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丹心
-
2 # 騎螞蟻趕路1
紫蘆筍對高血壓、心臟病、肝炎、肝硬化、腎炎、水腫、膀胱炎有輔助治療作用。它的作用這麼大,我來帶你瞭解一下它的種植方法吧!
-
3 # 農人正能量
蘆筍,別名石刁柏、龍鬚菜,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蘆筍以嫩莖供食、營養豐富、質地脆嫩、清香可口,可以鮮食,也可加工制罐,是一種高檔細菜,也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蘆筍雖為多年生,但地上莖葉每到冬季低溫霜凍即枯死,以地下根莖越冬休眠,至翌年3~4月氣溫上升再由地下抽生新莖,新抽的嫩莖即蘆筍,管理得好,採收期可長達10年以上。
蘆筍生長要求的環境條件有:
(1)溫度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營養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0~30℃,15℃以下生長緩慢,嫩莖發生少,30℃以上嫩莖外皮容易纖維化,筍尖易撒開,品質低劣,35℃以上停止生長。
(2)光照
蘆筍是喜光植物,要求強光照,日照充足,枝繁葉茂,光合作用與溫度有密切關係。高溫季節對蘆筍生長不利,長期陰雨對蘆筍產量也有影響。
(3)土壤
蘆筍是深根作物,而幼莖又需培土遮光,應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pH5.8~6.5最佳。
(一)溫度
蘆筍種子發芽的起點溫度為5℃,發芽明顯增多的溫度為25℃,又多又快的溫度是30℃。但超過30℃時,發芽顯著減少。播下的蘆筍種子,當土溫達到10℃時方能出苗。出苗的幼莖生長溫度為10℃- 30℃,在此範圍內溫度愈高幼莖的生長速度愈快,但超過35℃,反而要比30℃或25℃時的生長速度還慢。如達到40℃高溫,幼莖幾乎不再生長了。
食用的蘆筍嫩莖生長適溫為15℃ -25℃,長出地面的嫩莖數量多品質也好。超過30℃,嫩莖的數量也多,但質量下降,表現為嫩莖變細、嫩莖頂尖散頭、味苦、纖維增多且變硬。反過來,若低於15℃,又容易出現嫩莖空心。
蘆筍莖葉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為16℃-20℃。在20℃左右溫度時的光合作用產物積累量要比30℃時多。超過30℃時甚至沒有光合作用產物的積累,當然嫩莖的數量就會減少,這也是南方高溫地區蘆筍產量不如北方低溫地區高的主要原因。
入冬後,蘆筍地上莖葉枯死,地下莖和貯藏根開始休眠,此時能忍耐-38℃的低溫。
(二)光照
蘆筍是喜光作物,生長髮育要求有充足的Sunny。光照時間的長短和光照強度的大小,對蘆筍的光合作用影響較大。根據測試,蘆筍地上莖及擬葉在晴天時的光合作用產物明顯多於陰雨天,例如,晴天的光照時間為12. 4h,每平方釐米莖葉一天的光合作用產物量為130. 2mg,而陰雨天光照時間為2. 5h,光合作用產物量僅為91. 4mgo蘆筍地上莖葉過於繁茂時,植株外部莖葉遮擋內部莖葉的Sunny,被遮擋莖葉的光合作用進行得很不充分,幾乎沒有光合作用產物的積累。應當摘除一部分多餘的莖葉,以改善通風透光狀況,增加光合作用產物積累。
蘆筍需要多少光照強度適宜,在植物生理學上用光飽和點來表示,即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隨著光照度的逐漸增強而加快,當光照強度達到一定限度時,光合作用不再加快,此時的光照強度叫做光飽和點。所以蘆筍不能與高棵蔬菜間作,蘆筍田的四周不能有遮陰物。
(三)水分
蘆筍植株中約有90%是由水分組成的,說明莖葉的生長不可缺少水分。儘管蘆筍的針狀擬葉,有減少水分蒸發的功能,地下貯藏根中又含有較多的水分,遇到輕微乾旱具有暫時自行調節的功能,部分根系還可深入地下2-3m的多水層。但蘆筍的吸收根不發達,吸水能力弱,土壤過於乾旱時可導致植株生育不良,嫩莖細小、彎曲、纖維增多和質地老化。適量灌水對促進植株正常生長,改善品質和提高產量是有益的。
如果蘆筍田的地下水位高,或澇窪,或排水不良,一旦造成田間積水時,往往導致土壤中的空氣不足,根系容易腐爛,植株生長受阻,甚至因澇害而死亡。遼寧省在發展蘆筍種植業上的一條寶貴經驗就是,凡栽培蘆筍失敗的農戶,多半是把蘆筍栽種在低窪易澇地塊上的後果。栽培蘆筍的土壤既不可過溼也不能過幹,以土壤含水量14%較為適宜。
空氣溼度過大,再遇到高溫,還會造成蘆筍莖枯病、根腐病和褐斑病等。
(四)土壤
