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所謂“灌水”是歷史上歐洲很多名家作品都是由學生學徒先畫,或是畫不重要的部分,最後畫家畫主體或主體部分潤色。
5
回覆列表
  • 1 # 燈影書畫

    我看前面“鴻鵠迎罡”友友已對這個問題作了比較專業詳盡的回答,這裡再贅述幾句。

    “灌水”似乎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一個“新詞”,用在繪畫上的意思好像是以一個畫家為主的畫作由他人“補畫”“添畫”完成,在圈裡也叫“合作”繪畫。是繪畫界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

    其實,繪畫中的“灌水”現象古已有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大量出現。最有名的要算是義大利的威尼斯“三傑”貝里尼、喬爾喬內和提香了。貝里尼是喬爾喬內和提香的繪畫老師,喬爾喬內和提香即為同學。據說他們師生三人和同學二人合作創作了不少畫。最著名的就是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

    《沉睡的維納斯》是喬爾喬內在1510年創作的,這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可惜這幅畫他沒有全部完成就去世了。提香後來添加了畫面上的天空和綠地等背景材料,成就了這幅經典傳世傑作。這幅畫現在被許多國家列為人體繪畫藝術教學範本。提香和喬爾喬內的合作也成為世界繪畫史上的佳話。

    有意思的是,提香添補了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以後,意猶未盡,靈感大發,接著又畫了一幅《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乍一看,兩幅畫幾乎一模一樣。細一看才會發現,這兩幅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背景完全換了,靜態變成了動態,而且這個維納斯是“醒著”的。

    大型國畫組畫《江山如此多嬌》是為人民大會堂特別創作的。這組國畫畫幅碩大,雄偉壯闊,氣勢恢宏,藝術地展現了祖國錦鏽山河。但由於創作難度和強度比較大,當時又有時間上的要求,如果要一個人來完成顯然有些力不從心。《江山如此多嬌》就是由多名畫家合作以著名畫家關山月和傅抱石為主完成的。

    但是,也要看到,近些年來在繪畫界的“灌水”,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有些老師和導師讓學生完成畫作的大部分,自己只是做些修補和潤色,而畫作落款只是老師或導師的大名印寶。這是變了味的“灌水”,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不宜提倡。

    提香《聖母昇天記》

  • 2 # 千千千里馬

    油畫的工序比較複雜。尤其是大幅作品,簡直就是一個工程。其中繪畫之前的打底就需要耗費一定的體力和時間。如果這些工作老師親手來做,就會影響老師的創作時間和精力的。

    老師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創作內容,如果內容處理不好,那麼作品的質量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完成一件作品,學生也很期待老師能夠拿出驚人之作,共享成功的喜悅。

    打底之後是上稿,這個工作也需要學生做一些非主要部分的描稿。老師主要畫重要部位,比如人物的頭部,肢體等等,學生畫一些背景衣服等等。

    上稿之後是赭色素描繪畫。這一階段進入上色,學生同樣幫助老師畫。

    最後是全色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赭色稿著色,甚至完成作品,最後由老師修改調整。

    其實學生與老師共同合作完成作品,不只是歐洲畫家有這種情況,中國畫家也同意有類似的情行。例如張大千弟子甚多,有些畫也是弟子完成,張大千修改之後,記在張大千名下的。比如,張大千著名的敦煌壁畫臨摹,其實他的弟子做了大量輔助工作。

    那麼,不是純粹的由大師一筆一畫畫出來的作品,是不是就不代表大師的作品呢?

    這個我們要做具體分析。

    首先,獨立繪畫創作,不是弟子一個人能夠勝任的。

    作品包含了諸多因素,例如色彩,風格,人物性格的刻畫等等,大師與弟子的區別是巨大的。

    在弟子學習階段,一般都是按照大師的主體思想風格完成作品的,所以,作品貴大師,這是合理。

    例如,拉斐爾出師以後,與老師的作品就不一樣了。

    而且,拉斐爾做學生的時候已經比老師還要畫得好呢!

    跟大師學習,就是要在大師的指點下體會和研究繪畫的奧妙在哪裡。

    參與老師的創作,是真正與大師近距離的學習。

  • 3 # 瑪麗藝術影視媒體

    謝謝邀請。在各種藝術創作中,灌水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創作等等,創作中灌水也是為提高藝術的昇華,師生合作創作出的繪畫作品,大的雕刻件都是有師傅帶著徒弟,老師帶著學生共同創作的成果。有很多的優秀作品都是集體動腦動手創作出的輝煌。你能說它是灌水嗎?我個人認為攝影作品創作卻有所不同,攝影創作是用手中的相機拍攝那一瞬間動態美感,只能是一個人完成。不過在後期製作中,以前的攝影圖片製作都是在暗房操作,沖洗、放大、圖片修飾,有的是攝影師自己完成,有的是專門有暗房師傅們進行操作。時代在發展,現在圖片衝、洗、放,都有現代機器,代替了過去的人工操作。為了創作出好的攝影藝術圖片,從創作拍攝,到後期藝術美圖製作,是較複雜,技術性較強的細緻工作,因為我學這個專業在這個方面有體會。我在攝影創作中不需要灌水,獨來獨往,自己創作,自己製作把最美的攝影藝術佳作和網友們分享!純屬個人看法!

