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鋼鐵保衛者

    飛機並沒有超載,而是當時搭載這些b25轟炸機的航母甲板長度不夠,沒辦法,轟炸機只能減少燃油才能勉強起飛!減少燃油的後果就是轟炸東京後剩餘油料不夠飛回航母,最後選擇在中國沿海迫降,大部分飛行員被中國軍隊營救,部分落到了日本人手裡

  • 2 # 老鷹航空

    1941年12月7日倭寇的聯合艦隊在清晨向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發動了突然性空襲——這就是著名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的事件過程大家應該都清楚,那就是當時的美國羅斯福總統向倭寇正式宣戰,並且透過國會授權開始進行了全國總動員,整個美國軍事工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為美國陸軍、海軍進行暴兵準備(當時沒有空軍,只是陸軍航空兵)。

    不過暴兵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效果的。

    在這樣的“等待期”,倭寇大舉南下,進攻東南亞、南太平洋,相當囂張。為了打擊倭寇的囂張氣焰,同時鼓舞國民戰鬥士氣,當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了美國陸軍航空兵中校杜立特的轟炸東京方案,並授權杜立特負責這一計劃的實施。

    在選擇執行轟炸東京的機型時,由於在西太平洋上美國沒有任何陸地機場,距離倭寇東京最近的機場是中途島,直線飛行距離也要4000km,這一數字實在是太大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杜立特選中了當時北美公司生產的B-25“米切爾”雙發中型轟炸機,最大載彈量1.3噸,航程2100km,最大起飛重量在15噸左右。

    最為關鍵的在於起飛地點,杜立特放棄了中途島機場,而是選擇了“大黃蜂”。“大黃蜂”是美國海軍的一艘航空母艦,讓B25轟炸機搭乘航空母艦悄悄的抵達距離東京的海面,然後從航母上起飛執行轟炸東京的任務,之後轉向東南飛往中國東部城市機場降落。

    為了讓陸基轟炸機在航母上起飛,杜立特可謂是發揮了極致手段,B25的裝甲護板、自衛機槍、個人物品等等,全部都被卸掉。還要利用機內空間,儘可能多的搭載燃油桶,以延長航程。

    而在搭載航彈方面並未追求最大載彈量,畢竟這次行動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因此只掛載了5枚500磅的航彈。

    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生了意外情況,在距離倭寇東京1200km 被一艘倭寇巡邏艦發現,雖然迅速將其擊沉,但是此時杜立特別無選擇,只能提前起飛,率領16架B25轟炸東京。

    轟炸完成之後,除了1架B25飛往了蘇聯領空進行降落之外,其餘全部降落到中國,機組成員除了少數人犧牲,其餘基本上都平安回到美國。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 3 # 愛聽歌的鐵鐵

    對於轟炸機自身沒有超載也不需要超載(轟炸東京戰略意義大於轟炸效果)B25作為路基轟炸機起飛速度和距離都是以一般機場跑道設計的,航母上起飛條件對於B25是苛刻的為適應航母B25減去了副油箱 ,並在起飛時迎風起飛才順利升空,由於要保證航母的安全不能離目標靠的太近而且起飛後航母要馬上返航。這些轟炸機不能返航,缺少燃料無法飛往中國內陸只能在中國沿海地區迫降導致損失了一些飛行員,還有一些被中國抗日軍民所救。

  • 4 # 俊才10

    杜利特轟炸東京是個政治意義更大於軍事意義的行動,其目的是告訴日本美國政府和人民對它的復仇和戰勝之決心!當時海軍航空兵沒有適合這個任務的飛機,就只有陸航的B-25能勉強能執行,而且是單面的航程,可想當時美軍為了完成這個政治任務是多麼尷尬。為了轟炸後飛機機組人員能儘量飛到中國國統區,中國沿海基本都是日佔區。飛機儘量減重以便多帶燃料,把機槍,鋼甲板,多餘的彈藥都留下了換成了等重的無數油桶。所以當時杜利特機隊在載彈量上沒有超重反而還減少了一些,畢竟只要能丟點炸彈起到警告的政治意義就算任務成功。

  • 5 # 梓蕤

    二戰時,美國轟炸機一共對日本東京進行了3次轟炸。一次是美國在遭受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1942年4月18日,後兩次均在二戰末期的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

    第一次美軍轟炸東京,在東京靠近天皇皇宮的地區投放炸彈,還轟炸了橫濱,神戶和名古屋的油庫,工廠和軍事措施。這次轟炸並沒有讓日本付出慘重的代價,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美軍計程車氣在此次轟炸後高漲。

