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飛V

    回答這個問題先了解一下嫡和庶的區別。

    嫡,正妻為嫡,正妻所生的兒子。

    庶,妾為旁支,側室所生的兒子。

    清朝誰是庶出誰是嫡出呢?

    【努爾哈赤 】嫡出,長子

    生母喜塔臘氏額穆齊

    【皇太極】嫡出(偽),第八子

    生母葉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生一子即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庶出,皇九子

    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

    【康熙帝-玄燁】庶出,皇三子

    生母佟佳氏(佟氏)

    【雍正帝-胤禛】庶出,皇四子(第十一子)

    生母烏雅氏

    【乾隆帝-弘曆】庶出,皇四子(第五子)

    生母鈕祜祿氏

    【嘉慶帝-顒琰】庶出,皇十五子

    生母魏佳氏(魏氏)

    【道光帝-旻寧】嫡出,皇次子

    生母為喜塔臘氏

    【咸豐帝-奕詝】嫡出(偽),皇四子

    生母為鈕祜祿氏

    【同治帝-載淳】庶出,皇長子(獨子)

    生母為葉赫那拉氏

    【光緒帝-載湉】嫡出,過繼子(醇親王奕譞次子)

    生母為葉赫那拉氏

    醇親王奕譞嫡福晉,慈禧之妹。

    【宣統帝-溥儀】嫡出,過繼子(醇親王載灃長子)

    生母為瓜爾佳氏。

    清代漢人世家對嫡庶比較重視,但這主要是針對妻妾的嫡庶問題,比如說不能以妾為妻等,而並非針對子女。至於旗人,的確有特別重視子女嫡庶的時期,但是與現代人猜測的相反,旗人是入關前特別重視,而入關後反而不重視了。

    為什麼庶出很多有以下兩點。

    1: 清朝入關以後對庶出和嫡出越來越不重視。

    2: 清朝皇室的生育力越來越差,最後三個皇帝甚至沒有皇子。

    注:從順治皇帝開始算起,清朝的皇帝一共生了146名子女,其中有74人沒有活過15歲,夭折比例佔到了驚人的50%。

  • 2 # 崖岸自高日暮途窮

    雍正皇帝是公認的勤政,這點沒錯。還有一個標籤就是刻薄寡恩,這就有失偏頗了。其實他只能算是嚴刑峻法,為官為臣的話也就是包青天,只是身為皇帝,自然被放大化了。

    清朝為何不是嫡子繼承皇位,這個問題很簡單,關外少數民族的傳統而已。不僅清朝,元朝也一樣,這種傳統叫做“末位繼承製”,也叫“幼子繼承製”,是環境造就的,當然這個幼子也不是必須就是最小的兒子。原因很簡單,關外民族的首領並不像中原的帝王那樣長壽,長子甚至前幾個兒子甚至是陪著他一起南征北戰打天下,當他老了挑選繼承人的時候,正好是幼子們年富力強的時候,很現實吧。

  • 3 # jipingliang

    一:雍正作為清朝第五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比他父親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要短。比他兒子乾隆皇帝(皇帝六十年,太上皇三年)也短。

    二:,功績,名聲,歷史地位,文治文功遠不如父親康熙皇帝。

    康熙號稱幹古一帝。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打敗沙俄帝國對我東北地區的入侵。簽訂《尼布楚條約》。廢除圈地制度。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等大型水利工程。重視文化,重視漢族知識分子,開辦博學鴻儒科,祭拜孔夫子等。為康乾盛世奠定基礎。

    三:無論從國力的強盛,社會經濟文化繁榮,國內各民族的統一,國土疆域的廣大。功績,名聲,歷史地位等均不如兒子乾隆皇帝。

    乾隆號稱“十全武功”,乾隆朝的經濟,國力,繁榮強盛達到了清朝歷史的頂峰。在當時世界上,也算超級大國了,八方進貢,萬方來朝。當然,物極必反,盛極必衰。乾隆朝後,清朝開始衰退。

    四:雍正雖然名聲,功業,歷史地位不如父親,兒子。但是作為“康乾盛世”承上啟下的皇帝。雍正皇帝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是了不起的。

    正是雍正皇帝的政治,經濟改革成果。一方面糾正了康熙晚年過於寬縱,導使吏制腐敗,國家財政嚴重虧困的局面。另一方面,透過鐵腕反腐,清理整頓各級地方的經濟虧困。使局面大為好轉,為乾隆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礎,功不可抹。

