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同心追夢平
-
2 # 成都米朵
因為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著石頭跳汨羅江自盡了,所以後來人們把端午節作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將屈原與節日聯絡在一起,主要是因為要樹立屈原這麼個典型,讓廣大老百姓學習領會貫徹去忠君愛國的思想。統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換了幾十個,紀念屈原是每個朝代都要堅持的。
為了讓忠君愛國能夠行得通,就需要樹牌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首先,屈原能寫點詩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
其次,屈原是個部長級別的官員,能夠引起官僚階層的共鳴;再之,屈原是忠心的臣子,王上將他放逐了,他還要以死表忠心,實為千古難得的臣子。
於是將屈原與端午節捆綁了起來,演變成了紀念屈原忠君愛國的節日。愛國是包裝,屈原是標籤,忠君是實質。
此後一千多年,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興高采烈地擦洗這個愛國牌坊,於是屈原這個符號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並相沿迄今
-
3 # 滄海驚魂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精神的的一種節日。屈原是楚國有正義感和愛國情懷的在朝大夫,他憂國憂民,為楚國的發展強大日夜操勞,憂憤難奈,更得不到楚王的重用。
在楚國都城被秦國攻滅之後,憤然投江,這是一種不願甘當亡國奴以死抗爭之正氣和決心,是愛國主義的真正體現,是正義之氣的真正寫照。
紀念屈原就是要學習他那種精神,那種正氣凜然的民族氣傑,視死如歸。而不簡單地看做是吃粽子,把紀念屈原之節日看做是吃吃吃,就知道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華人不可救藥,從而倒致國之危亦。
縱觀歷史,對華人的愛主義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和刻不容緩啊!
-
4 # 朱八戒CC
要回答端午節與屈原的關係,而屈原又是誰,那肯定要從屈原的人生簡歷說起,才能準確地回答這個提問。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文學的奠基人,政治家。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性的作家,他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是與《詩經》相提並論而稱之為“風騷”。他的作品震古爍今,標誌著那個時期的中國詩歌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屈原,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的後代。少年受到了浪好的教育,志向遠大。從小同情貧苦百姓,體恤民眾做好事。在他年青的時候,就有著滿滿的家國情懷。周顯王四十八年,秦軍侵犯楚境,屈原組織青年壯士奮力抗擊。巧用各種戰術,機智靈活沉重地打擊敵人,展示出他那非凡的才華和軍事能力。所以受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上任,任左徒,掌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深得楚懷王信任,他對內舉賢任能,實施變法改革,修正法律,出臺各種法令,依法治國,對外聯齊抗秦。他與一切頑固勢力作鬥爭,觸動了上層利益,遭到了貴族的排擠和誹謗,以至逼迫流放。在屈原流放之後,楚懷王兩次興師伐秦,都以失敗而歸。楚懷王只好重新啟用屈原,讓他繼續出使齊國,重新締結齊楚同盟。
屈原在完成使命後,卻還受到楚懷王的冷落,並不讓他參與朝政。令他難以理解的是,楚懷王居然與政敵秦國為盟,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有些鎖事處理不當,兩國關係惡化,秦國對楚國發起進攻。
屈原又一次遭受流放,而這一次卻長達十六年之久。在這期間,他並沒有虛度年華,而是寫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想象豐富,詞釆十分瑰麗。後來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看到山河的破碎,百姓的民不聊生,國難當頭而他又無力迴天,在極度悲痛,完全絕望之下,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抱石投於汩羅江,以身殉國。
汩羅江兩岸百姓,紛紛划船尋找屈原屍體,許多人將飯糰和其它食物投入江中餵魚,使至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吃掉。還有人將整壇的雄黃酒倒入江中,以暈倒江中的蛟龍水獸,屈原的屍首才不會被侵犯。後來一年又一年對待屈原的祭祀,當年的龍舟竟渡,成為了龍舟大型體肓賽事,當年的飯糰也成為端午節桌上的粽子,而那倒入江中的雄黃酒,則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飲灑。
屈原是歷史上唯一的以個人名義,設立節日而被紀念的歷史人物。今日的端午節,旨在弘揚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學習他堅持真理,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旨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這個本來是一個祭祀追思的日子,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
這是一個祥和快樂的節日,這是又一次萬家團圓的盛宴,這也是對屈原的在天之靈以最好的告慰。
-
5 # 5864906970778一剪梅
感謝提問。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猶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
