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歷往事

    鴻門宴,這場宴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也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一,項羽和劉邦都有稱王的野心,他們之間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不可避免。這兩人無論在出身、個人特質、胸襟、管理才能等方面大相徑庭,項羽出身貴族,劉邦出身市井;項羽高大威猛、力拔山河,劉邦只是普通人一個;項羽擅長領兵作戰,以一當百,而劉邦並不擅長領兵打戰。從所有外在條件看,似乎項羽應該是最後的贏家。但是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註定是悲劇人物。《鴻門宴》中當他聽到“ 沛公欲王關中” 的密報,大怒曰“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可見他衝動易怒,自尊自大。項伯連夜趕到沛公的軍營洩露軍事機密,回來遊說項羽,項羽毫無警覺,不聞不問,反而答應“ 善遇” 劉邦。鴻門宴上,劉邦一席花言巧語,聽得項羽洋洋得意,不僅輕信他,還洩露了情報來源,說明他愚蠢無知。樊噲闖帳,慷慨陳詞,指責項羽。項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讚賞、賜酒、賜坐、賜豬腿。劉邦逃跑,項羽心安理得的接受禮物,這些行為都說明項羽缺乏深謀遠慮,沽名釣譽,自矜功伐,唯我獨尊。而劉邦雖出身市井,貪財好色,不務正業,但他深謀遠慮、虛心納諫、能言會道、能屈能伸、做事果斷。當得知項羽要攻打他時,慌而不亂,對訊息的來源及張良和項伯的關係表示懷疑,懷疑澄清後,立馬虛心向張良請教,拉攏收買了項伯,不僅“ 奉卮酒為壽” ,而且“ 約為婚姻” ,組成利益的共同體,使項伯終為他所用,成功遊說項羽,並在鴻門宴上得到他的“ 幫助” 。劉邦到了鴻門後,果斷放低姿態,卑躬屈膝,稱項羽為“ 將軍” ,稱自己為“ 臣” ,說自己“ 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極力滿足項羽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心理,而後又把自己和項羽的矛盾歸結為“ 小人之言” ,把自己想稱王的野心掩蓋的乾乾淨淨。對項羽言談之中暴露的內奸曹無傷,劉邦不露聲色,置若罔聞,卻暗記於心,回軍後,“ 立誅曹無傷” 。

    二、民心所向是關鍵劉邦善於審勢察情,深知“ 天下苦秦久矣” ,注意吸取秦滅亡的教訓,瞭解關中老百姓渴望廢除秦朝繁重的徭役、嚴酷的刑法,希望休養生息的心理,他採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如入關後,“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與百姓“ 約法三章” ,嚴明軍紀,大赦天下,不殺投降計程車兵等。此外,劉邦還特別處理好與楚懷王的關係,謹慎地對待關中王問題,懂的利用社會輿論獲取民心。這些措施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護和楚懷王的支援,進軍順利,最先破秦入關,獲得關中王。相反,項羽不察民情,忽視社會輿論,幹了許多不得人心的事。如,入關後,屠咸陽城,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與楚懷王,自立為“ 西楚霸王” 。項羽所做所為使他擁有大量兵力卻比劉邦晚入關,失掉了關中百姓的支援,把自己置於劣勢。在“ 鴻門宴”上,項羽在項伯“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的勸說下,許諾好好對待劉邦,在樊噲的責問“ 勞苦而功高如此⋯⋯ 此亡秦之續耳” 面前,“ 默然不應” ,這應該看做是他理屈詞窮、作惡心虛的表現。

    三、用人策略是助力劉邦之所以能在刀光劍影、危機四伏的鴻門宴逃過一劫,也得益於的他用人策略。在《鴻門宴》中,劉邦知人善用,虛心下問。劉邦不但善問,更善於採納意見,使謀士們感受到尊重。“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榮” , 和劉邦一起參加“ 鴻門宴” 的張良、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當得知“ 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 ,樊噲迫不及待請命:“ 此迫矣! 臣請入,與之同命。” 劉邦脫逃後,張良不顧個人的安危從容的留下來處理善後事宜。這些事件充分顯示了劉邦與他的謀士們團結一心、生死與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誼。而項羽身邊雖然不乏有范增這樣足智多謀的人才,卻不知善用,不善納諫。范增目光敏銳,察覺劉邦的野心後,便主張“ 急擊勿失” ,並遊說項羽設下“ 鴻門宴” , 佈下天羅地網,請君入甕,誅殺劉邦。鴻門宴當日,劉邦竟以一番花言巧語輕易化解了項羽的怨恨。項羽洋洋得意後便不在視劉邦為對手,對范增的多次暗示不予迴應。此外,項羽還任人唯親、不辨忠奸,對於項伯非常重視,從鴻門宴上的座位安排“ 項王、項伯東向座” 就可看出,而就是讓項羽如此信任的親叔叔卻在楚漢之爭中多次幫助劉邦,為報私恩,把項羽天大的軍事秘密洩露給劉邦,替他說情,在鴻門宴上掩護劉邦,致使劉邦乘機逃生,為項羽的爭霸留下巨大的隱患。

