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見曹氏已立國稱帝,就建議劉備也應及早稱帝,以便於號令天下,統一漢業。第二年,劉備以繼承漢統的名義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你是怎麼看的?
3
回覆列表
  • 1 # 勤勞的貝貝兔

    諸葛亮輔佐劉備稱帝,這裡面必然有他能力出眾的原因。早在未出茅廬時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為之後做出了戰略規劃,另外,諸葛亮政治能力出眾,能協調組織集團內部各方面工作,使得劉備集團能團結起來發展的越來越大。此外,當時的局勢給了劉備諸葛亮機會,而諸葛亮也能抓住時機成就一番事業。

    總之,成功的因素很多,內外都有。

  • 2 # 致遠文化

    其一、諸葛亮本身是具有一定抱負和野心的,否則也不會自比管仲樂毅、號臥龍,等待他人的挖掘;

    其二、諸葛亮博學多思,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成為飽學之士。個人的能力還是有的;

    其三、劉備的三顧茅廬對諸葛亮如此重視,加上

    出山之後,軍中一切事物,劉備都十分放心和信任諸葛亮,並把它交於諸葛亮打理。

  • 3 # 冷月鉤沉

    諸葛亮,字孔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

    青年時期的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在荊州劉表處當差,後來隱居在臥龍坡,以詩詞歌賦消遣度日。建安六年,劉備和曹操交戰失利,劉備意識到曹操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光是代天子執天下牛耳。

    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謀士如雲,像程煜,郭嘉,荀彧等都是天下智士,很多謀略都是出自這些謀士,所以劉備迫切需要一位有才華的軍事輔佐自己,以成就大業。

    經徐庶的引薦,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一見面劉備就問道:“如今天下大亂,曹賊挾持天子,荼毒天下,作為大漢後裔,我該如何處世?”諸葛亮提出,此時天下曹操實力最強,應該避其鋒芒,結交東邊的東吳,共同抵抗曹操。

    具體謀略是先去荊州,再取益州,漢中。然後待天下有變,率王師出荊州北定中原,到時候天下就都是將軍的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劉備一直牢記諸葛亮的話,以隆中對為基本國策,直到登基做了皇帝。

    那麼,諸葛亮當了軍師,為什麼就能輔助劉備奪得天下呢?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劉備實力較弱,而且作為漢室後裔,只有這樣才能光復大漢。

    加上諸葛亮軍事才能十分突出,在很多關鍵時刻給了劉備正確的建議,劉備這才一步步做大。

    其次,諸葛亮在荊州地區,家庭背景雄厚,荊州的名門望族,大多和他是親戚或者故交,這些優勢條件,為劉備佔領荊州,建立自己的地盤,提供了便利條件。劉備以荊州為基地,先後佔領了益州,漢中等地,成為了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方。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成功輔佐劉備做了皇帝,天時,地利,人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4 # 客家小火

    諸葛孔明出隆中輔佐劉備謀略三分天下,毫無疑問是有成績的。

    諸葛亮

    首先劉備自己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賢才將相,最終幫助劉備成就一番大業,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三管齊下”的結果!

    天時:

    《隆中對》時的劉備還在荊州劉表帳下謀事,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諸葛亮在隆中修養身心的田園生活,看天下大勢風起雲湧,卻早已瞭然如胸,此時天下初定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那麼這個時候劉備的機會就在荊州,兩人一拍即合,諸葛亮至於孔明,可謂如魚得水。

    地利:

    荊州為三國東吳之東部門戶,據長江天險可北御曹操,且物產豐富民殷兵壯,如此重要的兵家之地,當時的劉備就像中了彩票一般,從此有了立足圖騰之地。後來西進得益州更是大大地擴充套件了版圖,成了“跨越荊益”兩大州的老大,益州屬於天府之國,沃野千里,且四面環山,易守難攻,為天生的防禦之地。

    人和

    諸葛亮生於荊襄之地,在當地也是有名望的家族,諸葛亮的出山一定程度上也為劉備盤活了荊襄周邊的人脈資源,加上劉備名聲不錯又有“劉皇叔”的口碑,同時自己又有“不成功誓不擺休”的頑強品質,視百姓如子民的愛戴情結,最後劉備的爆發逆襲也是在情理之中。

