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襄陽論語

    沒有劉備諸葛亮,孫權可能會投降曹操的。曹操畢竟代表劉氏朝廷,孫權也沒有帝王之心。三國中,魏國第一個稱帝建國,劉備第二建國稱帝;孫權是第三個建國稱帝,而且孫權晚劉備八年建國稱帝。由此可見,孫權還是忠於漢朝朝廷的。魏主分裂國家獨立建國,劉備也跟著學習照辦,這才使孫權覺得漢朝政治統一無望,才後來建國稱帝的。魏蜀是三分天下的真正推手,劉主無能,孫權是沒有辦法再回到漢室江山,司馬氏才是統一天下的有功之臣。

  • 2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我認為如果沒有劉備的加盟孫權選擇投降的可能性很大。一以張招為首的文官都主張投降,他們代表了地方勢力和重要財團。二督督周瑜雖主戰,不過是給孫權壯膽和證明忠誠,如果孫權主降他也會擁護,畢竟投降對他損失不大。三有了孔明的洗腦和劉備劉琦的兵馬相助,孫權都在猶豫難決。四孫權幾乎沒有取勝的信心,如果大戰失利,臣心民心都將背叛他,孫氏家族將徹底滅亡。如果投降至少保證家族生存,或許以後能東山再起。

  • 3 # 晨鐘悠揚2

    小說而已,即使諸葛亮舌戰群儒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即使有孫劉的聯合抗曹,沒有以後一系列的戲劇性的鬼使神差的機遇,孫權還是會輸的,無它,實力太過懸殊矣。但開戰之前,即使沒有諸葛亮的遊說,沒有劉備的聯合,孫權也不會選擇投降,為什麼?因為周瑜的存在。但戰爭的結果如何就難以預料了。

  • 4 # 觀海聽濤72

    不會! 孫權不是懦弱無能之人,小時候曾不顧兇險隻身前往黃祖處討要父親遺體,令人敬佩。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父兄創業之艱辛他也是清楚的,再加上還有周瑜,魯肅等一幫主戰的武將。所以我認為即使沒有諸葛亮,東吳也決不投降。小說裡諸葛亮在東吳的作用被誇大 ,真正赤壁之戰的主角是周公瑾。

  • 5 # 麻辣隋唐

    當劉表在世時,孫權針對曹操的策略是名義上對傀儡漢獻帝臣服,實際上並沒把朝廷放在眼裡,該幹嘛還幹嘛。反正有劉表夾在中間當安全氣囊,曹操也不可能越過荊州來打東吳。

    但當劉表去世之後,曹操藉著荊州集團內部不和的機會,突然揮師南下,用實力逼降了劉表的繼任者劉琮,成為荊州新的主人。而劉琮不厚道的地方在於並沒有把自己投降曹操的訊息及時告訴當時駐守在樊城的劉備(原因當然是劉備正不遺餘力的支援著劉琮的競爭對手——劉琦),這就造成劉備集團應變時間不足,一開始就處於倉皇逃跑的狀態。

    按計劃,劉備原本是想從樊城逃到重鎮江陵去防守,但由於身邊跟的人與輜重很多,走的很慢,才走到半路的長坂坡時,便被輕裝疾馳的曹操趕上,不光被曹軍打了個滿地找牙,還不得不放棄江陵,進一步向東逃到夏口。

    之後,志得意滿的曹操便給孫權寫了那封屌炸天的信:兄弟我已經搞定了劉琮,現在手中有八十萬水軍,很快就會來東吳與將軍玩一把。

    這封信其實就是要讓假臣服,真自治的孫權表個態:你丫到底投不投降?不投降我就削你!

    此時就回到了本問題的描述:如果沒有諸葛亮赴東吳舌戰群儒及劉備的聯盟抗曹,孫權會不會選擇投降曹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孫權有什麼志向?

    在《三國志*魯肅傳》中,魯肅曾與孫權探討過這個問題。孫權說,我的志向就是想當個齊桓公。意思是他能夠像齊桓公輔助周王朝一樣,來為大漢王朝盡忠。但魯肅說,拉倒吧,現在朝中有曹操作梗,將軍如何能夠為漢室盡忠?按魯肅的考慮,曹操短期內不會滅亡,漢室也難以復興,所以對孫權來說,先割據江東,再爭取天下比較實惠。從兩人的這段對話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孫權早就把曹操當假想敵了。

    到劉表剛死的時候,魯肅便對孫權建議,以弔喪為名,到東吳去探虛實,並尋機和劉備聯合,共同對付曹操。這意味著聯劉抗曹其實是孫權一方率先在運作。至於諸葛亮到東吳做客,則是魯肅到了荊州,雙方接上頭之後的事情了。

    而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周瑜也對孫權分析了一番曹軍的真實實力。他認為,曹操所謂的八十萬水軍都是忽悠人的。實際上,曹操從北方只帶來了十餘萬陸軍。拿下荊州後,又增加了七、八萬荊州本地水軍。十餘萬陸軍雖然是曹操嫡系,但不會打水戰。而會打水戰的荊州水軍又剛剛加盟,指揮起來並不順手。所以,周瑜認為曹軍的真實戰鬥力並不高,只要精兵三萬就可搞定。在周瑜的謀劃中,並沒有提到劉備的力量。

    而聽完周瑜的分析,孫權當即表了態。他說,曹操早就想廢漢自立了,只是忌憚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才沒有這麼做。現在其他英雄都死了,就我還在。我與老賊當勢不兩立!