    四,鴻門宴的目的,更多也是一種心理層次的較量,在這一點上,劉邦就完勝項羽,赴宴之前,項羽邀請劉邦前來,如果劉邦不去,那就是認慫,勢必影響自己在群眾心中的地位,而軍心一動,日後想積攢起來就很難了,項羽這一招可以說是佔據主動,直到赴宴之時,項羽都是勝劉邦一籌的。但劉邦來了之後,雙方就勢均力敵了,雙方之間的舞刀弄槍,以及相互奉承不過是在互相試探罷了,在當時的背景下,劉邦項羽的軍事實力相差之大,但是劉邦最後能夠安然逃走,足以說明他的心理素質之強,而項羽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不過在於他的猶豫不決,范增的數次暗示,項羽都沒有下定決心,當時項羽叔叔的幾次掩護更是讓劉邦成功逃脫。

    所以會說《鴻門宴》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楚漢鬥爭的結局。

  • 2 # 夢見自然

    劉邦跑去項羽營中,不是他有多麼英雄,而是無可奈何,去,不一定死,不去,必死,他是在張良有了充分安排的情況下,不得不去賭一把。項羽事先已經準備好了要殺掉劉邦,結果在飯局上優柔寡斷了,被劉邦抓住一個短暫的空檔溜走了。

    大致的過程就是劉邦一進去就可憐巴巴,說自己是替項羽打下的長安,並不是自己想佔有關中,自己只是暫時待在關中等項羽過來接收,一定是有小人在挑撥離間,項羽居然說出了劉邦集團的內鬼曹無傷,項羽看著劉邦的慫樣,心軟了一下,范增在他旁邊拼命給項羽使眼色殺掉劉邦,他理都不理,害得范增只得安排項莊舞劍,結果卻被項伯上來胡攪蠻纏,就在項莊項伯舞劍之時,張良趕緊安排樊噲進去護主,樊噲衝進去就是一通說,說劉邦是有功之人,和項羽一起推翻了暴秦,現在項羽卻聽信讒言要殺劉邦,不仁義不道德,項羽敬佩他的忠心,賜酒賜肉,還是生肉,樊噲也吃的香香,項羽都被震住了,就在這會功夫,劉邦假裝去上廁所,偷偷開溜了,留下一些禮物給張良代送給項羽與范增,范增丟了禮物,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豎子不足與謀,氣得不得了。

    這個局除了反映出劉邦集團的團結之外,也襯托出了項羽集團的缺點,項羽優柔寡斷,還剛愎自用,居然還有個胳膊肘往外拐的。劉邦都說,項羽就一個范增,還不聽他的,他怎麼能不敗呢。

    其次,更重要的一點是,項羽是要當霸主的,不是要當皇帝,霸主是實行分封的,項羽只領有自己封地的資源,別的封出去的諸侯們,因為項羽的任人唯親,分封不公而多不聽項羽的,自己的死黨不多,項羽還會去欺負他們,而劉邦不同,劉邦是要當皇帝,皇帝就是要中央集權,打仗攻下來的地方,就得歸中央,至於分封,等得到天下再說,攻不到的地方,就利誘,像彭越,英布,大搞統一戰線,自己這邊的土地,資源,盟友越來越多,雪球慢慢滾,肯定能壓死項羽的,這是趨勢。

  • 3 # 歷史笑春風

    鴻門宴是楚漢戰爭前的預演,這次鴻門宴殺機四伏,最終,劉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併成功逃脫。范增最後無奈的說,我們將來一定會被劉邦給俘虜了。

    鴻門宴預示了未來楚漢戰爭的結局,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次鴻門宴中,雙方的優缺點都暴露無遺。明顯的,劉邦要比項羽強的多。首先是在膽略上。劉邦不怕危險,親自深入虎穴,這就顯示了他的非凡的膽識。而且他可以低頭做小,為項羽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項羽。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他主動放低姿態,把自己放到項羽之下的地位,使得項羽無法處置劉邦。

    項羽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當時又處於聯軍首領的位置,他要考慮政治影響。當劉邦據關而守的時候,他可以借這個理由鼓動大家的不滿,消滅劉邦。但是,劉邦前來低頭認小,反而讓他失去了殺劉邦的正當理由。因此,他只能聽之任之。

    其次,在兩個人的政治能力上。項羽過於自信,對劉邦看不起。這使得他根本就不把一些機密當回事。比如雙方都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但是,劉邦就能守口如瓶,根本沒有透露項伯的訊息,而項羽則隨口就出賣了曹無傷。不但讓曹無傷枉自送了性命,還讓劉邦陣營裡的觀望分子失望。