  • 5 # 李伯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局面,群雄並起,都想佔據天下稱王稱霸。諸葛亮雖然久居山野,但熟讀百家之書,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文,軍事戰略,使他後來成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人常說亂世出英雄,諸葛亮是有政治抱負的,在這種風雲變化之際,無疑想發揮自已的才幹,不為帝其馬也要運籌帷屋,決勝千里,指揮三軍,扶佐一人成就大業,使自己為相。他相信自已有這樣的能力。

    諸葛亮對當時的幾股力量進行了分析,曹操雄居北方,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雖愛才但孤傲多疑,他若投靠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曹操也不是天子,在他手下幹,也不過是一個謀士而已。

    孫權佔據長江流域之優勢,沃野千里,糧草豐餘,但孫權手下人才濟濟,大督都周瑜心胸狹窄,傑傲不遜,很難駕馭。因而諸葛亮思之再三必須另尋良主,開僻新的天地。當劉備一顧茅廬時,諸葛亮對劉備的才能理想胸懷還沒有完全掌握,所以避而不見,二訪時,諸葛亮可能對他的三分天下分析,還沒有構思好其次也是再試探一下劉備的胸懷(關羽,張飛就煩了),劉備三顧茅廬,一方面確實反映了劉備有容天下之氣量,可以扶佐。構思三分天下蘭圖,諸葛亮也考慮成熟了,所以不僅想見,而且提出了怎樣打天下的意見,此即為“隆中對”也!使劉備看清了前途,心裡有了底。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極其相信,可謂言聽計從。

    、公元207年,諸葛亮出仕劉備,恰逢赤壁之戰。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成功出使東吳,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劉備集團。為了鞏固聯吳戰略,諸葛亮巧施計謀,借關公之手在華容道放了曹操,只要曹操在東吳就暫不會與劉備鬥,這為鞏固聯吳抗曹戰略打下了基礎,否則東吳不費力就會吞併掉羽毛未豐的劉備。

    公元208~223年,赤壁之戰勝利後,諸葛亮又幫助劉備平荊州、取益州(益州是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之一,三國時期,益州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當時人口98萬)在諸葛亮的努力下建立了蜀漢政權,國都設在今成都。 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公元223~225年,關羽失荊州又被東吳所殺,接著張飛也被殺了,劉備失去了為帝或統帥的理智,不顧大局,堅決要伐吳,當時強敵曹操在北,與東吳聯合戰線只宜修復不可破壞,諸葛亮勸阻,趙雲勸阻,皆勸阻不住劉備的伐吳決心,帶去了蜀兵幾十萬(號稱70萬,但可能為10萬)伐吳失敗後,蜀國國力大降。劉備也在白帝城臥病而死。後為了對付強敵北魏,諸葛亮派鄧芝和陳震與東吳修好,並親自率軍南征,維持三國鼎立的形式。但已是強弩之未。,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實現其志,蜀最先亡。

    劉備稱帝后有些飄飄然然,張口閉口朕如何如何!諸葛亮的建議也不太聽了!關於伐吳,諸葛亮上書勸阻,劉備竟將諸葛亮的奏摺扔到地下,並說誰再勸阻,斬!劉備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悲劇!壯志終未能實現!其不悲哉!

  • 6 # 野草的沉思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出過許多著名的智謀之士。例如輔武王開周八百年的姜子牙,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的管仲,佐劉邦創四百年基業的張良,佐李世民創立唐朝的長孫無忌,李世勣,還有宋朝的趙普,明朝的劉伯溫,等等。這些人的功業都彪炳史冊。但很奇怪的是,這些人在後世的名聲,都不如三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家一蜀的丞相諸葛亮響亮。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和孫權皆已坐大,成不可撼動之勢,而劉備還東奔西竄,無立錐之地。如果諸葛亮是勢力之人,他必或投曹操,或附孫權,以他的才能,謀取富貴,當不成問題。可他卻甘心追隨劉備,涉不虞之險。

    但諸葛亮成功了。正是因為他輔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中國歷史上才有了三國這一段輝煌的歷史。而《隆中對策》也就成了千古奇謀。

    現在有些人,因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而對諸葛亮多有微詞,或說其不會用兵,或批評《隆中對策》,對此,我只能表示遺憾。

