就是民工們日夜不停地搶修工作,一個月之內也不可能完成陳友諒所交待的那個數目,一個月之後船隻數目未能達成。陳友諒就斬殺督造的將領。他的殘暴定會讓部下心懷不滿,人心背離。這就是他日後戰敗的原因之一吧。

    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陳友諒發出了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的豪言壯志來鼓舞士氣,一舉吃掉朱元璋。之後陳友諒御駕親征,指揮六十八萬大軍直撲朱元璋的根據地。

    六十多萬人聲勢浩大,沿江而下綿延數百里,頗為壯哉,陳友諒計劃先以重兵圍攻洪都,原計劃三天之內吃掉城內藍玉的部隊。佔領洪都後立即南下直取金陵。陳友諒這個戰略計劃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錯就錯在駐守洪都的是藍玉這名驍將。

    洪都之戰是讓藍玉揚名威之地,但對於陳友諒來說卻是一個死無葬身之地。戰役打響了,陳友諒有六十八萬大軍,而洪都城的守軍僅有三萬八千人。原來這就是一場勝負之分不用懷疑的戰役。但是悍將藍玉出色的指揮卻打得陳友諒懷疑人生了。

    漢軍日夜不停地攻打,卻始終無法攻破座孤城。就這樣一方死守一方猛攻。一個小小的洪都竟然會拖住了陳友諒部一百零二天也愣是沒攻破,反而損失了十多萬人的兵力。

    正當守軍再也堅持不住了的時候,朱元璋親率三十二萬大軍直接從陳友諒後面衝殺了過來。這一打擊對於陳友諒來說是致命的。漢軍一潰千里,逃躥的敗兵根本就收攏不住了 。陳友諒只好逃回船上的大營裡痛哭不止。

    洪都之戰之所以敗了,是因為陳友諒雖然兵多卻並不精誠團結,而藍玉部守軍拼死扺抗,視死如歸。正因為牢牢拖住了陳友諒,才讓朱元璋有時間來個反包圍,一舉擊潰了看似強大的敵人。

    陳友諒兵敗後再也沒有了發動反攻的能力,最後徹徹底底被朱元璋殲滅,陳友諒也落得個爭霸末成,兵敗身亡的下場。

  • 3 # 歷史思想家

    陳友諒雖然表面上有60萬大軍,但是這些人可不是跟著陳友諒打拼出來的,完全是他自己殺掉了上級徐壽輝,將他們的軍隊據為己有的,所以說很多的隊伍根本就不認陳友諒為老大,陳友諒不懂得收攏人心。

    朱元璋的人雖然少了點,但是都是自己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每一個人都認為朱元璋是他們的老大,所以按照人心向背來看,朱元璋顯然佔了優勢,而且朱元璋打仗也是很有一套的。

    陳友諒雖然吃苦耐勞,但是在軍事上還是沒有入門,他根本就不知道軍心的重要性。如果陳友諒獲得了軍心,那麼朱元璋的軍隊顯然不是陳友諒的對手,畢竟陳友諒的人多陳友諒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最終也就失敗了。

    鄱陽湖水戰雙方的實力差距雖然很大,陳友諒有60萬大軍依靠的大船,而朱元璋的軍隊雖然是非常的小,但是靈活機動。

    元朝末年陳友諒的實力雖然是最強大的領土,也是最廣大的,但是野心也是最大的,他要消滅朱元璋,為此他出兵數10萬人,這個時候他還派使者約見了張士誠,準備聯合一起攻打朱元璋,但是他過於的輕敵是第一次作戰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打敗,失去了很多的有生力量,後來朱元璋對他發動反攻,陳友諒立刻遭遇的慘敗,各種軍事重鎮相繼失守領土,

    為了挽救不利的局面,陳友諒利用朱元璋去營救韓林兒的機會,機會率領60萬大軍攻擊武昌城,還駐守武昌的朱文正則堅持抗擊。雖然傷亡是很慘重,但是朱文正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武昌城是一座空城,卻像一座大山一樣,陳友諒的軍隊動彈不得,直到這年的7月,朱元璋調來了20萬大

    軍前來營救,陳友亮才不得不突圍,於是就轉而進行鄱陽湖水戰。兩軍對峙之後,漢軍被圍困在湖裡,糧草也就沒了,

    這也說明了陳友諒的一大弱點,雖然他們的人多,但是消耗更多,很快就彈盡糧絕了。

    這個時候陳友諒已經非常的疲憊了,很快就要完蛋了

    最終陳友諒的賭徒心理又作怪了,他決定孤注一擲,8月26日他在突圍的途中遭遇了諸軍的伏擊,這場血腥的戰鬥持續了10多個小時,沒有想到就被一支箭莫名

    其妙的殺死了。陳友諒被殺之後,他的軍隊立刻就失敗了,

    陳友諒的兒子被朱元璋擒獲了,

    張定邊則帶走了陳友諒的屍體,連忙逃到了武昌,朱元璋以少勝多擊敗陳友諒最終為他打下江南,奠定了基礎。

  • 4 # 笑談古今者

    鄱陽湖大戰之前,陳友諒曾兩次率優勢兵力叫板朱元璋,結果都因為他的寡謀躁動而一敗塗地。其實,就算兩次行動失敗,陳友諒也並非沒有機會,因為朱元璋曾經在軍事上走過一步絕大的險招。如果陳友諒能抓住這個機會,朱元璋不僅難以得天下,甚至會死無葬身之地。

