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守望者
-
2 # 春秋正義
毛主席對朱棣評價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也是,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創立內閣制,都發生在朱棣稱帝之後,大明王朝的國力、疆域也在永樂時期達到鼎峰。《明史》有“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之說。朱棣的歷史貢獻十分耀眼。
成在何處?
1.重新建立中華朝貢體系
自五代十國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將文化和影響投射到周邊的能力,甚至倒在蒙古鐵騎的征服下,漢人排在社會底層,元朝崇尚暴力美學,什麼朝貢禮節,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不服就幹。
眼看著日月重開大宋天,中國迎來了最後一次廣佈國威、萬國來朝的機會。朱棣從侄子手中搶過治國安邦的權杖,註定要將大明朝引向他理想中的盛世。
朱棣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五次北伐,極大地削弱了蒙古諸部對中原的威脅;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穩固遼東的統治;甚至將安南(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的版圖,僅此一點便不知甩積貧積弱的宋朝幾條街。
同時,朱棣還做到了歷代王朝,乃至大唐盛世也從沒實現的事,那便是派出遠洋艦隊揚帆大海。朱棣派遣鄭和,統領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六次下印度洋,吸引來朝貢的國家達到60多個,真正建立了天朝上國的華夷朝貢體系,甚至有三位國王樂不思蜀,死也要葬在中國,可以說作為當時明帝國的子民,該有極高的榮譽感和認同感。
2.定都北京
遷都北平、修建故宮,可以說是奠定大明王朝兩百七十六年基業,以及延續至今肉眼可見的偉績——北京今天依舊是共和國的首都,故宮是世界文明遺產。
明朝再一次遭遇小冰河時期,來自北部、東北方向的遊牧民族瘋狂地入侵搶掠。將北京作為首都,天子守國門,使得後代子孫始終生存在強敵的威脅下,必須時刻保持較強的戰備。而北京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其在北方防禦體系的核心地位,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北宋,靖康之恥的慘痛難以想象。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下,朱棣選擇逆勢而上,守住了華北,便是保證了中華文明在中國北方的統治地位,就這點而言,即便後來滿清入關也無法改變。
過在哪裡?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朱棣並非聖賢,他像極了他的老子朱元璋,一旦大開殺戒,絕不手軟,在對待方孝孺、齊泰等建文舊臣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但過失更表現在其一些作為遺毒後世上:
1.將大寧衛賞賜給朵顏三衛
大寧衛位於現冀遼蒙交界處,是朱元璋時設立的二級防禦體系的最外層,用於緩衝蒙古部落向內地進攻。為報答朵顏三衛對靖難成功的幫助,朱棣將當時補給困難、遠在塞外的大寧衛撤出,直接劃給了草原的勢力範圍。
這個舉措在當時看來無比正確:塞外衛所孤立遙遠、補給耗費巨大、常常遭遇圍攻。撤銷大寧,退防長城一線,則縮短了後勤和支援的距離,減輕了朝廷的負擔。
可是從日後來看,當東北方向的女真部落崛起,關內透過遼東僅可由山海關至錦州狹窄的一線,而一旦女真部落征服或聯合遼西的草原部落,便可借道,繞開錦州—山海關明軍防線直抵居庸關、喜峰口。而皇太極五次入關搶掠便是遵循這條路線。
朱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高估了長城的防禦價值,實際上明中期以後,作為一線的長城防禦便如篩子一般,難以有限抵抗遊牧民族的進攻。而大寧衛的丟失則直接導致後金與大明的勢力消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可以說放棄大寧衛是朱棣執政最大的過失。
2.加強特務機構
朱棣恢復錦衣衛,並設立東廠,增強了宦官的權力,並由此形成司禮監勾紅與東廠特務結合的權力結構,長期形成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對立和黨爭,使明朝總是處於無盡的內耗中,王振、劉瑾、魏忠賢便是最好的例證。
王振引明英宗親征導致土木堡之變,造成明朝國力極大的損失。劉瑾、魏忠賢加深了政治黑暗,二人當權時皇帝均不思朝政,弱化了皇帝對政局的掌控力。
儘管宦官執掌的特務機構費盡心思為皇帝監督百官的言行舉止,但也使得滿朝文武對皇帝離心離德,大禮議、爭國本便著實反映了皇帝與群臣不睦,崇禎帝的“大臣人人可殺”不無道理。
朱棣廢除了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許干政”制度,將部分權力交予宦官,忽視了可能帶來的黨爭,有“明亡於黨爭”之說,因此設立特務機構過大於利,是朱棣的第二個大失誤。
小結:儘管朱棣有兩大重大失誤,但瑕不掩瑜,明朝在永樂時期達到空前的繁榮“賦入盈羨”,充分證明了朱棣還是個十分優秀的君王。畢竟他的過失,後世子孫但凡勤勉、靠譜一點,還是可以慢慢修正的,不能把百年後發生的災難算在朱棣一人的頭上~
-
3 # 朝史暮想
很多人對朱棣這個人有爭論。說他濫殺,對建文舊臣的血腥鎮壓。說他好大喜功,幾徵蒙古,幾下西洋。但是,如果有人問,朱棣是一個好皇帝嗎,很多人都陷入了沉默,因為不論對朱棣這個人有多少成見,但客官地承認,朱棣的確是一個好皇帝。
個人覺得,說“明朝成也朱棣,敗也朱棣”這句話有點言過其實。建國初期的帝皇,在政治上層建築的構局和設想往往都是按照當時的形式需要去完成的,至於最後能發展到什麼程度,或者後來的過程中是否需要變動,自然是後世人的工作。
既然回答了問題,那就試著聊聊朱棣一些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政策舉動吧。
