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耗電快

    張騫是受命出使西域,名義上應該是通好通商,意圖聯絡各國夾擊匈奴的。當時漢匈還處在和平時期,並沒有撕破臉,所以匈奴沒有必要為此得罪漢朝,畢竟戰爭對誰都沒有好處,而且有人質在手也許將來還能換去一定的利益,能用最省力了方式獲取利益是最好的選擇,這個連獅子老虎都懂得,何況是人類。

    後來張騫第二次被匈奴扣留時,漢朝已經開始反擊匈奴,可能由於草原上聯絡不便,匈奴內部也是混亂不堪,統治集團上層也許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麼一群漢朝人的存在,畢竟張騫第一次在匈奴生活了10年左右,還娶妻生子,和一般匈奴人差別不大,所以才能趁亂跑回漢朝。

  • 2 # 扣毛

    張騫出使西域時曾被匈奴人扣留。

    匈奴人是遊牧民族,他們不缺少能彎弓射箭,騎馬打仗的草原騎兵。他們缺知書達禮,深入學習和了解漢朝地區先進文化制度的人才。

    所以,但凡是匈奴有機會弄到手裡的漢朝文人,他們都會想辦法使其留下來,比如衛律,比如李陵,甚至中行說這個死太監。

    張騫也不例外,為了讓張騫留下來,匈奴人下了不少成本,包括給他娶了匈奴妻子,讓他生了混血孩子,給他蓋房,置地,賞賜牲畜,張騫可以說在匈奴生存了好幾年。按常理講早就離不開了,哪怕現在,哪個人拐賣到山區幾年,有了孩子也很難離開了,哪怕上了央視被冠以嫁給大山的xx也一樣。

    不過,誰知道匈奴碰上張騫這麼一個一根筋,堅決不做嫁給匈奴的男人,找到機會,還是跑了。

  • 3 # 歷史大人物

    一:冒頓單于在位期間,是匈奴最為強大的時期,當年連漢高祖劉邦都被他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所以,在他看來,漢朝沒有人能夠與他為敵。

    二:匈奴當時發力量非常強大,單于認為沒有必要殺死張騫。

    三:如果殺死了張騫,不就告訴了漢朝:他們害怕漢朝與月氏聯合,而把張騫囚禁起來,則說明了,只有有匈奴的存在,漢朝與月氏就不可能聯合起來,可以極大的威懾漢朝和月氏。

    四:以前漢朝的使者去遠方,如果要經過匈奴的地界,匈奴都會將使者扣留,這次扣留再匈奴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扣留罷了,沒什麼特別。

    五:此時張騫身邊也有一個匈奴人給隨著,保護張騫,他的存在也進一步的保護了張騫的安全。

  • 4 # 青鳥悅飛魚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正在積極準備與匈奴人的戰爭。當時漢需要的戰爭準備除了盟友,還有兵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精鋼 ,以及戰馬。

    同年張騫出使西域,深入匈奴人腹地,尋找大月氏國,卻被匈奴人騎兵所擒,但張騫被擒後身上的節仗代表了他使臣的身份,當時匈奴與漢還是友鄰,雖然有摩擦但都沒真正撕破臉,所以匈奴是不可能殺他的,當時匈奴對漢朝的投降人員是很重用的,這一點可以從之後的,蘇武,李凌等看出,同時匈奴也是希望張騫可以留在匈奴還希望可以從他的身上更多的瞭解漢朝,為匈奴人所用,之所以沒殺張騫,同樣不僅考慮漢匈微妙的關係,重要的是考慮到張騫本身的價值。

    再者匈奴應該也考慮到漢朝聯合大月氏,南邊夾擊是兵家的大忌,而扣押張騫不僅消除了這一憂慮,還給了漢朝與大月氏以威懾,就算派更多使臣也不可能與其他國家聯合,

    張騫出使西域單純的目的在戰爭方面,但最終的結果不僅溝通了與西域各國的經濟聯絡也為後世的發展起到了深遠意義。

  • 5 # 微史春秋

    冒頓單于已經死去三十多年了,當然不能殺死張騫了。

    扣押張騫的是軍臣單于,他是冒頓單于的孫子。

    冒頓單于死於公元前174年,那時候張騫還沒有出生,直到十年後張騫才降世。

    所以這個題目問的應該是軍臣單于為何不殺死張騫?