蘆筍根系的橫向分佈,主要在以植株為中心的45cm半徑範圍內,縱向深入地下120cm,擔負著繁重的吸收肥料和水分的任務。對土壤的要求是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透氣、肥沃、蓄水、保肥、表面不易板結的沙壤土、壤土和腐殖土等。避免栽培在土層淺薄、通透性不良、易板結的豁質土壤上。土層深厚度以40cm為宜,過淺犁底層的土質較硬,妨礙根系的向下伸展。地下水位也不宜太高,高於50cm,空氣供應不足根系難以向下深入。
(五)營養
蘆筍對土壤的酸鹼度(pH值)也頗為敏感。在強酸性(pH值小於4.5)土壤中的根系,入土深達10-20cm時便不再生長。在接近中性或微酸性(pH值5.8-6.6)的土壤中,根系生長良好。
蘆筍對氮、磷、鉀肥料三要素的需要情況是氮最多,鉀次之,磷較少。根據試驗證明,在1000m,的蘆筍田上,採收嫩莖60okg時,共需純氮10. 43kg、磷2. 7kg、鉀9. 31 kg,其比例為1:0. 2 6:0.9。
-
4 # 鄉村新雨
一、紫蘆筍套種大蒜栽培模式
經濟效益按前三年蘆筍無收益,以大蒜收益計算。蒜薹畝產量200kg;蒜頭畝產量1000kg。
1、茬口:紫蘆筍3月中下旬播種,定植後第一年沒有收益,第二年開始採收,以後產量逐年遞增。10月播種大蒜,翌年5月初收穫蒜薹,6月上旬收穫蒜頭。
2、品種:紫蘆筍選用中國產京紫龍2號等,大蒜選用本地提純復壯良種。
3、種植方式:紫蘆筍施農家肥溝底與土拌勻,回填。第二年後結合灌水;最後一次追肥至少在霜降前兩個月。出筍前1—2周培土。大蒜採用開溝播種方式,每行栽4排,株距8~10釐米,每畝保苗8萬株左右,播後澆水。
二、生長特性
紫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最適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其有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即生長期和休眠期。
1、從當年春季嫩莖開始抽發到秋冬地上部莖葉枯黃凋謝為生長期。春季地溫上升到10℃左右時,少量嫩莖開始抽發,即進人生長期,當地溫上升到15~17℃時,嫩莖大量產生,即進入鮮筍採收期,再經過夏季留莖採收,秋季地上莖大量萌發,形成龐大的地上部分並積累光合產物,為來年貯藏營養物質。
2、從秋冬地上部莖葉枯死到下一年早春幼芽萌動為休眠期。休眠期間,地上部全部枯死,地下莖不再延伸,貯藏根停止生長,維持最低限度的呼吸作用。蘆筍的冬季休眠不是絕對的,當環境溫度提高時,可以打破蘆筍的休眠,進入生長期。在冬季透過塑膠大棚保溫栽培,可以將蘆筍上市提早到元旦、春節前後,能大幅提高蘆筍種植的經濟效益。
三、關鍵技術:幼苗期--幼年(根株養育)期--成年(成園)期--衰退期
1、整地:選擇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通氣性良好、保水保肥壤土。避免選擇透氣性差的黏
土。
2、育苗:寒冷季節在保護地中播種後定植於大田。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常中耕除草。
3、定植地整理。耕翻(深度30釐米以上),打碎土塊,揀淨雜物,用釘齒耙平,達到平、淨、松。整好地後,按預定行距180—200釐米進行放線開溝,一般定植採用南北向,為便於以後培土,採收和管理。
4、施肥:施用發酵後的農家基肥、商用有機肥、複合肥、鉀鎂肥等。
5、定植:起出幼苗,邊起床邊定植。將蘆筍苗按規定的株距(25-30)釐米,放置於定植溝中心,使地下莖上著生鱗芽群的一側順溝方向,與定植溝方向平行,排成一條線,使以後每株地下向兩側發展較為一致,抽生嫩莖的位置也集中在溝中央成一條線,便於培土和田間管理。
6、病蟲害防治。 常規預防莖枯病、褐斑病、根腐病等;預防斜紋夜蛾、蚜蟲等。
四、注意事項
1、不要惡意採收。
2、管理要精細,不要粗放管理。
3、重施秋肥,除根部追肥外,用植保露等葉面肥噴施2-3次。
4、成年蘆筍園在植株兩邊打樁拉牆搭架,防止倒狀,保持通風。
5、注意做好催芽肥、壯筍肥和秋髮肥施放。採收前15天不準施用殺蟲劑,採收前30天不準施用尿素,生長過程中不準使用激素。
6、重視根株培育。每隔2-3年,應挖溝施肥,溝寬20釐米,深40—50釐米,主要埋施有機肥和礦物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促進根系發育。要及時排水,9月底至10月初以後應控制灌水,以免繼續發生新莖造成同化養分的浪費。
回覆列表
