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姐生活記
-
2 # 苝棣
人的兩眼,只能看到正面的景象,後背的影像要是不轉頭是無法看到的。眼前的人能夠看清楚,離遠了就看的模糊了,這就是人的視力範圍內,能夠看到的人,其實大多數都是熟悉的人,與人相處常常都是遠了親,近了疏,因為離得近,天天看,瞭解的多了,看的透徹了,知道的越多,人際關係的嫉妒心就會愈發的強烈。人總是看不得身邊的人比自己混得好,槍打出頭鳥,誰強就會被孤立,被設下陷阱,被打擊報復,被拖下水,直到被欺侮的渾身是傷,被打到在地,永無翻身之日。
為什麼總會有人看不慣別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人交往在與對比相互之間的社會地位,相互在同一水平上的,彼此相差無幾,沒有可比性,就沒有差異,看著就順眼,相互之間相安無事。若是別人的地位高出一大截,那嫉妒的私心就會產生惡念,容不得人家強大,那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栽贓陷害,看不慣別人好,就要潑髒水,看不慣別人強大就是因為私心太重了。另一種就是看待地位在自身低下的人,自信心此刻又開始膨脹起來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優勢感出現了,於是開始歧視人家,處處為難人家,冷言冷語,譏諷嘲笑,看不慣別人,又改變不了別人,就開始自己給自己加壓,看不慣別人,卻同時又在禍害自己的心態,實在是得不償失。
在這個浮華喧囂的盛世,總有一種看不慣別人的心態適合不自量力的人!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許多人就是從來都不會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心境的大門,真的向愚蠢無知徹底地敞開了。想想一個默默無聞在田間耕作的農夫,突然收到了皇宮舞會的邀請函,是該激動,還是要緊張呢?明天到底是肉體橫陳的海天盛筵,還是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一句飽含哲理的常識或許對與人相處時判斷是非對錯會有用處:人多的地方不要輕易去湊熱鬧,人多是非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不慣別人,自己又能夠比別人強大多少呢?溺愛和嬌慣是敗壞心態意志的毒料。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眼界是對的,但卻以自我為中心的目光,最後幹出了坑害別人的事兒!看不慣別人的人,是否反思過自己這種極端的待人方式?
托爾斯泰說:“假如一個人懂得怎樣勞動和怎樣去愛,那麼他將擁有美好的人生。”反之亦然。可是現在有多少人,真的懂得怎樣做才是真的與人和諧相處?什麼才是對別人最好的呵護?什麼才是支撐同事一生屹立於這個世界的必備品質?看不慣別人就是標準的“專業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兒”,只顧學習,不會與人相處。苦難和挫折是成就堅毅品質的養料,溺愛和嬌慣是敗壞意志的毒料。對別人橫加指責,等待他的將是在外面的四處碰壁。怎麼如何去與人相處,不能越位,也不能錯失良機。因為從工作學習,到休閒娛樂,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各種技能。被別人取而代之的結果就是,必定會失去生活的能力以及喪失對生活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任何思考問題的能力。
說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想想自己究竟比別人能夠強多少?擁有遠見比擁有資產重要,擁有獨立能力比擁有知識重要。獨立自主的人格,是適應社會競爭的根本條件。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一段話,概括當今為人處事的標準言行,特別貼切: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會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的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溫室中培養不出參天大樹,只有讓自己獨立地面對一切,才能真正扛住世界。培養能夠容人的思想品質,成為人見人愛的受歡迎的人需要有四個特質:要注重培養生命中那些珍貴的品質。第一大特質:擁有偉大、美好、無私的夢想!一個人一生有沒有成就是由他的夢想決定的。為什麼要建立偉大,美好,無私的夢想呢?因為這三個是宇宙的特性,宇宙的特性就是偉大,美好,無私。所以夢想是很容易實現的,為多少人服務,就會得到多少人幫助。第二大特質:奉獻,要養成擁有奉獻精神的品質。大多數人認為要獲得成就的關鍵是拼,機遇等等。但他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勤奮,另一個原因就是奉獻。以後見到所有人都要先問問自己,能幫別人做點什麼?”這就是奉獻。第三大特質:遠見,要培養心智的智慧能力,就要培養獨具慧眼的遠見卓識,因為遠見是智慧的一個表現。沒有遠見怎麼會有未來呢?那些看得起別人的人,並不是看不到別人的缺點,而是看見了別人不易被發現的優點,這種看人識人的本事,確實需要遠見和智慧。第四大特質:是勇敢,勇敢非常重要。與人相處,要敢於與人交心,真誠地與人相處。
總會有人看不慣別人,就是內心被私慾佔據,若是能夠改變心態,擁有寬闊的心胸,具備能夠容人的四大品質,就會心平氣和地與人相處,眼裡都是春光爛漫,心裡都是波濤大海,看別人的眼界就會平和親切,就不會有看不慣別人的心態了!
-
3 # 從容的人生只有強大
宋小寶在一部小品中說,看不過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你走你得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為什麼總有人看不過別人呢!
心理學有種現象叫,投射效應。就是人們常常習慣性地將內在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投射到外在的人,和事物上。所以總認為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傾向。這種現象是一種對人和事物的認知障礙。
正因為投射心理的作用,人們就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別人,並試圖影響別人。一旦發現別人的做法偏離了自己的想法,就容易看不過,覺得不能接受,就想幹涉。其實,這就是認知缺乏客觀性。
心若盛開,春風自來。求同存異是搞好人際關係的砝碼。把自己的想法,觀念強加於人,就會導致自己在為人處世上舉步維艱。
心中多一點Sunny,多一點對投射效應的認知,就會理性地看待別人,心胸就會開闊起來。
-
4 # 桌子說心理
為什麼總看不慣別人?