    一在於張騫是個外交使者。

    張騫雖然不是派往匈奴的使者,但是外交人員的身份就擺在那裡。所以對匈奴來說,張騫不是敵人,也不是俘虜,匈奴最佳的處理方式只能是扣留。

    這和現代外交很相似。

    二是軍臣單于想使張騫歸順自己。

    張騫身為漢人,這對於匈奴來說,本身就是一座寶藏,匈奴可以透過張騫詳細瞭解漢朝各方面的情況,這可不派間諜奸細打探出來的更真實有用。

    最瞭解漢人自然是漢人,軍臣單于想透過張騫來了解漢朝形勢,甚至張騫若是歸降匈奴,無疑是匈奴對漢的一大利器。

    當年漢文帝時期,漢人中行悅投靠匈奴,為匈奴對付漢朝出謀劃策立下很多功勞,軍臣單于自然希望身邊也有一個類似的人,這是對漢的殺器。

    所以軍臣單于沒有殺害張騫,而是想方設法拉攏張騫,給他娶妻,在張騫回來時再次被匈奴捉住仍只是扣留。

    三張騫的為人可能打動了匈奴人

    《漢書》記載:“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也就是張騫很勇武,這使得匈奴人很敬重他,另外張騫“寬大信人”也贏得了匈奴人的好感。

    往大了說,張騫在匈奴人的威逼利誘下,始終不該初衷,這樣的品行也值得匈奴人敬重。

  • 6 # 老貓談史

    我們知道張騫是漢朝著名的出使官員,張騫為了完成漢武帝給予他的使命,在多次面對困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不忘初心,真的令人欽佩。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之中遇到了重重困難,路途遙遠暫且不提,他甚至還兩次被漢朝的死對頭匈奴人所俘虜。可能有人會說這下子張騫真的是九死一生了。落到匈奴人的手中還能得了?

    但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匈奴人非但沒有殺掉張騫,相反,匈奴人還給予了他非常不錯的待遇,甚至還給他找了一個匈奴妻子,匈奴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啊?

    張騫為什麼出使西域呢?

    漢武帝登基之後一改之前屈辱的“和親求和平”的戰略方針,他積極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漢朝精銳的騎兵部隊大舉向匈奴發起了進攻。因此,張騫便被武帝派遣出使西域,而主要目的就是聯絡大月氏國,共同夾擊匈奴,永訣後患。

    公元前139年,張騫在做好準備之後率領一百餘人正式出發了。但不幸的是,張騫等人在到達河西走廊的時候,被匈奴部隊發現了,於是他們被匈奴部隊押到了單于面前,好在匈奴單于並沒有打算處死張騫,匈奴人一開始對張騫等人威逼利誘,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妥協,但是張騫始終沒有答應,並表示寧死不降,之後匈奴人將一個匈奴女子強行許配給他,目的就是為了將他的心留在這裡。

    就這樣,10年的時間過去了,雖然張騫在匈奴這裡生活的很好,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目的和使命,一直想辦法逃脫。估計時間過了這麼久匈奴可能漸漸的對張騫放鬆了警惕。張騫便找了一個機會帶著妻兒等人逃離了匈奴人的控制範圍。

    經過艱難的行軍後,張騫等人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國,可是大月氏已經並不打算跟匈奴繼續對抗了,而跟漢朝的聯合計劃也隨之泡湯了。張騫非常失望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啟程回國。

    在回程的路途中,張騫等人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人抓到,特意重新規劃了路線,繞過匈奴人的管轄範圍,選擇了青海羌人地區這條路線。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此時的羌人早已屈服於匈奴,張騫一行人在過境時期被羌人所發現。隨後被重新押到匈奴人的手裡。張騫一行人又被扣留了一年之後,終於趁著匈奴發生動亂的時期才得以逃回了漢朝。

    匈奴人為什麼沒有殺掉張騫呢?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首先就是當時的漢朝和匈奴兩國雖然處於激烈的對峙狀態,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觀念兩國還是能夠達成共識的,這也使得張騫沒有遭到殺身之禍。要知道在漢武帝與匈奴對戰時期,匈奴人就多次扣押漢朝使者,而漢朝也不甘示弱,也扣押匈奴使者,但是雙方的使者都沒有收到生命威脅。

    第二點就是不論在什麼時候人才都是世界各國所激烈爭奪的戰略資源,在古代也依舊相同。一個優秀的人才往往能決定事情的成敗。張騫等人是漢朝經過精挑細選後組成的。如果匈奴人能夠將他們召到自己麾下,那就可以迅速增強匈奴人實力。

    在威逼利誘不能行事的情況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你在匈奴有了家室(娶妻生子),然後再給你特別優厚的待遇,時間長了你就會慢慢產生一個歸屬感,最終結果就是使他們甘願為匈奴人賣命。

    值得欽佩的是,張騫等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漢朝,這也使張騫為什麼能夠名垂千古的原因。