    在這段表態中,也沒有提到劉備。

    那麼,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中到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因為他們不光牽制了曹操一部分兵力,還給周瑜提供了夏口這個前方大本營。但如果說沒有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與劉備的結盟,孫權會投降曹操就有點過了。

    即便沒有劉備集團,孫權照樣會委託周瑜與曹操決戰。

    實際上,赤壁大戰後續的程序與周瑜的預判高度一致,曹操的雜牌聯合水軍實在是太不專業了,火一燒就崩盤了!

  • 6 # 潘不安講究史

    孫權投降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在正史中,劉備這個盟友是魯肅主動為孫權拉來的。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孫權不會投降。

    孫權的戰略規劃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在孫權初次見魯肅的時候,就用齊桓之志進行試探,這時的孫權剛剛繼承父兄基業,年輕氣盛,看似只有齊桓公的志向,但是對初次見面的人怎麼可能吐露心聲呢?從之後對魯肅言聽計從,屢屢加以賞賜的表現來看,其志不小,其謀更大。

    魯肅認為曹操短時內難以滅掉,漢室也將不能復興,只有鼎足江東,等待時機。當下的目標應該是剿滅黃祖,進而討伐劉表,佔領整個長江防線,就可以圖謀天下了!

    果然,孫權在繼位後的第三年,即公元203年出兵討伐黃祖,此後雙方多次交戰,最終在公元208年殺黃祖,吞併江夏。

    很快魯肅便建議孫權進行下一步計劃,但此時傳來了劉表的死訊。魯肅認為,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兩個兒子以及舊部關係和睦,可以相互結盟對抗曹操;如果雙方關係不睦,就支援劉備安撫吞併劉表勢力,以此一起對抗曹操。併為此以弔喪的名義出使荊州。

    但計劃比不上變化,魯肅剛走到南郡就聽聞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向南逃跑。於是魯肅當機立斷,直接改向,與劉備在當陽長坂會面,代替孫權做主傳到了結盟對抗曹操的意願。劉備欣然允諾,並派遣諸葛亮作為己方代表和魯肅一起面見孫權。

    孫權和劉琮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魯肅回到孫權治所柴桑,先於諸葛亮和孫權相見,當時孫權和眾人商議,大多數建議投降,孫權獨留下魯肅詢問意見。魯肅回答認為眾人因為自身的利益而誤導孫權,如魯肅他們投降後還能當官,最後也不失郡守一類職位。但是孫權如果投降的話,又會有什麼下場呢?孫權表示魯肅和自己的想法相同,更加堅定了抗曹的決心。

    我以為孫權其實早有決心,只是在試探下屬文武的態度而已,不然用主降派抗擊曹操,陣前投降是很不妙的事情。

    因為孫權和荊州劉表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1、劉表單騎入荊州,沒有自己嫡系的軍隊,兵權完全掌握在蔡瑁、張允等這些主降派手中。

    而孫堅本身就是浙江富陽人,在江東有深厚的基礎,孫策更是用武力統一江東,東吳的軍隊基本掌握在孫權自家人或嫡系的周瑜、程普、黃蓋等人手上,這部分人也是主要的助戰派,也就是說主降派手中並沒有多少直系軍隊。

    2、劉表在荊州的統治完全依靠的是荊州各大豪族的支援,在劉表無意圖謀中原的時候,這批人早已和曹操暗通款曲。投降曹操還能保證家族在荊州利益,毫無損失。

    而孫家在統一江東期間,和江東大族之間存在血仇,因此東吳統治期間對大族長期處在打壓狀態,直到陸遜時期才稍微有所好轉。孫權不可能會相信和聽從他們的意見,而他們也無法形成實質性影響。而掌握兵權的孫家人和孫家嫡系,如果投降恰恰是損失最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大多是主戰派。

    3、劉表兩個兒子,本來劉表更喜歡長子劉琦,但因為劉琮娶了蔡氏的侄女而得到荊州大族的支援,並透過枕邊風的力量使劉表開始疏遠劉琦。這使得劉表勢力更加分裂,無法對荊州軍民形成有效影響。

    而孫權方面,因為有父兄兩代的積累,軍中有大量的死忠支持者,而不同於剛剛繼位的劉琮,孫權已經繼位差不多八年,並在期間討滅黃祖,佔據江夏大部,已經有了足夠高的威信。

    劉琮的投降更像是被荊州大族裹挾,無奈投降。而以上因素都決定了孫權不可能投降曹操,同時孫劉佔據的優勢和曹操的劣勢,也決定了孫權沒必要投降曹操。

    雙方優劣對比

    曹操方的弱點:

    1、曹操手下都是北方兵,不習水戰,南下東吳必然要依靠剛剛依附的荊州兵,沒有足夠時間的磨合,將帥不瞭解,軍隊的忠心無法得到保證,半數實力估計都難以發揮。

    2.曹操剛剛佔據荊州,不可能在南征東吳的時候,用降卒鎮守後方,那麼大量的嫡系部隊要被分散到荊州各地。所以曹操兵力雖強,但孫權真正面對的並不多,現在也認為曹操的軍隊大概在10萬到20萬之間,而且絕大多數是荊州兵。

    3、史料顯示208年前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荊州發生的大範圍的瘟疫,荊州兵的戰力得到了極大的減弱,所以孫權在進攻黃祖時,無法得到劉表方便的支援。曹操南下的軍隊,水土又不適應南方,加上瘟疫損失慘重。

    所以對此戰的描述,《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孫劉聯軍火攻只是燒燬船隻使曹操失去了南下的機會,但真正促使曹操退軍的還是當時流行的瘟疫,使曹軍病死過半。

    4、西涼還在馬超、韓遂等人的控制之下,哪裡才是曹操的心腹之患,因此曹操不能全力對付東吳。

    而孫劉這邊有以下優勢:

    1、劉備在荊州多年,受到當地小家族和普通百姓士卒的支援,所以才能在曹操南下時帶著十幾萬百姓逃跑。等跑到夏口,劉備還剩軍隊1萬人,加上劉琦軍隊一萬人,一共有兩萬多的精品。

    即使劉備不和孫權結盟,劉備也不會投降曹操,以劉備的影響力和軍隊,會為曹操製造不少麻煩。所以歷史上,是孫權積極和劉備結盟,而非完全依靠諸葛亮勸服孫權結盟。諸葛亮實際更多是作為劉備方的代表,為促進孫劉聯軍實質性合作而到來。

    此後孫權資助了三萬兵力,自己則帶著軍隊跑去打合肥,直到曹操派張遼救援合肥,孫權才撤回。所以孫權即使沒有和劉備結盟,本身的軍力抗拒曹操應該還是足夠的。

    2、孫權在江東已經根深蒂固,如果戰敗還可以往南繼續撤退,但是曹操本來就是為了徵荊州,對征討孫權缺乏準備,因此在赤壁前就有記載曹軍出現糧草不足。那麼曹操對孫權作戰是無法維持太久的。

    3、孫權有長江天塹,又有精銳水軍,曹操軍隊雖多,但是本部都是北方陸軍,在水上無法發揮作用,而作為主要依靠的荊州軍,在和孫權的多次作戰中甚至經常處於下風,更何況大將黃祖還剛剛被孫權攻殺。

    僅僅透過以上當時雙方自己也能看出的優劣對比,孫權不敢說打敗曹操,但是至少有一搏之力,正值開拓進取年齡的孫權不可能投降曹操。而曹操的那封信估計也只是為了嚇嚇孫權,萬一當真了,和劉琮一樣直接歸降最好,恐怕自己也沒有太當真。

    因此即使沒有諸葛亮卻說孫權,雙方結成同盟,孫權還是不會選擇向曹操投降。

  • 7 # 堅守我的執著

    不會投降曹操。雖然主降派佔有不小比例,但作為一方諸侯的首領,更要考慮今後身為人臣的感受的,事事看人臉色,且有朝不保夕的勁頭,至於諸葛亮遊說東吳,只不過是孫權讓他刺激一下那些投降派而已

  • 8 # 愚兵遇到秀才

    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要攻打江東,東吳感受到了壓力。這個時候,諸葛亮出現,兩家結成了聯盟,曹操就此大敗。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出現,孫權實際上也不會輕易投降曹操。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只是虛張聲勢,青州兵不利於水戰這一點也是能被大家輕易看出。

    東吳當時憑藉天險固守,兵多將猛,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如果曹操一說攻打自己就投降 ,孫權也不配成為孫權了。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功勞就是提出用火攻,然後借來了東風。對於火攻這一點,東吳的聰明人肯定也能想到。至於東風吹不吹,則要想另外一種方法來彌補。

    總之,在三國群雄並起的時候,沒有一個首領會輕易屈從於對手,畢竟,他們都是打天下的第一代人,不像自己後代那時的國力空虛!

  • 9 # 鄺生24

    不會。一,當時孫吳是力量最強盛時候,並且決定一致抗曹。二,龎統獻連環計,周瑜分析了形勢,巳有必勝的把握和做好了誰備,只等機會。劉備剛入荊州,力量弱小,也防曹操,孫杈不怕劉備會攻打,一定會抗拒曹操。

  • 10 # 九重天外1

    肯定不會。諸葛亮不過江東,東吳也會積極聯絡其他勢力對抗曹操。究其原因,孫權是一代令主,雄主。東吳大都督周瑜,也是一位善戰的鷹派人物。他也會積極抵抗曹操的。而文臣雖主降,但一但開戰,也能積極團結,共抗曹操。我個人認為,孫劉兩家一定會團結。究其原因是,這兩封是力都不足以單獨抗衡曹操。所以他們團結是勢在必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黃瓜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