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養基賣基不殺基

    兩次德國引發的世界大戰都是因為兩線開戰導致的失敗這簡直就是血的教訓。如果德軍知道歷史的發展趨勢,首先就是化解兩線對敵的局面,美國是靠不住的,滅了法國和蘇聯平分波蘭瓜分歐洲,建立戰略同盟,和蘇聯一起切斷地中海和大西洋補給線,進一步向英國施壓,步步蠶食美洲,東方日蘇聯軍夾擊中國,進軍印度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搶奪戰略資源,最後做到合圍孤立美洲大陸,提防澳洲,東西夾擊美國。

  • 2 # 大馬哈魚12

    明斯克會戰一定不會進行,而是迅速回撤建立大眾深防禦系統。反坦克武器以步兵的鐵拳及反坦克地雷為主。在有利的位置,進行消滅和遲滯蘇聯軍隊的鋼鐵洪流。其實我覺得,大縱深理論的缺陷,就是一次戰役的投運量非常大,並且發動這次戰役持續性多久。決定一次性準備的多寡。一旦遇到接濟不上就很容易被反包圍。在北韓戰爭中的北韓人民軍就是遇到的這方面的問題。美軍一旦是覺得勢頭不好就撤的思想非常重要。最起碼沒有死扛。要知道德國的很多精銳不是被消滅在衝鋒的路上,而是在不利情況下死扛的。沒有吃,沒有彈藥補給,對方的鐵甲洪流準備好了,你非要以血肉之軀換來英勇頑強。到頭來只有死的慘。而志願軍的幾次進攻美軍都是根據我們的補給能力的極限過後進行反衝鋒的。要知道蘇聯補給一次。就是有美國的支援,也要漂洋過海。為此,撤退的有利於阻擊的位置。絞殺蘇軍。或許二戰還有打一段時間。

  • 3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哈哈,兄弟你這個問題問的!如果德軍知道二戰程序的話,只能有以下幾種可能,看你信哪種了?首先就是根本就不會讓希特勒上臺,直接就將希特勒扔臭水溝裡去。但是這種情況不大,因為如果沒有希特勒,德國根本起不來,第二種呢?就是避免作戰失誤並獲取戰爭贏取時間。第一,希特勒知道戰爭失敗的話,首先就不會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種族屠殺,反而還會用之重之來提升德國本身的科學技術水平,比如43年的海森堡實驗,那麼核武器就是德華人發明的了!到那個時候再發動戰爭也不遲,那麼世界就歸德國手中。

    其次呢,就是德國軍部會避免作戰失誤,如德軍橫掃西歐的時候就不會放走在敦刻爾克40萬英法聯軍,德國會讓裝甲部隊繼續前行一舉殲滅,不讓英國有反攻歐洲大陸的機會。隨後,德國派出大量間諜刺殺美國總統羅斯福,那麼美國就會繼續奉行“孤島主義”政策,然後德國在重新制造海獅行動,並保證登陸英國成功,在橫掃歐洲後,隨後德國就不會在41年閃擊蘇聯而是穩固歐洲戰線並生產大量過冬裝備和應對蘇聯的完美計劃和設施,還確保閃擊蘇聯能完美成功。隨後元首也不會那麼任性,反而會聽取德國高階軍官的建議,一舉攻下莫斯科,這樣就有可能改變戰爭格局。

  • 4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德國在二戰中的所為,是後起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導致的。某種程度來講,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德軍就算什麼都知道,這種矛盾扭轉不了的話,恐怕歷史程序也不會有什麼不同,頂多就是換了幾個人名而已。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德軍也一樣。戰爭是不可控的賭博,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贏還是輸。

    (二戰前德國地圖 找找和現在的德國地圖有什麼不同吧)

    1

    二戰前的歐洲局勢是殘酷的,爭奪是激烈的。用一句著名的話來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這句話放在歐洲一點也不誇張。

    一戰後德國戰敗,法國高興壞了。別看這一對現在和解的不錯,雙雙做了歐盟領頭羊,可是這一對在一戰時可是死對頭。德國戰敗後法國決定把德國按在地上摩擦,讓它永遠站不起來。都說甲午戰爭後的清朝慘,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其實也差不多。魏瑪共和國——這個政權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是履行英法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條約,在德華人的眼中,這是一個恥辱的時刻和一群恥辱的人。想象一下去簽訂凡爾賽合約的北洋政府吧——直接引發了國內的暴風驟雨。不恰當的將心比心,德華人的心情可以理解的差不多了。

