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不多

    據記載,當時秦國是盡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參戰,參戰人數比趙國只多不少。

    戰爭的規模,並不完全是一方決定的,當另一方擴大戰爭的情況下,另一方有時只能被迫加註。

  • 2 # 姬重涼

    多少是相對來說的。當時已經差不多屬於滅國之戰了。趙國也曉得這一戰輸了基本就玩完了。所以除了李牧的邊防部隊,基本是全國動員了。

  • 3 # 文青聊史

    作為當時為數不多可以抗衡秦國的國家,這一戰決定兩國的生死存亡,

    一點都不多,當時能跟秦國抗爭的只有趙國,所以趙國也想吞併秦國,但是隻能說趙國賭錯了,不該聽信趙括的紙上談兵,不然或許還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歷史。

    戰爭背景介紹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在當時秦國遵從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在攻打南韓野王后切斷了上黨郡跟南韓本土的聯絡,韓恆惠王十分害怕秦國的軍隊再度攻打,就怕人到秦國請和,條件是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市作為賠償給秦國。

    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並不想投降,就聯和百姓的力量抗衡秦軍,但是自身能力有限就想投奔趙國把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因為當時趙國是緊剩不多可以抗衡秦國的存在。

    但是平原君趙豹覺得馮亭不想把上黨郡交給秦國反而交給趙國,是想栽贓嫁禍趙國,得到的壞處比好處要大的多。

    但是趙國國軍趙孝成王想得到這些城池,之後就找其他人商量此事,平原君趙勝就說:發動趙國上下的力量一年也攻打不下一座城池,但是現在可以免費得到十七座城市,這種機會不應該丟失。

    最後國君接受了這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同時,自然也引起了秦國的不滿,最終決定派兵征討趙國。

    對此平原君也早有準備:白起雖猛,但是我們有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雖然在戰場上打不過白起,但是守城是完全可以的。

    戰爭經過

    這次事件讓秦國沒有滿意,所以再次出兵攻佔了南韓的兩個城池,以此來震懾南韓。

    同時,在攻打下南韓兩個城池後秦將王齕(he)繼續派兵攻打上黨,由於秦軍的強大很快就佔領了上黨,而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到趙國的國境,因為之前收了人家的好處,所以趙國軍隊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

    趙國接連戰敗,無奈議和

    同年四月,王齕繼續率兵開始攻打趙國的長平,這時候廉頗臨危受命前往長平迎戰。

    在六月,王齕擊敗廉頗,佔領兩座城池;

    七月,趙國的軍隊就開始蜷縮在城池中不敢出去,對於這樣的情況趙國國軍自然非常不滿,覺得廉頗畏懼秦軍,幾次派人去前線責備廉頗。

    最終前線的接連戰敗讓趙國決定跟秦國議和,在使臣到了秦國之後秦王當即決定同意議和,並且昭告天下兩國已經和好如初。

    但其實只是為了麻痺趙國,這樣其他國家就不會在救助趙國,而趙國也意識不到危險,趙國逐漸孤立。

    兩軍換將,結局大不相同

    現在戰事停下來之後趙國國軍開始挑廉頗的毛病,覺得他太怯懦不敢應戰,並且數次都是戰敗,但是無奈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

    此時秦國丞相范雎偷偷讓人前去趙國,散步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

    國軍讓人把趙括叫來,聽他談論一番之後覺得此人必定會大有作為,所以當即讓他率領二十萬人馬去接替廉頗,此時的長平加上趙括帶的二十萬人馬,光是趙軍就有四十五萬,可見趙國對此當成兩國之間的決戰。

    在秦昭王知道趙括替代廉頗後連夜讓白起帶讓人前往長平,就這樣交戰雙方互換主將,只不過一個在明一個在暗。

    趙國兵敗,四十萬降將被坑殺

    趙括來到軍隊後推翻了廉頗的政策,決定主動進攻秦軍,這樣才會有優勢,剛開始真的有所奇效,秦軍接連敗退,趙括的進攻就更加猛烈。

    殊不知這是白起的圈套,最終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將趙軍包圍在中間,趙括率軍突圍幾次後仍舊不能成功,被圍困在中間計程車兵開始互相殘殺只為了吃飽。

