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強哥新語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鑑。

    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瞭的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鑑。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鑑、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幷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三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恆。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要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的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這才是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五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髮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澱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 2 # 尼古拉斯憶心

    一、 掃除障礙

    實現文化自信,有許多障礙,主要是兩大障礙:一是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落後捱打以後,許多洋人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就在於傳統文化,華人為了改變現狀,也認為是傳統文化的拖累,為了救國保種,起來鬧革命,極力批判傳統文化作為號召。這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必要的。到了現在,需要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一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不再全盤否定,做出有分析的評價。如果不能掃除這個障礙,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全是封建主義糟粕,怎麼可能產生文化自信?復興中華文化也就無從談起。二是以西方的學術理論為唯一正確的標準。這也是華人文化自信的一大障礙。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千差萬別,都以西方文化為正確的標準,來衡量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不同的都是錯誤的,這怎麼能有自信?有一教授在會上說中國沒有哲學,沒有管理學,沒有邏輯學.....沒有這個學,沒有那個學,什麼都沒有,只有糟粕,哪能有自信?復興什麼?不能掃除這個障礙,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全盤西化。

    我們研究這些問題,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從觀念出發,說什麼孔子已經死了幾千年了,早就過時了,不予理睬,那是不解決實際問題的。或者說孔子思想沒有合理性,怎麼會流傳幾千年。這也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學習歷史,瞭解文化

    文化是廣泛複雜的概念。傳統文化是歷史上產生的,經過長時間流傳下來的。因此,必須學習歷史,才能瞭解文化。歷史虛無主義,自然不瞭解文化。中華民族有重視歷史的傳統。關於寫史,有兩個原則:一是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現實;二是善可為法,惡可為誡,無論是非成敗,都有教育意義。因此,“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借鑑歷史,就可以預見政治勢力興衰成敗。中國幾千年中形成的“二十四史”,先是哲學家提出治理天下的方案,政治家付諸實踐,歷史學家進行總結,展示興衰成敗的因果聯絡。後代的哲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再重複這個過程。幾千年反覆總結,提高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形成了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世界歷史文化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彌足珍貴。

    舉個例子,中國在三千年之前,在《尚書》中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穩定了,國家就太平了,政權就鞏固了。兩千多年前,孟子就總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結論。後來的歷史一再證實這個結論。秦朝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實力強大,堪稱無比。由於秦朝當政者企圖讓天下人民為他服務,不久就被人民所推翻,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歷史上一再被驗證。王莽開始做一些得民心的事,得到擁護,沒有政權而有政權。他掌權以後,自以為可以隨心所欲,做出許多不得民心的事,人民就起來,推翻了“新”朝。三國魏晉南北朝,動亂了幾百年,隋朝統一天下,實力自然很大,不久又被李氏推翻,唐太宗李世民在總結當皇帝的經驗教訓時說:“為君之道,須先存

    百姓。”(《貞觀政要•君道》)黃宗羲說:“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就是指天下人民。這是中國傳統的民主思想,也就是民為邦本、民為君本的思想。許多官員以為民是最底層的,容易受欺負,那些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的酷吏貪官,早晚都要被人民所打敗。賈誼總結說:“民無不為本”。民是國家的根本,國君的根本,官吏的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政治智慧的核心。有了民本,就必須施德政,講和諧,倡仁愛,求大同。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講民貴君輕,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講“吏為民役”(官吏是人民的僕役,即公僕思想),三百年前的黃宗羲講“天下為主,君為客”,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民本思想沒有間斷,流傳了幾千年。雖有改朝換代,民本保留至今,應該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比較研究,認識精華