  • 7 # 揮劍決浮雲6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張騫雖然不是出使匈奴的,但終究還是持節漢使。兩漢和匈奴鬥了幾百年,但是匈奴始終沒殺過漢使,漢也沒殺過匈奴使者。這是戰爭的法則,也是底線。

  • 8 # 走著聊著

    張騫第一次通西域,在河西走廊就遭遇到兇奴騎兵,張騫一行人被匈奴右賢王部抓獲,匈奴人直接把他送至兇奴王庭(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當時的軍臣單于(冒頓單于之孫,老上單于之子)知道張騫借道出使大月氏,質問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軍臣單于的意思很明確,月氏在我們匈奴地盤的西北方,我怎麼會同意漢朝透過我們這裡去交好大月氏呢?就好比我們如果透過漢朝去交好南越,漢朝又怎麼會讓我們透過?

    張騫的漢使團讓匈奴扣留了,張騫也讓匈奴監控軟禁了。張騫出使的大月氏原來佔有河西之地,之後的大月氏被匈奴打敗,匈奴搶佔了大月氏的地盤,把大月氏部眾趕到了西域,因此大月氏和匈奴算是世仇,張騫出使大月氏目的在於牽制匈奴。奇怪的是匈奴明顯知道張騫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沒有殺死張騫,還給他娶了匈奴女子為妻,直到十年以後,張騫才找了機會逃跑。

    到底什麼原因,匈奴人沒有殺張騫呢?

    一、匈奴人想讓張騫匈奴化為其所用

    大家知道,歷史上的匈奴是遊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們非常向往漢朝安居樂業的農耕文明,對大漢的文化也是仰慕已久。據說當時只要有漢朝使者前去匈奴,匈奴人爭相前往只為一睹漢使風采。能夠得到張騫這樣的漢人,匈奴必然如獲至寶。首先對張騫實行監控,不殺也不遣返回漢朝,就是為了斷掉張騫出使大月氏的念頭。然後給張騫娶一匈奴妻子,就是想拴住他的心。這樣慢慢隨著時間流逝,等消磨掉張騫的意志,讓張騫為匈奴所用。其實在匈奴和漢朝有所交集的這一時期,匈奴先後扣押了多位出使匈奴的漢使。比如歷史上有名的蘇武,他為了不被匈奴收賣,在漠北極寒之地寧願孤苦零丁放牧十九年,依然對大漢朝一往情深痴心不改。可惜的是這種策略對張騫也沒有起作用,後來的張騫逃出之後還是帶著匈奴妻子從西域轉了一圈又回到長安。

    二、張騫出使西域的雙重身份

    大家知道,張騫先後兩次前去西域,他原先的目的由於種種原因並未達到,但是張騫通西域並不是一無所獲,他的巨大收穫和意義在於“鑿空西域”,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給絲路沿線各民族和地區帶去了絲綢、漆器、精美的手工藝品等,又從絲路沿線帶回來了汗血馬、苜蓿、石榴等西域特產,極大的促進了絲路沿線各地的文化交流。

    那麼在張騫通西域的背後,他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漢使那麼簡單。張騫在和各地的交往中,他的身份其實可以隨時切換成一個互通有無的商人。如果說漢使的身份在匈奴讓人不感興趣,那麼大漢商人的身份可以讓匈奴,特別是匈奴貴族就不會那麼反感。原因在於匈奴的日常用品方面物質貧乏,他們也希望有張騫這樣的漢朝商人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如果殺了張騫,那麼以後千千萬萬的張騫們誰還能給他們帶來實惠。出於同樣的考慮,這也應該是張騫通西域路上能夠化險為夷的原因之一。

    三、張騫身邊有一個厲害的嚮導

    張騫去西域的路上,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堂邑父(本名甘夫),一個地地道道被漢化了的匈奴人。

    在一次漢朝和匈奴人的戰鬥中,堂邑父做了漢軍的俘虜,被當作奴隸賞賜給了漢文帝的女婿堂邑候陳午。可能堂邑父政治表現良好,漢武帝欽點堂邑父做張騫的嚮導。雖然是一個嚮導,堂邑父其實身兼數職,嚮導、翻譯、顧問、護衛。史馬遷《史記》記載堂邑父“擅射”,身強體壯,武藝傍身。可以想象沒有這樣一個得力助手,張騫恐怕早己客死異鄉了。

    那麼在匈奴被抓以後,堂邑父作為匈奴通,應該會時時提醒張騫對匈奴風土人情的瞭解,幫助張騫避開匈奴單于的一些忌諱,以免觸怒匈奴人。如果能夠有人指點張騫跳出這些坑,那麼就會相對平安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老是遲到但業績很好的員工,該提醒他按時還是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