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經博士

    李後主不是昏君,也算不得明君。失國在情理之中,天生的詞人,可惜做了帝王。李煜自降江南國主亦不能保全國土。北宋滅南漢,南唐作壁上觀。有人密報,北朝在荊南大肆建造艦船,有將領提議偷襲燒船,李煜怕惹麻煩,坐待國滅。後主身邊又多是些文學巨匠,雖有能將卻不能為之所用。

    李煜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在詞作方面,對於治國實在是不擅長。詞至李後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相關標籤 情感婉約。”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詞風悽婉動人,李煜在汴京日夕以淚洗面做囚徒時,追憶故國,念及如今,心痛難當。李後主的死是個迷題,不過一切皆已過往,後人品讀作詞之餘,也在感慨李煜這位不稱職帝王的苦命人生。

  • 2 # 清淡滋味坊

    不是昏君,是詩人,是藝術家,但不適合皇帝這個職業。

    李煜,生於公元937年七夕,善詩文,工書畫。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因相貌特殊,遭到太子李弘冀猜忌。為避禍,李煜醉心詩文,不問政事,以表明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959年太子病逝,大臣鍾謨認為李煜“懦弱少德”,上書請立李從善為太子,皇帝李璟不同意,流放鍾謨,封李煜為吳王,入主東宮。

    961年,李璟病逝,李煜登基。派宰相馮延魯入宋進貢,上表陳述南唐變故。宋太祖回賜詔書,派人弔祭李璟,恭賀李煜襲位。

    971年,宋滅南漢,李煜恐懼,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舉朝儀制皆自降級,以求自保。之後,面對大宋步步緊逼,沒有積極措施,一味上表哀求,趙匡胤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讓李煜明白委屈不能求全了,想要反抗,奈何國弱兵疲,不堪一擊。

    976年正月,李煜被俘,南唐滅亡。同年,趙匡胤死,趙光義繼位。趙光義殘暴淫逸,李煜夫妻在屈辱中過了兩年,這兩年裡留下了大量詩詞,在978年七夕被毒死。

    李煜是沒腦子嗎?不是!是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環境造就了他的人生。自小懦弱,不敢爭搶,怕惹事。登基後,任用老臣,穩定朝綱。努力發展生產,造福百姓。如果是太平盛世,這政策還不錯,但他處於亂世,不強兵不能自保。他以為依附大宋,歲歲進貢,就可保平安了,太天真了!

    李煜太善良,他的藝術氣質不適合當皇帝,更不適合當亂世的皇帝。

  • 3 # 王鐵堯

    自以為是,不圖富強。

    妄殺大將,不重邊防。

    不能安民,不能抗敵。

    李後主為君十分失敗,昏君不冤。

  • 4 # 可榮188

    說起南唐後主李煜,人們對他的印象恐怕停留在詩詞的成就上面,通常的說法是"那位做過皇帝的詩人",其實李煜不僅在詩詞方面有造詣,其書法,繪畫,音律上同樣不遑多讓,他的悲劇人生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結果奔向的是一條不歸路。

    古人對於非一般人都會以貌取人,稱奇人異相,如劉備,史上說他"雙手過膝",不同常人。這李煜"豐耳駢齒,一目雙瞳",史書上對其長相也是不吝美譽,然而縱你吹我乃神人,我終活在俗凡塵,古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李煜用悲劇人生狠狠回擊吹虛他長相的文人。

    李煜(公元937.——978年),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是南唐元宗第六子,從史書記載上看,此公一出場就註定他不是一國之君的料。

    善詩文,工書畫,豐額駢齒,一目雙瞳,因貌有奇長,遭太子李弘冀猜忌,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鍾隱,蓮峰居士,以表明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這一文芝範兼逍遙範出場,其實也是本色出演,並非演給太子看,只是"我本無意望君位,奈何明月獨眷我",太子李弘冀在959年病死了,他父親李璟本就看好他,遂立為太子,入東宮。他的上位導致一位大臣倒了黴,這大君叫鍾謨,他是個明眼人,當即認為李煜"信佛,懦弱少經",不是做天子的料,遂上書,結果李璟大怒,烏鴉嘴,直接把鍾謨流放於荒涼之地。