    不學歷史的人不瞭解文化,要說比較,只能比較眼前的事實。一個人在那裡吃雞,你可能羨慕他,要是知道他的雞是偷來的,還羨慕他麼?要是看到他因偷雞捱了一頓打,還羨慕他麼?有人發了財,升了官,許多人羨慕,如果知道他是透過違法亂紀,傷天害理的手段弄到的,也許還會羨慕他運氣好。古語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壞事做多了,必然要倒黴,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當他倒黴時,被關進監獄,有家不能回,有錢無處花,那時,還有人羨慕他麼?早知如此,悔不當初。沒文化的人將人生當兒戲。過去有沒有文化,就看他是否識字;現在領會了文化精神的,才是有文化,雖然識很多字,甚至還懂幾門外語,做事沒有文化精神,還是屬於沒文化。

    儒家提倡孝道,從孔子以後,說孝不斷,五四時代許多文人批判孝,說孝是封建主義糟粕。說孝對,還是批孝對呢?這就需要具體分析,所倡孝是什麼內容,所批孝有什麼道理,不具體分析,就弄不清楚。五四時代批的是愚忠愚孝,孝於親,忠於君,忠君為大孝。還有一種說法: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有錯誤都是兒子的,沒有父親的。父親有什麼錯誤,都要隱瞞下來,所謂“子為父隱”。看看批孝道,講的有道理。還有“二十四孝”,也有批判的文章,我也多有同感。當我讀了先秦典籍,從《孝經》《論語》和《孟子》《荀子》都看不到這類說法。為什麼?儒家講大義滅親,也講諫諍和子為父隱。好像相互矛盾。我以為義有大中小之分,大義滅親,如李世民為了大義,殺兄殺弟,是大孝的表現。中義,對父要諫諍,才能使父不隱於不義。小義,不要宣揚,要隱。這就否定了父親沒有錯誤的說法,也否定了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的道理。《韓詩外傳》卷八還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更有說服力。

    現在的中國,地域廣大,民族複雜。人口眾多,能夠和諧統一,從來沒有宗教戰爭。民族之間有過矛盾和戰爭,終歸於大一統。雖有過分分合合,改朝換代,中華文化一直傳承至今。這是世界各國所沒有的。這是中華傳統文化許多精華所綜合產生的結果。首先,中國早期講協和萬邦,強調和諧。其次,中國尊崇道義作為和諧的基礎,對民施以德政,對弱者要幫助,對少數人要照顧,反對“以眾暴寡,倚強凌弱,以富壓貧,以智欺愚”,希望讓每個人都享受幸福。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大同理想,跟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有相通之處。現在,中央提出脫貧攻堅,又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展,既是一種大創新,也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

  • 3 # 草民879

    當代中國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屬於西方近現代文化,按理說,應該充滿自信。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文化。已經融入一代又一代漢人血液中的漢族傳統文化是如今無處不在的飲食文化、漢語文化、漢字文化、中醫文化、民俗文化、武術文化、節氣文化、宗祠文化、戲曲文化、兵法文化……大多數漢人以此底蘊厚重的文化為傲,似乎也不存在自信的問題。

    如果說所謂文化自信係指自漢帝國始,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御用文化、精神支柱——孔子創立的儒學,那就真是沒有多少自信了。因為,在那個不長的時代,儒學連同漢人傳承儒學的主要文化——宗祠文化、鄉紳文化被連根拔起,掃地出門,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政黨的意識形態體系,儒學一度中斷了幾十年。所以,當代華人的身上大多沒有儒學的文化符號。

    儒學飽受歷史詬病的就是所謂教化作用,在儒學的教化下,唾面自乾,逆來順受,好死不如賴活著竟然成為漢族中大多數人的生存之道,但凡有一線希望,沒有人會為了做人的尊嚴而奮起抗爭。而這正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歷史說,尊孔的背後一定是保皇,充斥著儒學的道德與情懷的社會,又有哪一個不是皇權專制社會!

  • 4 # 茶人敬德

    如何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覺

     我來答 分享

    舉報 瀏覽 31209 次

    1個回答

    #活動# 度假三千問,新人答題贏紅包

    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8-09-29

    展開全部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鑑。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

    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瞭的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鑑。

    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鑑、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幷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

    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異的家庭不好嗎?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會有缺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