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一

    拜年的由來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每逢春節,透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 2 # TrappedOfficial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時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 3 # 中醫內科醫師

    春節源於哪個朝代,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虞舜說,有殷商祭神祭祖說,有西漢武帝說,至於哪種說法準確,因為時間太悠久。

    春節又叫年,傳說遠古時候年是一種野獸,年獸長得形貌猙獰,生性兇殘,而且口味繁雜,上至飛禽走獸,下至鱗介蟲豸,無一不吃。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一天換一種口味,人的口味也是他喜歡吃的。年獸很兇猛,各種動物都怕他,人類更是談年色年。最怕響動,最怕火光,所以人類發明了爆竹。

  • 4 # 劉坤忠120

    拜年從漢代開始,於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版布了太初曆,以夏曆為基礎,把正月初一定為歲首,適應於二十四節氣的調和,也適應於安排農事。舉國歡慶,相互拜賀。以後各朝各代用不同的方式慶賀禮拜,春節拜年的習俗傳承至今。

  • 5 # 老張教育新思享

    春節來臨之際,筆者帶大家穿越到了各個朝代!看看老祖宗們如何過春節這個節日呢?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發現,春節是由虞舜時期興起的。相傳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日子也有所不同。夏朝時,春節以正月為開始,但到了商朝,春節又從農曆12月開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他也統一了春節的日子,即農曆十月的第一天,因為他時在那個月統一天下的。秦朝之後時什麼朝代?

    漢武大帝時期,經司馬遷提議,漢朝施行“太初曆”,將原來秦朝春節日期改為正月初一。看來我們現在的春節日期是從漢朝就已經定下來了。

    百姓們在熬過了秦末漢初的艱苦歲月,見證了西漢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終於也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大家有了更多的精力去享受節日。作為禮儀之邦的漢朝子民,在春節期間除了祈福慶收之外,祭拜祖先也成為了當時人們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

    如果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各式各樣種類豐富的慶祝活動中,你將見證春節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大節日。

    這個時代的慶祝習俗也是愈漸豐富多彩,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遊樂賞燈統統都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如果你是夜貓子,喜歡守夜迎接新年的到來,那麼晉朝就最適合你了。因為,“除夕”和“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除夕之夜,閤家團圓,美酒佳餚,徹夜不眠。大家一起倒計時迎接新年的到來。

    如果生活在唐朝,春節期間,不製作一些“新年賀卡”送人,就會顯得自己比較low,跟不上時代潮流的腳步。

    這裡的新年賀卡在當時被稱為“拜年帖”,皇室用金箔製作賜予大臣,我們這樣的老百姓用梅花箋紙題辭祝賀贈與親朋以表心意,小小的賀卡被賦予濃濃的情誼,在那個封建年代也會顯得尤為可貴。有人會問箋紙是什麼?這時候看過我們節目的小夥伴就會露出會心一笑,看來從別藏學到的知識不自覺就會用上呢。

    此外,如果你在唐朝當公務員,春節期間,還可以享受到為期七天的休假,這還要多謝唐玄宗頒佈的《假寧令》,讓帝國的官員也可以過一個好年。這是你們是不是在心裡吐槽,合著只放七天假是唐玄宗想出來的,他為什麼不規定放一個月呢,七天怎麼夠我們吃美食、串親戚、打牌、開黑。。。

    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又恰巧是吃貨,那春節一定是你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北方人過年喜歡吃的餃子開始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除此之外,餐桌上你還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經典美食,撩撥你的味蕾:東坡肉、屠蘇酒、百事吉、春盤、魚生、術湯、索餅五辛盤等等。

    門狀原來是下屬求見上司時使用的,上面寫有求見人的基本資訊,門狀呈進後,上司在門狀後加了“刺引”,才可以進見。北宋時期的門狀演變成了當時官員們“偷懶”的派生物,就相當於現在的賀年卡。首都東京官員眾多、文人云集,每到過年,這些上層人士都要走動拜年,聯絡感情。每個達官貴人的朋友圈怎麼的也有好幾十號人吧,需要聯絡的人實在是太多,而且拜年既要磕頭又要作揖,非常累人的。

    宋人為圖省事兒,就用送門狀的方式拜年。對於那些不太重要的朋友就差僕人送去門狀,上邊寫上祝福語,簽上大名,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張明信片就出自大才子秦觀之手。

    發完拜年帖,吃飽喝足之後,一家人在通宵不絕的爆竹聲中迎接春節的到來。這個時候,人們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的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中人們的辛酸得失在這響徹天際的爆竹聲中統統煙消雲散。

    大年初一,天朝大臣和外國使節都要到開封,向皇帝“拜年”,規模相當大,人們稱之為“排陣仗”。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地的外交官都會帶著禮物前來朝賀進貢。遠在西域塔里木盆地南邊的于闐國使者,更是乘著駱駝帶著妻子兒女同來東京向天子朝賀。各州駐京城的進奏官會帶上各地的土特產進貢。皇帝接受朝拜後以漢裝、錦襖之類的衣物向各國使節回禮。

    一般各個國家的使節朝拜天子後就沒什麼事兒了,但是大遼非常特殊,大遼使節在大年初二還要到相國寺燒香,初三到南御苑射箭,北宋朝廷挑選善於騎射的武臣伴射,伴射得勝,京師市井兒攔路歡呼吶喊,觀者如堵。

    如果生活在明朝,你會發現過年的習俗變得十分成熟且相當隆重。

    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成為了當下盛行的習俗和活動,而最受到人們歡迎的活動就是賞燈了。春節期間,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整個都城都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燈海世界中。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按理說不是漢人統治,不該過春節。可她們偏偏卻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非常流行的取樂方式。

    如果生活在清朝的皇城根下,除了走親拜友,沿襲舊俗之外,過年時期逛廟會是必不可少的節日活動。現在北京每年大大小小的廟會也很多,當然對我來說,廟會上的各色小吃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清朝的廟會已經與商業活動有著緊密的關係了,以北京廠甸廟會為例,春節期間,人頭攢動,廟會中地攤林立,珠寶、書畫、古董、碑帖、首飾、花卉食品攤位樣樣盡有,賣藝雜耍戲曲表演種類豐富。

    無論攤販還是市民,都希望在這個喜慶時節借廟會之際,圖個新年吉利財運亨通。

    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傳統過年不再休假。禮儀上,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華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如今的春節呢,看春晚基本上成了每個家庭純潔的重要活動,可能不只是為了看節目,重要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的感覺,在平時手機不離手的人們,可能只有在這一刻才能真的感覺到心在靠近。

  • 6 # 玩轉灌雲

    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每逢春節,透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盡當地救濟規則適用限制的意義和目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