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小fan

    我個人認為這是兩種 第一 士兵也不願意,但是沒有辦法,前進可能還有生的希望,並且可以晉級,當逃兵也是死。 第二 一種愛國的精神。

  • 2 # 青果iyt

    很多人並不知道古代戰爭中計程車兵分為戰兵和輔兵。

    戰兵,顧名思義就是手持利兵、頂盔束甲的戰士。

    而輔兵則是戰鬥輔助人員,這些人並沒有齊備的甲衣,甚至沒有兵器,只是行軍時揹負軍糧和戰甲,讓戰兵在臨戰時有充分的體能可以迅速投入戰鬥。

    在進攻態勢下,戰兵只需要輔兵守住兩翼和後方,在戰兵掃過之後,清掃戰場。而防守態勢下,這些輔兵往往會是“炮灰”。

    炮灰的作用至少有兩個:消耗敵軍的武器,比如弓箭;消耗敵軍的體能,在必要的時候,戰兵替代輔兵位置衝殺。

    但這個炮灰的崗位真不是輔兵願意的。

    在冷兵器時代,在軍令無法有效傳達到每一個士兵的情況下,戰陣和士兵統一行動的重要性遠超過現在。前軍潰敗往往導致後面的人不得不隨之後退,這就是為何古代有大量以少勝多戰例的原因——前軍崩潰,全軍遭殃。

    同樣,在輔兵身後只需要少量戰兵壓陣,對後退者當機立斷斬殺,會逼使這些“炮灰”只能向前,對敵軍產生威脅。

    事實上,情況遠不止上面說的這麼簡單,但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 3 # 青梅煮酒論劍

    首先,第一梯隊的傷亡率雖高,但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戰鬥中,在進行短兵相接之前,都會有箭雨進行覆蓋,為了保證能命中足夠的敵人,都會等到中間的敵人衝到射程之內才會開始放箭。因此,無論是處於第一梯隊還是後面,被射中的機率是差不多的。

    不僅於此,戰鬥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大決戰,前期還會有著試探,騷擾等環節,這種時候雙方很少會有短兵相接的部分,基本靠弓弩來殺傷敵人。而弓弩的話,在前在後被命中的機率都差不多,而前排通常防護更好,這種情況下就更容易活命了。

    而等到了決戰或是雙方對壘的時候,由於第一梯隊的人面對的壓力更大,一但崩潰,就會影響到後面計程車兵。所以並不是什麼人都有機會位於前列的,因為素質差的人面對密集衝殺而來的敵人,可能不等接觸,就會落荒而逃,導致軍陣混亂,嚴重的話會造成全軍潰敗。那都是什麼人有資格站在前面迎接第一波衝擊的呢?

    “得漢人勇者為前軍,號‘撞命郎’。”(《宋史·外國傳二·夏國下》)

    由此可見,第一梯隊的人都是一軍之中的精銳之士。這樣的人往往都是經歷過戰陣的,他們有著良好心理素質,能更沉著的面對敵人的衝擊,不會輕易後退,知道該怎麼在保住性命的同時殺傷敵人。因此,這些精銳的死傷並不會太大。另外在古代,斬將奪旗或先登上敵方城牆者,都會有豐厚的獎勵。

    什麼人會有斬將奪旗或先登的機會?肯定不會是躲在後面的人,而是出於第一線的人。因此,有武力和膽氣的人,並不會畏懼在戰時處於前方,因為在他們眼裡,作為部隊的先鋒,除了更大的傷亡,但同時也更多的機會。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韓非子》)

    當兵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升官發財。面對如此重的獎勵,肯定會有人心動的。況且在戰場上處處都有危險,與其撿別人吃剩下的還要擔驚受怕,性格果敢的人肯定更願意站在前面搏一搏。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一樣,搏一搏,單車變寶馬。贏了,衣錦還鄉;輸了,也還有撫卹給家裡。

  • 4 # 墨兮公子

    古代土兵獎勵:

    權利、金錢、耕地、免稅、女人

    權利:爵位、做官

    金錢:黃金、錦帛、玉器、戰力品

    耕地:免稅、免瑤役、封地

    女人:妻妾、女奴

    《六韜》“賞如高山,罰如深溪”

    古代士兵懲罰:

    殺頭、削耳鼻、發配、勞役、誅三族、斷指、庭杖、鞭刑、罰金贖罪

    《百戰功略》“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

    精神激勵

    ☞諸葛亮“先之己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

    忠君報國思想、將軍身先示範、趨利思維

    其次,就是戰場上有執法隊監督執法,不從者,殺之!後退者,殺之!不勇者,殺之!