    過了兩年,李璟也駕崩,李煜於961年即位。這公一上位,即刻顯示出貪圖求安的本色,立刻向大宋趙匤胤報告,尊你為正朔,我是一方小諸侯,每年向你納貢,趙匡胤正忙著收拾周邊小國,當然求之不得,即允許。李煜以為天下太平,整日在宮中飲酒賦詩,品茶書法。

    然終來的還是要,971年,北宋滅南漢,屯兵漢陽,李煜猛然感到恐懼起來,此時他的舉措是撤去"南唐"的國號,改"江南國主",以為這樣就相安無事,其天真想法如同他的詩詞浪漫之極。

    李煜只知風花雪月,殊不知在戰爭中,你有多懦弱,敵人就會有多強大。

    李煜在生死存亡之際,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是對宋朝說,以後你們給我下詔書就直接稱名字,不用客氣,趙匡胤先是假意不允,一年後來李煜再次懇求就答應了,然後李煌把小朝廷的部級單位全改成了廳級,如門下省等改為府。這李煜只有一個念頭:求平安。整日在宮中飲酒麻木自己,快活一日算一天。

    死皮賴臉的求和被趙匡胤一句"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擊得粉碎,最後咬著牙決一戰鬥,結果是彈了一下腿,就降了,投降後,趙匡胤見他頗有劉禪風範,遂封侯,算也安逸,宋高祖趙匡胤不久也駕崩,趙光義即位,暫時沒人理他了,時間一久,他雅興大發又開始作詩詞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往事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只是這一次,他的這首詩成了絕唱,也算對其人生的一個總結。很快宋太宗趙光義知道,認為李煜有反心,遂毒死他,就這樣詩人皇帝結束了他的一生。

    有些人本無能力,也無擔當,偏要想那個位置,結果害人害己,而李煜是文藝青年,本不想座龍椅,命運卻讓他座上那個位,結果一坐,國沒了,命也沒了。

    我雖生是太子郎,無奈亂泥巴扶不牆 。李煜用一生詮釋這個普通的道理。

  • 5 # 曉亮農村正能量

    李煜作為南唐後主,寫下了很多的著作,但是卻在南唐滅亡之後,逐漸的消失散去,後世人得以儲存的他的詩詞不過數十篇而已。李煜在文學上還是有一些成就的,他精通書法、繪畫,也會寫詩文,也懂得一些音樂。他的詩詞主要可根據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南唐滅亡之前,這一時期他所寫的文章大多是反映宮廷生活,還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在這個時期裡,他所寫的詩文題材都比較的狹窄,內容比較單一。在第二部分的時候就是南唐滅亡之後,在這一時期裡李煜深感到亡國的悲痛,在這一時期,他所寫的詩詞大多是由自己的感情出發,使他的詩詞充滿了感情色彩。相比於第一部而言,這一時期他的詩詞可以說是無論在情感還是在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只是由於收到亡國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十分的哀傷,表現的也是對故國的留戀。

    或許李煜不是一個好的君主,他懦弱,不懂得軍事,也不懂得政治,甚至在誇大一點說他就是一個昏君,正是由於他的繼位才促使了南唐的滅亡。可是在後人看來他卻又不僅僅只是一個昏君,他還是在文學史上擁有著一定地位的文學家,雖然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成就,但是他卻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他的足跡。所以對李煜的評價我們不僅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考慮到他的身份和地位,同時也要考慮到它對後世的影響,不能夠單一的去評價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6 # 子夏君

    首先宣告一點,所謂昏君是指君主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而南唐後主顯然不屬於這一範疇。

    醉心文學,不擅朝政,可為當代名士,卻不適合當世雄主

    南唐後主即是李煜,沒錯,正是那個留下許多傳世名篇的詩人李煜。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可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采為當世一流,在詩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是少有的花間派風格,詩詞形象生動,抒情真摯。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

    當然還有很多佳作流傳於世,如《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等等意境用詞都很有感覺,這大概也是婉約派詩詞的魅力所在吧。