    第四在內部團結上。劉邦的內部團結一致,為了生存,他們步調一致。張良裡外照應,而在項莊舞劍的時候,樊噲則衝入會場,打斷了對方的陰謀。並理直氣壯的斥責項羽,使得項羽無話可說。

    反觀項羽內部,可以說是一盤散沙,各行其是。不要說聯軍不可能和項羽完全一心,就是項羽的嫡系也各懷心思。項羽已經決定放過劉邦,而他手下范增還不依不饒,非要殺劉邦不可。看項羽無意殺劉邦,竟然自己親自佈置項莊舞劍,殺了劉邦。這充分暴露了項羽內部的缺點。

    以上的這些情況,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都一次次的顯露出來。並慢慢的放大,拉大了劉邦和項羽實力的距離。比如,在膽略上,劉邦屢次和項羽交鋒,不怕項羽的威力,雖然屢敗,但是一直死死擋在項羽面前,為其他戰線的韓信、彭越創造條件。當時的天下,只有劉邦膽敢這樣幹。

    即便是被項羽射中胸口,劉邦依然笑著說,你射中了我的腳趾了。並強忍傷痛,起來慰勞軍隊,穩定軍心。

    在計謀上。劉邦從善如流,對韓信、陳平無限信任,使用反間計,使得項羽變成孤家寡人。在戰爭中,劉邦利用項羽內部的矛盾,不但讓那些諸侯國投入自己的旗下,連項羽最得力的猛將英布也成為自己的部下。

    以上的種種,都在鴻門宴上顯露了先兆。所以說,見微知著,鴻門宴就已經預示了項羽未來失敗的下場。

  • 4 # 歷史時間軸

    首先,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骨子裡驕傲和高貴,可以讓他兩軍對壘戰死,但絕不能允許言語之間冒犯他,所以讓他不屑於在鴻門宴上殺謝罪的劉邦,兩軍作戰可以偷襲,那是兵法謀略,而鴻門宴上私殺劉邦,屬於卑鄙伎倆,我堂堂楚國貴族,怎麼能幹這樣下作的事呢,相反,如果兩個人的角色對換一下,劉邦毫不猶豫的就會殺掉項羽,說到底就是性格的原因。

    其次,劉邦就算是被范增看出來,以前很好色,還是個財迷,這次先入定關中,劉邦卻一反常態,壓制本性,封庫存銀,收攏人心,一定心存異志,志不在小,但是劉邦能放下一切虛榮心和所謂的尊嚴,到鴻門向項羽請罪,表現的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小心翼翼,像個可憐蟲,項羽內心深處是瞧不起劉邦的,至少沒有引起項羽應有的警惕,加上項羽可能看到劉邦在鴻門宴的表現很可笑,想留著劉邦,給其他諸侯當一個活教材——劉邦在你們諸侯裡,算是比較能幹的,但是在我這他什麼都不是,你們如果敢不老實,劉邦就是前車之鑑,我想這也是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之一,而鴻門宴不殺,以後就很難有機會殺了,劉邦志在四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所以項羽必敗。

    再次,項羽自認為他能掌控一切,事實上,從各諸侯回國的時候,局面就已經失控了。

    從經過鉅鹿之戰的大獲全勝,到帶領諸侯聯軍到函谷關前,劉邦低姿態認罪服軟,項羽的軍中威望和個人自信心,都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是這一切都不過只是表象,項羽在軍中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超級自信,實際上嚴重不匹配,項羽的自信,遠遠超出了他在軍中的威望,從鉅鹿之戰來說,章邯、王離幾十萬大軍不是被項羽打敗,而是趙高專權和天下反秦大勢以及反秦聯軍合力的結果,功勞算到項羽一人頭上,不要說劉邦志存高遠心裡不服,其他諸侯心裡也有諸多不服,所以劉邦平定三秦以後,東出和項羽爭霸天下,短時間就聯合了很多諸侯,並且趁項羽平定齊國之亂的時候,率領四十萬大軍達到了項羽的國度彭城,當然,項羽的超級自信也不是吹的,帶著三萬人打敗劉邦的四十多萬聯軍,還差點活捉劉邦。

    如果是鴻門宴上項羽已註定失敗,那就是暴露了項羽性格的致命缺陷,項羽不是敗給了劉邦,而是敗給了自己!

    當然,我們看不到兩千多年前的那一天到底是什麼情況,劉邦為什麼帶百餘隨從,就敢去見項羽?也不知道項羽手下的將領,怎麼那麼容易讓劉邦從鴻門宴上隻身逃走,也感受不到鴻門宴上的項羽本人,是否動過一絲殺心,歷史沒有真相,如史記記載,我們姑妄信之,只有如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工自制免漆衣櫃給房間裡怎樣搭配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