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東方評史

    中國原來是沒有拼音的,我母親在年輕時曾當過民辦教師,而且她在學生時代成績也頗為出色。

    她告訴我,在她當學生時代,當時還沒有拼音一事,是後來才有的。

    我在上學時,在拼音方面有一定的天賦,而這卻正式是大多數同學最為頭疼的課目。

    根據國家教育部們的決定,是在1958年,根據英文字母的特點,引進和改進了其特點,成為中國特色的拼音。

  • 2 # 蔡江濤

    起源於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漢字拼音的發明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

    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著《西字奇蹟》,這被認為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案”。

    1625年,金尼閣把利瑪竇等人的羅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補充,寫成一部完整的羅馬字注音專書,叫做《西儒耳目資》。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但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擴充套件資料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

    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韻母都是ang,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裡分別代表4個不同的語素,在書面上就寫成4個不同的字。

    聲母都是子音,最複雜的韻母由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3部分組成。韻尾有的是子音,有的是母音。北京音的子音聲母有23個。介音有i、u、ü3個,子音韻尾有n和ng,母音韻尾有i和u。在組成音節的聲母、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4部分裡,只有主要母音不能沒有,其餘3部分都不是必須出現的。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並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拼音的要領是:“前音(聲母)輕短後音(韻母)重,兩音相連猛一碰。”

    拼音時還要注意讀準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音值。要讀聲母本音,不要念呼讀音;要把韻母作為一個整體來讀,不要把韻頭、韻腹、韻尾分解開再臨時拼合;要看清調號,讀準調值。

  • 3 # 神遊八極

    解放之後新中國成立了才有的拼音。臺灣地區,香港這些地方他們都不懂拼音,他們的輸入法也沒有拼音輸入法,以前在臺灣一個廠裡工作的時候發現的,他們用的輸入法既不是拼音也不是筆畫的,而是一種叫注音的,感覺很複雜。

  • 4 # 藍帽子先生

    現今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一,漢語拼音文化自當名列其中;拼音在新華字典釋義為“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素結合起來成為一個複合的音”,僅由上述一句話是無法道盡其發展至今成型的整體架構所經受的種種障礙,各國學大師與文豪大家持之以恆奉獻出的知識智慧之中的努力創作,創新,在制定;所需時間之長曆經數百年之久才有今日漢語拼音文化之輝煌。在去年‘漢語拼音之父’周老先生誕辰一百一十二週年之際,國內外知名網站谷歌公司就將其首頁封面改為“[圖片]”以作紀念更是凸顯了中國漢語拼音文化在世界上的享譽度,像玫瑰般鮮豔的開放及擴充套件。漢語拼音的發展與應用為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鋪墊上了平整光滑令人舒適的路基石,作為與漢字溝通的媒介,讓我們能更好,更快,更便捷的理解接受來自漢字當中所包絡的知識內容。在我們開始上小學時就與拼音字母不期而遇了,還記得每當上課時隨著老師一起朗讀拼音字母時那熱烈的激情,都恨不得把每個字元深深地印在大腦最深的記憶中,讓其不會消散,好像將要與它度過整個生命似的,事實如此,它真的陪伴我無知學習的時刻;那優美的聲母,韻母的讀音,圓潤美麗而高雅的字元,還有那高低起伏,和諧又有節奏的四個聲調等,都讓人難以忘記。在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當中,漢語拼音是註定不可缺席的,它不僅僅作為溝通的媒介,整個所有的字母更像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為文明指引方向。它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與文明的美好創造,給予了我們所處世界邁向一個更廣闊,和諧,文明的明天一個可能性。

    關於拼音簡單探討。

  • 5 # 歷史學說

    漢民族標準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透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準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係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係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華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鉅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臺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曏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範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佔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援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範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透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 6 # duoduosj027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

    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現在臺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 7 # 一十一四問

    漢語拼音是漢字羅馬化和拉丁化失敗的產物。

    現在很慶幸漢字,這種方塊字沒有被拉丁字母所取代。

    1、拉丁化新文字的創制者和國語羅馬字的創制者之間曾經進行過激烈的論戰,前者叫做“北拉派”,後者叫做“國羅派”。後來他們都發現,兩派在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個別枝節問題上有分歧。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說:“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是華人自己創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在談到現在的拼音方案的時候,不能不承認他們的功勞”。

    2、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

    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3、陳獨秀指出,語言和文字“此二者關係密切,而性質不同之問題”絕不能混淆,所以,是“僅廢中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語言乎”還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書之”的意見。

    4、1923年,《國語月刊》出版了《漢字改革專號》,採用羅馬字的呼聲達到高潮,國語羅馬字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錢玄同發表《漢字革命》的論文,否定漢字,說“處處都足以證明這位老壽星的不合時宜,過不慣二十世紀科學昌明時代的新生活”,“所以漢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絕對可能的事”,“惟有響響亮亮的說漢字應該革命!如此,則漢字改革的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滿足於注音字母,認為“漢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應該採用羅馬字母。

    5、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佈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6、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透過,提請全華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華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最後周有光的《漢字改革概論》一書,對漢語拼音正詞法的理論和方法作了全面的論述。

  • 8 # 1武陵人已遠

    廢漢字,語言文字拼音化的方案註定不可能成功!別說還沒試行,就是試行了,也註定是失敗,除非只用於聽說、交流。那如果語言只是聽說、交流的功能,這根本不用上學,文盲也能做到。如果要讀和寫,漢字拼音化我不說不可能,難度有多大真是不敢想象!

    中國文字中那麼多同音不同形的文字,字母怎麼表達?估計只會越搞越複雜,這樣的改革倒不如直接廢掉漢語改說英文好了。

    而且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成果,藝術形式,幾乎都是用漢字書寫,這樣一改,那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就直接丟棄不要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將會發布2款5G手機,是不是這意味著vivo對5G方面已經研究透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