    魏瑪共和國是混亂無序的象徵。其實也不能全怪他們,戰勝國要求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德國中央銀行開始大量發行債券,引爆了魏瑪共和國的通貨膨脹。德華人扛不住了,要求法華人——高抬貴手,放我們一馬吧,法國不幹。

    法國這個民族挺有意思。浪漫,要玫瑰不要炮彈。法語說起來比英語浪漫,比德語柔軟,特別適合文青。可惜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不太適合文青的成長,簡而言之——火藥味兒太濃,是大頭兵的世界。法華人一看德國沒錢,已經變成了三胖子,於是決定照頭再給德國一棒子。

    可是,英國並不願意看到法國無下限的削弱德國。英國的外交傳統是保持均衡。這就為後來的綏靖主義埋下了伏筆。

    1923年1月,法國直接出兵了,聯合比利時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不是沒錢嗎?那就把最好的地方割讓出來吧。

    (法國出兵佔領魯爾工業區)

    這一舉措可謂落井下石,一舉摧毀了魏瑪共和國最後的希望。德國的馬克通脹到了可怕的程度,從1923年4月的8.61萬億馬克增發到5月的17.34萬億馬克,8月更增發至669.703萬億馬克。一個德華人早上揣著錢出了門,晚上回家的時候這些錢可能什麼也買不起了。

    (魏瑪時期的德華人用錢糊牆皮 糊的還挺整齊 看出嚴謹來了嗎)

    此外,戰勝國還對德國實施了大裁軍。陸軍不超過10萬,而且必須是志願兵而不是義務兵。海軍則限於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此外,禁止造潛艇(德國的海洋特點和對手情況使它嚴重依賴潛艇),禁止擁有戰鬥機(為此,德國成立了許多飛行俱樂部)。

    德華人憤怒至極,痛苦至極。整個德國如同一個乾燥的柴堆。一旦扔進去一兩根邪惡的火柴,後果可想而知。

    這是德國走向侵略擴張之前的情況。

    2

    之所以說德國必敗,那是德國的侵略者性質決定的,德國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不用多說了。如果就這個問題單純的從軍事上講,那就太過片面了。畢竟再怎麼規劃,被德國壓迫的族群要抗爭、要生存,這兩點德國規劃不了。歷史發展不是靜止的,德國出了個招兒,別的國家也會出臺相應對策,這點德國也規劃不了。這有點像是袖子裡玩兒剪刀石頭布,你不能保證你出了剪刀人家肯定出布。從這幾點上講,所有的前期規劃都是片面的,戰爭的實質是走一步看一步,是千變萬化,這就是戰爭的不可控性。

    不過,德國整個的失敗過程,倒是有幾個關鍵節點可以思考。

    德國在二戰初期的迅猛發展其實也有填補魏瑪共和國制裁空洞的因素,而不是什麼走對了路。就好像一個人,本來挺厲害,但是一直被捆住手腳,那麼一旦給他鬆綁,他必然要比原來放得開。但是有些德華人沒想明白,認為自己的國家走對了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其實德國當局那幾年基本沒搞什麼經濟,就業全是備戰帶動的,整個國家就像一把上了膛的槍。

    (二戰德國傘兵迫擊炮小組)

    早期英法的綏靖政策時期是對德國的放任時期,這段時期實際上被德國充分利用了。所以一直到德國佔領波蘭西部,德國都還沒有遭到遏制。這段時期,德國的軍事潛力被充分發揮出來。這段時期,也可以說德國的軍事冒險主義鑽了空子。

    德國是必然要幹掉法國的,這裡面有復仇情緒的成分。要不然也不會把籤凡爾賽條約時的車廂拉過來羞辱法國。英法希望禍水東引,希望德國去打蘇聯,結果失敗了。德國首先對西線進攻,佔領整個西歐。為什麼非要這樣?

    因為拿破崙也是這麼辦的。大家都這麼辦,那就說明只能這麼辦。

    拿破崙和英國打了特拉法加海戰,輸了。沒能控制英國。德國步其後塵,搞了海獅計劃,想登陸英國,結果空軍沒打過英國,海獅計劃沒成功。這是德國擴張的第一次失敗。

    如果海獅計劃成功,德國的西線就完全得手了。英國王室去加拿大繼續發言去了。德國明明是這樣規劃的,可是沒成,戰爭是頂級的較量,不是想贏就能贏的。

    在此之後,1940年7月31日,德國當局作出對蘇聯作戰的決定。德國轉而向東,入侵蘇聯。這也和拿破崙的動作完全一樣。

    當時的德國當局高層希望透過打擊蘇聯來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德國當局高層認為一旦擊敗蘇聯,必將使英國屈服。同時,透過打擊蘇聯建立緩衝帶,可以防止敵人轟炸德國本土。當時,德國軍內有不少人對此憂心忡忡。不過決議還是被執行。在戰略層面,德國當局高層認為建立超級大國的要素是領土和資源,而德國想得到這些,必須向東擴張。