    日軍為了能將戰略防禦體系向外延伸,在遭遇美軍轟炸後,決定將發起中途島戰役,在慌亂中犯下了嚴重的戰略決策。中途島戰役的失敗,使日軍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和300多名頂尖的飛行員,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爭處於下風,美軍轟炸東京的報復行動引發了蝴蝶效應。

    當時美國並沒有靠近日本的軍事基地,為了避開日本在太平洋外圍的警戒線,搭載執行轟炸的B-25轟炸機的航母,只能在距離日本本土800公里處起飛。再加上轟炸機在執行完任務後,選擇在中國浙江衢州降落,B-25的航程必須至少能達到3600公里。

    B-25轟炸機屬於中型轟炸機,正常情況下滿載油量航程為2200公里,載彈量2000磅(約為908公斤)。在不超載的情況下,如果想既滿足攻擊力,又兼併遠端奔襲,只能透過改裝才能實現。

    策劃這次行動的杜立特中校,對B-25轟炸機進行了去繁就簡的改造,降低一切不必要的負重。他拆除了對轟炸意義不大的機尾和機腹的機炮,只保留了機頭12.7毫米的機槍,這樣還能減少一個機組成員的炮手。考慮到執行任務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無線電臺都拆掉。

    為了增加轟炸機的儲油量,將機身腹部的旋轉機架拆除,騰出一個60加侖的油箱;狹窄的過道間放置新研發的“儲油皮囊”;報務員艙內放入十個5加侖的油罐。這些儲油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由炮手倒入油箱裡。

    天有不測風雲,在執行任務當天,“大黃蜂”號航母被日本船艦在距離日本本土約1200公里處發現。為了避免被即將趕來的日本艦隊發現,要想繼續執行轟炸任務,杜立特決定提前450公里起飛。

    好在天公作美,執行任務當天的向西強風,減少了飛機飛行的油耗。杜立特成功地率領16架B-25轟炸機圓滿完成了轟炸任務,隨後除了一架迫降前蘇聯符拉迪沃斯託克,其餘15架飛機都飛到了中國浙江沿海地區。

    從結果看,16架轟炸機並沒有因為超載的問題發生墜海事故,而且經過減重改裝後,B-25轟炸機憑藉飛行員的高超技術成功在航母起飛。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942年去轟炸東京的B-25中型轟炸機的最大起飛重量15噸,最大載彈量為3000磅(約1361千克),最大航程為2173公里,而去轟炸東京時每架飛機只攜帶就5枚500磅的炸彈,雖說沒有達到最大載彈量,但是飛機要從航母上起飛就必須減輕重量,而且還得增載入油量以保證航程。因為此次飛機是進行穿梭轟炸,炸完日本直接飛到中國,航母會在飛機起飛後立馬返航,就算不返航也沒有能力降落陸航的轟炸機。

    所以此次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能從航母上起飛,再者就是如何能在保證能從航母起飛的前提下增加航程,至於載彈量就放在了最後,所以陸軍就對B-25進行改裝,也就是將不必要的東西拆下來,比如說多餘的機槍和彈藥、機載無線電、防彈鋼板,就連飛行員上飛機前都得先解決大小便以減輕重量。所以在最終確定起飛重量後接下來就是訓練飛行員了。

    因為和陸地慢慢滑跑起飛不同,由於航母的飛行甲板長度有限,飛行員必須在起飛前踩住剎車並且將發動機轟到最大馬力,在油門加到最大剎車鬆開以確保能短距起飛,而在經過在陸地上訓練後飛行員們能達到了最低的起飛標準,而在起飛當天航母也將航速提到最大以形成甲板風,這樣使得起飛更容易,畢竟甲板風是在陸地上沒有的。所以超重就減重,如果超了就繼續減。

  • 7 # 漩渦鳴人yy

    在真正執行這場戰鬥任務的時候,飛機還是超重了,尤其是杜立特親自駕駛的那一架飛機。

    一開始呢,這個作戰計劃是美國的一個參謀人員當時去參觀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時候呢,發現美國總統羅斯福不是一直哭著喊著要求自己的飛機去轟炸日本東京嘛,這不有一個現成的機會嘛,只要在航空母艦上面起飛,路基飛機,就可以完成穿插轟炸。

