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民146122930

    一是火炮的機動性,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三射程有限,四是自身很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空中炸彈卡車的出現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火箭炮,導彈)火炮遭淘汰是必然的。

  • 2 # 軍武研究員

    火炮依然很重要,只是超重型火炮,如列車炮、臼炮地位下降。因為現在各種導彈武器大量存在,既具有同樣的攻擊效果,也威脅了這些轉移不便的大傢伙。二戰前期,德國在攻堅中使用巨炮,如果放在現在,使用的都是各類鑽地彈。

  • 3 # Sabot穿甲哥

    寫在前面:火炮並不是不重要了

    這篇文章,穿甲哥帶著各位讀者老爺直奔主題。本文中,我們僅討論傳統意義上的長身管支援火炮(即榴彈炮、加農炮、加榴炮及其自行化版本)。高射炮、火箭炮、反坦克炮等廣義上的火炮,由於與題意有所偏差,且展開寫會導致篇幅過長,我們在這裡不提。

    ↑一枚戰斧巡航導彈能夠攜帶545kg的高爆戰鬥部飛行2000km後,精確地命中一棟樓房或是一個雷達站。一架飛機同樣能夠在飛行上千公里後,以近10m的精度,將成噸的制導炸彈傾瀉到目標之上。

    ↑火炮發射時雖然也聲勢浩大,但一枚155mm榴彈只有40-50kg重,內裝炸藥也往往不會超過10kg。而且最重要的是,當今陸軍155mm榴彈炮的射程和精度顯然無法與導彈或是空中打擊相比。

    ↑即便以5發/分的較高射速計算,一個18門炮的155mm炮兵營連續射擊一分鐘也只能向目標發射4320kg彈丸,而其中僅有720kg的質量是炸藥。這整個炮兵營一分鐘射擊的炸藥投射量,尚不及一枚空軍的1000磅航空炸彈。

    ↑但反觀今天各大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南韓,他們並不缺少導彈、制導炸彈這樣的高精尖精確制導武器,但也一直都沒有放棄火炮的研發和裝備。

    實際上,所有以上提到的國家都裝備有本國自研的自行火炮系統,並且都保有數量可觀的炮兵力量。即便是缺乏自研自行火炮能力的國家,也十分重視火炮的裝備。例如中東土豪沙特,就在前幾年向中國購買了一批數量可觀的PLZ-45型自行火炮。

    ↑很顯然,世界大國軍隊的決策者們都不傻,它們一定不會隨便把錢和資源投入到無用或是低效的專案中。對於火炮在今天軍隊體系中的地位來說,的確是存在即合理。火炮之所以仍然能夠在各主要軍事強國的軍備庫中保有一席之地,就說明火炮在今天的現代戰爭中,仍有相當的存在價值。

    刨根問底:在現代戰爭中火炮為什麼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即便是以幾百年前的人類科技,往一個尾部密封的鑄鐵筒子裡塞進配比和質量合理的火藥,將火藥塞緊後放入彈丸,點燃火藥之後,彈丸就會被火藥爆燃的高壓推動向前飛出。無論看上去多麼簡陋和原始,這就是一門火炮的最基本形態。

    ↑從古至今,火炮從原理上說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複雜的東西:本質上說,火炮將彈丸發射出去的過程,就是利用發射藥爆燃產生的高壓燃氣將彈丸向前推出的過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火炮,在炮彈被髮射藥的高溫高壓燃氣向前推動的過程中,彈丸本身都要承受相當大的溫度和壓力。

    高壓高溫對於實心彈丸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於內部裝有炸藥、引信等敏感元件的爆炸彈頭來說卻是個必須面對的難題:為避免炮彈發射時的高溫高壓對彈體內部的敏感關鍵元件造成影響,使得引信失效、乃至發生炸膛事故,現代火炮的彈壁一般都做得很厚。換言之,彈壁要厚,留給炸藥的空間就很少了。