很高興可以蘆筍中含有多種對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而且又香甜脆嫩,因此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按照蘆筍嫩莖的顏色,大概有紫蘆筍、綠蘆筍和白蘆筍之分。由於紫蘆筍的含糖量高於綠蘆筍和白蘆筍,而且粗纖維含量最少,因此紫蘆筍、綠蘆筍吃起來比較鮮嫩,適口性較好。如今市場上的紫蘆筍多以有機蘆筍為主。那麼生產紫蘆筍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溫度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最適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在高寒地帶,氣溫-33℃,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仍可安全越冬,產量雖低,但質量較好。蘆筍種子的發芽始溫為5℃,適溫為25~30℃,高於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
春季地溫回升到5℃以上時,鱗芽開始萌動;10℃以上嫩莖開始伸長;15~17℃最適於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細弱,鱗片開散,組織老化;30℃嫩芽伸長最快。35~37℃植株生長受抑制,甚至枯萎進入夏眠。蘆筍光合作用的適宜溫度是15~20℃。
溫度過高,光合強度大大減弱,呼吸作用加強,光合生產率降低。用種子繁殖可連續生長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區地上部枯萎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溫暖地區,休眠期不明顯休眠期極耐低溫。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
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有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髮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後的4~10年為盛產期。
(二)空氣
蘆筍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必須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氣和氧氣供應否則筍株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難以進行。蘆筍種子的萌發和根系的生長也必須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進行。在氧氣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影響種子的萌發和根系的吸收、輸送、貯藏、合成等功能;在嚴重缺少氧氣的情況下,易造成種子黴爛和根系枯死。因此,在育苗催芽時,種子不可長期浸泡在水中,播種後蓋土不可過厚和踩踏過實,以免因缺少氧氣而影響了種子的發芽與還原。
(三)土壤
蘆筍適於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在土壤疏鬆、土層深厚、保肥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蘆筍能耐輕度鹽鹼,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植株發育受到明顯影響,吸收根萎縮,莖葉細弱,逐漸枯死。蘆筍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凡pH值為5.5~7.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為適宜。
(四)水分
蘆筍蒸騰量小,根系發達,比較耐旱。但在採筍期過於乾旱,必然導致嫩莖細弱,生長芽回縮,嚴重減產。蘆筍極不耐澇,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故栽植地塊應高燥,雨季注意排水。
(五)光照
蘆筍是喜光植物,要求強光照,日照充足,枝繁葉茂。光合作用與溫度有密切關係。高溫季節對蘆筍生長不利,長期陰雨對蘆筍產量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