    但是路基的飛機,它起飛是沒有起飛距離的限制的,可是航空母艦上面也就那麼短的起飛距離,而且由於它這個飛機太大了,放不進航空母艦的機庫裡面,所以飛機起飛只能夠全部停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也就是說第一架飛機起飛的時候,它的距離遠比其他的飛機要短,其他飛機有個200,第一架飛機可能只有100剛出點頭。

    飛機必須減重,飛機除了帶了必要的炸彈,油其他東西能拆的全拆了,飛機越輕,起飛需要的距離也就越短。

    當時杜立特在訓練自己手底下精挑細選出來計程車兵,要求他們在短距離以內完成飛機的起飛的時候就發覺這個飛機理論上可以猜當時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可以起飛,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太大,不是所有的人都叫杜立特呀。

    因此他把飛機上面的那些該拆的零件全部拆了一遍,個人物品,飛行的防護甲板還有飛機的自衛火炮等等一系列能拆的東西全部拆乾淨。

    這之後,杜立特親自要求每一個參與此次行動的飛行員駕駛飛機,經過訓練以後,這一批人就全部到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然後由大黃蜂號航空母艦運載著這1p轟炸機朝著日本行使過去。

    但是由於當時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以及確實是被日本的警戒哨船給發現,飛機必須提前起飛,在當時飛機裡面的那些人趕緊又上飛機把能拆的東西全給拆完,最重要的就是連最後一天自衛用的機槍也給拆下來了。

    杜立特自己第一個首當其衝,駕駛著飛機起飛,當時見證的人的描述,看見飛機在離開航空母艦艦首位置的時候突然掉了下去,整個飛機全部已經調到了航空母艦的視線以下,接著飛機才慢悠悠的從航空母艦的下方慢慢飛了出來。

    當然,由於提前起飛,飛機並沒有飛到預定的機場,而是在中國大陸部分地區進行迫降。

    有人說美華人是少爺兵,做事情的時候不大可能像我們一樣拼命,但是事實上,看這一次作戰行動,美華人的某些地方確實讓人覺得敬佩,就是一場送死的局面,飛機已經沒有任何的自衛武器了一旦遇見了敵人的飛機進行攔截,那只有死路一條。

  • 8 # 兵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轟炸機讓人印象深刻,它執行任務的次數多,而且每次都給日本以沉重打擊。美國轟炸機在世界上第一次展示實力是在轟炸東京事件中,當時的日本軍方完全沒有想到美國的轟炸機會飛到自己的頭上。這並非日本方面功課做得不夠,主要還是美國軍方這一招太奇了。參加轟炸東京任務的飛機是B25轟炸機,屬於中型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是15噸左右。

    這個重量放到現在看,好像不值得一提,現在的艦載戰鬥機起飛重量都超過30噸了。但在二戰時期,要把15噸的轟炸機從航母甲板上起飛,絕對是一件難度極高風險也很大的事情。日本當時不相信B25能夠在航母上起飛。

    如果B25採用滿載的方案,它肯定不可能在航母上飛起來,跑道太短了。美國電影《珍珠港》生動的講了這一段,當時美國飛行員先在陸地上試驗,看能不能在如此短的距離把飛機拉起來。

    在多次試驗無果的情況下,負責此事的杜立特中校決心改飛機,去掉多餘的東西,加上需要的東西。首先去掉的就是飛機腹部和尾巴上的機炮,然後就是防彈甲板。執行轟炸任務,自我防護能力其實蠻重要,但防彈甲板重量太重,不去掉它,很難讓重量降下去。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來,美國飛行員已經抱定了隨時犧牲的心理準備。

    緊接著就是去掉無線電臺,旋轉機架,甚至連飛行員攜帶的輕機槍也去掉了,大家只能攜帶手槍和少量子彈和手雷。幾乎是想盡了辦法減東西,東西去掉後,又往飛機上加裝了60加侖的新油箱,5加侖的小罐油箱裝了10罐。

    B25轟炸機的正常航程是2100公里左右,航母只能在距離日本900公里左右的位置起飛,不方便再靠近。加裝了油箱,可以滿足起飛的消耗和結束任務往浙江飛的消耗。

    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日本海軍提前發現了美國特遣艦隊,美軍只好在1200多公里的位置提前起飛。那天正好風向有利於轟炸機,空氣升力讓轟炸機省了不少油料。否則轟炸機執行完任務恐怕就沒油了,很可能飛不到指定迫降區域,會全部墜海。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需要智慧,需要勇氣,也需要運氣。縱觀歷史,B25突襲東京這一戰,稱得上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案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籃球巨星張伯倫穿越到現在,他可以稱霸NB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