  • 5 # 叄牛不讀書

    這個問題有時候我也會想,可惜沒有這樣的戰場經驗。有時候我會很無恥的想著,如果要我作為第一批衝鋒的戰士,我可能會跑個幾步然後假裝著摔倒,先裝死個半天,看情形再活過來。

    因為想來兩軍相交,鋒銳部隊首當其衝,陣亡率看上去的確是要比後續部隊要高一些。

    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僅僅體現在古代戰爭中。近代火器時代,一戰二戰以及所有近現代戰爭中,第一梯隊的陣亡率往往也是最高的。“前仆後繼”這個詞彙也說明了戰鬥的特點,前面的人倒下了,後面的人接上去。按照常理,第二梯隊的陣亡率要比第一梯隊陣亡率要低,第三梯隊的陣亡率要比第二梯隊的陣亡率要低。

    做為一個真實的人,趨利避害是其本質。那麼在實際的戰爭中,明知道自己陣亡的機率那麼大,卻還是願意衝在第一線,甚至是自願當這個所謂的“炮灰”是為什麼?

    其實,每一個士兵在入伍的時候,以及在日常的集體訓練中,無時不刻地在接受著教導。每一個士兵在軍隊環境下接受的信仰薰陶,會逐步將自己的身心交給集體。說的明白點,就是逐步會擁有軍隊的信仰。

    其次,每一個戰士處在雄性荷爾蒙爆棚的環境下,熱血上升,雄性的基因發揮作用。你們可以看看,在每次戰鬥前,都會有軍隊領導進行戰前鼓勵,每一句話都能夠加強士兵的信念。在這種環境中,很少有人可以抵抗住這種激勵。

    還有,即便是有個別人始終怯懦,不敢上前,或者還會像我平時亂想的這樣裝死,等待他們的還有“督軍”這樣的角色。印象深刻的是在戰爭影片《兵臨城下》中,影片開始不久,蘇聯戰士的一次衝鋒被阻,當他們想轉身撤退時,被自己軍隊的督軍射殺的場面。很好的說明了如果你在該衝鋒陷陣的時候沒有衝在前面做“炮灰”,那麼等待你的依然是死亡。相信誰都想的明白,是做一個英雄死去,還是做一個懦夫死去。

    而在古代的戰爭中,除了上述的幾個原因外,還有一項“懸賞”的政策,用來獎勵首先破城、首先斬首、首先破陣計程車兵。

    比如中國古代士兵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只要能夠斬獲一個敵人的人頭,就可以獲得爵位。秦朝時,只要士兵在戰場上斬獲一個敵人頭顱,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僕人數個和田宅一處。如果取得敵人兩個首級,自己作為犯人的父母都可以被無罪釋放。如果是第一個登上城牆,賞賜更是豐富。

    所以,做頭陣、首先破陣是每一個士兵的無上榮譽,足以被人稱讚一輩子,又可以獲得福佑家族子孫的資本。作為一個男人,特別是一個軍隊中計程車兵,有幾人不想著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呢?

  • 6 # 歷史清單

    古代攻城打仗並不是一開始就直接打起來,而是雙方交涉一段時間,然後開始真正的打鬥起來。大戰過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的一方開始進行封賞,而身先士卒計程車兵總是會受到很高的獎賞。可是第一梯隊總是會傷亡慘重,為何他們還要這麼拼命呢?

    經過總結髮現,他們無非是受到了這樣的誘惑。一是為了勝利後的升官封爵;而是為了錢財的賞賜;三是為了躲避上級的責罰;四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防止被砍頭。其實古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魏書》中說,“臨堅陣而忘身,觸白刃而不憚者,一則求榮名,二則貪重賞,三則畏刑罰,四則避禍難”。

    但是儘管如此,還是免不了有士兵會逃跑,那麼這又該怎麼做呢?其實古代統帥還是很聰明的。將軍交戰之前,第一梯隊一般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那些小白一般都不會被安排到第一列。因為這些老兵戰場上勢如破竹、能征善戰,戰鬥力遠遠超過那些普通計程車兵。最為主要的是這樣可以打出優勢,前排一旦打出優勢就會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後面計程車兵就會更加有自信,越戰越猛。而那些前排戰敗的軍隊,就會兵敗如山倒。

    前排人員自然是知道傷亡慘重,但是他們更加自信,更加拼命,因為只有拼命才能夠活下去,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硬著頭皮往前衝。而且獎勵實在是太豐厚了,不僅有美女,而且一個普普通通計程車兵就可能一翻身變成大官,而這些士兵們也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命,所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像現在的敢死隊的一樣,死了就死了,大不了十八年以後還是一條好漢;如果自己沒死,到時候封官嘉爵,豈不美哉!