    ↑以上圖衣阿華級戰列艦使用的MK13型406mm高爆彈為例,其彈壁厚度超過了3英寸(7.6cm),已經超過不少二戰中型坦克的車體前裝甲厚度了,也佔用了大量的彈體空間,整個炮彈直徑的一小半都歸彈壁了。但是沒辦法,如果彈壁不夠結實,炮彈很有可能在發射的時候在炮管裡就炸了。

    該型炮彈全重862kg,內裝炸藥卻只有69.67kg,僅佔全重的8.08%。而MK8型406mm加重穿甲彈由於要安裝穿甲用的被帽以及實心穿甲彈頭,雖然總重達1225kg,但是內裝炸藥量卻只有18.55kg,僅佔全重的1.5%。

    值得一提的是,上圖中有一處錯誤,64.00英寸(約合162.56cm)的炮彈全長是將引信計入在內的,該圖中並沒有畫出引信,故全長應為60.18英寸(約合152.86cm)。

    ↑陸軍155mm榴彈炮的膛壓要比406mm艦炮小得多,但一枚美軍155mm高爆榴彈重43.88kg,裝藥量也只有6.985kg,炸藥質量也僅佔彈丸總質量的15.92%。

    ↑而膛壓、高溫的問題在導彈上都幾乎不存在。因為導彈加速依靠的是自身攜帶的發動機,整個過程比火炮發射彈丸要緩慢和溫和許多,導引頭、引信等關鍵部件也不需要應對高壓和高溫。不需要應付膛壓、高溫和超大的加速度,導彈的彈壁相對來說就可以做得很薄。這也就意味著,相對於火炮來說,導彈裡能有相對多得多的空間安放炸藥、穿甲彈頭、導引頭或者其他部件。

    ↑而航空炸彈由於同樣不需要考慮之前提到的膛壓以及高溫問題,彈壁也是可以做得很薄的。一架美帝海航的F/A-18戰機在通常出擊時能夠攜帶2枚1000磅(545kg)的寶石路2型鐳射制導炸彈或是6枚500磅(227kg)JDAM制導炸彈。換言之,航彈的裝藥佔總重比要比火炮炮彈大得多,一般超過70%。

    也就是說,如果拿前文155mm炮兵營一次齊射不到200kg的炸藥投射量作為一個參考值,單架F/A-18戰機單次出動就能頂一整個炮兵營18門火炮5-7次齊射,而且戰機能夠打擊距離機場數百甚至是上千公里外的目標,制導炸彈的精確度也比一般的火炮要好。

    ↑火炮陣地需要動輒數分鐘的展開和射擊準備時間,這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戰場上可以說是致命的。而且在炮兵偵察雷達已經普及的今天,只要是面對一個作戰體系相對完整的對手,只要火炮陣地一開火,在數分鐘內敵方便可獲知炮兵陣地的位置,並予以打擊。

    而且無論是牽引火炮亦或是自行火炮,都只能佈置在距離前線10-30公里的較前沿位置,相對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敵方打擊的。

    火炮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和存在價值究竟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看起來火炮在現代戰爭中確實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打不遠,威力比導彈、航彈都小,準頭也不是特別好,還特別容易受到對方的火力打擊。但話說回來了,難道火炮相對於導彈、航空兵等新興打擊手段,就一點優勢都沒有了嗎?

    ↑在戰場上,有許多時間敏感性目標,其中時間敏感性目標還可以細分為機動目標和固定目標兩大類。

    機動時間敏感性目標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敵方的戰術導彈發射車或是自行火炮陣地。

    在實戰中,在這種目標開火之前將其摧毀、或是在其剛剛開火之後便將其摧毀,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減小己方的損失,並在最大程度上削弱敵方兵器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作用。

    打擊這種轉瞬即逝的目標,最關鍵的並不是火力有多猛,甚至不是有多準,而是火力打擊的反應時間要短、火力打擊到達目標的速度要快。

    ↑而對於固定時間敏感性目標,穿甲哥在這裡也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敵軍短暫停留的部隊集結地,或是敵軍即將透過的一座橋樑。這些目標雖然是固定目標,但也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裡迅速反應、迅速進行火力打擊。一旦火力打擊的反應慢了半拍,那錯過這個村,還就真沒這個店了。