屈原,頭帶高高的帽子,好穿奇特服裝,佩帶長長的寶劍,坐著白龍配青龍駕的車,愛吃玉樹的花,雖浪跡山澤,與世隔離,但他的愛國的初心不變,不與楚國的統治者妥協(年既老而不衰,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涉江》)。他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認為張儀是把鳳凰當成雞,把麒麟當成羊子。他不隨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他謹慎存心,決不胡思亂想,他至誠一片,與日月同光,他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
他的與眾不同,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愛國情懷值得我們現在的年青人學習,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值得我們祭奠。由此人們在過端午節時又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是有深遠意義的。
既然屈原已故,我們在緬懷愛國志士,因而在過端午節(清明節,萬聖節)時,萬萬不能祝福節日快樂(大忌),只能問聲安康。
屈原,(約公元前340至前278)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它的作品的出現,標去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真好和現在的時代有點相投獨創。《離騷》《九歌》《九章》《天問》。他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被貴族(最大的毛病沒文化,心眼小)排擠誹謗,兩次流放,當楚國被秦軍攻破後,他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
6 # 笑看紅塵天涯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是開始的意思。《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為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時”當做“陽辰”,於是端午又可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屈原,湖北秭歸人,羋[mǐ]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為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見正史記載,史學界尚有爭論。據推測生於公元前342年3月6日,卒於公元前278年4月26日。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2年屈原誕生於楚都丹陽,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為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mì)羅江自殺。老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 定於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關於端午節其中的一種說法)。
-
7 # 金沛浩
端午節之由來並非自因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後記念其跡始,但千百年來屈原之愛國精神和其感人的詩辭成為中華民族於五月初五紀念其事蹟的主流。
傳說與古籍紀載是古南方吳越民族圖騰祭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己逾二千年。端午節成為中華民族的最為隆重盛大的節日可見中華民族之魂為萬眾一心之品格。此節其內涵十分豐富:
賽龍舟丶食粽丶佩香袋丶掛鴨蛋絡子丶懸艾葉菖蒲丶等等。其中所有活動最為廣泛的是紀念屈原以及驅毒避邪,甚至涉及到中醫藥及艾灸,各民族紀念活動其核心內容大同小異,同的是人民心中英雄是不以某些統治階層的意志為轉移。
無論是古時的屈原丶伍子胥丶孝女曹娥丶甚至近代江浙人民藉端午節划龍舟兼而紀念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等,均在此節表達人民群眾之心聲。
更應值得一提的是划龍舟已走向世界,成為國際性的競賽專案。特別是每年舉辦屈原杯龍舟賽參加國有越南丶日本及英國。在1991年岳陽市舉辦了首屆國際龍舟節盛況空前,60餘萬人集結汨羅江畔可謂世所罕見。
以上贅述屈原其人無需一一介紹也已眾所瞭然了。
屈原的文學史上偉大成就表現在: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始祖,偉大的愛國詩人,詩辭賦之祖,1953年屈原逝世2230週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作的《楚辭》與詩經並稱"風騷"。
人民以端午節紀念屈原成為主流,在這二千年的歷史上見證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之品格乃中國精神之魂,國之璀璨文化之傳承以及發揚廣大是永恆之話題,只要有此品格,無論在何領域必將結出豐果,不是嗎?中國之科技領域正以此種品格精神己展現於世,只要萬眾一心無往而不勝!
端午節是偉人的節日,更是中華民族人民的節日!
回覆列表
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說這一天為了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反對,遭到饞職,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放流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屈原眼看自己祖國被侵略,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有的為屈原準備飯糰,雞蛋,丟進江中,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發展成為今天的粽子。也就是說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的由來。個人見解有不對之處多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