  • 7 # 茶柚派

    首先,在古代,參軍的大部分都是窮苦老百姓,都是因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去參軍,他們如果在戰爭中陣亡,則其親屬可以得到一定的賠償,但是如果他們當了逃兵,則將領可以治其家屬的連坐之罪。

    其次,我認為不能將其稱之為“炮灰”。炮灰,是在那些犧牲的人在犧牲之後、已經不存在了的時候,才被你扣上的帽子,根本不存在“炮灰”的“存在”,成為你定義的“炮灰”時,他們已經不存在了,若他們還存在,就根本不會被你命名為“炮灰”。戰鬥之後看那些犧牲的人,他們未犧牲之前,與戰鬥之後未犧牲的人在戰鬥過程當中的存在意義是一樣的,犧牲的人不是因為想要犧牲而去自殺的。戰鬥之後看,所有已經犧牲的與倖存的,在戰鬥之前都知道戰鬥會有犧牲者,他們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是所有的人都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獲得勝利並儘可能減少犧牲。但是,犧牲,總會有。所有參與戰鬥的人,無論是戰鬥結束之後犧牲的還是倖存的,他們在戰鬥過程當中的“存在意義”都是一樣的。那些犧牲的人之所以犧牲,是因為戰鬥就有犧牲,而他們就是戰鬥當中不可避免的犧牲者。

  • 8 # 德全不畏

    古代戰爭,雙方憑著冷兵器與血肉之軀互相碰撞,第一梯隊陣亡率確實是高的驚人,與“炮灰”無異。但是,古時的軍人對做這樣的“炮灰”,是趨之若鶩的。

    戰場上,第一梯隊的戰況很重要。這關係到對士氣的影響,以及後續戰事的展開。《孫子兵法》上說“兵無選鋒,曰北。”

    所以,指揮作戰的將軍都很重視第一梯隊的組成,精心挑選精銳組建第一梯隊,以期首戰告捷。有時候,武藝高強的指揮者甚至會親自帶頭衝陣。

    中國歷史上的項羽和李世民,都是這樣衝鋒陷陣的高手。以李世民虎牢之戰為例。竇建德擁兵10萬多人,李世民兵力則遠遠不如。

    開戰時,李世民帶著精銳的玄甲軍3000餘人衝擊竇建德大軍,竟然正面鑿穿敵陣。竇建德10多大軍因而大亂,鬥志全無,最後一敗塗地。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歷朝歷代對軍功的賞賜都是很豐厚的。歷史上武功強盛的朝代,如漢唐對戰功重視極了。戰功意味可以過上人上人的生活,意味著名利雙收,甚至戰功可以用來抵消死罪。所以漢唐才會人人尚武好戰,連讀書人都渴望上戰場立功。

    每個朝代,賞賜的方式和形式都不一樣,卻又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給予足夠的好處。大致分為“利”和“名”這兩種形式。“利”呢,就是給多少實在的利益,即多少錢和多少土地宅子。“利”就是給予更高的社位。

    如果人不幸戰死了,政府也不會賴賬。政府會把賞賜轉交給死者家屬,並且會給死者家屬以很多照顧和政策優待。總之,政府就是讓軍人相信,戰場上付出就有回報,毫無後顧之憂。畢竟軍人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軍功,實在不容易至極。

    而對於最重要又危險性最高的第一梯隊,賞賜自然會更加的豐厚。要不然,誰還會加入第一梯隊呢?

    第一梯隊事實上是軍隊的核心。他們往往都是精挑細選的武藝出眾的人,並且這些人都是主將信任的人。主將是不會讓能力不強,信不過的人打頭陣的。

    俗話說得好,近水樓臺先得月。主將為了讓手下死心塌地的賣命,會極力為他們優先爭取更好的待遇和出人頭地的機會。

    所以加入第一梯隊,往往會得到主將直接關照。待遇會比常人好很多,立了功封賞也會更多,就連立功的機會也會更多。所以幾乎所有軍人都削尖腦袋,想加入第一梯隊。

  • 9 # 史學小阿南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作戰,總有第一梯隊的人先上去,並且大多老兵先上,但是真正的第一梯隊陣亡率真的很高嗎?並不是那樣的。就像現代的偷襲,第一批上去的人上前驚動了敵人之後,敵人會立馬反擊,一頓炮彈過來,第一批都是伏兵,後面真正上去作戰的就是二批及以後的了,所以二批要比一批的伏兵傷亡更厲害。並且第一批兵有機會率先察覺敵人的動向以做出必要的調整,但是後面的就不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蕭何為何能始終得到劉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