    言歸正傳,正是因為李煜的文學水平高,喜歡醉心詩詞,寄情山水,而不是每天處理大大小小繁雜的國事,他不擅長處理這些國事,他也沒有所謂的政治手腕。所以,對於李煜來說,作為一個吟詩作賦的文學名士,他是非常優秀的;但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君主,他顯然是不合格的。

    一個文學天賦極高的詩人,你卻偏偏要人家做管理臣民的政治家(這讓小編想起了曹植,曹植也是極具才名,如果最後是由他繼承曹操的事業,那麼和李煜會不會有一樣的結局呢),這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以至於後來大家都認為李煜是一個昏君,一個只知吟詩作賦而不理國家大事的昏君。

    亡國之君不代表昏君,只是不適合

    要說李煜還有什麼讓人覺得是昏君,那大概就是這亡國之君的名頭了吧。作為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李煜毫無疑問的背下了所有的鍋,導致很多人都單純的覺得亡國之君就是昏君,如果政治清明,皇帝不昏聵怎麼可能亡國呢?

    那麼事實真的就像大眾認知的那樣嗎?當然不是,李煜在政期間並不昏聵也不暴行,而是愛民如子,虛心納諫,甚至還根據國情制定了一些舉措:

    一、為重振人心,啟用老臣,重視人才選拔的公正公平,確實為南唐選拔了許多人才。

    二、為了緩解百姓稅收,創立“率分”制度;為緩解土地兼併恢復井田制;為使貨幣良性迴圈,平穩市場,推行“鐵錢”。

    三、軍事上,因為前期的戰爭,南唐的綜合實力偏弱,李煜則採用陳喬、張洎之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禦策略。同時展開外交,與其他國家建立邦交關係。

    陸游曾評價李煜:

    後主天資純孝......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憚卑屈,境內賴以少安者十有五年。

    所以,李煜不但不是一個昏君,反而是一個愛民如子的仁義之君。當然,仁義之君始終抵不過那些充滿雄心大略的侵略霸主。李煜不是因為昏聵而亡的國,而是無意爭霸只求一方平安的心,讓那些有爭霸之心的人抓住了機會。

    至此,我可以義正言辭的回答這個問題,南唐後主不是昏君!

    或許,李煜一生最好的詮釋是郭麐的評價:

    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 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李煜適合當文人,不適合當皇帝。

    我思昧昧最神傷,予季歸來更斷腸。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郭麐(lín )《南唐雜詠》

    南唐後主李煜跟宋徽宗趙佶都是文人皇帝,藝術造詣很高,治國理政卻是一團糟,最後都成了亡國之君,但兩人的評價是不同的,趙佶是公認的昏君庸主,李煜則不然,究其原因,是因為兩人亡國的責任不同。

    趙佶在位時北宋處於鼎盛,對付一個新興政權不說擊敗,僵持一下行不行?結果趙佶搞到亡國。李煜則不同,在他繼位以前,南唐已經頹勢盡顯,他的父親南唐中主被後周吊打,不得不去除帝號,改稱國主,向後周割地稱臣。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載:世宗使人謂景曰:“吾與江南,大義已定,然慮後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為子孫計。”

    這時候南唐對後周已經全面處於劣勢,除非後周自身出現大問題或者南唐出現不世雄主,否則南唐滅亡是必然的。後周的確出了大問題,可只是被趙匡胤全盤篡奪,於國力並不太大影響,李煜本人又不是雄主,南唐亡於北宋是必然的。

    算起來,南唐實亡於中主,李煜能撐15年,一來是因為宋朝把兵鋒指向其他勢力,二來是李煜部署了軍隊防禦。

    李煜任內數次與宋軍開戰,每次他都派人認慫,以求續命,但到了最後的金陵防禦戰中,李煜親自巡城,誅殺無意為戰的神衛統軍都指揮使,一面抵抗,一面派人求和,挺了一年多才被宋軍攻破,就這一點,也可以說明他並非千古昏君,只是一位不夠合格的君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問你你有多愛他憑什麼愛你拿什麼愛怎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