    (一):吸取“九王奪嫡”的歷史教訓,建立“秘密立儲”制度。

    (二):建立“密摺”制度,為掌握各地政治,經濟,民情,吏治等實際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三):設立軍機處。為皇帝管理國家軍隊,指揮軍隊,調動軍隊,掌管軍隊的專設機構。

    (四)“改土歸流”對少數民族地區,由原來的土司管理,改為直接由政府管理。

    上述政治上的改革對強化皇權統治,穩定國家提供了保障

    在經濟上的改革措施:

    1:加大清查各級政府及官員虧困貪腐的力度。一經查實,限期歸還。該法辦法辦,該剿家剿家,該罷官罷官。

    徹底剎住了貪腐之風,清回了大量欠款,允盈了國庫。

    2: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這一措施雖然有利於國家。但得罪了二種人:一種人是士紳,有功名計程車紳,如,秀才,舉人等。這些人有特權,一旦考取功名,就可以不當差,不納糧。第二種人,是滿族貴族子弟,不當差,不納糧。

    3:“火耗歸公”。以前的“火耗”率由地方官員自己定。交一兩銀,加二錢三錢火耗都有。給地方官貪汙造成便利。“火耗歸公”等於朝廷掌管了收稅權。斷了地方官員的財路。

    4:“攤丁入畝”,以前是以人丁數量收稅。不論窮人,富人。一律按人口數收稅。“攤丁入畝”變按“人口數”收稅為按“土地數”收稅。

    這樣一改,窮人地少就稅少,地主地多就稅多。這一政策的執行,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但得罪了地主。

    雍正繼位時,國庫只有八百萬兩庫銀。雍正去世時,國庫存銀達六仟多萬兩。

    雍正皇帝,勵精圖治,約己勤政,每天批閱奏章三至四個時辰,批寫文字一萬多字。是最勤勉的皇帝。

    為了國家,他得罪了紳士,文化人,得罪了滿清貴族,得罪了地主。

    這些人謾罵他,誹謗他,汙衊他。

    所以歷史上他是“身後罵名滾滾來”的皇帝。

    作為一個皇帝,他是稱職的,是敢作敢為的,是敢擔當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

    關於清朝皇帝為什從大多是庶出?

    而不是嫡出。

    一;滿族人選擇首領,選擇皇帝不象漢族人十分看重“嫡出”,“庶出”。

    二;滿族人選擇首領,選擇皇帝比較重視才能,重視能力。重視“賢”,“愚”的選擇。

    三;所以,清朝的皇帝,弱智的,能力差的少。有能力,有本事的多。

  • 4 # 經典守望者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其實在周代以後並沒有普遍的實行,可以說是一個偽命題。只是因為這個名詞的影響傳播範圍比較廣,才造成了大家印象當中的誤會。西漢時期十位皇帝接班人裡只有漢惠帝,漢景帝,漢元帝,漢成帝等四人是嫡長子出身。東漢時期沒有一位正式的嫡長子繼位(嚴格說只有被董卓廢黜的少帝是嫡長子)。唐代二十一個皇帝只有唐順宗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在兩宋十八位皇帝只有北宋的欽宗和南宋的光宗是嫡長子繼位。明代十六位皇帝中只有仁宗、宣宗、武宗是嫡長子繼位。由此可知,其實在皇帝的眼中嫡長子繼承製尚且如此不重要,那麼是不是嫡子就更不重要了。所以,清朝也延續了下來,繼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庶子。

    而且,嫡庶之分在清代皇家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庶子皇帝繼位後一般情況下都會追尊自己過時的母親為皇后,這樣在禮法上,自己也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嫡出皇子。也是因為這種情況,清代的皇帝的皇后往往都非常多,康熙皇帝甚至有四位皇后,也為後世所稱奇。

    再加上清代是遊牧民族,在少數民族的婚姻觀念來,往往更喜歡幼子,最厭惡的往往是自己的嫡長子。因為少數民族的婚俗是妻後母報寡嫂,甚至還有搶親的風俗遺存,這就導致妻子的第一個孩子很有可能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從遼金開始,少數民族就非常喜歡以幼子來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以保障家族血脈的延續性。