    當時,雖然朱元璋坐鎮南京,有東系紅巾軍作為屏障擋住元軍的主要攻擊力,然而南京的東部與東南部的張士誠接壤,西部與西南部的陳友諒接壤,朱元璋處於兩面夾擊的憂患之中。為此,朱元璋曾彷徨觀望很久,甚至準備仿效張士誠的韜晦之計,明裡投降元朝廷,暗中儲存實力,因此還多次與元軍統帥眉來眼去。誰知元朝廷也發生內訌,導致重要將領相互廝殺,朱元璋才放棄接受招安封賞的打算。

    可是,正當朱元璋準備鬆一口氣的時候,張士誠卻突然發大軍團團包圍了韓林兒所在的安豐,韓林兒一面苦撐,一面派人到南京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不顧劉伯溫的極力反對,決定親率大軍救援安豐。他的理由是失去安豐,南京就失去了屏障,救援安豐相當於保衛南京,另外,在朱元璋的部隊中,許多人還是將韓林兒當做自己的君上。

    劉伯溫反對理由有兩點,從政治上考慮,不必要救那個有名無實的“大宋”皇帝韓林兒,救出來反而是個包袱。從軍事上考慮,假如陳友諒趁虛而入,則腹背受敵,全軍將會陷入非常兇險的境地。可惜朱元璋沒有聽從,依然率軍出發。就當是而言,至少對劉伯溫來說,顯得相當悲壯和絕望。雖然朱元璋走了一步險棋,但是陳友諒也走了一步昏招,從而錯過了僅有的一次機會。

    二月初二,安豐被圍;三月初一,朱元璋率大軍救援;三月十四,得救的“大宋”皇帝韓林兒下達制書表彰朱元璋的祖孫三代。在這前前後後長達一個半月的時間裡,陳友諒始終毫無作為。從安豐回南京的路上,朱元璋在情緒激動之下又犯了一個錯,派徐達和常遇春率主力大軍圍攻張士誠的廬州,結果久攻不下,主力部隊圍在堅城之下,進退兩難,然而陳友諒對此視而不見。

    直到四月初,陳友諒才開始有動作,但是他進攻的方向並非南京,而是相反的南昌。真實原因不可知,但是猜測可能有三種意圖:1.北上之前先南下,以解後顧之憂;2.南昌曾是他的地盤,被手下投降後獻給了朱元璋,他要懲罰這幾個傢伙;3.南昌曾經叫龍興府,意思是真龍天子開基業之地,他要奪回來以應“龍興”之名。

    然而,與打敗朱元璋相比,這些理由就算多100條都不算是理由。結果,陳友諒的60萬大軍就在南昌的孤城之下一待就是85天,按古語的說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這85天裡,不僅這60萬人計程車氣被消磨完了,連糧草都快吃盡了。另一方面,朱元璋從從容容地改正錯誤,將徐達和常遇春的部隊調回南京,甚至還反斷掉陳友諒大軍的後路。

    就這樣,陳友諒愚不可及的行為,讓朱元璋的冒失反而變成妙招。與陳友諒的弒主自立比起來,朱元璋救韓林兒顯得而別深明大義,佔盡了政治上的好處。隨著鄱陽湖大戰的到來,陳友諒再也沒有這種機會了。公元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於朱元璋的大戰中戰死,可謂時也命也,可悲可嘆。

  • 5 # 冥王星2

    古代人不像現代人,受幾千年封建倫理文化的影響,忠君的思想烙印他們是抹不去的,陳友諒殺死自己的君王徐壽輝,這就被多人不認可。

    打仗得輸贏涉及因素太多,部隊人數多寡是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陳友諒打仗不按常理出牌,做事強硬多疑,善權術,這使手下將領難對他忠心。

    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關鍵一戰,朱元璋佔據地利,與謀士琢磨透了陳友諒,事先對打仗做準備,發揮常遇春、徐達等將領的各個優勢。

  • 6 # 東風壓倒西風0

    陳友諒的失敗主要由鄱陽湖水戰,朱元璋靠此一役徹底摧毀陳友諒主力!

    戰爭背景: 元末起義軍勢力最強陳友諒,最富張士誠,最弱朱元璋,這是民族內部淘汰賽,誰得了冠軍誰就有資格挑戰全民族對手:元朝!

    戰爭導火索: 對手之間的最終較量不可避免,不過常遇春在一次小戰役中殺了陳友諒的降兵,割了一個降兵的雙耳,讓他給陳友諒帶話是他常遇春乾的!這件事徹底激怒陳友諒,致使決戰提早發生,這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面對陳友諒十倍與自己的兵力,朱元璋還沒有做好決戰準備!

    戰爭概括:面對陳友諒強大的水軍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朱元璋用計誘惑陳友諒水軍登陸十面埋伏,挫敗陳友諒陸戰後與鄱陽湖水上決戰,戰爭過程與千年前赤壁之戰雷同!陳友諒鐵索連結戰船,朱元璋用火攻,徹底殲滅陳友諒主力,當時《三國演義》已經出版,朱元璋看了,陳友諒沒看!這次戰爭是中世紀全球最大的水戰!朱元璋創下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建聯在NBA效力時期,除了單場砍下31分之外,還有哪場比賽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