    佔據荊州,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都是諸葛亮精心謀劃,謳心瀝血的結果。如果堅持若干年,以諸葛亮治世之才能,蜀漢必有較大發展。則《隆中對策》中所規劃的,兩路出兵,奪取中原的宏圖很有可能實現。

    但政權方立,荊州便失,緊接著夷陵慘敗。由於劉備哥倆兒的意氣用事,大好形勢毀於一旦。數年積攢起來的一點家底,蕩失大半。統一中原的宏圖已沒有失現的可能。

    諸葛亮對形勢十分清楚。這在他的《出師表》裡說的明明白白。但他並沒有氣綏,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堅守初心,矢志不渝。六出祁山,雖未成功,但其赤膽忠心,光耀天地,感動無數後來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詩句就是這方面的生功的寫照。

  • 7 # 二曲人

    其所以劉備的蜀漢政權能夠與曹魏、孫吳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是諸葛亮、劉備戰略目標不能實現後,不得已而為之的將就。實事求是地說,諸葛亮並不是個戰術高手,但他是個戰略高手,與劉備在隆中對中明確提出:“今操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以圖也。”那麼劉備怎麼立身呢?諸葛亮指出:荊州劉表、漢中張魯、益州劉璋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後來西蜀立國的路線圖就是照此執行的。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如果給劉備只描繪一個三分鼎立的局面,劉備肯定不會完全佩服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把這樣一個半吊子方案拿出來。在隆中對的沒尾,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劉備的最終共識是復興漢室,劉備想學光武中興,諸葛亮想成鄧禹使後裔累世寵貴。所以說,後來出現的三分天下,形成鼎立局面並不是當初的目標,而是不得已的將就。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不顧西蜀國力弱小,六出祁山,屢屢北伐!

    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戰略沒有完全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原因:一是天時不在他們這一邊;劉秀中興時,天下討厭穿越皇帝王莽的改革,人心思漢,一個放牛的劉盆子作為招牌也被扶上帝位,何況英勇神武的劉秀劉文叔?而東漢末年,大家已經討厭了桓帝、靈帝以來的漢室無能、宦官專權,希望有新主能夠帶領大家走上新的道路。這時,劉備與諸葛亮提出復興漢室,顯然關心的人不多。而且,漢室的正版皇帝在曹操手裡,劉備更有些像叛臣而不像股肱之臣。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劉備才敢稱帝,但嚴格的說,這時漢獻帝劉協並沒有死,而是名義上禪位給曹丕,劉備如果是漢室忠臣,應該遙尊劉協為帝。但劉備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以誤傳劉協被殺為據,在祭奠中即帝位,這是瞞不過有識之士的。其二,地利不在他們這一邊;劉備所佔之地,均是人口較少,交通不便之地,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雖然荊州比較富庶,但並不是全州的控制權都在劉備手裡。當時荊州管轄的地盤很大,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七郡,人口較眾,水陸交通也比較便利,但劉備部下關羽實際控制的只有南郡、武陵、零陵。其他郡在孫吳、曹魏控制中。大家都認為關羽大意失了荊州,其實就是失了三個郡,荊州的三分之一強,而且不是大意失的,而是戰略方針錯誤造成的(沒有執行聯吳抗曹方針)。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為什麼單說是荊州之軍呢?就是此處有地利,而一旦失去,則無地利可談。漢中是曹操認為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其實是個割據的好地方,歷史上沒有那個王朝以益州起家王霸中原。其三,人和不在他們這一邊;三國之際,西蜀就百萬人口,東吳有約三百萬人口,而曹魏有約五百萬人口,西蜀再精英薈萃,也沒有另兩方人才眾多呀!一部《三國演義》膾炙人口,但對西蜀政權顯然是拔高了,其實他們是很困難的。如果不是劉備稱帝后執意伐吳,可能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擔子輕一些,劉備虓亭一戰把西蜀入川的累積的有生力量,損失殆盡。諸葛亮接手後,一要恢復與東吳的關係,二要重新組織、培養軍事力量,三要安定西蜀全境,確實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客觀地說,沒有諸葛亮,天下三分可能很難形成,就是形成了,可能也不會維持那麼久。但就諸葛亮本人來說,可能只有跟劉備出山才能被稱讚為千古人龍,這其中的原因,相信大家能夠體會得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鳩摩智的武功在天龍里面能排前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