    所以說,蘇德戰爭是德國一心要打的,是德國自己規劃的一場戰爭。德國事先知道會輸——這不可能。德國當時正橫掃西歐,打得無比順利。而之前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讓德國認為自己可以打贏蘇聯。

    於是,德國規劃了這場人類歷史上最為可怕、最為慘烈殘酷的會戰。3000萬人因此送命——

    3000萬,多少家庭將失去親人,永遠深陷痛苦中?

    這場戰爭甚至改變了俄羅斯地區的人口結構,後續影響長達幾十年。

    (蘇德戰爭早期態勢)

    德國當局認為——時間不在站在德國這邊,所以他們悍然發動了一場極具突然性的進攻。可是,戰術優勢並不能化解戰略劣勢。當時的德國已經處於三面樹敵(還有北非)的狀態。而這正是俾斯麥等精英竭力避免的。德國的地緣太過惡劣,是兵法上說的四戰之地。德國在歐洲以及世界範圍內最大的敵人是如日中天的英國,所以德國應該像德意志統一時期那樣採用聯盟的形式聯合中東歐國家對抗英國。可是,德國施行了激進的擴張政策,很快將自己陷入孤立境地。

    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兩個主要盟友對德國沒有太多幫助。義大利比較廢柴,舊日本遠隔千里。德日之間貌合神離,心懷鬼胎,沒有成建制的聯合作戰,頂多就是德國的潛艇到了日本控制的緬甸,日本好吃好喝的招待一下。日本曾經籌劃日、德、蘇的同盟,但是並不成功。

    從純粹軍事意義上講,就算是德國預先獲悉日本即將偷襲美國,德國也不可能作出任何調整了——當時德國正和蘇聯苦戰。從當時的記載看,在蘇德戰爭開始之初,德軍被自己的一連串勝利衝昏了頭,全軍上下對於蘇德戰爭盲目樂觀。儘管有不少人反對,德國還是馬上對美國宣戰。等於自己給自己請來一個大冤家。巧得是,舊日本也有投機心理,舊日本認為德國馬上就可以取得勝利,到時候再動手,就撈不到大便宜了。實際上渾水摸魚的事日本在一戰時就幹過。

    舊日本有一個重要戰略,那就是在歐洲局勢複雜的情況下出手,趁列強自顧不暇時,為自己撈取最大利益。

    可是這一次,日本沒撈到什麼便宜。從某種意義上說,倒把德國拉下了水。

    美國國內民情悲憤,每個人都意識到再也無法置身事外。反戰阻力因為珍珠港的損失突然不存在了。美國政府迎來了最佳的參戰時機。而當時,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沒有進攻美國本土的能力。

    惹爆了一個自己打不著的,被動挨打還不是遲早的事兒?

    德國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曾經希望——在對美國宣戰之前,將德國潛艇部隊提前調往美國海域。這樣的話,也許就能實現德國版的偷襲珍珠港。如果真是這樣,美國的海軍受到德日同時攻擊,恢復起來要困難的多。可是在德國對美國宣戰之時,美國海域一艘德國潛艇都沒有。德國當局對美國宣戰後,德軍需要對作戰兵力部署進行評估,可笑的是,德軍當時竟然連評估所必須掌握的資料都沒有。

    也就是說,德軍是在對美軍瞭解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對美國宣戰的。當時,北美地區的各項資料均為世界第一,許多產值是德國或是日本的數倍。面對如此對手,連想都不想就宣戰,這恐怕是歷史上最為瞠目結舌的宣戰。也反映出德國內部的混亂到了何種程度。而根據裡賓特洛甫戰後的辯詞,他曾經提醒過——德國僅僅在日本遭到攻擊的時候有義務參戰,而現在是日本主動進攻,德國沒有義務參戰。當然,這只是裡賓特洛甫為自己開脫的一面之詞。不過至少可以看出,德國對美國宣戰在德國內部引起了多大爭議與矛盾。

    還是那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國作為二戰策源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侵略他國,種種作為,僅靠作戰規劃是無法避免失敗的。要想避免,那就只有放棄侵略,和平發展。

    參考書目

    命運攸關的抉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經常玩積木玩具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