    最後趙括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突圍時被亂箭射殺至死,軍中主將都死了,剩下計程車兵開始像白起投降,但是因為趙國的反覆無常讓白起沒有好感,最終決定全部坑殺,這樣就不會再有什麼事端。

    浩浩蕩蕩的四十五萬大軍最終只回去了240名年紀尚小計程車兵,長平之戰後,趙國再無力抗衡秦國,

    《通典》: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史記·索隱》:趙任馬服,長平遂阬

  • 4 # 減水書生

    具體統計數字不好統計。

    有人說趙國投降秦軍的部隊也就在15萬人左右,根本達不到40萬。依據是從邯鄲向長平輸送四十多萬人的糧食,這基本上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懷疑這個數字有水分。

    但即便是15萬人,也不少了,長平之戰絕對是一場大戰爭。所以,就有必要問一下,趙軍非要派那麼多部隊上前線嗎?既然國窮民困,少派點人、派點精兵,不可以嗎?

    1.趙國的戰略目的不是守住上黨是拿下上黨

    在南韓太守馮亭舉上黨十七城投降的之前,上黨不是趙國的土地,而是南韓的土地。所以,趙國派軍隊去上黨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接手上黨郡,到手的鴨子不能飛了;另一個是跟秦國幹仗,到手的鴨子也不能被人搶了。

    上黨是一個郡,有十七座城池,還有城池外的廣袤的地區。在趙軍到來之前,這裡面一個趙國官吏都沒有,所以接手就不是派幾個兵佔領就得了,你還得把行政系統給建立起來,所以人不能派太少。

    另一個就是,秦軍也來了。

    那上黨之戰就不是固定在一個城池的攻堅戰,而是在整個郡你爭我奪,所以能駐兵的城池就得都派軍隊。

    2.長平之戰的地形,這裡已經沒有了關鍵要道

    趙軍進入上黨的時候,秦軍也進來了。基本上,趙軍控制了上黨北部,因為這裡離趙國最近;秦軍控制了上黨南部,因為秦軍就是從南面過來的。

    所以,上黨之戰已經沒了能控制住彼此的關鍵要道,也就是沒了關鍵點位。秦趙較量,就只能在上黨高地的線上較量。

    因此,長平之戰不是關鍵點上的較量,而是在橫切上黨郡的線上較量。

    戰線較量,就得多派部隊,至少不能力量對比太過懸殊。如果趙國沒派上去十萬以上的大軍,那就只能扼守幾個點位,然後秦軍佈滿了這個上黨,之後就是一個點位一個點位的拔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趙軍還不如不來呢。

    3.長平之戰趙國派多少人,也取決於秦國

    秦國派的人少一點,趙國當然也可以少派點人。來幾萬秦軍,趙軍也不用擔心自己被分割包圍,也就沒必要把戰線拉得太長。趙國也派幾萬人,也沒啥問題。

    但是,秦國是一定要拿下上黨郡的。秦人的決心非常大,第一名將白起被派來了。這還不放心,秦昭王也跑到了河內郡,督促糧草。就衝這架勢,秦軍能少來嗎?

    既然秦軍是幾十萬大軍來戰上黨,那趙國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湊出幾十萬大軍。因為派少了還不如不派。

    確實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比如淝水之戰,東晉八萬幹垮了苻堅的百萬大軍。但是,淝水之戰的決戰,最終總要固定在幾個點上,如壽陽、淮陰、彭城、洛澗,甚至八公山下的淝水。原因就是淮河一帶河網密集、道路泥濘,人再多也鋪不開。