  • 4 # 吹雪無痕1224

    以上很多具有專業水準的網友都以專業的詞彙回答了較為準確的問題。但是,現在指的“灌水”是指某些畫家特別是很有名的畫家為了商業利益,在他學生或徒弟畫好的畫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 5 # 詩夜城主

    如何看待藝術創造的“灌水”現象?

    藝術是一種精神視覺,是憑人的意境、思想靈魂、內心真實感來欣賞的,

    藝術創造中的“灌水”現象,用現代詞語很肯定的說就是“作弊”現象,“作弊”的意思我相信大家都懂吧,

    舉例說明;在考試的時侯抄襲別人的答案,或者把答卷叫人代寫,這種行為統稱為“作弊”,也叫“灌水”,

    再舉例說明;創作一首歌曲,有作詞人、作曲人;創作一部電影,有導演、主演,這情有可原,可以理解;若創作一幅畫,由二三個人完成,那試問一下,這幅畫屬於誰的傑作?或者還叫傑作嗎?

    藝術創造的“灌水”行為,是對藝術的不尊重,也是對自身藝術職業的不尊重,藝術作品有收藏價值與商業價值,若這一件藝術作品不屬於藝術家本人親筆完成的傑作,那對那些藝術愛好者及收藏者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所謂“行有行規,藝有藝德”,

  • 6 # 秉燭讀春秋

    歐洲的藝術創作有“灌水”現象是利益所驅使,這些人為了沽名釣譽和撈更多的錢,僱傭一些不入流的“文人”打底色,然後自己潤色作品,當成自己的勞動成果出賣,這些人脫離了藝術創作的初衷,背離了藝術是陶冶人們美好心靈的宗旨,沾染了銅臭,當然作品也隨之變味了。

    說到“灌水”,歐洲“灌水”現象和現在有些文人僱寫手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把畫作換成了文字。換言之,“灌水”現象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無處不在。

  • 7 # 民國畫事

    “灌水”或是“代筆”在書畫創作中並不罕見,畫家有時礙於情面,有時的確是忙昏了頭,大多數時候的確存在為利益參與代筆,中國藝術圈裡常與“代筆”有關聯的畫家,人們常常會提到金農,很多人會批評他,覺得不夠專業,沒有藝術家的情懷,我們都知道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為什麼要單一地用代不代筆來評判藝術家的好壞,美術報作者曾經緯曾就金農代筆一事分析過,我覺得他的態度才是我們對待藝術家灌水或者說代筆應有的態度。

    乙亥(1755年)作 花果冊 冊頁 (十二開) 水墨紙本

    花果冊

    壬午(1762年)作 墨竹 立軸 水墨紙本

    講到代筆這兩個字,我們的第一感覺是複製賺錢。一旦藝術和金錢掛鉤,人們總會有一絲鄙夷和冷淡,“不過就是賺錢的門路而已,能有多少高尚的情操”。這當然是仁者見仁的觀點,不過所謂代筆的出現,多半是無奈悲涼的現實反映,是身不由己的困頓和掙扎,是時代的悲劇,是命運的摧殘。當我們瞭解到金農作為一位時代棄兒,我們或許會對他遊戲人生的戲謔有會心一笑——遊戲也好,刻意也罷,詩意的人生本來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何況要做到現實與理想並存,際遇和追求共進。若是簡單地把代筆等同於金農,那麼我們就辜負了他那自成孤調的高貴濯纓了。

    壬午(1762)年作 墨竹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我們應該站在金農的立場來看待這些代筆的出現。金農的一生,其實是希望得到君主重視的,當他講到了揚補之和丁野堂得到宋徽宗和宋理宗“睿賞”的時候,他說,“今予亦作橫枝疏影之態,何由入九重而供御覽也?”到了晚年,他還把自己的詩稿呈獻給了皇帝,雖然結果石沉大海。金農的風格是野逸的,是不與人同的——試問古今還有哪張畫像裡面的主人翁是優哉遊哉地坐在奇石上辨認深奧冷僻的古文字的?這難道不是在告訴後人主人的高傲不俗和遺世獨立嗎?這種風格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藝術上,而是早已滲入他的靈魂,“免得折腰謁公相”,“趨今何如則古耶”,這種大氣磅礴的宣言簡直就是對當時奴顏婢膝、亦步亦趨、千篇一律的正統畫壇的挑戰。人的一生都存在矛盾,金農對帝王如果有一絲的嚮往,那麼他內心深處的掙脫和吶喊以及對自由的渴望,早已把這些人世枷鎖沖垮得一乾二淨了。