靖難和清君側,實在是一個很壞的榜樣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不管事後朱棣如何去美化遮掩,謀逆這這件事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以至於朱棣身後,有好幾代子孫都碰到了類似朱棣的藩王起兵的事情,無一例外地都打著學朱棣的旗號。
創明代宦官涉政之先河這個說朱棣做錯了,不準確。
第一,明代的很多宦官專權,其實是可以看成皇權的延伸。
第二,宦官裡出現強人政治在明代朝局裡不一定是壞事。
所以,不要一說到太監,就是各種咒罵,各種負面影響,本質上,在皇帝眼裡,他和大臣們沒什麼區別。
確定了八股取士關於這點利弊,我在之前的文章《聊一聊明成祖—朱棣》裡有過較為詳細的介紹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朱棣的這一招非常高明,既打壓了舊文官集團,也擴大了選材的途徑和基數,對明清兩代有重大的影響。
改組錦衣衛,創立東廠這一間諜特務組織一直被後世唾罵,但是你需要知道,罵的人是誰。罵的人是文官集團,而歷史是這幫人寫的。
廠衛系統,在明代相當於國家安全域性兼反貪局。你說這種組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建立三大營,開始經營宣大防線這個是乾貨。
三大營人數龐大,作戰的時候三大營是統一協調作戰的。
比如在對蒙古騎兵的時候,神機營依託工事先進行火炮和火槍的齊射,之後由三千營出擊衝散敵陣,最後由五軍營結陣前行,殲滅敵軍。
而宣大防線這種重兵團駐守的軍事思想也是朱棣時期開始實行的。在朱棣時期,主要的威脅來自北方,且蒙古騎兵機動性奇高,很難捕捉到蹤跡,只能這樣重兵全線防備。
但到了明代中後葉,後金和農民運動成為了朝廷的大患,這時候,這種大兵團的笨拙,死板和漏洞就顯現出來,同時也耗費了有明一代大量的財政支出。
這個問題一直到崇禎時期,楊嗣昌提出張網十面的政策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創內閣制度和開大臣互相構陷局面明代幾個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之所以沒有把國家玩崩了,內閣制度起了巨大的作用。
大學士制度,是朱元璋搞起來的,內閣的票擬權是朱瞻基完善的,朱棣創立內閣是承上啟下。
而慫恿大臣之間內鬥,雖然朱元璋也這麼幹,但是朱棣玩得比朱元璋溜很多,各種密摺奏章都可以直達天聽。這個是權術,我承認,但是發展到最後,變成了一個人幹活兒,一千個人挑毛病的局面,使得明朝官場做事的環境非常惡劣。
-
4 # 英短銀漸層層疊
朱棣是誰呢?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
為何會有這種說法?先說結論,這種說法是流氓說法。成也朱棣,是因為他在位期間,開疆拓土,並且創立了很多制度,使得明王朝在此時達到了一個小高峰。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今天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這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安南,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可以說這麼多豐功偉績,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都奠定了明王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存續幾百年的基礎,不要忘了,隋王朝和秦王朝可都是二世而亡。
而敗也朱棣,就是說明朝滅亡的很多原因,如果追根溯源,能夠在朱棣這裡找到源頭。這可真是冤大頭。朱棣距離明朝滅亡,差不多200年的時間,把明朝為滿清所滅的罪名加到朱棣頭上,實在為人所不齒。
做一個類比吧。現在是2019年,200年前是1819年,
那個時候鴉片戰爭還有二十幾年就爆發了,你能說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因為 今天的中國導致的麼?
當初朱棣七下西洋,揮鞭蒙古,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如果他知道後人把崇禎萬曆那些 窩囊廢的錯誤歸咎到他的頭上,莫不先說他了,恐怕建文帝都要氣得從海外歸國了。
回覆列表
第一次聽說“成也朱棣,敗也朱棣”這個說法的,不過想想也有一些道理在,就試著來分析下。
首先,“成也朱棣”主要指的應該就是“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這兩點。可能在當時的許多人眼裡“靖難之役”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但從後人的角度來看,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取代建文帝確實是促進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才有“永樂盛世”的誕生。而“遷都北京”則是說北京更適合作為首都,畢竟北京的軍事戰略地位比南京更理想,可以比較有效的抵禦蒙古等外族的侵擾。
其次,“敗也朱棣”指的應該也包括“遷都北京”這一點,還有就是啟用宦官。朱棣以北京作為首都固然可以比較直接有效的抵禦外族的侵擾,但前提是朱棣自身的才能過硬。如果是能力平庸的皇帝以北京為都城,萬一外族人突破了長城,那北京就成了首當其衝的地帶,沒有緩衝的餘地,這種情況在明英宗時期就有發生過。
朱棣以“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期間有一些太監立過功,朱棣視他們為親信,創立特務機構東廠並交由親信太監總管。朱棣在位期間,因為自己有魄力和能力,能鎮得住文武官員,所以宦官沒有機會亂政的,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不像太祖、成祖那般英明神武,單方面壓制不住文武官員,啟用內宦制衡外臣,以至於宦官干政亂政的現象常有發生。
所以說是否“敗也朱棣”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更多歷史內容期待互相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