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道理很簡單。

    皇帝國王有巨大權力,但他們的素質未必配得上這個權力,因此難免有人覬覦最高權力。即使帝王個人素質不差,他也終歸只是一個人,要管理一個國家,總有顧不過來的時候,他身邊如果有野心家,再具備一定條件的話,就很可能實施冒險行動

  • 2 # 浮白墨客

    對於封建王朝而言,越往後發展,土地兼併越是不可避免。歷史上,宋代王安石的變法,明代張居正的變法,都是圍繞土地的再分配做文章。可是,你若變法動的就是權貴階層的利益蛋糕,他們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手裡的乳酪被變沒了。於是,歷代的變法也就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歷代王朝,周綿延時間最長,有八百多年。其後的朝代,最長不過三百多,再也難以企及過去的時長。

    為什麼歷朝歷代,始終避免不了自己朝代的滅亡呢?

    中國古代是農業文明,而且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受制於天,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才會獲得大豐收,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將會歉收,嚴重時還會發生饑荒。

    如果你翻看二十四史或者資治通鑑,你會看到歷代基本都會有人吃人的記載,而且在朝代末期,這種記載會更多。而絕大部分的人吃人,都是自然災害惹的禍。

    所以,自然災害永遠是古代各個朝代難以逾越的障礙。一些自然災害雖然沒有一時致命,但它是緩慢積累,而且當災害和內部的耗損這一面結合起來的話,這個政權也就基本完蛋了。

    我們有一句老話,叫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打江山就是在破除,當然很快,而坐江山就是在建設和守護,涉及到方方面面,自然很難。

    一個朝代建立初始,因為皇帝本人都是親自參與了本朝的建立過程,所以他知道一個朝代滅亡的可怕,也知道受好一個朝代的不容易,所以創立之君都是賢良的人。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不賢良,又沒有什麼本事,他又怎能推翻舊時代,建立一個新政權呢?

    任何事務運轉都是開頭好,運轉的損耗會在後面逐漸顯現。

    開國皇帝厲害,他的後世子孫因為沒有經歷這個過程,從小養尊處優的生活,這在客觀上已經抵消了他們的一部分能力。假設這個人還是一個混蛋角色,那麼他就更容易把自己的江山弄丟了。

    耗損的過程是緩慢積累的,當耗損和自然災害相結合的時候,就是終結這個朝代的時候。

    在一個朝代初期,即使發生了自然災害,由於政權還很強大,所以政府有能力度過難關。而朝代越往後,積累的耗損越來越多,政權運轉肌體已經傷痕累累了,這時候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根本撐不過去了。

    自然災害的發生,在盛世和衰落時代都會有,不同之處就是盛世有能力消除它,衰落的時代,自然災害就是加速朝代滅亡的助燃劑。

    比如明朝,在末期的時候,它的整個政府機構運轉已經耗損的差不多了,政治十分黑暗,各地土地兼併很嚴重,而恰好又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明朝不滅亡才怪。

    一個朝代就像一個人的一生,最開始成長,到後來年富力壯,再到後來的逐步衰落,進而死亡。這是一個極其自然的過程,人躲不過去,一個朝代也一樣。

    一些短命的王朝,在二三代之後就顯露衰敗景象。一些久長一點的王朝,在幾代以後,也會出現頹勢。

    那麼自然災害和損耗的節點在哪兒呢?

    人口增長是關鍵因素,而糧食則是束縛人口持續增長的瓶頸。

    在朝代末期,由於戰亂和自然災害,人口會大規模銳減。當新朝建立後,人口開始緩慢回升。然而古代農業技術落後,它養活人的數量是有限的,當人口增長到一個階段的時候,糧食的產出,就不夠人的食用了。這個隱患不明顯,然而一旦自然災害發生,這個隱患變成了明患,再如果和朝代的耗損相結合的話,毀滅它的力量也就形成了。

    正因為如此,歷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視農桑發展,因為農業是根基,是不可動搖的根本所在。

    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因為採用了商鞅施行的變法,所以才能在七國中脫穎而出。商鞅變法的一個關鍵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其法律條文是強制性的規定百姓必須呆在自家的土地上從事農業活動。可以說,商鞅的變革是影響深遠的,其後歷代王朝,都圍繞土地和糧食增產做文章。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大規模抑制商業的活動。一方面,商業流通,大規模的催生出一大批不從事農業生產,而在各地流動的人口;另一方面,如果持續支援商品大規模的流通,那麼範圍一旦持續擴大,生產出來的產品則不夠供應商業活動,進而會大大削弱國家的基本實力。