    而上黨是北方山地上的一處盆地丘陵,不用考慮河流的問題、也不用考慮下雨的問題、更不用考慮道路的問題,騎兵都能敞開跑,因為這裡處處是戰場。

    所以,秦趙之間只能線上作戰,而很難聚集在某個點上。

    但是,名將白起這個人太厲害。線上幹仗只能擊潰,點上作戰才能全殲。本來沒有點,他硬是設計出一個點,把趙括四面圍住、把趙軍聚而殲之。

    4.總結:長平之戰,趙軍要麼不戰,要戰就不能少派人

    趙軍是要接收上黨十七城的,所以就不能少派人。

    趙軍還要跟秦軍搶上黨城池,所以更不能少派人。

    長平之戰是線上作戰而不是點上作戰,所以還是不能少派人。

    秦國秦軍的態度和數量決定了趙國趙軍的態度和數量,所以,趙國和趙軍的選擇只能有兩個:

    要麼不戰、放棄上黨,去守太行陘道,那裡確實可以發起點上的戰爭,但前提是秦人佔了上黨後,他們會去打你。

    要戰就不能少派軍隊,可以比秦人少,人家派60萬、你來40萬,這個可以,但是打算上個萬八千人就把上黨拿下,趙軍只能是做夢了。

  • 5 # 欣欣然趣味說歷史

    出動人員並不多,雖然基本上趙國國內的兵力全出動了。因為長平之戰是當時秦趙兩個超級大諸侯國較量的必然。

    老將廉頗開始帶兵迎戰,但實力遜於秦國軍隊,於是他轉為防守,堅守不出。

    可趙王卻嫌廉頗不進攻,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了廉頗。趙括領兵進入了秦軍的包圍圈,苦戰四十天,最終四十萬人全部被俘,被秦軍坑殺,全軍覆沒。

    至此,趙國的實力已無法與秦國相抗衡,走向了衰弱。

  • 6 # Paulry941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在善於用兵的白起面前,無論趙軍用多少兵,都會註定敗局

  • 7 # 寄暇學宮

    王翦滅楚國也只不過是動用了六十萬人馬,僅僅一個上黨郡卻要動用四十萬人馬,確實有點兒太多了!

    趙王其實也想就派幾個官員去接手,只用四十個人就把它搞定。可是這不是趙王一個人說了算的事兒,那也得看看秦王答應不答應。

    下過圍棋的應該都知道,棋盤上有一個點叫做“天王山”。這個點是雙方必爭的一個位置。誰佔領了這個位置,誰就能在以後的程序中佔據主動地位。

    當南韓把上黨郡獻給趙國的時候,上黨郡就成了秦國與趙國這盤棋上的“天王山”。

    上黨郡如果被秦國佔領,那麼秦國就會對趙國形成壓迫之勢,從而奠定秦國對趙國的優勢、主動的局面。從這一點來看,即使南韓不主動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國也勢必不能容忍秦國佔領上黨郡。

    對於秦國一方來說,這也不僅僅是到嘴的肥肉被人搶走了,而是“天王山”被別人佔據了。在圍棋上要點被人佔據了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吃掉那個子!

    和在棋盤上下圍棋一樣,雖然最初只是爭奪這一個點,但最後往往是雙方都在此投入了大量的棋子。棋局進行的結果往往就是以屠盡對方的大龍而暫時告一段落。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策略都是沒有用的。隨著秦國不斷地增兵,趙國也不得不繼續增兵,直到最後趙國動員了四十萬的兵力。

    這就像兩個高手比拼內力,誰也無法先撤回自己的內力一樣。誰先撤回自己的內力,誰就會受到沉重的內傷。

    當雙方都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之後,秦國和趙國其實都已經是騎虎難下了。這一場舉世矚目的大戰,必須要打下去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8 # 老薑正在鋪地板

    長平之戰決定了當時的歷史走向,趙國勝則能成功獨擋秦東進,甚至六國有可能一舉而滅秦分之,敗則六國再無阻擋強秦之力。趙當時是傾全國之力了,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屠趙40萬俘虜,後一舉而進趙,若非秦王聽信範叔之言招回白起,趙國也許當時就亡了。秦一統六國的步伐也許會提前幾十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皇五帝之一堯帝的家鄉在哪裡?當地有什麼傳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