(一)
先說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青年出生農村,高考失利沒有考上大學,隻身來到廣東,在一家工廠裡找到了工作,雖然上班時間特別長,工資又很少,總算有了一個容身的地方,所以工作十分努力。
一天,這小青年好晚才下班,為了緩解工作壓力,準備出去逛一逛。他獨身一人走在一條街上,忽然看到前面圍了一大群人,走過去一看,原來有一個人在路邊賣唱,動人的歌聲迎來了路人的陣陣掌聲。但這個小青年卻認為這個人的歌唱得難聽得要命,以其擾市為由,要求其打包回家。於是,兩人發生了衝突,最後小青年一不小心,失手把被唱的人打死了。
(二)
這件事在網上曝光以後,有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小青年殺死的不是賣唱的,殺死的是他自己客體。
小青年高考失利,工作也不順利,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對不起家裡父母雙親,當他看到這個賣唱的流落街頭之後,潛意識裡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也許會流落街頭,所以將自己的種種不順全部投射到了這個賣唱人的身上,認為,與其這樣苟且偷生,反而不如一死了之……
(三)
我們許多人看到這位心理學家的分析之後,很可能都會認為這個心理學家在胡說八道,怎麼會殺死的不是賣唱的,而是他自己呢?
其實,我們這樣的疑問很正常,因為我們很多人並不懂投射這一概念。
投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賊喊捉賊,五十步笑一百步,把自己的東西硬說是別人的東西。
當然,投射可以分為好的投射和不好的投射。如以上案例,就是青年人把自己不喜歡的特點投射到了賣唱人的身上。
心理學中有一句話,你愛一個人,其實並非真的愛TA,你愛上的只是你慾望的投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先自己的優點投射到了TA的身上,然後你再愛上了TA,這時候,其實,你愛的只是你自己。
所以,有人總會看不慣別人,用投射機制的作用來說,那是因為看不慣他自己而已。
(四)
在心理諮詢中,尤其是精神分析理論的諮詢師,一般都會用投射的原理來了解來訪者。有一句話說,心理諮詢師是來訪者的一面鏡子,諮詢師時刻會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反覆覺察,當發現自己心裡面是什麼情緒感受時,就知道了來訪者心理有什麼情緒感受。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來訪者投射過來的。
心理測試上,也經常會用到投射這一原理,如墨跡測試,房樹人繪畫測試,還有沙盤遊戲分析。
(五)
其實,在我們中國,很早以前就有投射這一概念,只不過不叫投射,比如“相由心生”利用的就是投射機制。
下面例舉一個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投射機制的瞭解。
我們知道,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同志,雖然蘇東坡雖然在文學和政治上很有作為,但在心性上卻遠不及佛印和尚了。他們倆常常在一起高談闊論,每次蘇東坡都敗陣下來。
但,蘇東坡在內心裡卻認為自己比佛印要強。
一晚上,蘇東坡和佛印盤坐在船上賞月。蘇東坡眼珠一轉,又想捉弄佛印。於是蘇東坡先開口:佛印,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你像一尊佛。
東坡: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嗎?
佛印:?
東坡:你坐在那裡就像一坨屎……
蘇東坡見贏了佛印和尚,好不開心。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妹妹蘇小妹,想得到蘇小妹的表揚。沒有想到的是,蘇小妹還是不屑地說,哥,你不要再把這件事說別人說了,因為你這次又在佛印面前一敗塗地。
因為,佛經上說,你心裡有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佛印的心裡面只有佛,所以他看到的就是佛,而你看到了什麼,說明你的心裡面裝著的就是什麼。
-
5 # 心理破密社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啊。
包括你我,在一定的時候都是這樣的人。
若我們提出疑問:為什麼會有人看不慣別人?
那言下之意,就是我們看不慣那些看不慣別人的人!
雖然拐了一個彎,但我們和他們還是同一類人。
而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然後以自己的喜好去評價他人。符合自己喜好的,那自然就是喜歡的人;與自己喜好相悖的,那自然就是看不慣的人。
這是潛意識裡的一個固定程式,可以說任何人都無法徹底擺脫。而這個固定程式,之所以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能夠得到保留,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它能夠讓我們在很快的時間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合作者。
有些人,我們毫無緣由的喜歡,然後就會很順利地建立良好的關係;有些人,我們毫無理由的討厭,然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自身的損失。
不過,潛意識裡的這個固定程式是粗糙的,很不精確,往往會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進而讓自己的人生遭受到極大的損失。
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去改善這個程式。
而改善這個程式的最根本方法,就是無條件接納他人。
當我們不喜歡他人時,告訴自己,那並不是客觀實際,而只是自己利用自己的觀點做出的主觀評價。站在他們的角度,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我們的快樂是來自於沒有討厭的事或者人,當學會接納周圍的一切,整個人生都是快樂的、平和的。而一個快樂平和的狀態,就是一個人的最佳狀態。
回覆列表
電視劇《歡樂頌》中,曲筱綃在不認識安迪的情況下,因為看不慣安迪,就說她是小三;在不瞭解樊勝美的經歷與背景下,就認為她是“撈女”,狂言自己見一個滅一個;甚至,跟安迪討論關關,說自己最煩她繃著全身細胞求上進的樣子,斷言關關完全努力錯了地方。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看不順眼”其實是一種投射效應,即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
曲筱綃是典型將自我喜好投射到他人身上,碰上結果不一致,便產生了不對等的心理落差,不自知地從言行中暴露自己不成熟的心智。
正如馬歇爾·盧森堡所言:“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看別人不順眼,處處都要挑人刺,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
如果看別人不順眼,請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這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