    ↑在這一點上,火炮相比其他火力投送方式有著得了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現代炮兵裝備的炮兵偵校定位雷達能夠在敵方火炮陣地開火數秒內測算出敵方火炮陣地的位置,從而指導事先部署好的火炮陣地向目標開火。不出一分鐘,第一輪齊射的炮彈便會傾瀉在敵方目標上。

    而相比之下,即便是在空中待命的近距支援航空兵,也往往很難在短短几分鐘內迅速反應,發現並摧毀20-40km外的敵方目標。

    ↑而且更重要的是,無制導的普通炮彈是相對廉價的量產品。用單價以萬乃至是百萬美元計算的精確制導武器摧毀一個地地戰術導彈發射陣地,也許還是值得的;但用這些寸鐵寸金的高階貨去炸一個只值幾十美元的帳篷,怎麼說都有些奢侈。

    寫在後面(1):一個巴掌拍不響

    戰爭不是鬥獸棋式的一物降一物,而是雙方整個作戰體系的整體對抗。火炮作為這個龐大體系中的一員,在戰場上要發揮其反應快速的優勢,實際上是需要背後整個作戰體系的支撐的。

    ↑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的炮兵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戰果,但反觀聯軍的炮兵卻是戰果累累。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伊拉克炮兵在運輸、機動、集結的途中,便一直處在聯軍完備偵察體系的監視下,甚至在運輸的路上就已經因遭受聯軍空襲而損失。即便有伊拉克炮兵能夠順利展開射擊陣地,其陣地位置也會迅速被聯軍的炮兵雷達偵測到,進而很快遭受聯軍炮兵、航空兵的反擊。

    但反觀聯軍的炮兵,由於戰場的制空權已經牢牢把握在聯軍手中,他們不需要提心吊膽地提防敵軍的反炮擊,甚至不需要擔心被敵方偵察手段發現。而反之,在聯軍強大戰場偵察手段和通訊手段的加持下,他們對伊軍目標的位置和動向一清二楚,對敵軍目標的打擊行動也要比伊軍來得容易得多。

    寫在後面(2):關於那些風靡一時的超重型火炮

    ↑二戰以前,由於坦克作為機動突破兵器尚未成熟,地面戰爭的主要形式依舊是兩軍對壘的塹壕戰。在一些較為關鍵的戰略節點,更是會出現一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備工事甚至規模龐大的要塞。

    而在那個航空力量尚不發達的年代,攻克這種擁有較強防護水平的目標,往往就只能祭出口徑誇張的重炮。

    ↑1914年8月12日,久攻比利時列日要塞不下的德軍搬出了口徑達420mm、單炮重達120噸的大貝莎塔火炮,它能將近1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2.5km之外。此前列日要塞在德軍大小火炮的持續轟擊下,仍能組織有效的防禦力量。

    但在1914年8月12日的炮擊後,列日要塞西北角的蓬蒂斯堡壘被命中至少45發420mm炮彈,坍毀不堪,並於次日被德軍步兵攻陷。到8 月16日,隨著大貝莎火炮不斷向前推進,列日要塞12個堡壘中已有11個失守。

    ↑但當時間步入二戰,隨著坦克的不斷髮展,地面戰爭的形態也從相對固定的塹壕拉鋸戰,變成了瞬息萬變的機動戰。迂迴、包抄、穿插,成為了二戰Continental戰場上的主旋律。

    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些龐大笨拙,還必須佈置在距離前線僅有20-30km的重炮就丟掉了工作——不僅不再需要遂行攻堅任務,而且在面臨敵方機動部隊的推進時,連自身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都難以保障。

    當時間步入1950年代,隨著導彈的崛起,重炮更是在威力、射程、精度上被全面碾壓,自然也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也正因如此,火炮實際上也在不斷升級換代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和節奏。今天,203mm或更大的火炮基本上都已經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而且155mm級別的身管火炮也都紛紛透過輕量化(輕到能夠用直升機直接調運)、自行化,採用制導彈藥、增程彈藥等途徑,來提升自身在快節奏的現代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和靈活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斯摩格不能成為大將,是不是因為煙霧果實沒開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