    此外,清代各位皇帝的嫡長子往往都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不適合當皇帝。再有就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乾隆皇帝的歲數太大,以至於很多兒子都早他而去。而清代的庶子往往非常發憤圖強,才能出眾,所以也得到了皇帝的喜愛。自從雍正皇帝實行“密詔立儲制度”之後,皇室內部的嫡庶之分就已經完全被打碎了,皇子們各憑本事競爭大位,也彰顯出了公平,這也是清代皇帝大多都是勵精圖治之輩的原因。

  • 5 # 榮耀歷史

    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廟號清世宗,執政13年,歷來爭議頗多。

    從歷史角度來說,他是承前啟後之君

    雍正即位時,大清王朝已經在康熙治下61年,早年的康熙勵精圖治,擒鰲拜穩定朝堂,收臺灣、平定準葛爾奠定了穩定發展的大局,重視漕運、河工,著力於彌合滿漢之間的矛盾,社會得到了穩步發展。

    但是隨著年歲漸長,康熙陷入了漢武帝、梁武帝、唐太宗等人的怪圈,統治後期愈發昏庸,放任朝堂腐敗、黨爭,一手炮製殘酷的九子奪嫡,將國家資源消耗在無節制的政治鬥爭中。而民間卻是官民矛盾尖銳,滿漢矛盾尖銳,社會出現了不穩定的因素,另外修園林、下江南等等,國庫開始捉襟見肘,單純就這一個時期來看,甚至有亡國之像。

    雍正即位之後,以雷霆手段整飭吏治,提出“火耗歸公”,朝廷再以養廉銀的形式發放,依此來提高官員收入,降低貪汙受賄機率;設立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之後便開始推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解釋下這兩個重要的改革措施:

    攤丁入畝:中國封建社會存在兩種納稅方法,一種是以人頭納稅,另一種是以土地多少納稅,經過康熙朝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廣大農民只佔據很少的耕地,而地主階級佔據了絕大多數耕地,結果就是農民交不出稅活著負擔太重,國家稅收受到影響,攤丁入畝後以土地多少交稅,極大地增加了國家稅收,當然也影響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很簡單,以往官紳團體是不用交稅、不用服役的,現在都需要了,這在讀書人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認為有辱斯文。

    這兩項重要的改革措施受到了巨大阻礙,但是雍正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硬著頭皮推行,最終使得國庫豐盈,民間矛盾緩和,也因此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這也是雍正名聲差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雍正的撥亂反正,讓大清迴歸到正確軌道,國力逐步恢復,才有了後來乾隆朝的盛世。

    從個人角度來看,他是一個真性情的漢子

    對待自己喜歡的人,他從不掩蓋自己的喜愛之意。

    比如說十三爺,在九子奪嫡之中唯一幫他的皇子,登基之後隨手就是一個“鐵帽子王”,整個清朝300年來只有12個鐵帽子王,8個是開國功臣,3個是清末,中間只有十三爺一個,足見雍正的大方。

    對於年羹堯也是如此,獲得重用的時候可以說是你儂我儂,在奏摺裡都肆無忌憚地表達“愛意”。

    自己信任的大臣,比如說張廷玉、李衛、田文鏡等等,都是不斷提拔,位高權重。

    但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他也是心狠手辣。

    九子奪嫡之中與他相爭的幾個皇子中,老大和老二是康熙圈禁的,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都被雍正圈禁,有的折磨致死。

    對於親兄弟如此,對於其他人更加毫不留情,年羹堯當年那麼受寵,最終也是一道白綾了結此生。

    至於為什麼清朝的皇帝大都數庶出

    這個就更加簡單了,“嫡長子繼承製”是封建社會大肆宣揚的標準,但是封建社會400多位皇帝,估計有300多位都不是嫡長子,清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只有道光皇帝了。

    清朝在入關之前是遊牧民族,與蒙古人一樣,最高領導者是由大家共同推舉的,上一任只是有建議權,比如說成吉思汗駕崩後,讓窩闊臺繼位,但是窩闊臺能不能繼位要經過忽裡臺大會決定;努爾哈赤駕崩後,雖然沒有指定接班人,但是皇太極也是四大貝勒和五王推舉出來的,這也是皇太極駕崩,多爾袞有權力爭奪皇位的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朝的九子奪嫡讓雍正看到了弊端,所以廢黜了嫡長子繼承製,建立了秘密建儲制,這相當於向天下宣佈大清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這也保證的後來清朝皇帝沒有出現其他朝代那樣的昏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讀書的句子唯美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