    因此歷代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並非完全把商品流通杜絕,而是把它限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和一定區域裡。至少在本地的商品流通還是存在的,可一旦超出了本地範圍,國家限制不說,土地出產的物產也不夠人們拿出去賣。

    所以,中國曆代就是自給自足型的發展形態。然而即使如此,每當人口增長進入一個臨界點,自給自足變不能維持下去,變革的苗頭就出現了。

    歷史上,每個朝代末期的人口都要高於朝代創立初期。人口的增長,會增加糧食供應壓力,而自然災害是經常出現的,當人口進入一個臨界點,此時發生自然災害,人們就撐不過去了。

    除了自然災害的因素,還有王朝的土地兼併問題。每個王朝進入末期,都伴隨著土地被權貴兼併,而大量老百姓失去土地的尖銳問題。

    人口大規模的持續增長,本就給糧食供應敲響了警鐘,若在發生土地兼併的情況,老百姓沒有地,就無法保障自己的生存。這種情形下,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若恰在此時再發生自燃災害,那變革的步伐也就真的勢不可擋了。

    一個朝代的滅亡,從來不僅僅是因為某個皇帝的壞造成的,比如崇禎就不壞,但明朝還是滅亡了。

    綜合看,農業生產基礎,人口增長會加重農業生產的負擔。人為的土地兼併是關鍵因素,臨界點就是自然災害的發生。

    對於封建王朝而言,越往後發展,土地兼併越是不可避免。歷史上,宋代王安石的變法,明代張居正的變法,都是圍繞土地的再分配做文章。可是,你若變法動的就是權貴階層的利益蛋糕,他們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手裡的乳酪被變沒了。於是,歷代的變法也就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人口增長和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人為能夠阻擋的。當生產出來的糧食越來越不夠供應增長的人口的時候,自然災害就成了壓垮封建王朝最後的那根稻草了。

  • 3 # 大鵬歷史觀

    這個是很正常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子承父業,一個朝代不可能每一代君王都厲害、總會出一些無能之輩的。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扶持的話、那麼就會有一些有能力的大臣或者將軍有不臣之心了。而且 人的權利到一定階段之後就不會想著在受別人的約束的、尤其是古代的哪些當權者像掌權的將軍一樣時間久了、加上君王的無能、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就難免不會出現造反或者逼宮的現象了。

    不知道我這樣回答是否合理?還望給予指點哈

  • 4 # 藏劍山莊902

    狼性永遠是帝王最本質的本性。不獨劉邦是這樣,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都是這樣,奴隸社會的君王也是這樣!

    帝王任用臣子,是因為臣子有被利用的價值。當臣子沒有價值的時候,帝王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不管臣子以前有多麼大的功勞,只要現在沒有價值了,臣子就會被毫不留情地拋棄。

    當趙國有危難時,趙王想到了廉頗。趙王想用廉頗為自己解除威脅,當聽說廉頗“一飯三遺矢”的時候,當知道廉頗不能為趙國出力的時候,趙王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廉頗。

    “卸磨殺驢”是歷代封建王朝帝王對待臣子的最常用的、也是最普通的辦法!

    很多大臣,根本就不懂得帝王之本心,不明白帝王之本性,總是希望建功立業。臣子總以為建立了蓋世功勳,帝王就會善待自己,就會不吝封賞,這是大錯特錯呀!

    無論大臣的功勞多大,只要不合皇帝的心意,或者皇帝覺得無用了,被宰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對於建立蓋世功勳的大臣,殺頭就是最好的封賞。“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列傳》)古往今來,有哪一個建立赫赫功勳的人,是善終的,是活的愉快的,是不被帝王猜忌的呢?對於建立蓋世功勳的臣子,身死而家安者,是極其幸運的;身死而族滅的,是相當正常的。

    夫差殺伍子胥,勾踐殺文種,秦始皇殺白起、呂不韋,趙王殺李牧,劉邦殺韓信、彭越,漢文帝囚周勃,漢景帝殺晁錯、周亞夫,漢宣帝殺霍光,曹操殺荀彧、崔琰,朱元璋殺徐達、劉基,明成祖殺方孝孺。