    大宛良駒圖 立軸 紙本

      於是,隨之而來的是落寞神傷和一個更加地高貴澄明的人生。懷才不遇,為世所羈,又不甘卑躬屈膝,看起來只能夠顧影自憐,獨自腕嘆,所以他自己就像他詞裡的白鷳一樣,“神貌閒暇,不雜於眾鳥,人莫得而馴狎之”,而且是“素襟難易原太潔,身若穹廬古時雪”,但是現在“紲乎籠樊之中”,只能“殊可慨已”,所以發出了“何日開籠返故山”的悲憤。“世無文殊,誰能見賞?香溫茶熟時,只好自看也”,這種得不到伯樂賞識的冷寂孤寞和世態炎涼給他帶來了肉體痛苦和精神摧殘,讓他往更加孤僻峭拔,縱肆詭變的道路坎坷奮進。命運越壓迫,他越努力反彈;而每一次的成功反彈,都給他那桀驁不馴的自信人生帶來了鼓勵和希望,甚至讓他處在一種高度興奮的“睥睨狂態”。我們在很多他的詩文題跋裡都可以感到這種浩浩落落的自信和狂大,比如他按照著錄中富玖的白衣觀音進行創作,客人看了,不覺興嘆,“先生畫法,全是六朝神品,唐宋間無此奇古,唐宋以後何暇論哉”,於是他說他自己畫畫“自出己意,非顧、陸、謝、張之流,觀者不可以筆墨求之。諦觀再四,古氣渾噩足千百年,恍如龍門山中石刻影象也”,金陵的朋友看了也讚歎“居士此畫真是丹青家鼻祖,開後來多少宗支”。其實這都是他藉助朋友的嘴巴來“抬高”自己,平心而論,如果說這些代筆作品可以略微透露出金農的繪畫理念,我感覺從各個角度上看,離“六朝神品”、“顧、陸、謝、張”、“丹青家鼻祖”,何止是天壤之差,但他還是依然保持著“不拾人牙慧一字,不一涉操觚蹊徑”的自我和倔強,比如畫竹,他說“文湖州,柯丹丘未嘗知有其人也”,“恨板橋不見我也”,這種挺直腰板、高度自信的“風調頓挫,別擅酸鹽”給了他在風雨逆境中尤能堅持自我、安忍精進和獨闢蹊徑的智慧,更讓他能在困苦的環境下,“莫謂小庭無所有,胸中三百座樓臺”,勇於為自己的心胸開闢出一片澄明的大天地,並且難能可貴地達到了“置身天際,目不識三皇五帝”的高貴純潔,做到了文人“骨氣乃有老松格”的高岸之氣。我想,這應該就是金農留給後世最寶貴的啟示吧。

  • 8 # 老李有刀

    謝謝邀請。藝術創造中的“灌水”,最早是出自歐洲歷史上的畫家,一般是由畫家的學生或助手先畫不重要的部分,最後畫家本人進行畫作主體創作,並統籌整幅畫作。畫作的神韻並沒有丟掉。畫家本人對待畫作藝術的態度還是端正的,可能只是時間上,以及一些不重要的部分讓學生或助手來創作,對畫作的整體把握以及藝術把控上並沒有妥協。像歷史上著名的喬爾喬內,提香的配合,產生了經典的《沉睡的維納斯》;像以傅抱石,關山月為主,其他人一起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都是有名的“灌水”合作出來的畫作。

    (《沉睡的維納斯》)

    (《江山如此多嬌》)

    “灌水”也逐漸被藝術創作的“合作”這個詞代替,“合作”聽起來更中立一些,恰恰是這種中立現象讓藝術圈魚龍混珠,很多所謂的著名畫家利用這種“合作”的潛規則,完全不尊重藝術的態度進行“灌水”,對於創作也失去了敬畏之心。像有些畫家作畫就像機器一般,大筆一揮,一幅畫作就畫完,可能外行人乍看上去,畫也挺好看,但內行人一看就能看出其中的機械部分,畫作的靈秀部分早就沒了。

    而目前,特別是中國的藝術圈,這種走味的“灌水”現象應該不在少數。

  • 9 # 蒼耳子78413762

    沒辦法去評說這種情況。市場中的藝術商業化行為。背後都是利益與金錢。其實不僅僅是藝術,還有文學,甚至一些科技論文,都存在這類現象。不知道何時藝術才能迴歸它的本源性,誰也說不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有什麼區別?