    帝王屠戮功臣,有的說是因為與功臣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有的說是因為功臣違反了國家的法令。倘若因為帝王屠戮功臣,而說帝王沒有人性而有狼性的話,證據似乎還有些不十分明顯。但帝王對自己的親人的屠戮,尤其是對自己沒有威脅的親人的屠戮,帝王的狼性就暴露的極其明顯了。

    漢文帝逼迫自己的舅舅薄昭自殺,就鮮明地體現了帝王的狼性是何等地殘忍!

    雖說薄昭犯了法,但是漢文帝沒有防微杜漸在先,也是漢文帝的錯誤呀!漢文帝倘若將薄昭貶為庶人或永遠廢置不用,也是處理的辦法之一呀!況且,漢文帝的母親還活在世上,薄昭又是漢文帝的母親唯一的親人。另外,薄昭的罪,也不是到了罪大惡極、非殺不可的程度。但是,漢文帝卻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著自己唯一的舅舅自殺,置自己的母親於何地呀?漢文帝的狼性何其明顯呀!

    唐太宗李世民的弒兄殺弟,隋煬帝楊廣的弒父奪位,是帝王狼性的又一體現。在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中,像這樣的現象,實在太多太多了。

    對劉邦殺丁公的做法,司馬光給予的評價是:

    臣光曰: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獨以不忠受戮,何哉?夫進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當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苟不明禮義以示之,使為臣者,人懷貳心以徼大利,則國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斷以大義,使天下曉然皆知為臣不忠者無所自容;而懷私結恩者,雖至於活己,猶以義不與也。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且遠哉!子孫享有天祿四百餘年,宜矣!

    司馬光對劉邦的做法,持贊成的觀點。但筆者並不贊成:劉邦不殺丁公,大漢依然可能會有“四百餘年”的天下,不會有任何影響的;劉邦殺了丁公,對漢朝初期的穩定並沒有帶來任何的好處。

    司馬光贊成劉邦做法的出發點雖然是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其本意也不是希望帝王學習“狼性”,但是對後世帝王的潛在本性——“狼性”的啟發還是有一點點的。

    縱觀歷代封建帝王對待臣子的事實,可以證明:狼性——是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本性!

  • 5 # 行走者believe

    簡單舉幾例:殺光33位兄弟姐妹的秦二世胡亥、殺哥哥的十六國時期漢昭武帝劉聰、殺父親及哥哥的隋煬帝楊廣、先發制人,殺李建成,李元吉的唐太宗李世民、明朝朱棣靖難之役、清朝康熙之子相互爭鬥……

    歷史上奪權政變的事件很多,當然有很多也是被逼無奈。比如李世民殺太子!每起宮廷事變都有自己的多方面原因。但是縱觀歷史,封建王朝奪權陰謀政變層出不窮,本質上有幾點原因:

    封建王朝的皇帝世襲制。即“家天下”,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世代世襲。這裡僅說其弊端,世襲制導致皇室家族的權力之爭。必然發生流血事件!同時,權力集中在家族,從時間上看,統治者選拔的範圍會越來越小,導致統治者的衰敗成為歷史的必然。在這種情況下,其他高層的權臣起兵造反完全會成為現實。

    封建王朝的苛捐雜稅,尤其是王朝的中後期,朝廷衰敗,加大稅收,人民負擔加重,皇室國庫空虛!這個時候朝廷再一次增稅,之後形成惡性迴圈。導致終有一天,權臣政變或農民起義出現。

    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的剝削統治思維和其過於集中的權力制度。作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爭權奪位之事的發生那是必然。

  • 6 # 吾空了

    在封建社會制度下,權利雖然是以國家的名義存在,但本質上是私權,誰擁有了這個權利誰就擁有了一切,所以對權利的爭奪與變更就是歷史的主要故事情節。

  • 7 # 使用者4803156239259

    主要原因就是官人對百姓的關愛到位的程度,若對百姓疾苦不聞不問而只管收租納稅,那怎能天下太平?水能浮舟也可覆舟,若能記住這一條,就應穩當寶座,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是永遠不可忘記的,不然就可能天翻地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聽快樂的歌人就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